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云南经济运行分析及年发展预测

年云南经济运行分析及年发展预测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省经济总量排全国第23位,经济增速列20位。从走势分析,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图1 2011年以来云南与全国经济增长走势第二,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省非公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82.58亿元,增长12.6%;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成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主力军。

陈杨东康云海

2014年,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积极深化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加快桥头堡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稳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省农业、工业、投资、消费、财政、金融、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数据表现较好,全省国民经济经济呈现出平稳运行、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2014年云南生产总值(GDP)达1281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增速回落4.0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1.17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5281.82亿元,增长9.1%,其中,工业增加值3898.97亿元,增长7.2%,建筑业增加值1389.66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541.60亿元,增长7.4%。全省经济总量排全国第23位,经济增速列20位。从走势分析,全省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第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1亿元,增长6.1%,其中,农业产值1805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303亿元,增长8.9%,牧业产值975亿元,增长5.4%,渔业产值78亿元,增长9.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0亿元,增长7.6%。全省粮食总产量为1860.70万吨,比上年增产2.0%;油料产量64.67万吨,增产6.6%,糖料产量2109.44万吨,减产1.7%;猪、牛、羊、禽肉产量375.70万吨,增长5.1%;牛奶和禽蛋产量分别达58.20万吨、24.30万吨,分别增长6.8%和4.4%。全省现代农业和高原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1 2011年以来云南与全国经济增长走势

第二,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3545.41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年回落5.1个百分点。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省发电量为2347.21亿千瓦小时,增长16.6%;卷烟769.61万箱,增长1.6%;粗钢产量1689.07万吨,减产10.4%;成品钢产量1935.05万吨,减产5.8%;化肥产量为314.94万吨,下降6.8%;水泥产量9492.64万吨,增长5.4%;十种有色金属为320.43万吨,增长6.7%。全省工业经济在下行压力大的环境下,仍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运行态势。

第三,三大需求稳增长取得效果。一是从扩大投资需求看,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107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首次突破万亿元的大关。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08.84亿元,增长87.7%;第二产业投资2788.85亿元,下降2.8%;第三产业投资7976.17亿元,增长21.1%。按重点行业分,全省工业投资2787.73亿元,下降2.8%;其中电力工业投资781.16亿元,下降7.5%;房地产开发投资28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公路投资1198.62亿元,增长4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132.40亿元,增长32.0%;教育业投资236.28亿元,增长13.2%。几大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扩内需稳增长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二是从扩大消费需求看,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其中:城镇3647.07亿元、乡村899.56亿元,分别增长12.6%、13.1%。全省非公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682.58亿元,增长12.6%;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0%,成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的主力军。另一方面,2014年全省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0034.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7%;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3194.19万平方米,下降3.5%,其中住宅2618.02万平方米,下降2.3%;全省商品房屋销售额1596.37亿元,增长7.3%,其中住宅1165.39亿元,下降2.3%;三是从扩大外需看,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96.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出口额188.02亿美元,增长20.0%,进口额108.20亿美元,增长12.3%。全省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对外贸易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第四,公共财政收支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160.00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97.7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各种税收1232.97亿元,增长1.4%;全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4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0.86亿元,增长6.5%;公共安全支出219.61亿元,增长2.5%;教育支出671.17亿元,下降2.2%;医疗卫生支出356.13亿元,增长1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3.81亿元,增长15.5%;农林水事务支出593.41亿元,增长10.1%;住房保障支出165.51亿元,下降20.0%;节能环保支出108.82亿元,增长3.3%。全省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透明,“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公共财政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更加有力,在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第五,金融业运行呈平稳增长态势。2014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57.8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7%;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稳步增长。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23万亿元,同比增长8.0%;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80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全省金融运行环境平稳向好,新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稳固,对促进全省经济稳增长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

第六,城乡居民收入和旅游业稳步增长。2014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2%、11.0%,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实现同步增长,且皆高于GDP增长速度;全省消费市场物价水平较为平稳,全年居民消费者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4%,在调控预期目标之内,全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4年,全省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6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4.21亿美元,增长0.1%;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2.8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531.06万人次,下降0.5%。全省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稳固。

第七,人口就业总体状况平稳。2014年年末,全省总人口4713.9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全省城镇化率达41.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2942万人,比上年增长1.0%。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约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就业总体形势平稳。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改革发展已进入深水区,每项改革都是啃“硬骨头”。2014年云南人均GDP达4438美元,与全国同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云南既要积极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又要努力摆脱“贫困陷阱”的绊脚石,以及深层次矛盾和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

