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梳理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一五”将要收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什么?上海独有的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十一五”将要收官。过去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考验,上海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调整中谋发展、在创新中促转型,基本全面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并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

“十二五”即将开局。在这个重要时刻,有两个问题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哪里?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是什么?对此,很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解读和梳理。

一、上海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梳理

“十二五”时期,上海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为此,科学梳理和充分认清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有利于经济增长更加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迈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这些机遇与挑战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一条城市发展主线

“十五”时期,上海的发展主线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到了“十一五”时期深化为提升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仍将延续下去。为什么?一是基于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作为正在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来说,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展,应当以更高的目标在国际大舞台上比拼高低。二是基于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环境,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已有150余个城市把提升综合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上海理应在更高层面、更宽视野、更广舞台上谋划发展大计。

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要形成国际比较优势,而这些国际比较优势又是可以衡量的。换一句话说,国际竞争力是可以用国际上认同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的,这就意味着是要把上海推向国际舞台上去打擂台的。用如此标准去衡量,上海应该着力于从经济实力、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社会文化、市民素质及都市圈体系等八个城市国际竞争力内涵方面加速培育国际比较优势,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

(二)二个优先发展产业方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产业发展方针经历了“一个长期坚持”(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和“两个长期坚持”(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长期坚持二、三并举,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针)的历史发展时期,到“十一五”时期,又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方针,这是产业发展方针在新时期的延伸和扩展,并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

应该看到,上海在“十一五”时期提出并在“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两个优先发展”的核心在于:一是有利于促进全市产业发展迈开一步、跨越一步、率先一步,争取走在全国前列,并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有利于促进全市产业向集约化、节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方向迈进,进而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有利于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功能升级,进而提升城市功能能级;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产业从当前的水平分工走向垂直分工,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三)三个新元素助推经济增长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尽管上海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战略机遇,然而还需要具体分析。有些因素可能并不是上海所独有的,如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等因素,可能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共同机遇。上海独有的助推经济发展的新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世博会。举办世博会可以使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推进,有利于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和国际经贸交流的增强。二是洋山深水港。洋山港的运营和政策,不仅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构架的初步形成,而且有利于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三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浦东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先试,不仅有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且对于解决全市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和转变政府职能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四个压力需要得到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强。归纳起来,上海在“十二五”时期主要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压力。

一是空间压力。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城市,然而发展空间有限,那么,上海到底应该而且能够承载多少人口和产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联以及如何调整?对此需要找到答案。二是资源压力。主要表现在土地和能源的约束愈来愈明显,上海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又基本上没有一次能源资源,无疑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三是环境压力。除了生态环境之外,还表现在发展环境上的压力在增多,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内部的产业结构及商务成本的压力在上升等。四是创新压力。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以及整个城市的创新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五)五个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

在“十二五”时期,上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从归纳的角度来看,攻克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转型。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财富拉动为创新拉动,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二是升级。要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升级,推动城市功能向服务型功能转化,城市产业向高端、集群、集约、生态方向发展。三是协调。要协调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政府、市场、企业的关系等。四是替代。动力替代要解决好投资、出口、消费之间的替代,资本替代要解决好国资、外资、民资之间的替代,产业替代要解决好二、三产业之间的替代。五是破解。其核心,就是要破解发展中的一系列结构问题。

二、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梳理

“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转型任务相当艰巨,为此,很有必要对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命题进行一下梳理。

(一)转型的基本方向

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从科学发展观的整体要求出发,切实转变上海经济发展方式,变财富拉动为创新拉动,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化,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发展格局。

(二)转型的总体目标

要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以及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尽早形成“四个中心”的基本框架。要实现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双升级,进一步推动城市功能向服务型功能转化,城市产业向高端、集群、集约、生态方向发展,进一步把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转型的动力结构

要改变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长期倚重投资和出口的倾向,着力推动消费增长。要不断消除抑制消费增长的各种因素,要把社会收入分配利益调整政策的贯彻与促进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积极开拓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消费载体,挖掘新的消费内涵,要积极开拓全国的消费市场,并深化各类服务贸易。

(四)转型的经济结构

要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存,国资、外资、民资齐头并进的格局,尤其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改变上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外资不少,国资不强,民资不足的局面,把未来发展的思路聚焦在民资做大,国资做强,外资做优。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市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

(五)转型的产业结构

要坚持“两个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服务业要提升城市功能能级,制造业要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在于“两高一新”,即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操作思路可以是: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

(六)转型的产业布局

要抓好产业布局的谋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操作思路应该是强化集群发展模式:中心城区主要布局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全力推进楼宇经济以及一定的都市型工业;郊区按照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的思路来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并辅之以生产型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同时,产业布局要与城镇布局紧密地结合起来。

(七)转型的产业用地

土地资源稀缺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必须建立在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的基础上。要重点推进产业集约用地,不妨提倡以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每个平方公里产出多少增加值和税收收入),亦即经济密度(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通过设定用地门槛来提升产业能级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转型的城镇结构

针对全市人口流向“中心城区向心力太强,郊区离心力太强”的现状,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全市的城镇结构和城镇规模,完善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把城镇布局、城镇规模与轨道交通建设、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郊区新城(中等城市)的构建,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人口高度集聚的态势及交通的压力,推动全市市民居住、生活、就业、学习的属地化和匹配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九)转型的城乡结构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与视角去统领全市总体规划,各区域、各专业、各产业的规划要充分体现出城乡之间的衔接。要用新的理念来推动城乡空间布局的创新,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要素配置的匹配化,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加速形成契合国际大都市发展特征的全市产业体系,形成以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推进和完善郊区的各项社会事业。

(十)转型的人口结构

上海在人口方面的主要矛盾是总量与结构的矛盾。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总量,避免城市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独生子女就业偏好明显、许多较重较累的工作无人肯做的两大突出问题。因此,在人口总量上,适度放开人口总量与优化人口结构,应该成为主要的战略选择。在人口布局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应控制,郊区应当可以适度放宽。

(原文刊于《上海人大》,2010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