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环境分析框架

创新环境分析框架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管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技术是企业业务发展和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管理学家就开始注意到技术是企业业务发展和竞争战略中的重要因素。Abell就认为技术是确定业务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技术为业务确定工作因素动态因素,因为早晚一项技术会替代另一项技术”[3]。波特也认为技术是决定竞争规则的重要因素[4]。而Friar和Horwitch认为战略规划的发展、高技术企业在新兴产业中的崛起、日本竞争的冲击波、学术界对技术管理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等因素,都使得技术越来越重要[5]。波特教授提出产业范围差异化、集中差异化、产业范围成本领先、集中成本领先等四个基本“通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技术战略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但针对不同的战略,技术战略会有所差异,产品和制造技术及工艺方面的技术战略能够影响到差异化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而与工艺相关的技术由于对产品性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影响到差异化战略。

一、技术组合分析

技术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的重要性和技术的相对地位两个方面。技术的重要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为产品带来增值或者带来增值的潜力,主要与技术自身的生命周期有关;技术相对地位主要体现在技术相对于竞争者在专利、技术诀窍和商业秘密、学习曲线、关键人才等方面的地位,主要与企业的历史与未来技术的研发投入有关[6]。基于技术重要性和技术相对地位这两个维度,Harris,Shaw和Somers提出了处于赌、兑、平、抽等不同象限中,针对不同的技术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如图3.2所示)。

图3.2 技术组合示意图
资料来源:J.Friar,R.W.Shaw,Jr.and W.P.Somers,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New York:Booz Allen Hamilton Inc.,1981)

处于“赌”的技术,重要性较高,技术相对性也较高,所以值得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大力进行前沿开发,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于“兑”的技术,可能由于产业发展变化导致原本重要的技术不再那么重要了,而且未来发展的趋势尚不明朗,所以进行投资需要谨慎。对于“平”的技术,可能由于十分重要,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没有明显优势,所以对于这种技术企业要么加大研发投入,要么撤出。对于“抽”的技术,企业应该重新评估相关投入,有计划地降低,并逐步退出该领域的研发。

二、业务组合

许多公司都拥有多个业务组合,每一个组合都有自己的技术。采用组合规划方法之后,公司战略制定做得更好,但大多数都没有明确关注技术。组合规划工具之一是基于市场吸引力和企业实力维度的分析框架。Harris、Shaw和Somers认为,要分析传统组合规划矩阵与技术组合矩阵(如图3.3所示)之间的联系。

图3.3 波士顿分析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Boston Consulting Group)[7]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业务组合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使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安排产品系列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产品,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上投资,正确制定企业战略。

市场吸引力包括企业市场增长率、目标市场容量、竞争对手强弱及利润高低等,其中市场增长率是反映市场吸引力最主要的综合指标,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的外在因素;企业实力包括相对市场占有率,技术、设备、资金利用能力等,其中相对市场占有率直接显示出企业竞争实力,它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的内在要素。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占有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条件:市场吸引力大,相对市场占有率高,可以显示产品发展的良好前景,企业也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实力较强;如果仅市场吸引力大,而没有相应的高市场占有率,则说明企业尚无足够实力,则该种产品也无法顺利发展;相反,企业实力强,而市场吸引力小,也预示了该产品的市场前景不佳。

通过以上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会出现四种不同性质的业务类型,形成不同的业务发展前景:①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双高”的产品群(明星类产品);②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双低”的产品群(瘦狗类产品);③市场增长率高、相对市场占有率低的产品群(问题类产品);④市场增长率低、相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群(现金牛类产品)。

传统组合规划矩阵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忽略了技术的重要影响。传统组合规划矩阵与技术组合矩阵之间关系的分析(如图3.4所示)使人们有可能发现公司业务和技术组合匹配(或不匹配)以及得到技术投入的先后顺序排列。例如,标准战略分析可能显示某项业务在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处于强势竞争地位,但是,技术分析可能显示支撑该业务的技术虽然对竞争优势很重要,但实际上处于相对较弱的竞争地位,这个分析表明,需要对技术开发增加投入。

图3.4 匹配业务与技术组合
资料来源:J.M.Harris,R.W.Shaw,Jr and W.P.Somers,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New York:Booz Allen Hamilton Inc.,1981).