第一,经济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产不大,二产不强,三产不优,云南作为资源型的省份,不仅产业结构单一,而且各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够合理。二是经济动力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全省经济增长政府主导型投资倾向明显,社会和民间资本因投资领域狭窄,有力使不出。2014年全省非公经济占GDP比重为46.5%,尚未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潜力和活力远未发挥出来;尤其是在吸引外资和世界500强企业方面难有大的突破,彰显投资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三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不含农户)投资率达86.4%,如以全社会口径数据计算,投资率曲线几乎接近极限。投资曲线不断攀升的同时,消费曲线必然下降,其结果势必导致经济增长“三驾马车”驱动力严重失调,经济增长逐渐失去动力。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步。当前云南“新五化”进程与全国存在明显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众多,社会发展“欠账多”成制约发展的一大“短板”。上述几个因素导致云南经济经济增长的波动性特征日渐显著,这是引发今年云南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欠佳失发展活力。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瓶颈”已出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效益和乘数效益呈明显递减趋势,投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性矛盾凸显出来。二是银行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尤其是反映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2014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比全国下降率低1.3个百分点,数字背后反映出云南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节能降耗方面的差距。四是工业经济效益不佳。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478.92亿元,比上年下降12.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分别为31.2%和218.34亿元,分别上年提高3.2个、21.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导致全省工业经济陷入困境。

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云南经济遇到的深层次矛盾根源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济失去动力与活力,工业企业发展呈现“空心化”的不利趋势。解决这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扭曲的体制性问题,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把关注点放在中长期上,放在加快深化改革上。务必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来调结构,以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转型升级,促科学发展,以改革释放红利,以改革红利来提升经济活力。

第三,经济脆弱性夹带诸多风险考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食品、药品质量堪忧,社会治安状况不佳”等突出风险。对云南而言,稳增长的风险加剧,整体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趋势长期持续。回顾近十多年来云南的改革发展历程,云南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浪费了太多时间,付出巨大机会成本,导致经济脆弱性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我们促改革控风险。2014年是深化改革元年,国家加快重大领域60个重点改革“清单”落实,都将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面倒逼云南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改革要付出成本和代价,也会涉及利益的调整带来新矛盾及风险释放。推进户籍及土地改革会短期增加城镇化成本;解决云南661万贫困人口实现小康也要付出时间和巨大成本;要防范安全发展风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改革开放活力,打造云南经济“升级版”等,无疑都是对决策者推进改革智慧与勇气的巨大考验。

2014年是云南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巨大压力的一年,全省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未达到年初预期目标。虽然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求进,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但全省经济运行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未来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各种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

如何正确研判2015年全省经济增长的走势?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减缓。近十年来云南经济高速增长已开始转入中高速增长。即由年均增长10.1%高速增长进入7.0%~8.0%的速度区间,2014年云南经济增长速度比上年下跌4.0个百分点,为云南历年来罕见的“失速”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云南加入万亿元GDP俱乐部以后,“三驾马车”出力不协调,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失速”问题日趋突出,一是投资需求“一马独大”,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不可持续,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二是消费需求不振日渐显现。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数据显示,2011~2014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8.0%、15.7%、14.0%和12.7%,反映在居民消费需求增速呈递减趋势,消费曲线日渐回归到与居民收入增长率相适应的水平。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特别是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活动以来,“三公消费”大幅缩水,以往可观的政府消费需求大幅下降,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改革不能对冲养老金并轨改革带来的影响,居民消费拉动力将进一步减弱;三是对云南而言,外需仍属于一匹“小马”,外需拉动不给力状况仍将持续。可以肯定的是,2015年云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全省经济增长继续出现“稳中减缓”的走势。

其次,从能源消耗与“克强指数”分析。一是从能源消费看,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432.3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4.4%;全社会用电量1529.3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量达987.48亿千瓦时,增长3.2%;二是从交通运力看,全省公路、铁路、水运和空运的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572.12亿人公里、1407.22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9%、6.2%;三是全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1.18万亿元,增长12.1%。上述几个重要指标数据与全年经济增长有比较密切的相关性,由此看来,支撑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并不是很有利。

考虑到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将进一步减缓,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且波动不稳定,以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不确定因素,同时国家深化改革,改善宏观调控力度,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去过剩产能,挤出房地产泡沫,减缓环境生态压力,对外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清单”实施进程等诸多措施将为中国和云南的中长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是从短期来看,由于改革的推进和红利释放有个过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还不能很快转变成云南加快发展的现实利好因素。如全省经济增长不能找到新动力,工业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不发生较大的改善,上述支撑条件稳定经济增长作用将难以发挥出来。

