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

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向国际标准靠拢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三是中国保监会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目前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已经由倾向于寻找和推荐国际趋同的监管标准转向注重确立和推行国际认同的最低标准。

(四)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

向国际标准靠拢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合作。香港金管局在制定其监管政策手册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巴塞尔协会的认可和支持,允许它们直接使用巴塞尔的标准和各种文件,这就保证了香港银行业监管标准的专业性与国际性,值得上海金融特区借鉴和学习。积极推进监管方法国际化。现代风险管理和监管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与数理统计模型,在市场风险方面尤为突出。我国银监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有许多很成熟的国际经验和先进方法可以供我们学习。

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努力使监管标准与国际接轨。金融监管机构要积极参加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活动,特别是监管规则的制订,以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利益,避免由于监管规则的不合理给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带来损害,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监管行动与国际标准接轨。一是中国银监会要通过与国际金融组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银监会要与巴塞尔委员会、IMF、世界银行集团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加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监管规则的制订。同时,要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等国际监管标准为指导,努力转变监管理念,逐步由权力监管向巴塞尔委员会推崇的权威监管转变。权威监管指通过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以及市场压力,使金融机构自发地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具体做法是:以资本充足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采取内部模型来确定资本充足率,但是辅以严格的事前检查和事后惩戒措施,同时要求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增强市场利益相关者在促使银行拥有充足资本方面的作用。监管部门通过加强对法人行为、内控制度和重大风险的监管,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缺陷。二是中国证监会要建立有效的资本监管体系。证监会国际组织关于监管成本的框架,既是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总结,也决定了监管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各国证券监管当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我国作为证监会国际组织的新成员,要建立起既符合证监会国际组织的监管资本框架的要求,又适应我国证券业发展水平的有效监管资本体系,因此,既要重视增加证券公司的资本金,也要提高公司的内部控制效率,以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三是中国保监会要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保监会要根据国际保险业监管趋势,加强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建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评价制度,统一偿付能力的行动标准和监管方法。

国际监管标准的确立也是部分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尤其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监管合作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如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系列协议在银行监管领域建立的监管标准;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外国发行人跨境募集和初次上市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中确立的外国发行人在东道国进行证券募集和上市时进行信息披露的国际标准;国际保险监管官协会在《监管国际保险机构和保险集团及其跨境业务的适用原则》中确立的对国际保险机构和保险集团跨境业务的监管标准,在《集团监管协作标准》中确立的对从事保险业务的国际金融集团进行监管的合作标准。目前金融监管的国际标准已经由倾向于寻找和推荐国际趋同的监管标准转向注重确立和推行国际认同的最低标准。

我国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新金融规则的制定,掌握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权和修正权,力争在金融全球化的潮流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使新制定的规则能够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利益,避免由于监管规则的不合理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益带来损害。立法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认真研究和密切跟踪国际监管规则的变化,重视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和立法的良好实践,应当逐步使我国的金融法律和金融监管手段符合国际通行做法,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陈秋玲、薛玉春、肖璐:“金融风险预警:评价指标、预警机制与实证研究”,《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5期。

陈蓉:“论金融控股集团主导格局下监管结构的选择”,《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陈守东、马辉、穆春舟:“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的MS-VAR模型与区制状态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戴典:“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转型建议及其法律框架——以混业经营趋势为视角”,《金融管理》,2008年第5期。

高培道、张婧:“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监管”,《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第2期。

高秦伟:“混业经营与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演进”,《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年第3期。

高山:“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金融与财会》,第24卷第1期,总第84期,2009年3月。

胡海燕:“金融监管国际协调与合作相关法律制度探析”,《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胡晓红:“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法制现状及其完善”,《法学》,2009年第5期。

姜爱林、陈海秋:“韩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成效及若干经验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第19卷第1期。

焦成焕、何枭吟:“资本账户开放下的金融风险分析”,《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12期。

蓝庆新、张堃:“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借鉴”,《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6期。

李国际:“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特区经济》,2008年第11期。

李健男:“论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组织机制”,《国际法比较法论坛》,2010年第7期。

李巍:“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发展和经济金融不稳定的国际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林朴:“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趋势对我国的借鉴”,《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林元辉、焦玲、刘贻兴:“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及启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刘刚:“中国金融监管模式法律定位的法理缺陷及其完善”,《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科林、邵斌:“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度及其政策取向”,《现代财经》,2009年第7期。

刘明显:“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的思考”,《财金之窗》,2009年第1期。

刘晓星:“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动因、挑战与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3期。

刘轶:“金融监管模式的新发展及其启示”,《法商研究》,2009年第2期。

潘德勇:“金融监管的法律价值及实现机制”,《大连大学》,2009年第5期。

时辰宙:“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监管”,《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谭金可、叶娟:“金融混业经营与金融监管法制变革”,《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谭燕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监管”,《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谭中明:“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和综合度量”,《软科学》,2010年第3期。

王宝杰:“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及我国的法律应对”,《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6期。

王晓耕:“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探讨”,《现代财经》, 2009年第7期。

翁东玲:“开放我国资本账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熊芳:“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许凌艳:“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及资本市场统合法的诞生”,《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杨海珍、段莎莎:“香港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发展历程及趋势”,《金融管理》,2007年第9期。

杨海珍、李依婷、石勇:“香港金融管理局银行监管体系研究及经验借鉴”,《金融管理》,2006年第3期。

张雪、吴文锋:“资本市场监管边界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张玉喜:“金融监管治理问题、机制与评估”,《上海金融》,2009年第8期。

郑联盛、何德旭:“美国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9年第3期。

钟晨:“我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的必备条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朱剑峰、谢加献:“机构性监管与功能型监管的比较以及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财经界》,2007年第9期。

祁斌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历程影响和借鉴”,http://www. cf40. org. cn。

【注释】

(1)中国证监会从2005年10月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于2003年底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该标准最终确定采用XBRL的技术规范,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

(2)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深刻表明,国际短期流动资金可能对一国或多国金融带来极大冲击,甚至给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必须加大国际协调力度。另外,金融犯罪的跨国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运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国际间的金融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也必须通过国际性的监管合作共同防范。

(3)建立统一的会计准则合作。统一、透明和准确的信息是高效金融市场和有效监管的基础。应该建立国际统一的信息披露及共享原则,使各国金融监管者能够迅速掌握国际投资、短期资本流动、汇率利率方面的变化,协调彼此的监管行动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建立国际会计准则有利于控制系统风险和跨境资本流动,统一的会计标准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市场及监管者进行有效监管,避免了国际间的“会计准则套利”,将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