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相关问题分析——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胡政平 胡雯君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总被引频次的增加是《甘肃社会科学》近年来办刊质量提升的具体体现。组约优秀文章、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甘肃社会科学》被引频次显著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的即年指标分别为0.0218、0.023、0.036、0.068、0.073,呈逐年上升态势,说明所载论文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相关问题分析_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1979-2009)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

胡政平 胡雯君

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新形势下利用数据库资料评价期刊,对期刊质量的提升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方位收集期刊数据资料,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和维普等等,并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对期刊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指标分析方显我国学术期刊的地位和质量,通过对比明确期刊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期刊自身质量的办法和措施。这是现阶段区别传统办刊的一大特色,对学术期刊的发展非常有利。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下面,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通过对学术期刊数据资料的分析评估来了解期刊办刊质量情况。《甘肃社会科学》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创刊于1979年。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期刊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高,《甘肃社会科学》已进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大核心评价体系,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实现了杂志社和编辑部多年不懈努力的夙愿。2008年,又荣膺“甘肃省品牌期刊”称号。本文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信息检索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2003—2007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来源[1],采用以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办法,对其二次文献转载量、载文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Web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以点带面,为今后进一步办好期刊,尤其是办好综合类学术期刊,提高期刊质量提供参考。

一、《甘肃社会科学》评价指标分析

1.二次文献转摘量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检索途径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24个专题(包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摘卡14种)、《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文科学报概览)》《光明日报》《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报刊文摘》《教育文摘周报》等12种文摘报刊,共130多条检索信息途径。所提供的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各年度转摘量见下表[2]

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被转摘量统计

img45

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转摘量分别为:52、53、57、59、85,呈现逐年上升态势,说明《甘肃社会科学》对学科热点和学术走向的关注度在逐年提高。转摘率分别是:18.91%、15.06%、14.69%、14.75%、19.95%,中间3年有所下降,这与《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以来的改、扩版有一定关联。改版、扩版大幅提高了载文量,虽然转摘总篇数逐年上升,但转摘率存在徘徊现象。比如,2004年从第5期起由192页扩为256页后,载文量由2003年的275篇增加为2004年的352篇,转摘率明显下降。2006年第5期起再改为A4开本,每版字数又有所增加。两次改版、扩版,容量从每期47万字增至60万字,增幅为27.66%,载文量从2003年的275篇增加到2007年的426篇左右,增幅为54.91%,对转载率有不小的影响。2007年转摘量有较大幅度增加,转摘率达到了一个新高,这与2006年以后注重发稿质量、注重发长稿有很大关系。事实也是如此,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组约刊载了较多学界有较大影响力,并且很厚重的文章,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2.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IF2)是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1705、0.224、0.330、0.380、0.503,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增幅分别为31.38%、47.32%、15.15%、32.37%。影响因子连年增长,说明《甘肃社会科学》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增大,办刊质量在逐年提升。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和社会科学专业类学术期刊相比,大多数综合类学术期刊由于它的“综合的”特有属性,期刊影响因子无法明显提升,大多在1以下。

还有一个5年影响因子(IF5),即期刊前5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5年内发表论文的总数。作为两年影响因子的重要补充和参考,它主要反映期刊在较长时期的学术影响力,它对期刊质量稳定性的评价比影响因子(IF2)更为灵敏。2004—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IF5为0.160、0.282、0.328、0.394,这与较长时段内注重办刊质量,刊载较新信息有关。

3.总被引频次分析

总被引频次是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反映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载文的被引篇数越多,被引次数越高,则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学术影响力越大。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总被引频次分别是164、231、463、621、847,年增幅分别为40.85%、100.43%、34.13%、36.39%,5年间增长了5.16倍。总被引频次的增加是《甘肃社会科学》近年来办刊质量提升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甘肃社会科学》不断探索特色化办刊路子,创办“学者访谈”“本刊特稿”等栏目,实行开放式办刊,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就学科热点、难点、前沿问题组织专题或主持栏目,打造品牌栏目,目前社会学、文学、法学等栏目影响力日益凸显。组约优秀文章、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甘肃社会科学》被引频次显著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4.即年指标分析

即年指标指期刊所载论文发表的当年被引数量与发文数量之比。即年指标体现了一种期刊被引用的速度,可以衡量该期刊对本学科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是否处于前沿,是否被学界和读者及时关注。《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的即年指标分别为0.0218、0.023、0.036、0.068、0.073,呈逐年上升态势,说明所载论文在选题、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与新颖度上有所提高。

还有一个Web即年指标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总篇次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它主要反映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甘肃社会科学》2004—2007年Web即年指标分别为27.3、29.1、64.5、58.3,逐年上升,说明刊载文章的网络扩散度在加快。2006年、2007年增速较前两年明显,除了与所载论文的质量提高有关,还与编辑部改变拖期现象,按时出刊,及时上网有关。

5.他引总引比分析

他引总引比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比例。《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他引总引比为0.9146、0.97、0.94、0.98、0.98,说明由影响因子反映的《甘肃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他刊引用的贡献。目前,CSSCI来源期刊的自引率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对2004—2006年期刊自引率的统计,自引率达到25%以上的期刊在100种以上[3],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引用。《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和2007年的自引率仅为2%,大量引用文献来自他引,说明文章观点更加充分,自然加大期刊的信息量和含金量。

6.被引期刊数和被引半衰期分析

被引期刊数是测度期刊影响范围的一种指标,也是测度期刊扩散状况的一种指标。《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被引期刊数为325种,2006年为408种,2007年为525种,增幅较为显著,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范围在逐年扩大。

