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归宿分析

利益归宿分析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一章,我们学习了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关心的主题是公共支出的效率(虽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引入社会分配权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不同社会群体所得到的公共支出收益大小,进而评判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利益归宿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分配的理想状态是结果公平,本章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定义公共支出公平的。这些问题是分析公共支出公平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利益归宿分析必须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排序的原因。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

利益,不仅是国与国之间,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一项公共支出计划而言,人们关心的是自己能够从中得到多少利益,而政府则要关心公共支出产生的利益如何在不同的人群之间进行分配以及这种分配对于不同的人群是否公平。

公平和效率是经济学的两大主题。上一章,我们学习了成本收益分析,这种方法关心的主题是公共支出的效率(虽然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引入社会分配权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不同社会群体所得到的公共支出收益大小,进而评判公共支出的公平性。但这种方法在实践中较少采用,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权重的分配直接关系到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当权重的分配缺乏客观、统一的指标,不同评价主体赋予的权重差异很大;二是有些公共支出并非属于项目支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难度较大(如公共教育支出)。),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公共资金利益分配的公平时(如不同人群享有各类公共教育资源的比例),为了客观评价公共支出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帮助公共支出实现缓解贫困、促进公平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专门的研究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益归宿分析(benefit-incidence analysis)。

9.1 利益归宿分析的定义

为了分析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利益归宿分析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衡量不同社会成员享有的公共支出收益?

9.1.1 公共支出的公平观

公共资源的理想分配是公平,但如何理解公平,人们往往持有不同的标准,通常有规则公平、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

主张规则公平的人认为,公共资源在所有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则,这种规则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是统一的、一视同仁的,既不偏袒某些人,也不压抑某些人,所有社会成员都遵循统一规则取得公共资源。比如,享有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如果按统一的规则(如高考分数)来决定,那么这种分配原则就是符合规则公平的。

起点公平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认为公共资源的分配不仅要遵循相同的规则,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应该站在相同的起点上。比如,上面提到的高考分数的差异,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师资水平、公共和家庭教育支出等因素都会影响高考分数,要做到起点公平就应该保证每个考生都享有同样的师资水平和教育经费等。

结果公平强调公共资源分配的结果均等,强调社会成员之间拥有公共资源的相对关系。从结果公平的观念来看,要求公共资源在所有社会成员之间平均分配,不因种族、经济背景、性别等方面而有差异。

利益归宿分析认为公共支出分配的理想状态是结果公平,本章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来定义公共支出公平的。采用结果公平作为公共支出公平的理想状态,并不意味着财政学家或经济学家喜欢平均主义,而是说我们将公平和效率分开来进行讨论,这里只分析公平问题,不考虑效率问题,正如上一章仅考虑效率问题,不考虑公平问题一样。

9.1.2 社会成员从公共支出中所得到的收益

公共支出的目的,是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但如何衡量社会成员因公共支出而增加的福利,并非一件易事。虽然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增加的福利可以通过市场价格和剩余变化来衡量。但是,很多公共支出内容并不存在市场,即使存在市场,也并非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点和上一章讨论公共支出成本收益量化时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因为无法得到完全竞争市场下社会成员对公共支出的主观评价,所以,如何准确地评估消费者从一项公共支出获得的收益大小一直困扰着学者。1979年,Selowsky对哥伦比亚以及Meerman对马来西亚公共教育支出进行分配效应分析时,均采用了各社会成员享有的公共支出额度作为其享有收益大小的替代物(Selowsky,Marcelo.Who Benefits from Government Expenditur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Meerman,Jacob.public Expenditures in Malaysia:Who Benefits and Wh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这一处理方法使得利益归宿分析迅速推广,当然该处理方法暗含着消费者对公共支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收益评价不因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差异、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而不同,或者说由这种原因造成的收益差异可以忽略(有时鉴于数据获得的困难,受益大小仅用是否享受服务这样一个二进制指标来衡量,采用这种指标暗含所有享受公共服务的消费者获得的收益是相同的。)。

