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食堂利益相关者分析

高校食堂利益相关者分析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们不断提出新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曼的研究。他指出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总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要进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就必须要对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传统的企业管理强调的是“股东利益至上”,在强化股东利益的同时,难免会忽视了其他利益主体的要求。因此才有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早在1959年Penrose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提出了“企业是人力资产和人际关系的集合”的观念,这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963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明确地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之后瑞安曼(Eric Rhenman)提出了比较全面的定义:“利益相关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企业也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这一定义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从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不断提出新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里曼的研究。弗里曼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于1984年出版,在这本书中弗里曼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与企业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和企业联系非常密切的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社区、媒体等相对和企业联系较少的个体和群体。这些个体和群体和企业有相关的利益诉求(如图3-1所示)每个利益主体都和企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因此企业管理的时候要综合个各方的利益,而不应只考虑某一主体的利益。弗里曼在他的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含义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

利益相关者的理论的提出改变了过去“股东利益至上”“经济利润是一切”的观念,要求企业在赚取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政治责任。但是其也有理论上的缺陷,例如违背了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本质,如果企业过多地强调与媒体、社会组织、政党的关系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范围过大,因为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有可能和企业产生一定的联系,企业发展中如果考虑过度考虑他们的利益就会影响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图3-1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

一、利益相关者分类

“简单地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看成一个整体来进行实证研究与应用推广,几乎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13],因此利益相关者内涵界定后的重要问题就是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众多学者对利益相关者分类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多锥细分法和米切尔平分法,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和学者大多采用这两种方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划分。

(一)多锥细分法

多锥细分法主要是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性以及与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

表3-3 Wheeler的利益相关者分类图

Freeman(1984)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经济利益相关者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经济利益相关者有股东、员工、消费者等,社会利益相关者有政府机关、媒体以及特殊群体。而对经济利益相关者又按照与企业关系的密切程度细分为:公司股票的所有权利益相关者,如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等;与公司有经济往来的相关群体,如员工、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地方社区、管理结构等。

Wheeler(1998)从相关群体是否具备社会性以及与企业的关系是否直接由真实的人来建立两个角度,比较全面地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如表3-3所示。

(二)米切尔平分法

美国学者于1997年提出用米切尔评分法将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它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与分类结合起来。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属性中至少一种:合法性、权利性以及紧迫性。而利益相关者具有这三个属性的程度不同将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的分类(表3-4)。

表3-4 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的利益相关者分类表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的研究

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尤其是其分类的不断完善,国内的学者也开始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研究,并且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其中高校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学者们进行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者贾生华等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城中村改造中。他们认为“城中村”改造的本质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协调的合约再安排,而“城中村改造”的目标是为各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创造价值。在研究学者们中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城中村改造核心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并提出了城中村改造利益协调的政策建议:在城市规划时引入“利益相关者纳入机制”;政府以城市规划为载体实现改造价值最大化;开发单位以城市规划为规范参与城中村改造等。[14]

学者夏赞才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旅行社管理的分析。他提出旅行社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要清楚谁是旅行社的利益相关者,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旅行社的基本图谱。旅行社可以运用基本图谱的构建实现有效的管理。并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出了应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得更广,这样有利于企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5]

学者李斌等人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研究。他们借鉴卡罗尔的定义,将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界定为公立医院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其利益相关者所应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并根据米切尔分类法将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预期利益相关者和潜在利益相关者。在分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绘制了公立医院利益相关者及社会责任矩阵。[16]

中国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上所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们也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胡赤弟就分析了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他指出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大学制度的本质。高等教育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管理,利益相关者与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利益相关者与相互作用大学四个方面。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大学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教授、大学出资者、学生和政府[17]。当然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多,例如学者李福华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质创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校各领域的应用,因此我们要进行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就必须要对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

三、高校的利益相关者

(一)高校是利益相关者的组织

高校是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高校的作用不言而明,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阵地,人们对它的希望越来越高。这也要求人们必须探讨高校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过去的高校强调它的行政属性,由政府出资、政府单一控制,即把高校当成是第一部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学者提出高校应属于第三部门,例如学者王建华在《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中就清楚地分析了高校的第三部门性质。近些年来政府执政理念上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政府改革上加大力度简政放权。这些变化在高等教育中的直接反映就是高校的自主权越来越多,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如火如荼。高校摆脱了政府的完全监控,众多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其管理,高校的第三部门属性越来越明显。所以我国提出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作为第三部门的高校有其利益相关者。