由此可见,产业的技术特征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也就是说企业所面临的产业技术的创新环境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重要影响。

三、技术引进型企业创新环境分析框架

(一)技术特征

以上的技术组合分析框架和业务组合分析框架是基于广泛企业提出的,然而技术引进型企业有其独特之处,其技术的创新环境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考量。

技术引进型企业主要是指采取SKD、CKD、OEM等方式快速发展起来,生产流程、原材料、体系等全套从发达国家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后再改进、创新的企业。因此,技术引进型企业面临的创新环境,首先是技术吸收环境,因此,可以用可供吸收的技术来源多少来衡量引进型企业的创新环境。产业技术积累丰富与否,说明可供企业吸收和利用的现有技术的多少;产业技术发展空间的大小,说明企业通过学习和研发能够吸收和利用的技术的多少。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是否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即是否面临重大的技术创新机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而一个产业是否具备技术积累优势,则取决于其技术的复杂程度。因此可以用技术进步速度和技术复杂程度两个维度来划分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技术特征。

1.技术进步速度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是否面临重大的技术创新机遇,取决于技术进步的快慢,而技术进步速度表示技术范式更替或者技术变迁速度。技术进步速度较快,表示短期内不同技术范式的新技术的出现,或者相同技术轨迹下技术的重大改进,通常表现为技术生命周期较短,产业面临的重大技术创新机遇较大;而技术进度速度较慢,表示短期内技术发展将沿原有技术轨迹,只有较小的技术改进,通常表现为技术生命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速度可用技术换代所需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如数字彩电技术换代为5年,而洗衣机技术换代则长于10年。由此,将技术划分为快速进步技术和缓慢进步技术。

产业是否面临重大创新机遇、产业技术发展空间的大小,决定了企业通过学习和研发能够吸收和利用的技术的多少。技术进步越快,企业通过向技术领先者借用、购买、合作等方式学习、吸收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同时企业自主研发的可能性也越大,从而获得企业竞争力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反,技术进度越慢,企业通过学习和研发能够吸收和利用的技术越少,企业发展则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根据技术进步速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快速产业和缓慢产业。

最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从无到有、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日益取决于其中包含的信息技术含量。信息技术成分越重,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就越容易;技术的生命周期越短,技术进步也就越快,从而,产业所面临的重大技术创新机遇也就越大。因此,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是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的代表,如消费电子产业、通讯设备产业。

2.技术复杂程度

一般而言,一个产业是否具备技术积累优势,取决于其技术的复杂程度。陈劲、黄建樟、童亮(2004)用技术的宽度和深度衡量技术的复杂程度,他们指出,简单产品对技术的宽度和深度的要求都比较低,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元件标准化、进行元件的简单装配,基本不需要任何复杂技术,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程序化生产;而复杂产品系统对技术的宽度和深度要求都较高,研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以下特点[8]:

产品特性。复杂产品系统的内嵌技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无法在复杂产品系统研发和生产前进行预测,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复杂产品系统的客户对其需求的模糊性,使得复杂产品系统的投资决策分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甚至延续几年时间。复杂产品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成本非常高,通常都是由数量众多的子系统经过系统集成才形成完整的复杂产品系统。

生产特性。复杂产品系统一般为特定用户或市场以单件或小批量进行开发、定制和生产。项目决策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生产的重点在于设计、开发、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

创新流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生命周期较长,有可能延续数十年。由于复杂产品系统的许多元器件或子系统并非由系统集成厂家自己生产,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过程也需要供应商的早期介入,以保证供应商能够为该系统提供符合要求的元器件。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流程的核心在于项目的设计与开发,而非规模效益。