9.1.3 利益归宿分析的定义及其前提假设

在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可以对利益归宿分析做出严格的定义。

利益归宿分析是采用某种福利指标(例如人均收入或支出)对社会成员进行排序(有时以个人为分析单位,有时以家庭为分析单位,有时以地区为分析单位)(为什么要将社会成员按某种福利指标进行排序呢?这是因为,公共支出的目的是增进社会成员的福利,那么公共支出后究竟是增加了原本福利水平低的社会成员的福利,还是增加了原本福利水平高的社会成员的福利?如果都增加了,那么各自增加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是分析公共支出公平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利益归宿分析必须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排序的原因。那么,原本福利水平如何衡量呢?实际上并无理想的体现福利水平的指标。通常学者们更多采用人均收入、人均支出等指标近似替代。),估计各个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额度,并以此作为获得公共支出收益的指数,来比较支出前后的福利状况。

考虑下面的例子,假设社会中有A、B、C、D、E五个成员,各自的收入分别为10、20、30、40、50个单位。其中A没有进入政府补贴的高等院校读书,即享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收益为0,B进入到政府补贴3个单位的高等院校读书,C进入到政府补贴2个单位的高等院校读书,D进入到政府补贴4个单位的高等院校读书,E进入到政府补贴5个单位的高等院校读书。

通过公共支出前后的福利比较,我们发现,A没有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中受益,D和E从公共支出中所获收益最大,是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从社会福利来看,A属于低收入群体,D和E属于高收入群体,因此,这项公共支出并没有帮助低收入群体,而是帮助了高收入群体。

这种分析似乎很好理解,但读者一定要清楚利益归宿分析的前提假定,这些假定条件直接决定了利益归宿分析的局限性:

(1)个人福利变化与对个人和家庭排序的指标变化相同。通常,采用人均收入(收入水平相同,福利水平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同样是三口之家(丈夫、妻子和孩子),甲家庭夫妻二人都参加工作,家务只能请家政人员解决;而乙家庭只有丈夫一人工作,妻子在家料理家务。)、人均支出(支出水平相同,福利水平也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甲、乙两个人的支出水平一样,但甲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而乙则由于家庭矛盾而常常陷于痛苦之中;或者甲的职业受尊重,因而自我感觉良好,而乙的职业使他产生自卑感;或者甲有充裕的空闲时间,生活得很潇洒,而乙则整天忙忙碌碌,十分疲惫。)作为排序指标,但是,采用这些指标作为福利分组的依据,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支出)是福利水平的全部,而是因为影响福利水平的其他因素如闲暇、机会、权利的量化存在一定困难。

(2)受益者从公共支出中获益大小与公共支出成本变化相同,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及。

(3)支出的直接享有者即是服务的最终受益者。公共支出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反映,造成公共支出的最终受益者与直接享有者并非一致,这一点和纳税人与赋税人常常不一致是类似的。例如,谁会从政府对地铁的补贴中受益?乍看答案很明显:地铁乘客。但这可能并不准确。房屋靠近地铁的人,会发现他们的住宅极受欢迎,对这些住宅的需求增加会反映在房东的租金或市场价格上涨中。没有房产,以地铁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人,一方面会因地铁补贴而境况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因租金价格上涨而境况恶化,两种效应很可能相互抵消,真正的受益者可能并非地铁乘客,而是地铁沿线的房东。

(4)视所观测到的各社会成员福利状态为公共支出前的福利水平。事实上,我们观测到的是社会成员在公共支出后的行为及福利水平,那么公共支出前的行为及其福利水平如何呢?这里假定公共支出前后各人的福利水平差异仅体现在公共支出上,除此之外,无任何其他变化。当然,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并非真实情况。例如,如果政府没有公共教育支出,一位家长准备让其子女接受3年教育,现在公共支出保证每个孩子接受9年免费教育,这位家长很可能让其子女接受9年教育,而不是12年教育。换句话说,公共支出前后人们行为的变化并非仅在公共支出行为上,最常见的一种变化是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例如,政府在中等教育上的支出将减少私人在此项上的支出,而公共卫生补贴则可能减少家庭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对私人支出的挤出效应,数量可能非常大(Cox,David and Emmanuel Jimenez.Social Security and private Transfers:The Case of peru.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2,6(1):155-169.)。除此之外,公共支出还可能改变原来要素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要素所有者收入。

