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相关文献梳理

相关文献梳理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2 相关文献梳理工业化常常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量的文献已经强调了产业集群的积极外部效应。另一类是由意大利、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产业集群模式。这两种产业集群模式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上的差异。一些深入的案例研究表明,中国是遵循第二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因此,只认为融资渠道是工业增长的关键是无法解释中国工业发展之谜的。

4.2 相关文献梳理

工业化常常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大量的文献已经强调了产业集群的积极外部效应。Marshall(1920)指出产业集群具有三个重要的外部效应:更容易找到市场和供应商,更方便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企业间的技术外溢效应。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Fujita、Krugman和Venables(2001)将地区性的产业集群作为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认为这种集聚能够带来大量积极的外部效应。

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曾经观察到两类产业集群。一类是在英国的工业革命过程中,分散的作坊式生产方式被一体化的生产模式所替代(Landes,1998),从而形成由几家大工厂所组成的产业集群;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样也存在类似的趋势和特征(Chandler,1977)。例如,美国的汽车工业聚集在底特律地区,以有限的几家大企业为主导。这类产业集群的特征是该集群主要由几家大企业构成,其他小的企业作为供应商而存在。

另一类是由意大利、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产业集群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垂直型劳动分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包买商制”(Putting-out System):商人获得市场订单,然后与附近的农民和技术工人签订合约,让他们在自己家中或家庭作坊中完成生产(Hounshell,1984)。“包买商制”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前和19世纪的日本广泛存在(Nakabayashi,2006)。外包生产作为传统“包买商制”的现代变形依然是今天日本和中国台湾工业生产的重要特征(Sonobe & Otsuka,2006)。大量作坊和工厂聚集的工业区在20世纪中期的意大利和法国随处可见,这种产业集群在现在意大利的许多地方依然呈现着良好的生机和活力(Piore & Sabel,1984;Porter,1998)。

这两种产业集群模式之间的主要差异是企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上的差异。在第二种产业集群模式中,一体化的生产过程经常被分解成许多小的独立生产工序,因而需要一次性进行的大投资被分解了,这样可以降低资本的进入壁垒(Schmitz,1995)。因此,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可能更适合那些缺乏资本且金融体系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一些深入的案例研究表明,中国是遵循第二种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Sonobe,Hu & Otsuka,2002、2004;Huang,Zhang & Zhu,2008;Ruan & Zhang,2009)。例如,Sonobe、Hu和Otsuka(2002)研究了浙江省织里镇是如何从农村家庭作坊演变成一个服装产业集群的。

然而,这些案例研究对于提炼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依然存在较大难度。为了验证这些模式是否是中国整个经济的典型特征,就需要利用普查性的企业数据。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产业集群测量方法需要被新的方法所替代,以捕捉到以上两种集群模式的差异,即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因而,我们引入了新的产业集群测量方法:基于Hausman-Klinger关系矩阵的产业相关度(industry proximity)指标(Hausmann & Klinger,2006)。

与我们研究紧密相连的第二类重要文献是关于资本约束对工业增长和投资的影响。融资和增长文献的一个暗含假设是技术是不可分的,因为建立厂房和购买机器设备需要很大的成本,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较为贫穷的企业家很难去开展商业活动(Banerjee & Newman,1993)。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被认为是低储蓄率背景下进行项目投资的前提条件。然而,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Allen、Qian和Qian(2005)提出非正规金融是中国快速工业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最近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这种假设存在着一定的疑问。根据世界银行组织的“投资和环境调查”企业数据,Ayyagari、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8)发现能够获得正规信贷的企业比那些依靠其他渠道融资的企业增长更快,尽管只有少部分的企业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然而,正规融资体系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工业化增长的谜团,因为作为其动力源泉的中小企业并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服务。为什么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开始阶段即使缺乏正规的信贷,它们依然能够生存而且充满活力?因此,只认为融资渠道是工业增长的关键是无法解释中国工业发展之谜的。

突破资本壁垒的一个自发性结果可能是在生产组织方面引发的制度创新,集群式的生产结构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集群模式中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集群内的生产技术被分解成许多独立的工序,并被不同的企业家所选择。Huang、Zhang和Zhu(2008)详细描述了温州的皮革集群是如何克服融资、制度和技术壁垒的。Ruan和Zhang(2009)表明在良好劳动分工的背景下,集群降低了资本进入壁垒,确保更多的潜在企业家能够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中,否则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继续滞留在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这些案例研究为我们了解产业集群的内在工作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为了对这些案例的发现一般化,我们利用中国两轮企业普查的数据验证以下两种机制如何帮助集群内企业克服融资壁垒。首先,产业集群的良好分工降低了资本进入壁垒,确保了大量贫穷的企业家能够从农业部门转移到产业集群中,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其次,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距离上的临近和重复的交易,使得企业之间能够充分利用商业信用,因此能够降低流通资本壁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