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票房最大黑马,《失恋天》引导抑或迎合需求

年票房最大黑马,《失恋天》引导抑或迎合需求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经常说,一个时代的电影或者流行歌曲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为文化产品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时代的精神映射。而《失恋33天》成功的根本缘由,就在于其成功引导了市场需求。《失恋33天》正是以80后这个群体为背景,再现了他们对青春的留恋和对感情的渴望。

人们经常说,一个时代的电影或者流行歌曲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为文化产品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时代的精神映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进入影视行业,随着制作周期和制作成本的压缩,用主流媒体的评论是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中国式伪大片”,这种电影是商业过度和营销过度的典范,其特征是:集合大牌明星,忽视剧本质量,压缩拍摄成本,无限扩大宣传,最最可恨的是忽视市场需求,毫无艺术追求,捞一把就走。

但是文化消费有一个反噬性,消费者在不断地上当和失望中,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明,所以很多伪大片的票房表现就是第一周数千万,然后第二周折半,第三周零头——票房呈现直线下降的趋势。这也是促进电影市场内容为王,拒绝恶性炒作的回归,不是片面的,而是整体上要改变以往导演拍什么,消费者看什么的格局,从寡头垄断进入了完全竞争阶段,这样,谁对需求把握得准,谁就会取得丰厚的利润。

(一)关于需求能否被创造的再一次讨论

所有商业的可能性,都要拥有同一个前提——需求。这是一则常识,常识往往比知识更重要。电影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尤其如此。但是精神消费品的商业模式与快消品和工业品不同,文化产品是先付费,后使用。因此,在需求公式中(需求=购买欲望+购买力),购买欲望要比购买力更重要,消费者心理的敏感度要远大于价格的敏感度。

需求是否是可被创造的,这个问题被无数次争论过,但从来也没有一个定论。反对方认为人的基本和高级需求是恒定的,变化的不过是形式,所以需求不能被创造,只能被引导;支持方则多从如SONY新产品研发的角度作为自己的力证,证明需求不仅可引导,而且具有创造性。显见,双方都认为需求具有可被引导性。而《失恋33天》成功的根本缘由,就在于其成功引导了市场需求。

(二)引导需求第一步:绝不悖离基本需求

“80后”俨然成为了一代人的身份标签。《失恋33天》正是以80后这个群体为背景,再现了他们对青春的留恋和对感情的渴望。转眼间,80后已近而立之年,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转型之惑,他们在内心中需要解答,但是不需要说教,而是要通过整个群体的行为认可来肯定自己。

80后的生活是统一而纷繁的,他们面临同样的焦虑和不同的烦恼——网络上很热的一则短语:小学同学聚会在谈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学同学聚会谈入托问题,高中同学聚会谈婚姻问题,大学同学聚会谈事业问题,研究生同学聚会谈解决单身问题。

“被剩下”vs“非诚勿扰”,“精神伴侣”vs“坐在宝马里哭”,孰是孰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是需要多种答案的——这可能就是80后精神需求的基本出发点。如果悖离这种需求,以传统的产品或者超前的产品去满足这种需求,那么这样的“创造需求”,消费者是绝对不会买账的。

(三)引导需求第二步:满足未被完全满足的需求

从18世纪开始,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此后数百年社会商品不断丰富。如果从衣食住行、马斯洛层次论入手去分析那纯粹是舍近求远,因为现今没有哪一种需求是不被满足的,只不过所有的卖家提供了不同的产品。也就是说,你只要去找一种更好的产品去弥补和替代现有产品即可。

图2-3 《失恋33天》海报

《失恋33天》就做了这样的事情,精神产品即满足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本质上就是80后一代对于自身精神世界的询问,这一个需求已经先后被《奋斗》、《蜗居》、《裸婚时代》等产品一一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具有大幅留白的:

1.以上产品在形式上都是电视剧,是大社会背景为环境,在一段时间内去满足这一需求。这样的产品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只要是成功,绝对会被模仿。而这一系列以80后为主体和素材的精神产品,也锻造出了一个品牌:演员文章。演员之于影片,就像原材料之于产品。同样的电子元件,有些手机要卖4000人民币,有些不到前者的1/4,关键就在于谁能更好的利用这些元素。文章作为《失恋33天》影片的市场的成功因素之一,实质上也是此类“80后成长,80后如何面对生活”系列精神产品市场容量的体现。

2.从定位的精准而言,同类产品的内容是丰富的,大都是以综合性的正面叙事为主,所探讨的内容包括了目标群体的成长、成熟、事业、爱情、友情、家庭等等,而《失恋33天》的切入点很准,只从一件事情去展开,去延续,去通过恋爱的反面去反思爱情,这可以成为逆向定位的典范。

就像80后的父辈看《一声叹息》对于婚姻的逆向思索,与同类产品不同,通过讲述如何对待失恋去讲述80后从爱情到婚姻的人生阶段,从主题和定位就要比讲述如何相识、相恋、相知更具有稀缺性。