因此,利益归宿分析方法是在上述假定下分析公共支出的公平性,这些假定决定了利益归宿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即利益归宿方法不能用于分析纯公共产品性质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因为各社会成员所获公共支出的收益很难确定,例如国防支出保护了境内的所有公民,用成本确定各社会成员的收益大小意味着所有成员的收益是相同的。但是,利益归宿方法可以用于对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公共支出的公平性进行分析,比如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基础设施投资等。此外,利益归宿分析还可用于对以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平性分析。

9.2 利益归宿分析的步骤

进行利益归宿分析,通常需要三个方面的数据:公共支出数据、公共服务的使用信息以及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信息。起点是公共服务成本的信息,再结合家庭使用公共服务的情况,得到公共支出收益在不同家庭组别的分布。这一分析过程包含三步:首先,估计某项公共支出给各社会成员带来的单位补贴额,通常这一数据来自官方报告;第二步,单位补贴额分配给享有服务的家庭或个人,享有公共服务的个人或家庭实际上得到了实物转移支付,利益归宿分析衡量了实物转移的人口分布;最后,将个人或家庭归入按某一福利指标(通常根据收入或支出)确定的组别以便比较公共支出在不同福利水平组别的分布。

通常,我们按收入或支出将社会成员等分成最低收入、次低收入、中间收入、次高收入和最高收入五个组别,每个组别占总人口比例均为20%。如果一项公共支出包含的支出内容很多,且每个子支出项的受益分布又涉及很多组别,例如公共教育支出包含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支出,每个支出的受益群体均涉及五个组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对不同子支出项进行分别考虑。

第一步,估计单位补贴额。这里应该注意三点:第一,单位补贴额必须以政府的实际支出额为依据,而不是预算支出数额。第二,单位补贴额的定义范围因研究者研究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单位确定的范围越小,结论越准确,例如你可以将生均初等教育补贴额以学校为单位,也可以乡镇为单位,也可以县为单位……单位取值范围越大,计算的工作量越小,但准确性越低,因为以县为单位,县内不同学校、不同乡镇的差异就忽略了,那么,是否越小越好呢?也不尽然,如果县内的初等教育公共支出,对于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乡镇差异很小,那选择县域作为单位是合意的,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劳动,但是如果县域范围的补贴额差异很大而选择县域作为分析单位,则可能降低结果的准确性,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还会专门论述。第三,公共支出通常包含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目前很多研究限定在经常性支出上,这样避免了估计资本支出收益流的麻烦。但是如果资本支出数额巨大,它将对利益归宿产生影响很大,甚至可能改变经常性公共支出利益归宿的分布格局。例如,自来水供给中的经常性支出受益为现有自来水网络的享受者,而资本性支出将扩大服务网络。经常性支出很可能对富人有利,而资本性支出很可能对穷人有利(各社会成员从资本性支出享受的收益用资本性支出的折旧来衡量。)。

第二步,确定服务的享有者。这一步将单位补贴额分配给各社会成员,需要调查服务享有者个人或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单位补贴额是分配个人还是分配给家庭(选择个人和家庭作为观测单位的分析结果是不同的)取决于具体的公共支出类型,如果公共支出的受益对象明确是以家庭为单位,如廉租房支出,此时的受益单位应以家庭为单位,单位补贴额应分配给家庭;如果公共支出的受益对象明确是以个人为对象,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公共支出,则单位补贴额应分配给个人;有些公共支出的受益对象可以说是个人也可以说是家庭,如初等教育公共支出,受益对象可以说是小学生本人,也可以说是小学生所在的家庭,这时研究者可以出于研究角度选择单位补贴额是分配给个人还是给家庭。