再次,对未来经济增长先行指标分析。制造业PMI指数和工业生产者(PPI)指数是衡量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晴雨表。一方面,2014年12月份,全省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0.1%,比11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从全年各个月度波动情况看,全省制造业PMI指数主要表现在50%的枯荣线小幅(±0.4%)波动,表明全省制造业仍然缺乏动力,对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信心不足。

图2 2014年云南省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

另一方面,12月全省工业生产者(PPI)指数比上年下降2.2%,PPI指数呈现持续3年下降的趋势(见图3)。考虑到2014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不景气,石油能源、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需求不振等因素,2015年这种趋势仍可能继续,全省工业经济下行压力难以化解。据专项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四季度云南景气指数和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93.8%、88.3%,皆处于临界值100%以下且分别同比回落9.3个、17.7个百分点,反映出近些年来全省实体经济受到市场冲击,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不佳、经营困境和市场供求预期前景不乐观,导致工业企业竞争力下降,企业发展缺乏信心,乃至整个工业行业不景气的局面。

最后,从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进行分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立了2015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改革创新,把“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结合起来,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释放出要以经济改革红利稳定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强烈信号。而更为重要的是,反映出党中央和国务院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以及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宏观政策取向。

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改革发展新常态,其含义是指中国经济发展在新阶段呈现的一种崭新的而将持续一段时间的发展态势。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常态”具有广义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特征,其影响及其深远。

图3 2009年来云南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变动幅度

资料来源:云南调查总队。

其一,国家治理进入新常态。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以新的治国理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加强国家治理,大力进行反腐败,坚持依法治国,为人民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好蓝图。

其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速度、结构改革、平衡增长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宏观管理方式等方面呈现新常态,按照客观规律要求稳中求进,即从过去30多年年均9.8%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超常规发展进入正常发展态势。

其三,社会转型进入新常态。国家决策层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注重缩小收入差距,积极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橄榄型”和谐社会;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加强“五位一体”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

其四,深化改革进入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近60个领域项重大改革清单,改革快马加鞭,推动科学发展成为新常态。如行政审批制度,下放权力;户籍制度改革,人口流动;单位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三公改革,抑制铺张浪费;住房制度改革,公平正义;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型”社会;生育政策改革,放开单独二胎;防腐制度改革,打虎拍蝇;国防军事改革,强国强军……

其五,外交安全博弈进入新常态。2014年APEC北京领导人峰会、G20峰会标志着中国已经和平崛起为新的世界领袖,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开放呈现资本、技术、产能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常态;中美构建新的大国关系,重塑世界新秩序;在采取积极进取的对外安全政策同时,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综上所述,2015年,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入新常态的宏观环境下,云南与全国经济走势日趋同步,其显著特点是全省经济发展回归新常态,全省经济增长将“换挡增力”而呈现由“快”转“稳”的走势。初步预期,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在6.8%~7.3%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经济预期增长7.0%左右;考虑到云南经济总量和发展支撑条件,全省经济增长将进入7.5%~8.0%快速增长区间,经济预期增长7.8%左右,主要经济数据增速仍有望高于全国,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继续呈现经济总体平稳的态势,但是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控风险”的任务依然形势严峻。

2015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也是投放改革红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定信心,顺势而谋,稳中求进,稳中求好,将深化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环节,并采取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措施,这对做好2015年全省乃至中长期经济发展工作,打造云南经济转型“升级版”,积极推进科学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认识新常态,积极推动云南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新形势下认识新常态,从根本上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我们做决策、干事情时,务必要以认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干好事,干成事。一是从宏观层面,对云南省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风险要有清醒深刻反思,正视云南发展的客观差距,认真总结和反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彻底改变传统增长方式,即转变“追求GDP至上”的旧思维,从“传统重规模和速度,轻发展质量和效益,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不惜环境为代价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到“以实现充分就业、生态安全和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优先目标,从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到追求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绿色安全发展新模式”上来,这是云南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在决策层面,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努力克服急于求成心理。跳出“求大、求快、求位”的惯性思维模式,代之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求好、求稳、求实”新思维来谋划云南的未来。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保持经济增长,增长必须是没有水分的增长,实实在在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求。发展理念不来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不可能抓牢转型升级发展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三是在工作落实层面,坚持“实干出生产力”。要以发展和壮大经济活动主体为最优先的发展目标。必须明确的是,调结构、产业升级转型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无论宏观决策多么科学,最终都要通过企业这个市场主体来体现和实现,所有行动都要落实到搞活企业、壮大企业和干好重大建设项目上,并以此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客观标准。政府要做的是做好公共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即营造出一个“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营商投资环境,营造出一个“充分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出一个保护私有产权和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第二,顺应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稳增长动力。充分发挥结构要素生产力。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激活结构要素生产力。首先,三次产业调整关键在于调优,结果才是做大做强。必须从产业内部结构入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同时进行产业升级,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要积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其次,要千方百计培育和壮大工业企业,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落”,稳定提高工业增长效益和质量;大力提升云南现有八大支柱产业,着手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延伸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再次,依靠科技创新,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三次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催生网络经济、现代物流业,发展长尾经济等新兴业态。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云南文化旅游产业由大省到强省的转变。