(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按照米切尔评分法将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成三大类(如表3-5所示)。第一类是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教职员工和学生;第二类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家长、校友;第三类是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包括其他高校等。

表3-5 米切尔评分法下的高校利益相关者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按照多锥细分法,根据与高校的亲密程度分为四类,(如表3-6所示),第一类是和高校关系最为密切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第二类是和高校关系比较密切的次要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等;第三类是和高校有一定关系的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校友等;第四类是处于高校边缘地带的利益相关者,例如普通的民众。

表3-6 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多锥细分法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改革,这里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做简单分析。

利益相关者之一——政府

这里所讲的政府是我国的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府对高校是有利益诉求的,需要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经济发展;政府需要高校进行社会服务,实现民族复兴。总之,政府参与高校管理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不会放弃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即使是实行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的美国,其地方政府也在教育政策制定、财政拨款方面参与高校管理,而且美国在1979年还设立了联邦教育部,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调控力度。我国的政府更是在高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国务院确定的主要为全国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高等教育工作。”我国正在进行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这就要求政府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干预,将工作重点放在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无论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政府在高校管理中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财政拨款的义务是绝对不能少的。

利益相关者之二——教职员工

这里的教职员工是以教师为代表的高校内部人员,包括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人员、以书记为首的党务人员、以教授为首的一线教师。教职员工对高校是有利益诉求的,从物质上来说,他们希望能够有比较好的经济条件、丰厚的福利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安心本职工作。有的人认为“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红烛、粉笔、园丁等来形容教师,认为如果教职员工谈钱就非常俗气,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现代社会我们讲的是按劳分配,教职员工对人类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也应该获得同等的经济回报,作为国家也应该保障教职员工的经济权益。从精神上来说教职员工希望能够培养优秀的学生、追求学术进步,参与学校管理,渴望社会认同。总之,教职员工需要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物质满足是基础,精神满足才能让教职员工毫无保留地提高工作效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努力做贡献。因此教职员工也要参与高校管理。在我国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人员是政府的代言人,对学校管理较有发言权,以书记为首的党务人员同样代表着政府的利益,在高校的思想管理、干部管理方面也占据优势,而对于以教授为首的一线教师代表的是广大教师和学生,他们在高校管理中处于弱势,在西方国家有良好的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传统,我们国家也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等。教职员工作为高校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有权利加入到高校管理。

利益相关者之三——学生

这里的学生是指在高校就读的各级各类学生。学生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他们对高校也是有利益诉求的。只有高校健康发展,他们才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广阔的就业前景。高校能够让学生在心态、价值观、思想上得到提高,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高校能够为学生的就业进行准备,学生进入高校学到相关知识、积累经验,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丰厚的经济报酬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总之,高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利益,因此学生也有权参与高校的管理。我国在相关规定中也明确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例如1990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条规定:“鼓励学生对学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支持学生参加学校民主管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的受益者。”2005年教育部新修订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十一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但是在现实的高校管理中“多达65.1%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生的角色仅仅是被管理者”[18]。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参与渠道,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创造条件。

利益相关者之四——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社区组织、教育相关的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对高校有利益诉求,高校能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也能够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社会组织是高校的次要利益相关者,但是它们也希望能够参与高校管理,尤其是在我国高校行政化趋势比较严重的背景下,更需要社会组织从不同的角度为高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高校和社区的关系,要建立的是学校成为社区的学校,社区成为学校的社区,加强二者联系,而非营利组织在高校政策咨询和质量监控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很薄弱,因此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改革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和高校的联系。

利益相关者之五——其他

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还有校友、家长、企业等,他们对高校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他们是高校的“搭便车”者,只有高校发展了,校友文凭的含金量才会提高,这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只有高校发展了,孩子们找到好的工作,家长才能安心;只有高校发展了,企业才能招聘到优秀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总之,尽管校友、家长、企业只是和高校有一定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但是他们也需要参与高校管理。当然如果建立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制度是不现实的,可以在实际管理中吸收他们的代表加入董事会和各类委员会。

当然这里并未穷尽高校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我们也没办法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吸收进高校的决策和管理机制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满足各方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