第三步,将观测单位归入不同的组别。组别划分是确定原有福利水平,进而影响公共支出公平程度的重要变量。但福利水平划分的依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理想的指标,通常是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收入和支出所包含的内容不同,组别的划分也可能不同。因此,在组别划分中研究者要说明自己定义的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是否按家庭人数进行调整?对价格进行调整?都包含哪些收入(或支出)内容?等等。

除以上三个步骤之外,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考虑个人(或家庭)为享有公共支出而需承担的个人成本。政府对接受高等教育学生给予一定补贴,但家庭还必须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支付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个人成本;义务教育的很多费用目前在中国已经由政府买单,但家庭还必须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付交通费、伙食费等费用,只有支付这些费用后才可以享受政府服务。

分析公共支出的利益归宿,为什么还需要考虑个人支出呢?原因主要在于贫穷家庭为享有公共补贴收益而必须负担的个人成本,在很多时候,是阻碍贫穷家庭享有公共补贴、降低公共支出公平性的重要原因。

专栏9.1

利益归宿分析的代数表达:以公共教育支出为例

某个组别(如最低收入组、城镇人口组)享有的公共教育支出收益大小取决于两方面因素:该组别享有各教育层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以及各教育层次在整个教育支出的比例。如果低收入组从初等教育公共支出中受益较多,而政府又将更多教育资源用于初等教育,那么低收入组从整个公共教育支出的受益将会增加。某一组别从公共教育支出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Xj=3—i=1EijSi—Ei=3—i=1Eij—EiSi (9.1)

其中,i:表示公共教育支出的三级教育层次,取值为1、2、3,分别代表初等、中等和高等;

j:表示不同的福利组别;

Xj:组别j从全部教育支出的受益额;

Eij:在教育层次i上,来自j组的学生人数;

Ei:在教育层次i上,全部的入学人数;

Si:在教育层次i上的公共支出额;

Si/Ei:在教育层次i上的单位补贴额(生均补贴额);

方程(9.1)假定生均补贴额在不同教育层次中并不相同,即生均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生均中等教育公共支出和生均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之间存在差异,但在同一教育层次上生均补贴额是一样的,即生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对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来说均是相同的。当然,这种假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通常不同收入组别的学生所获的生均补贴额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来讲,城镇学生(通常收入水平比较高)要比农村学生(通常收入水平较低)享有更高的生均补贴额,省会城市学生(收入水平相对更高)要比其他城镇地区学生获得更高的单位补贴。同样,来自不同地区但属于同一组别的学生,也可能享有不同的生均补贴。在城市读书的低收入者子女享有的生均补贴额一般高于在农村读书的低收入者子女。如果忽略这些差异,假定每个教育层次的学生享有的生均补贴额相同,将会造成利益归宿分析结果出现大的偏差。如果数据允许,可以考虑到同一福利组别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获得的生均补贴额差异,公式(9.1)修订为:

Xj=n—k=13—i=1Eijk—EiSik

其中,下标k表示某一地区的单位成本估计值,这里假定有n个不同地区。

将上式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公共教育支出总额(S),得到该组别享有的公共教育支出份额:

xj=n—k=13—i=1Eijk—Ei(Sik—S)=n—k=13—i=1eijksik (9.2)

(9.2)式表明,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地区的学生比例(eijk),另一是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地区分配到的公共教育资金比例(sik)。

——本文改编自Demery,Lionel.Benefit Incidence:A practitioners Guide.Tech.Report,pover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roup,Africa Region,The World Bank,2000.

9.3 利益归宿分析的参照系及其衡量指标

采用利益归宿分析方法评判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可以依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选取不同的参照系,常见的参照系有三个。衡量指标主要有两个:极差和集中指数。

9.3.1 利益归宿分析的参照系

借鉴收入分配公平的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我们可以描绘出公共支出受益分布的集中曲线(concentration curve),采用某种福利指标(如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对社会成员进行排序(有时以个人为分析单位,有时以家庭为分析单位),分别以社会成员占总人口比例、各社会成员享有的公共支出收益大小为横纵坐标,计算出各社会成员占总人口以及享有公共支出收益的累计比,并将这些点联系起来的曲线。