二是稳增长重在稳经济增长动力。当前云南稳增长必须首先稳投资。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稳投资的重点不是简单“上项目,摊大饼”,追求投资规模与速度,关键在于做好重大项目科学决策,重在布局先进产能,形成先进生产力,并防止决策失误,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浪费,要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和放大固定资产投资乘数,提升投资增长质量和效益,并逐步减小经济增长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有效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和选资工作,大力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优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投资有市场前景、拥有先进产能的重大项目;稳定加大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水资源开发保护的投资力度,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稳增长要千方百计促消费。在当前政府消费减弱的情况下,关键在于促进居民消费升级。要继续发挥“家电、汽车、建材”下乡等刺激政策作用,推动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扩大信息化和文化娱乐消费,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再次稳增长要坚持不懈扩外需。要借云南成功举办“南博会”的有利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扩大外需拉动,稳步提升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振外需稳增长的巨大潜力。

三是全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加快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升级。一要努力争取国家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扶贫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保护好“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要在推进桥头堡战略过程中,努力打造沿边开发经济带,逐步形成具有云南边境特色的县域经济链,壮大外向型经济,为边疆、贫困和边境地区民族和睦、社会稳定和发展繁荣,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云南绿色经济升级。务必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警钟长鸣,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做好预防安全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维护好水资源等生态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要增强生态文明红线和环境保护底线意识,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壮大云南生物产业,努力实现绿色经济强省目标,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云南。

第三,把握新常态,坚持深化改革添发展活力。要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力度,跟上国家重大改革步伐。结合云南实际,选准突破口,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或重点工作,加快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把加快改革作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在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升办事效率。抓紧清理、分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在大幅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同时,提高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效率,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搞活企业微观经济。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步伐,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云南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地区和行业营改增试点范围,从而为实体经济减税减负,并促进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企业转型发展。三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要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激活市场经济活力,逐步减少对政府投资的依赖。核心是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和空间,通过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把民间投资引导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来,并使之成长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力量,同时提升各类园区的吸引力,做好招商引资和选资工作。四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改革,发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云南现代金融化和扩大金融民主化进程,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

第四,遵循新路径,加快“新五化”进程拓增长潜力。一方面,加快推进云南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现代化进程,这既是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云南经济稳增长的基本发展路径。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施好工业强省战略,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抓紧做好煤电油运供应保障,积极推动烟草支柱产业转型发展;稳步推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好有关发展规划,推进农民有序转移变成市民,集聚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养老和健康产业,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加快滇中经济圈建设,提升城市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全省金融业新支柱产业发展;要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的10条政策措施,努力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步伐,加大对全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帮助实体经济摆脱困境,为进一步稳增长和充分就业发挥出支撑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科学统筹和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努力搭上国家“长江经济带”的“便车”。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赶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顺风车”,把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发战略提升到新的水平。

第五,保持好心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和政府执行力。在新形势下,加快云南发展,办好云南的事情,关键在人,成败在干。一是要站在全国经济全局和战略高度,乃至国际视野,准确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科学确立云南发展战略定位,保持云南稳增长、促转型发展政策措施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激励性。建立专家智库团队,重在做好经济增长驱动力管理,并着眼全省中长期发展战略和政策决策的预期,以及关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研判;继续发挥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努力提高宏观决策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二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中组部出台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科学发展考核的价值导向,规范和简化各类工作考核,按照功能区科学分类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代价、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生态效益指标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建立实施生态环境项目安全终身追责制的长效机制,不再简单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考核政绩指标。三是坚持依法治省,进一步搞好反腐倡廉,转变作风,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根本要求,执行好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反四风”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去浮躁,重实干,强化抓工作落实的执行力。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加强督促检查,提高抓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落实的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为加快全省转型升级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云南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陈杨东,云南省统计局;康云海,云南省社科院经济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