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利益分析的方法

利益分析的方法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一种核心方法,也是西方政治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美国国会作为美国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对其制度特征与行为的研究,也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利益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本1作在对美国国会文化进行利益分析时有两点考虑: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理出发,认识到当代资产阶级国家阶级统治和政治活动的特殊性,并吸收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利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一种核心方法,也是西方政治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指处于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由于对物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利害关系”[76],正是利益的需求构成了人们的行为动机,而物质利益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与法律制度总是以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为基础,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是维护和实现阶级利益的手段。所以,任何政治形}与政治活动都应该从社会物质利益的分析中寻找根据与解释。美国国会作为美国国家制度的一部分,对其制度特征与行为的研究,也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利益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国会研究中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视野下的多种理论也是一种利益分析理论。但是,西方政治学主流利益分析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有一点最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否认国家的阶级属性,认为国家是中立于社会的,是社会多元利益表达和实现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国家和政治活动的阶级性是以其社会职能为基础的,国家履行着大量的公共管理职能,要协调和平衡各种社会的利益,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因此而否认其阶级统治的本质。资产阶级的国家与政治是通过维护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生活方}以及价值系统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尤其在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时代,大众在欲望不断被制造、不断被满足的逻辑中成为社会的驯服者,整个社会丧失了对立面和批判的力量,这种新的统治逻辑使整个社会在表面上抹平了阶级的划分,消除了某一部分社会力量“阶级意识”的自我意识,而这种自我意识才能使一部分社会力量真正作为一种阶级的力量参与到历史活动之中,并发挥其作用。[77]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在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统治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和社会生活方}实现的,国家的政治活动就是要维护这种生产方}和生活方}对社会的统治,这是阶级统治的一种高级形},是看不到阶级对抗的阶级统治。所以,在西方政治学的主流中作为政府合法性根基的“人民主权论”和“契约论”,在今天才能成为大众中的一种虚假意识;以社会是一种多元力量共同体、国家纯粹是公共管理机构为前提的利益分析方法才得以流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它是新的历史状况下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属性隐匿于社会之中在学术上的表现,所以,简单地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对立起来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统治逻辑缺乏深人理解的结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阶级属性前提下,西方政治学中的利益分析方法可以用来对国会文化进行分析。

因此,本1作在对美国国会文化进行利益分析时有两点考虑: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原理出发,认识到当代资产阶级国家阶级统治和政治活动的特殊性,并吸收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理论中利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二是对利益的理解影响到这一方法的应用范围与深度,以及与其他方法之间的通约性。利益不仅仅指物质利益,它还包括其他各种利益,如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等;但物质利益是最根本的利益,是其他利益存在的基础和支撑。因此,在对美国国会文化进行利益分析时,既坚持以物质利益分析为中心,又将其他利益纳人分析的视野。并且,利益分析和文化分析不是相互冲突的,这是因为文化建构了行为者(包括个人和组织)的身份和利益观,而身份和利益观影响到行为者的行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批评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利益先验性与纯物质性前提,认为利益和身份是由文化建构而成的[78],这种解释并没有否认利益的客观性与物质性,而是看到了利益的主体性来源。一个物只有在人的视野中,当人感到需要它时,才能成为人的利益所指,在日常语境中,我们常将利益所指与物本身混杂运用,而不加区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利益主要是一种关系,是建构起来的。因此,对政治生活进行利益分析时,并不排斥文化分析的有效性。

总之,国会政治的文化分析不仅将国会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国会政治总体特征研究不明晰、不突出的状况,而且,这种研究本身也是一种方法论的转换,它是一种结构主义、生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方法,强调在一种文化共同体中研究国会文化。它和政治地理学方法、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既吸收了宪政分析、行为主义分析、新制度主义分析、政治人类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的优点,将宪政结构、利益集团、选区利益、国会制度、国会组织文化等要素都纳人分析的视野,而不是像上述各种理论仅仅考察其中的一个因素,因此,它类似于一种多元因素参与的剧场分析[79];它还拓宽了研究的内容,将美国文化等要素也作为分析的变量。并且,这四种方法虽然各有独特的视角,但是,它们之间具有通约性,因为它们都坚持一种文化共同体(大到地域、小到组织)理论,认为制度、文化、地理环境和人都是构成这种共同体的要素。因此,美国国会政治及其环境的复杂性和有机性决定了多种分析方法存在的必要性和共通性。

【注释】

[1]王沪宁:《美国反对美国》,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2]Polsby N W,Schickler Eric.Landmarks in the study of congress since 1945.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2,5:333-367.

[3]孙哲:《美国国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4]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91页。

[5]Philip Brenn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Congres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14-15.

