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兴技术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分析框架

新兴技术与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分析框架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1 科学、技术与经济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相互交织。在上述知识循环中,不同参与者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如图7-3所示。研发活动的资助者主要是产业部门和政府。不同的阶段,技术成本存在差异,基本上呈现前低后高的“S”形趋势。“拐点出现之前”主要面临“技术风险”。图7-4 新兴技术的创新过程

7.2.1 科学、技术与经济

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的里程碑事件相互交织。17世纪,科学始于欧洲文明,牛顿综合了物理和数学的新理念,发展了包括空间、时间和力的牛顿物理。18世纪,这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为物理、化学和数学等新的科学学科。19世纪至20世纪,随着生命遗传的生物科学学科的建立,相关科学学科获得引人注目的进展。20世纪末,微观物质结构的物理学和宇宙空间的物理学,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遗传的分子生物学,智能和通讯的计算科学得以建立和发展。总体来看,科学的源起和发展是科学国际化的过程。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图7-2 创新的知识循环

与科学的国际化相比,经济和技术发展主要立足于国内环境。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都是立足自身条件,并且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从1765年到1865年,工业化主要发生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从1865年到1965年,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工业化,但是工业化的中心转移到北美,美国的工业能力持续进步。在1950年之后,亚洲开始出现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进程加速,在21世纪初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制造国。印度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开始产业化。从世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第一个100年在欧洲,第二个100年在北美,第三个100年在亚洲。20世纪后半期,现代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加快转移,21世纪将逐渐实现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如今,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现已逾两千家,国际顶尖杂志开始在中国建立办事处,全球科学与技术中心呈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21世纪的中国有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创新中心的可能性。

7.2.2 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循环

创新生态体系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知识创造的两个循环:一是科学技术交互作用的循环;二是商业和市场交互作用的循环(Frederick Betz,2011)〔207〕,如图7-2所示。人类发展史展现了“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推动产业发展,产业拉动技术突破,技术突破推动新的科学发现”的客观规律。科学在试验中发现自然,在理论上解释自然。实验和理论为技术提供关于自然的科学知识基础,而技术反过来可以帮助改进科学工具。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循环也是双向的,一方面技术为工程提供技术性知识来设计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工程在设计活动中进一步改进技术。在商业和市场的知识循环,企业在市场上销售科技产品(或服务),而市场需求引导工程设计和技术改进。

在上述知识循环中,不同参与者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Frederick Betz,2011),如图7-3所示。

图7-3 从自然知识到经济效用的创新生态系统

大学是科学进步的主要提供者。研发活动主要由产业研究机构、政府研究机构以及大学来实施。研发活动的资助者主要是产业部门和政府。政府是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方,并且对技术进步的特定领域进行资助(如军用技术)。一个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具备六个特性:产业部门有强大的研究能力;有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有一个以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服务部门;拥有评价高质量绩效的文化;有强力资助大学从事研发活动的政策;科技政策能够在现有技术改进和未来技术探索中找到平衡。

图7-4是新兴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化的实现过程,从“研究”到“效用”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四个阶段(Frederick Betz,2011)。不同的阶段,技术成本存在差异,基本上呈现前低后高的“S”形趋势。成本曲线中的拐点处于“功能原型和设计标准”的时期,此时,企业基于新技术能够开发出功能性原型,或者设计出产业标准。“拐点出现之前”主要面临“技术风险”。在基础研究阶段,科学家致力于发现新知识;在应用研究阶段,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合作,根据新发现的知识,探索操控自然的途径和方式。“拐点出现之后”主要面临“商业风险”。在技术开发和商业化阶段,工程研究和工程开发工作开始成为重点,随后是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商业化阶段的参与者不仅仅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而且包括市场营销人才和经理人。工程和市场人员逐渐主导设计阶段,科学家的重要性减弱。

图7-4 新兴技术的创新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