集中曲线与洛伦兹曲线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成员排序规则不同,在收入洛伦兹曲线中为“收入”,公共支出集中曲线为某种福利指标(如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二是纵坐标含义不同,收入洛伦兹曲线的纵坐标“累计收入份额”,公共支出集中曲线为“累计公共支出份额”;三是曲线位置不同,收入洛伦兹曲线一定位于45°对角线下方,而公共支出集中曲线的位置是不确定的,可能位于对角线下方,也可能位于对角线上方,还可能穿越对角线。

对角线上的点表示占总人口的比例与其享有公共支出的收益比例相等,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公共支出收益,是利益归宿分析的第一个参照系,也是所有的利益归宿分析都会使用的参照系。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上方,表明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份额超过其占总人口的比例,该项公共支出有利于低收入群体(propoor);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下方,表明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份额低于其占总人口的比例,该项公共支出有利于高收入群体(prorich)。利用这一参照系,我们可以对各国卫生支出的利益归宿进行分析和比较,其中,阿根廷最低收入组占人口的40%,享有的公共卫生支出份额为69%,而最高收入组人口20%,得到的公共卫生支出份额仅4%,其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上方,有利于低收入人群;而印度尼西亚则刚好相反,最低收入组的份额仅19%,而最高收入组的份额高达45%,有利于高收入人群。

收入的洛伦兹曲线(有时也可以采用支出的洛伦兹曲线。支出的洛仑兹曲线要求将社会成员按其支出水平(而非收入水平)进行排序。),是利益归宿分析的第二个参照系,其对公平的关注重点在于是否缩小原有的收入差距。如果集中曲线位于45°对角线下方,但处于洛伦兹曲线上方,表明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份额低于其占总人口比例,该项公共支出对穷人不利。但是由于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份额超过其占总收入份额,如果将该项公共支出作为个人收入增加到原有的收入中去,那么低收入群体占有的收入份额将提高。因此,介于对角线和洛伦兹曲线之间的公共支出集中曲线仍具有向弱势群体再分配的效果,这样的公共支出具有累进性(progressivity);如果集中曲线同时位于洛伦兹曲线下方,表明低收入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份额不仅低于其占总人口比例,而且低于其占总收入的比例,该项公共支出属于累退性公共支出(regressivity)。

社会成员对公共支出的需求曲线,是利益归宿分析的第三个参照系,其对公平的关注重点在于需要享有公共支出的成员内部是否做到了均等,因为不同群体对不同公共支出的需求是不同的。从中可以看到,如果以45°对角线作为参照系,最低收入的1/5人口享有19%的补贴份额似乎是适当的,但如果我们用各群体所占适龄儿童比例作为教育需求的衡量指标,19%的初等教育公共支出用于24%的适龄儿童,公共支出的分配远不能满足穷人的需求。这一差距在中等教育中更加明显。

9.3.2 利益归宿分析的衡量指标

利益归宿分析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极差

极差是反映公共支出对收入分配公平整体影响最简单的方法。它是将人群按某种福利指标分组,比较最高福利组与最低福利组之间享受公共支出收益差异,从而表明公共支出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人群之间的分布状况。最低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享有的支出份额分别是6.8%和37.2%,最高收入组享有的支出份额是最低收入组的5.5倍(37.2/6.8)。极差的缺点是仅仅反映最高福利组与最低福利组享有的收益份额差异,而忽略了中间福利组享有的补贴份额差异。

(二)集中指数

与基尼系数的定义类似,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定义为集中曲线与45°对角线之间面积与三角形ABO面积之比,同时为了区分集中曲线在对角线之上与对角线之下集中指数的差异,规定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OB的上方,集中指数符号为负;如果集中曲线位于对角线OB的下方,集中指数符号为正。

如果收入最低的那一个人享有全部公共支出收益,则集中曲线与折线OCB重合,集中指数为-1;如果各个收入阶层享受公共支出收益的比例与其占人口比例相等,集中曲线与对角线OB重合,集中指数为0,意味着每个人享有公共支出份额相同,成为平均线;如果最高收入的那一个人享有全部公共支出收益,集中曲线与折线OAB重合,集中指数为1。因此,集中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当集中指数为正值时,值越小,说明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越高。当集中指数为负值,且没有改变原有的收入次序时,根据罗尔斯最大化最小原则,也可以认为集中指数数值越小,公平程度越高。