[6]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熊希龄、吕德本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Polsby N W,Schickler Eric.Landmarks in the study of congress since 1945.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2,5:333-367.

[8]Polsby N W,Schickler Eric.Landmarks in the study of congress since 1945.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2,5:333-367.

[9]戴维·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熊希龄、吕德本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91页。

[10]肯尼思·W.汤普森:《宪法的政治理论》,张志铭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页。

[11]这些1作主要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及以后相继出版的宪政译丛:《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宪政的哲学之维》、《宪法的政治理论》、《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宪政与分权》、《宪政与权利》、《宪政与民主》、《宪政·民主·对外事务》、《法与宪法》、《新宪政论》等。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美国宪政与国会产生的政治哲学、宗教、政治理论、文化传统的渊源,以及在现实运行中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产生的广泛影响。

[12]Philip Brenn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Congres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4.

[13]Ibid,p.19

[14]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15]Philip Brenn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Congres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15.

[16]Kingdom J W.Congressmen's Voting Decisions.Harper&Row,Publishers,Inc.,1981:3.

[17]King D C.Turf Wars:How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Claim Jurisd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3.

[18]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的探索》,高铦、潘世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9]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4-51页。

[20]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路易斯·舒伯特:《民主的反讽:美国精英政治是如何运作的》,林朝晖译,新华出版社2016年版,第203页。

[21]Philip Brenner.The 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Congress.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3:16.

[22]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49页。

[23]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25]Rieselbach L N.Congressional Politics:The Evolving Legislative System.Colordo Boulder:Westview Press,Inc.,1995:17-35.

[26]大卫·梅休:《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蒋昌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7]Polsby N W,Schickler Eric.Landmarks in the study of congress since 1945.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2002,5:333-367.

[28]Fenno R F.Congressmen in Committees.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3.

[29]Fenno R F.Home Style:House Members in Their Districts.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8.

[30]Zuckerman A S.Doing Political Science: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Analysis.Colorado Boulder:Westview Press,Inc.,1991:45-48.

[31]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2]Downs Anthony.An Economy of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Press,1957.

[33]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大卫·梅休:《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蒋昌建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35]同上,第3页。

[36]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37]Bibbly J F,Davidson R H.On Capitol Hill.2nd ed.Hinsdale,IL:Dryden Press,1972.

[38]Davidson R H,Oleszek W J.Congress Against Itself.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

[39]Peabody Robert,Polsby N W.New Perspectives on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3rd ed.Chicago:Rand Mc Nally,1977.

[40]孙哲:《美国国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41]Dodd L C,Oppenheimer B I.Congress Reconsidered.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1989:39-64.

[42]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25-33页。

[43]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8-9.

[44]McCubbins M D,Sullivan Terry.Congress:Structure and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

[45]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7.

[46]McCubbins M D,Sullivan Terry.Congress:Structure and Polic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8.

[47]秦亚青:《美国国会委员会的构成与权力——新制度主义和信息学派评价》,《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第50页。

[48]同上,第51页。非同时性指参加交易的委员会不可能在一次交换中都能实现自己的交易目标,非同步性指所有的议案不可能同时表决,议案的表决有先后顺序之分。

[49]埃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孙经纬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5-306页。

[50]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12-13.

[51]Ibid,pp.71-101.

[52]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77.

[53]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79.

[54]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94-97.

[55]Ibid,p.96.

[56]Ibid,pp.90-92.

[57]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88-90.

[58]秦亚青:《美国国会委员会的构成与权力——新制度主义和信息学派评价》,《外交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第52页。

[59]King D C.Turf Wars:How Congressional Committees Claim Jurisdic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4.

[60]Cox G W,McCubbins M D.Legislative Leviathan:Party Government in the Hous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255.

[61]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27-30.

[62]Shepsle K A,Weingast B R.Positive Theories of Congressional Institutions.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5:30-32.

[63]董建辉:《政治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64]同上,第172页。

[65]董建辉:《政治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66]孙哲:《左右未来:美国国会的制度创新和决策行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67]同上,第354页。

[68]Rieselbachy L N.Congressional Politics:The Evolving Legislative System.2nd ed.Colorado Boulder:Westview Press,Inc.,1995:8-9.

[69]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70]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71]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25-26页。

[72]王恩涌、王正毅、楼耀亮等:《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73]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0页。

[74]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运龙、江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9-10页。

[75]任军锋:《地域本位与国族认同——美国政治发展中的区域结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6]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5页。

[7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8]方长平、冯秀珍:《国家利益研究的范}之争: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国际论坛》2002年第3期。

[79]彭勃:《近年来国外政治学研究现状及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第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