首页 百科知识 伊戈尔·安索夫的重要影响

伊戈尔·安索夫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伊戈尔·安索夫把业务领域选择作为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迈克尔·波特接受了这一观点。伊戈尔·安索夫对此现象的解释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再次,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四要素”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伊戈尔·安索夫的这种做法对迈克尔·波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伊戈尔·安索夫把业务领域选择作为公司战略的核心问题,迈克尔·波特接受了这一观点。但是,迈克尔·波特认为,伊戈尔·安索夫找对了病症,却没有开对药方。伊戈尔·安索夫把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截然分开,却忽视了两个层面战略之间的逻辑联系。伊戈尔·安索夫指出,公司战略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进入从事什么样的业务领域;而竞争战略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每个业务领域取得成功。[73]伊戈尔·安索夫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复杂多变的环境对企业产生可感知的威胁时,企业普遍的反应并不是对当前业务组合内竞争战略的持续有效性进行重新检验,而是着手进行业务组合的调整,调整的方式和途径包括兼并收购或内部开发。[74]然而,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伊戈尔·安索夫对此现象的解释具有极大的误导性。所谓许多企业面临可感知的威胁,实际上是面临经营业绩停滞或下滑的压力。换言之,许多企业是在业绩增长的压力下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但是,迈克尔·波特强调指出,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经营业绩的决定因素,但许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业绩增长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却置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于不顾,从而导致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75]正因为如此,迈克尔·波特创建了以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竞争战略理论。

其次,伊戈尔·安索夫对企业经营环境的重视反映了他对于战略管理的深刻理解。伊戈尔·安索夫把决策分为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作业决策,而所谓的战略决策是指关于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问题的决策。需要说明的是,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决策并不是按照重要性来分类的,也就是说,并不是重要的决策才是战略决策,因为作业决策也可能是重要的决策。这一观点与彼得·德鲁克截然不同。彼得·德鲁克认为,战略决策是真正重要的决策。[76]如果说,企业战略理论框架是由肯尼斯·安德鲁斯所构造的——他在1965年出版的《经营政策:教程与案例》中开发了SWOT分析框架,又在1971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中把战略定义为企业“可以做的”与“能够做的”之间的匹配,那么,伊戈尔·安索夫在强调外部环境作用以及开发分析工具等方面显然功不可没。此后,战略管理理论也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这两个维度上不断发展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已。如果考察一下企业战略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重点,就会发现这一研究重点经历了一个循环的过程,即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再到企业内部,霍斯基森等人还用一个“钟摆模型”形象地演示了这一循环过程。[77]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更加理性地把握住了战略管理的核心。他指出,战略制定的实质就是在企业与其环境之间建立联系。[78]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正是从行业结构分析入手,探讨了企业竞争战略制定问题,包括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的战略制定问题,《竞争优势》则运用企业价值链工具分析了如何构建价值活动体系来实施竞争战略。

再次,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四要素”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具有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应当说,伊戈尔·安索夫对战略内涵的概括是相当精炼的,它不仅促进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也对当时西方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迈克尔·波特化繁为简,用一个竞争优势的概念串起了伊戈尔·安索夫的“战略四要素”。企业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就决定了企业的产品与市场范围必须与竞争优势相结合。例如,企业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就意味着企业在广泛的市场范围内追求成本优势;企业选择差异化经营战略,就意味着企业在广泛的市场范围内追求特色优势。至于成长向量,无论哪种类型,企业都必须具有竞争优势才能成功。至于协同效应,这实际上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迈克尔·波特强调指出,企业在战略定位之后必须进行取舍,进而围绕战略定位进行组合,构造一个有效的价值创造系统。迈克尔·波特在价值链模型中强调了各种活动之间的配称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又次,伊戈尔·安索夫的系统思想对迈克尔·波特的组合观点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伊戈尔·安索夫看来,必须采用系统观念来看待企业经营,不仅要使企业组织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相匹配,而且要使企业组织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相匹配。外在的匹配,就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幅度与企业组织的战略动力之间的匹配;内在的匹配,就是战略动力和战略能力(包括组织文化、管理能力)之间的匹配。只有实现了这种匹配,战略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企业经营绩效才能提高。而且,这种匹配程度的变化受环境变化影响很大,同时也受到企业组织战略预算子系统的影响,即“资源承诺”的影响。