集中指数的计算,关键是要计算45°对角线与集中曲线所围成图形的面积,如果我们知道集中曲线的表达式,这一面积对应于数学中对角线与集中曲线之差在[0,1]之间的积分,但通常我们并不知道集中曲线的确切表达式,在此情况下,如何计算集中指数呢?此时我们可以利用积分的思想,即当两个点非常接近时,曲线可以近似看成直线,这样将原来的面积分解成若干个梯形(对角线的两个顶点所围成的图形为三角形),分别计算即可得出。

更极端的情况下,集中曲线仅有几个离散点,此时的集中指数可以参照下面公式求出。如果给出不同组别享受公共支出份额的数据,假设组别个数为T,福利水平由低到高的人口累积比例分别为p1,p2,…,pT,福利水平由低到高的收入(支出)累积比例分别为L1,L2,…,LT,则集中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C=(p1L2-p2L1)+(p2L3-p3L2)+…+(pT-1LT-pTLT-1)

总人口的累积比分别为20%,40%,60%,80%和100%,公共支出份额的累积比分别为25%,47%,67%,90%和100%,则:

C=20%×47%-40%×25%+40%×67%-60%×47%+60%×90%-80%

×67%+80%×100%-100%×90%

=-0.116

专栏9.2

教育基尼系数与教育集中指数

教育基尼系数是读者经常看到的名词,和我们这里的教育集中指数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

教育基尼系数借鉴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而来。首先,将全体社会成员按教育状况最差到最好排序,然后将人口累计的百分比为横轴;教育累计(如受教育年限、教育公共投入、教育总投入)百分比为纵轴绘制教育洛伦兹曲线。曲线上每一点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与教育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对应关系,45°对角线为义务教育绝对平均线,教育基尼系数定义为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面积和对角线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比值越大,表明不公平程度越高,其取值范围从0到1。

教育集中曲线将义务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经济因素考虑在内。其排序规则是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特征,通常为收入或支出,由最差到最好排序。其所描绘出的集中曲线可能位于45°对角线下方,也可能位于对角线上方,还可能穿越对角线。教育集中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一般而言,取值越大表明不公平程度越高。

在现有研究中,教育基尼系数更多用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公平程度分析,教育集中指数更多用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分析。两种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差异明显,前者的不公平程度明显高于后者。如,南非2000年教育基尼系数超过了0.4,而其初等教育公共支出1993年的集中指数就已经小于零。同样,智利2000年教育基尼系数接近0.4,但1987年初等教育公共支出集中指数就已经小于零。主要原因在于:(1)平均受教育年限这一存量指标,不仅是义务教育公平的作用结果,还包含非义务教育公平程度的影响;而非义务教育的公平程度明显低于义务教育;(2)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公平是累计公共支出和当年公共支出对公平共同影响的结果,但当年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一般高于累计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

——本文改编自赵海利.公共教育支出的利益归宿分析.暨南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6.

9.4 利益归宿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影响利益归宿分析结果的因素很多,本节要讨论的因素是因研究者在处理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差异而导致的结果差异,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对不同分析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这些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福利指标、分析单位和单位补贴额的选取。

9.4.1 福利指标的选择

福利指标是对不同个人或家庭分组的依据,通常用人均收入或人均支出水平来衡量,收入或支出的统计范围以及加总原则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

收入和支出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但又是含混不清的概念。这里简单列举一下我国城市收入调查队和农村收入调查队中有关家庭收入和消费中使用的几个概念及其含义。

城镇居民调查相关的定义如下:

城镇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或全部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实际的现金收入,包括工资、奖金、退休金、各种劳动收入,转移收入等。不包括借贷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入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之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指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农村住户调查相关的定义如下: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全部实际收入(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储蓄借贷性收入)。由基本收入,转移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收入包括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和家庭经济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农村居民家庭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换言之,是总收入扣除相对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或支配的收入。