技术特性。技术复杂程度越高,技术信息的粘滞度越高。技术信息“粘滞性”是指技术信息不易流动的特性。复杂技术由于技术原理深奥、技术结构复杂、专业性强、信息含量大,只有在该技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的少数人才能理解,导致其技术信息难以流动。这一特性可以从技术扩散曲线得到证实。图3.5为简单技术和复杂技术的扩散曲线,曲线表面,简单技术以较快的速度达到饱和状态(即扩散到所有愿采用者);而复杂技术则要经过缓慢扩散阶段、快速阶段和平缓扩散阶段等几个阶段。

图3.5 技术扩散曲线
资料来源: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162

因此,技术复杂程度越低,产品越简单,产品包含的技术系统越少、越简单,技术生命周期越短,产业的技术积累也就越匮乏;而技术复杂程度越高,产品越复杂,功能越多、越重要,产品包含的技术系统也越多、越复杂,技术生命周期越长,产业的技术积累也就越丰富。因此,根据技术复杂程度可以将产业划分为简单产品系统和复杂产品系统。

产业技术积累越丰富,说明可供企业吸收和利用的现有技术越多,企业通过解剖、模仿的核心技术和经典产品越多,通过逆向工程的方式,企业可以学习和吸收的资源就越多;相反,产业技术积累越贫乏,可供企业吸收和利用的现有技术就越少,企业通过解剖、模仿很难获得发展。

(二)逆向创新环境分析框架

依据技术引进型企业能够吸收的技术多寡不同,从技术进步速度(V)和技术的复杂性程度(C)两个维度对引进型企业面临的逆向创新环境进行分类,可将产业划分为快速且简单产业,快速且复杂产业、缓慢且简单产业和快速且复杂产业。

经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这四种不同产业的技术引进型企业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以洗衣机、冰箱、空调为代表的白色家电缓慢且简单产业的逆向创新过程比较艰难,由于结构、功能比较简单,产业自身技术创新和提升的空间比较有限;以HTC、联想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业和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设备产业属于技术快速发展产业,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推动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和提升空间,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和服务的解剖,结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定能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而对于以汽车为代表的复杂产品系统而言,其具有较为复杂的系统,但是本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在逆向创新过程中,可以考虑在保证基本性能、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更加节能环保,实现绿色发展,造福人类。

1.缓慢且简单产业

其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既没有重大技术创新机遇也不具备技术积累优势。此类产品技术复杂程度低,技术进步速度慢,即核心技术更新换代慢,代表产业为家用电器中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等。技术环境的特点表现为企业能够解剖、模仿的技术和产品少,能够学习和研发的技术少。

这种简单产品系统的产业本质主要是在获得技术后,企业通过仿制生产,消化和吸收产品技术和生产工艺较容易,因此差异化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成为企业的重要选择。同时,由于产品核心技术长期没有重大突破,企业发展势必向相关多元化发展,以达到产销规模,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只能面向国内外市场逐步展开渐进式技术创新,以等候重大技术创新机遇的来临。

2.缓慢且复杂产业

其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虽然缺乏重大技术创新机遇但具备技术积累优势的产业,如大中型运输工具。复杂产品系统通常技术含量高、成本高,具有大量专用子系统和元器件,工程和信息密度很高。因此,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该产业采取引进技术的方式起步。复杂产品系统生命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该产业往往具备技术积累的优势。技术环境的特点表现为企业能够解剖、模仿的技术和产品多,但能够学习和研发的技术少。

因此,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大量成熟技术,模仿国外经典产品,解剖和简化其加工工艺,创新和简化其加工流程,以开发适合新兴市场中低端人群的产品,以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产品技术的自主研发过程,以在国际国内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3.快速产业