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速率的一种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一般来说,学科发展越快,该学科期刊的半衰期越短。但对于一个学科内部而言,期刊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该期刊越有长期的学术价值。期刊半衰期通常不能用来单独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的指标[4]。《甘肃社会科学》的被引半衰期分别为2.9、2.8、3.1、3.0、3.0,总体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这与综合类社会科学期刊的性质有关。

7.基金论文比分析

基金论文比指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中含有基金资助论文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基金资助项目多为学界所关注的学科热点和前沿研究课题,或者是国家、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期刊刊载基金论文的比例越高,应该说该期刊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影响也相对较大。2004—2006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为16.11%[5]。2004年和2005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均为11%,2006年为16%,2007年为23%,说明所载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应用价值有所提高,但差距还是明显的。

二、《甘肃社会科学》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从期刊定量评价的各个指标分析来看,《甘肃社会科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偏低

《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虽逐年上升,但横向比较形势并不容乐观。与全国综合类社科名刊(包括高校学报)来比较,这些指标还比较低,有的还未达到平均值,也就是说指标分值属于中偏下水平。如: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1705、0.224、0.330、0.380、0.503,而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是0.2903、0.347、0.387、0.494、0.547,仅2007年达到了平均值;总被引频次《甘肃社会科学》分别为164、231、463、621、847,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平均值为263、331、418、591、746,其中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达到了平均水平;即年指标《甘肃社会科学》分别为0.0218、0.023、0.036、0.068、0.073,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平均值为0.0636、0.052、0.082、0.080、0.085,均未达到平均值。在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中的排名分别为:2003年38家期刊中排21位,2004年39家期刊中排19位,2005年41家期刊中排12位,2006年42家期刊中排15位,2007年42家期刊中排14位。位置大多中偏上,但三项指标却低于均值,可见与排在前面的期刊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2.学术指标有所忽视

学术指标包括期刊载文中的学术含量指标(例如引文数量、基金论文、作者广度等)、学术成果的引用指标(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学术成果的引用情况)、重要的二次文献全文转载的数量(如《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网络期刊文献的即年下载率[6]等。这些以量化指标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以及期刊的学术规范和质量,以往我们较多关注了后三个指标,对学术含量指标重视较少,学术期刊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今后在组稿、约稿、选稿时应当考虑论文的学术含量指标。

综合性期刊学术含量指标为一级指标,占0.15的权重,主要包括: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作者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占有比例、论文的机构标注比例、本机构论文比。

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所有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之和除以该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数量)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考察整个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可以分析一份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据CSSCI的统计,2006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篇均引文量已达到9.01篇,无引文文章为18.6%[7]。《甘肃社会科学》目前的篇均引文量还低于全国2006年的水平,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期刊作者地区分布指期刊所载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期刊论文作者地区分布越广,该刊越能较全面地反映该学科领域研究状况。比如有些省份或地区的文章过于集中,今后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有机构论文比例指期刊中标有作者机构的论文占该期刊全部论文的比例。这一指标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术期刊的规范程度。这一方面《甘肃社会科学》做得比较好,作者机构标注率达100%。本机构论文比这个比例越大说明该刊对作者的发散程度不够,对作者产生的影响范围较小。这一指标《甘肃社会科学》要优于全国高校学报。

三、结论与建议

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在学术期刊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情况下,我国学术期刊都存在一个求生存、谋发展的问题,这就要求办刊人时刻关注期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尤其关注期刊的评价,经常对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测度,对自己创办的期刊进行估量和论证,并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及时找出不适合期刊发展的问题和症结,积累办刊经验,梳理期刊发展轨迹,制定和调整期刊编辑方针,对于办好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办刊人(包括主编和编辑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办刊观念,要有创新精神,用创新的思想指导创新的编辑活动,做到注重编辑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在组稿、约稿、选题上下大工夫,不仅做到在评价指标的相对提升方面取胜,还要获得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后者似乎更重要,即期刊的质量不完全由分析资料数据来定性,要看文章的真正质量,因为有些文章的质量不能由分析资料数据来来评定。因此,我们认为,认定一个期刊质量的高低,仅评价数据还是不够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期刊评价中,在定量评价和专家评价基础上,可增加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因为我们发现一些文章不转载,不引用,但学界关注程度比较高,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或者是很有价值的冷门学科,关注程度不高,但学术价值非常高。对于这种文章,往往读者的评价应该更准确。这里就有一个读者对期刊和文章的评价的重要性问题,读者评价应该是期刊评价的重要环节,目前的问题是,采用这种办法数据资料统计工作量比较大,组织工作难度也比较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可利用建立读者数据库的办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利用设置编读往来收集数据也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2)期刊评价有比没有好,多了比少了也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使用期刊的单位,如大学、研究部门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有问题,怎么认定期刊,尤其是论文本身的质量,没有具体研究和审定,一面追求期刊评价体系的结果,使其走入误区,批评较多。对核心期刊评价和核心期刊本身没有多少批评,它们的指标在不断更新改进,使其更科学化,主要是应用不当的问题。

(3)建议全国办1~3种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专业性刊物,让任一期刊评价机构主管单位主办,及时、集中刊发相关重要研究成果和评价结果,主要发行范围为期刊界、评价管理界和爱好者,为查阅和研究带来方便,这可能对期刊的评价和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国社科评价研究方面的文章不少,多发表在各综合类学刊或情报信息图书期刊,很分散,查找困难,用起来不方便。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08.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信息检索报告[R].2003—2007.

[3]苏新宁,邹志仁.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2).

[4][5]邓三鸿,金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学科对比——基于CSSCI的分析[J].东岳论丛,2008,(2).

[6][7]苏新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东岳论丛,2008,(1).

作者简介:胡政平,生于1961年,男,《甘肃社会科学》主编、编审。

胡雯君,生于1964年,女,《甘肃社会科学》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