世界银行则认为收入包括私人货币收入、附加的非货币私人收入、私人收入的调整、来自政府支出的收入、对个人征收的直接税等内容。对收入的定义可以有个人收入、货币收入、可支配收入和综合收入之分。

因此,采用不同的收入定义,同一组别包含的个体可能出现差异,影响最后的利益归宿分布结果。

此外,对不同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采取不同的加总原则也会影响组别的划分,进而影响利益归宿分析的最终结果。通常我们选取人均家庭支出总额、或者人均家庭收入总额作为福利水平的衡量指标,这种方法对每一家庭成员给予相同的权重,但是,如果对家庭中每个成员采用并不相同的权重,例如一个两口之家的人均支出900元,可能和一个单身汉支出1200元的福利水平相当;一个老人的500元的支出额可能和一个年轻人800元的支出水平福利相当,这种方法称为成人等价支出法定义福利水平,即将不同家庭人口数量、结构的支出水平调整为标准的成人支出。采取人均支出和成人等价支出两种指标划分组别,利益归宿结构差异显著,有时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加纳1992年的公共教育支出利益归宿分布。成人等价支出福利指标下的利益归宿,相比于人均支出福利指标,在初等教育阶段对低收入群体更加不利(最低收入1/5组享有的支出份额分别为17.4%和21.8%),但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出现了逆转(在中等教育阶段最低收入1/5组享有的支出份额分别为18.6%和14.9%),这一正反效应,造成两个福利指标下整个公共教育支出的利益归宿并没有出现非常大的差异。

9.4.2 分析单位的选择

个人和家庭是公共支出利益归宿分析时常见的分析单位,家庭的定义各国不尽相同。通常,有四种家庭定义标准:

(1)居住在同一住所下的人组成的家庭(household)。

(2)由于婚姻、血统及收养关系,居住在同一住所中的个体结合成的经济家庭(economic family)。

(3)将经济家庭中的成员限制在未成年子女和未婚子女之后形成的统计家庭(census family)。

(4)将统计家庭子女限制仅仅限制在未成年子女,扣除超过一定年龄后仍未结婚的子女之后得到的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即家庭成员只有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从中看出,这四个家庭定义的范围差异很大。为了方便获取数据,研究者采用的家庭定义并不相同,有的研究采用在同一住所下的家庭,有的指统计家庭。因为缺少对同一样本采用不同家庭定义下的利益归宿分布数据比较,我们并不清楚这些家庭定义方式对利益归宿的影响程度。

但采用个人作为分析单位与采用家庭作为分析单位后的利益归宿分布差异明显。1995年科特迪瓦公共教育支出的利益归宿在家庭五等分和个人五等分下的结果差异显著,根据个人定义五等分标准,利益归宿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并没有很好实现帮助低收入群体的目标。最低收入1/5人口享有所有补贴份额的比例只有14%(而最高收入1/5家庭享有的补贴份额高达35%),但是如果采用家庭定义五等分标准,最低收入1/5家庭享有全部补贴的份额为19%(最高收入1/5家庭享有补贴份额也仅为21%)。

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五等分家庭的人数数量不同。通常低收入家庭拥有更多的人口数量(低收入家庭户均可能超过4人,而高收入家庭平均可能不足3人),因此,家庭五等分下的利益归宿结果,相比个人五等分下的利益归宿结果,对低收入群体更有利,公平程度显得更高。但读者要清楚这种公平程度提高并不是因为支出本身的变化,而是由研究者使用的统计单位的差异所造成的。

有时,限于研究资料的限制,分析单位并不是根据人口或家庭等分定义的,这一点在解释利益归宿结果时同样需要小心。例如,hossain(1997)对中国1993年公共教育支出利益归宿分析采用的五等分组别并非根据家庭或个人的人均收入(或支出)划分组别,而是根据各省(市、自治区)人均收入数额进行的省(市、自治区)五等分(hossain,Shaikh I.Making education in China Equitable and Efficient.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814.The World Bank,1997.)。采用这种分组方法,各个组别人数极有可能不相等。如果选取与补贴额紧密相关的指标,容易误入歧途;如果选取与补贴额关系不大的指标,如入学率,对最终结果影响不大。