3.从产品本身来看,《失恋33天》有其鲜明的产品特征,是创新之作。影评人通常将这部影片看做chick flick(小妞电影)的延续,此型在美国已有至少50年的发展历史,是Melodrama(家庭伦理剧/情节剧)与Romance(爱情片)的杂糅,是以女性为主体视角的电影类型。一度火热的《杜拉拉升职记》和《非常完美》可以说是近年此类影片中不俗的作品。

电视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已算是成功反应80后生活状态的影视作品,但是也没有受到百分之百的认可,原因何在?在一些评论中,80后称之为伪80后剧作,因为讲故事的人根本就不是80后,他们可能有这样的心态和洞察,但是他们文化圈内的亲切感和设身处地的情感状态,是不容易通过观察去体会的。

因此,融合小妞电影和80后题材的《失恋33天》不仅本身就是取长补短的创新制作,其产品基因更是从本质上贴近了消费者:《失恋33天》的女主角白百何,出生于1984年;编剧鲍鲸鲸是北京电影学院04级文学系毕业;导演滕华涛是北京电影学院95级文学系毕业;文章与白百何同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02级的同班同学。这个主创团队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其创作所瞄准的群体,恰恰是与其年龄层相仿的15岁~35岁这一中国当下最主要的观影消费阶级。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距离,意味着产品的内容与消费者的需求之间没有距离。

(四)引导需求第三步:应景

同一种需求在不同的时代绝对有不同的表现,作为精神消费品,不应景是行不通的。打个比方,人们有求知的需求,特别是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性,但是你要在这个互联时代、微博时代让人们走进书院,大段背诵文字,焚香沐浴去读书,恐怕很难,所以应运而生的以“百家讲坛”的形式,用通俗的现代话语去解读经典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

《失恋33天》应了三个景:

1.上市时间借势国际“神棍节”——2011年11月11日。如果一个普通的日子在民间被冠以节日的名目,那么这一天一定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且会饱含大量的情感诉求。

22岁~31岁的80后群体整体进入婚恋时代,“脱光”(脱离光棍身份)、“齐天大剩”(剩女)成为整个社会语境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各电台电视台层出不穷、或真或假的相亲节目的火爆,都在不约而同地指向80后或是这个社会的情绪和状态。而2011年的“神棍节”早在2010年的“光棍节”就有了预热,2010年光棍节很多人或真或假许下的愿望就是希望2011年的光棍节“脱光”。制片方之所以不畏惧好莱坞大片之来,是有着清晰的判断力和足够的底气的——光棍节的失恋电影,最容易和受众产生共鸣。

在以“神棍节”为大背景的档期,《失恋33天》起码占据了天时和人和(演员的票房号召力)两个优势。“大制作、大场面的科幻片多了去了”和“关心世界末日不如关心自己的明天”这样情绪很容易就会让观影主体的目标消费者选择《失恋33天》而非其他作品。

2.不宏大叙事但讲段子。自微博红透互联网半边天,任何叙事情境中,段子对人们产生的愉悦感要远远高于史诗。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在逐渐进入市民社会,茶馆、相声剧场、话剧等都在这一阶段进入复兴期,而作为电影本身,讲段子也是比拍史诗更好的选择。

同时,消费者在逐渐在乎个体,复归“小我”,更愿意消费与现实更近的精神产品,《失恋33天》的大段独白,就是一种贴近私人化情绪的表达技巧。电影学院的杜庆春教授的评价则是“现实感是什么?是中国当下市民性的欲望。”

远观近瞧,从《有话好好说》等冯氏系列到《疯狂的石头》,再到最近火爆的微电影,市民化的影片热度和票房认可度从未衰减,因为市民化社会的来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之内,地气越足的片子,底气越足。《失恋33天》源于论坛的一篇热帖,然后集结成书,再到搬上银幕,可以说是底气非常之足。不应这种大背景,就是忽视需求,悖离需求。

3.营销即传播,应景当下的WEB2.0传播模式。一改其他影片主动性的媒体攻略,《失恋33天》的传播几乎全部是在网络上完成的。豆瓣、贴吧、SNS的主页,受众在哪里,就把传播做到哪里,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4.《失恋33天》的传播还借鉴了两个新的概念。

第一是由普通人参与的互动式传播,除了电影之外,剧组还拍摄了一部《失恋33天》的纪录片,采访普通人,让普通人说出自己的情感经历,使之出现在镜头中,作为预告片、宣传片。

什么最能打动观众呢?明星?场景?错了!是真实。真实最能打动人,《失恋33天》的预热就是用普通人的真实,首先打动了观众,颠覆了传统的预告片,使他的预告片真正起到了诱发精神消费品欲望的作用。

第二就是语录式的转帖。在各大网络社区,现在最热的语录恐怕就是《失恋33天》中的台词。另外诸如微博上“黄了一个多月”的调侃式传播,更加速了观影人群的扩大,是票房能够突破2亿的持续性动力。

(五)需求要在消费者之中寻找

若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产品就是营销成功的前提。十七届六中全会给了文化产业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有文化部的官员指出中国文化产品市场的致命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创新性实际就是缺乏独创性,在影视作品来讲就是不会讲故事。要讲好故事,首先要学着听故事,沉到市民中去,学学当年纪晓岚写草堂笔记,或者有很多好的故事,会让我们的影视投资商再创票房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