快速产业是面临重大技术创新机遇的产业,通常是高技术产业,或是可以数字化的传统产业,如消费电子产业、通讯设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其技术范式的转变速度更快,产品生命周期更短,而大多数企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时往往缺乏对技术发展现状和演化趋势的整体把握,眼光局限在技术发展整体图景的几个离散点上。当企业现有技术的S形曲线达到顶点且趋于平坦、市场进入衰退期时,不得不匆忙选择新技术。高技术产品通常信息技术含量高,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技术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很快,企业随时可能面临重大技术创新机遇,例如20世纪末的平板彩电技术,现在的3D电视技术等,只要企业抓住重大技术创新机遇,就有可能赶超跨国公司。

快速且简单产业典型的代表产业为消费电子产业,技术环境的特点表现为企业能够解剖、模仿的技术和产品少,但能够学习和研发的技术多,所以企业吸收技术主要依靠学习研发。

快速且复杂产业代表产业为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环境的特点表现为企业能够解剖、模仿的技术和产品多,且能够学习和研发的技术多,因此,企业可以吸收技术的来源很多,解剖、模仿技术和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是有效的发展路径。

图3.6 逆向创新研究的二维分析矩阵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需要作者整理绘制

借鉴管理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分析曲线,构建产业逆向创新环境分析概念模型,如图3.7所示,纵轴为可供产业技术升级的空间大小,也可以理解为产业技术面临的机遇的多少,产业技术进步的快慢,用字母V表示;横轴为可供企业解剖内容的多少,也就是说产业技术积累的多少,用字母C表示。

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四种产业不同企业或不同业务的技术发展走势,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不同业务的技术特征的点的轨迹构成了这个产业的技术特征曲线,该曲线可能是不规则的曲线,但是图中曲线代表了产业技术的发展走势。A曲线的点代表产业技术可升级空间较大但可供企业解剖的内容较少的业务,如消费电子产业中的智能手机,A曲线表示快速简单产业的技术特征;B曲线的点代表产业技术空间较大且可供企业解剖的内容较多的业务,如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的交换设备,B曲线表示快速复杂产业的技术特征;C曲线的点代表产业技术空间较小但可供企业解剖的内容较多的业务,如运输工具产业中的汽车,C曲线表示缓慢复杂产业的技术特征;D曲线的点代表产业技术空间较小且可供企业解剖的内容也较少的业务,如家电制造中的洗衣机,D曲线表示缓慢简单产业的技术特征。

图3.7 逆向创新环境概念模型示意图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需要作者整理绘制

(三)逆向创新环境与市场

管理经济学中,供给是指将产品提供给顾客的全过程,包括研发、设计、生产、营销和销售,甚至售后服务诸环节。借鉴供给—需求分析,本书假设供给的其他环节不变,把技术看作企业供给的主要代表,技术特征曲线代表企业供给能力,企业面临的产业技术空间越大且可解剖的内容越多,企业的供给能力就越大,企业可能覆盖的市场也就越大。在图3.8中表示为曲线上点的横轴和纵轴所构成的面积越大,如图中业务a所能覆盖的市场为区域,业务b所能覆盖的市场为区域,a业务的面积大于b业务的面积。

图3.9中,用曲线E模拟市场需求。同样的需求下,由于技术特征曲线的不同,企业市场的大小不同。技术特征值越小,可升级的空间越小且企业可以解剖的内容越少,产业的技术特征曲线越低,与需求曲线相交后所构成的面积越小,说明企业的市场越小。

制约技术引进型企业创新的三个方面:产品或业务是否有市场需求,企业是否有产业技术可吸收,产业技术是否有发展空间。可供企业解剖的内容越多,企业进行技术改进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产业技术发展空间越大,企业进行构架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在图3.9中表现为曲线不断上升,企业可以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供给可创造需求,需求反过来拉动供给。

图3.8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需要作者整理绘制

图3.9
资料来源:根据研究需要作者整理绘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