9.4.3 支出范围的选择

公共支出的范围也会影响到最终的利益归宿结果。公共支出从基本形式上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详见第7章第7.1.1节)。购买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以公共教育支出为例,主要包括政府在教学费用、公共辅助教学费用、行政费用以及建筑维修费用上的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私人部门所形成的支出。转移性支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有时是直接的现金或实物转移,有时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进行,比如政府规定其他企业,要交纳营业税和所得税,但校办企业可以免征这两种税收,对于校办企业来说就等于政府征收了营业税和所得税之后又将所收税款作为补助转让给了企业。这两种做法的实际结果完全相同,但是采用免税方法不会在政府的收支账上有任何反映,而采用征税后再补助的方式,政府账上就会多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支出,因此,通过税收优惠进行的税式支出实际上也应该包含在公共支出项目上。另一种不易察觉的转移性支出形式是公共定价,即由政府规定一个与市场竞争价格不同的交易价格。假定某种产品的市场竞争价格为10元,而政府规定按8元的价格进行交易,这就等同于向买方每购买一单位商品补贴2元。这种形式在公共教育支出中同样有所体现,主要有三:一是实行与私立学校有差别的用地政策给公立学校带来的隐含补助;二是学生假期的火车半价优惠政策隐含的政府补贴;三是国家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

公共支出统计口径将直接影响到分析结果,一般而言,统计范围越大,公共支出利益归宿的分布差距很可能更大。以高等教育公共支出为例,petrei(1996)把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统计范围限定在预算支出上,结果表明智利高等教育利益归宿分布比较平坦,最高收入1/5人口得到全部收益的1/5,然而Mujica and Larranaga(1993)将公共支出范围扩大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隐性补贴,结果表明最高收入1/5人口得到全部收益的34%(转引自Davoodi,hamid R.Erwin R.Tiongson,and Sawitree S.Asawanuchit.how Useful Are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es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health Spending? IMF Working paper.Wp/03/227,2003.)。

上述分析表明,研究者在进行利益归宿分析时,对福利指标、分析单位以及支出范围的选择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说清楚你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本章小结

1.利益归宿分析是国际上常用的分析公共支出公平性的方法,该方法采用某种福利指标(比如人均收入或支出)对社会成员排序(以个人或者家庭为单位),估计各个群体享有的公共支出额度,并以此作为获得公共支出收益的指数,来比较支出前后的福利状况。

2.利益归宿分析是有其前提假设的,这些前提假设决定了利益归宿分析具有先天的缺陷。

3.通常判定利益归宿分析的公平程度依据研究问题的角度设有三个不同的参照系:对角线、洛伦兹曲线和公共支出需求曲线。

4.衡量公共支出利益归宿的常用指标是集中指数,集中指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一般而言,取值越小,公平程度越高。

5.利益归宿分析的结果与研究者对福利指标、分析单位以及公共支出范围的选择均有关系,因此,利益归宿分析的结果出现差异,并不一定由公共支出政策差异导致,还可能与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有关。

复习与思考

1.利益归属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查阅文献,并结合自己想法,谈谈这些前提条件中的哪些条件,可以通过何种修正方案更接近现实?

2.任选一项公共支出,分组讨论,设计一套利益归宿分析的步骤。

3.假设一个社会有A、B、C、D、E五个社会成员,各自的收入分别是10、20、30、40、50单位,各自享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分别为0、1、0、2、3个单位,分别画出集中曲线和洛伦兹曲线,并计算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Demery,Lionel.Benefit Incidence:A practitioners Guide.Tech.Report,pover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roup,Africa Region,The World Bank,2000.

2.普拉丹.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hossain,Shaikh I.Making Education in China Equitable and Efficient.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814.The World Bank,1997.

4.Davoodi,hamid R.Erwin R.Tiongson,and Sawitree S.Asawanuchit.how Useful Are Benefit Incidence Analyses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health Spending? IMF Working paper Wp/03/227,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