最后,伊戈尔·安索夫具有深厚的数学基础,在将数学应用于管理研究领域时得心应手,但是,他并没有沉溺于数学游戏之中。相反,伊戈尔·安索夫在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双重经历,促使他致力于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这就需要在数学的精确性和问题的现实性之间实现兼顾,而这种兼顾常常需要更多地向问题的现实性倾斜,这样才能使得用管理语言陈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直接应用于实际的管理问题。事实上,伊戈尔·安索夫开发的许多框架和方法正是在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伊戈尔·安索夫的这种做法对迈克尔·波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迈克尔·波特并没有提到伊戈尔·安索夫在这方面的贡献,但是,迈克尔·波特的“框架—模型互动式分析方法”很难说没有受到伊戈尔·安索夫的启发。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战略分析框架是企业战略理论构建的基础。如果没有适宜于应用的分析框架,则企业战略理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79]迈克尔·波特强调指出,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更需要框架,而不是模型”[80]。迈克尔·波特对他的以“框架”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充满了信心。通过企业战略分析框架,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基本模型用来抽象出企业竞争实践中的几个关键变量,以深入检验这些变量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企业战略分析框架能够简化并解释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而提高企业战略理论体系的应用价值。

【注释】

[1]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斯坦利·布鲁,兰迪·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厄威克为该书英译本所写的序.

[6]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7]转引自: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8]Koontz Harold.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1961,4(3):174—188.Koontz Harold.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5(2):175—187.

[9]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摩根·威策尔.管理的历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

[11]Koontz Harold.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J].The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nagement,1961,4(3):174—188.Koontz Harold.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5(2):175—187.

[12]Wren Daniel A.Henri Fayol as strategist:a nineteenth century corporate turnaround[J].Management Decision,2001,(39):475—487.

[13]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14]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15]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6]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17]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8]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19]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20]Porter Michael 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W):95—117.

[21]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序言部分.

[22]转引自: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3]这两个概念对应的英文单词分别是effectiveness和efficiency,在不同的中译本中有不同的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的中译本将它们分别译为“有效性”和“能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的中译本将它们分别译为“效果”和“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雷恩和贝德安的《管理思想史》的中译本将它们分别译为“效力”和“效率”,本书则将它们分别译为“效果”和“效能”.

[24]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25]彼得·德鲁克.公司的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27]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11—12):61—78.

[28]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29]Collis David J.and Cynthia A.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strategy in the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8):118—128.

[30]Miles R.E.and C.C.Snow.Fit,failure and the hall of fame[M].New York:MacMillan,1994.

[31]Christensen C.R.,Andrews K.R.,Bower J.L.,Hamermesh G.and Porter M.E.Business policy:text and cases[M].5th edition,Homewood,IL:Irwin.1982.

[32]Zajac Edward J.,Matthew S.Kraatz and Rudi K.F.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29—453.

[3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前言部分.

[34]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35]Black Janice A.and K.B.Boal.Strategic resources:traits,configurations and path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S):131—148.

[36]Porter Michael 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W):95—117.

[37]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3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39]丹尼尔·雷恩,阿瑟·贝德安.管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40]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发展的若干篇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4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43]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44]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45]亚当·斯密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经济人的行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所谓的“看得见的手”是指现代工商企业,通过管理权威来决定资源分配和控制生产过程。

[4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47]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48]Porter Michael E.Towards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W):95—117.

[49]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50]亨利·明茨伯格,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

[5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5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5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54]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55]Porter M.E.What is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11—12):61—78.

[5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57]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58]Drucker Peter F.Managing oneself[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4):65—74.

[59]琼·玛格丽塔.竞争战略论:一本书读懂迈克尔·波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60]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前言部分.

[61]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前言部分.

[62]Drucker Peter F.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9—10):95—104.

[6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64]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65]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66]彼得·德鲁克.成果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67]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68]琼·玛格丽塔,南·斯通.什么是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

[69]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70]Levitt Theodore.Marketing myopia[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7—8):45—56.

[71]苏勇.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72]伊戈尔·安索夫.新公司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原书(1965年版)序.

[73]伊戈尔·安索夫.新公司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74]伊戈尔·安索夫.新公司战略[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75]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7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77]Hoskisson Robert E.,Michael A.Hitt,William P.Wan,and Daphne Yiu.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swings of a pendulum[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9,25(3):417—456.

[78]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79][德]歌德.浮士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

[80]Argyres Nicholas and Anita M.McGahan.An interview with Michael Por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2,16: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