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体性思维模式的科学性

整体性思维模式的科学性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医学体现“整体观”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应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即把人放在自然界这个大背景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首先,人类与所生存的自然界密切相关并依赖自然界所赋予的物质而生存。

(一)传统医学体现“整体观”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应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即把人放在自然界这个大背景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首先,人类与所生存的自然界密切相关并依赖自然界所赋予的物质而生存。其次,人的生命节律、机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与自然界固有的内在规律同步相谐。人的生命运动随着天地自然的调整变化而调整变化,并由此维持自身的平衡,四时季节、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与社会之间亦相互联系和影响。社会环境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躯体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精神活动而影响躯体状况。因此社会、文化环境、人际间的交往等因素同样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4-2 治未病中心服务流程

中医整体观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医病因学说始终,它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和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房事不节等都可成为致病因素。运气学说以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生物体对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为基础,将自然气候现象与生命现象统一起来,将气候变化与发病规律统一起来,又从宇宙节律探讨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防治的影响。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这一有机整体的五脏系统各具不同的功能活动及不同阴阳五行属性,并分别相应休旺于不同的时令节气,所以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四时阴阳消长节律必须协调一致,人是否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是决定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

2.人是有机整体的“整体观” 第二个层次是将人体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人体是由许多执行不同机能的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由于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了人这个整体。五脏之间的联系,表现为相生相克的特性,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通过相互资生促进体内的变化和机体的生长发育;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通过相互制约防止五脏功能过于亢进,以保持平衡。

另外以五脏为中心,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又是凭借经络进行联系的,经络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将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连成一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共同完成机体的机能活动。所以,人体实质上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连缀,联合五体、五官、五华的统一整体。在病理方面,疾病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传变的,不可能断然分开。而且,人的精神和形体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神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是形体的产物,但对形体也可以发生反向作用。人的精神意识包括神、魂、魄、意、志、思、虑等,情志活动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无论精神意识或情志活动皆由五脏精气所化生,是五脏活动的产物。另外,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还可对形体产生反向作用,如情志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则导致形体发生疾病,“怒伤肝”、“思伤脾”等均是情志对形体反向作用的表现(图4-3)。

图4-3 脏腑与形体官窍的整体性联系

3.辨证论治发挥“整体观”优势

(1)“整体观”辩证。中医诊断学也体现了整体性思维的特色,“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等正是整体性的表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外部表现可以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经络的变化,即“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疾病的发生发展需要一个病理信息蓄积的过程,因此,通过诊法收集病情资料时,将那些潜在的病理信息转变为可辨证论治的证,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考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2)“整体观”治疗。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也应以整体观为指导,确立各种治疗大法,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的优势。另外,中医的整体性思维还表现在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上,其具有更多的直接实践性、现实性的特征,从中药方剂到推拿、按摩、针灸无不显示出在一定范围的独特作用,中医的整体观贯穿到诊断和治疗的各个方面,整体性思维无论是在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原则、病因病机的分析,还是作为现实的治疗手段均具有鲜明的特征。

(二)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观”

1.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特点 机械化、精细化思维的发展,15世纪初,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由此产生了自然科学、机械唯物主义的学说。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提出宇宙是个大机械,人体也是一种精密机械的设想,这对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批驳了唯心主义的生命观和医学观,并把医学带入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精细化思维认为任何一个对象都是由不同要素或部分组成的,这些要素或部分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这些关系构成一种机制或结构,并决定事物的功能。精细化思维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发现关系并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线索,就是经过仔细研究、逐步探索,最后得出明确结论的思维方式。

2.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优点 现代医学是以古希腊的科学、哲学为基础萌生的一门学科,它在机械化、精细化两种思维模式下不断发展、进步。深受逻辑思维的影响,重实体甚于重功能,尤其重视事物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观察各种事物也是通过寻找其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规律。其注重实际的具体的检查及治疗方式,并且在外科手术、流行病学防治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治疗方便快捷,起效迅速。现代医学以精确为特点,通过各种先进的仪器及检测手段对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能从细胞、分子等微观的角度更准确地描述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过程。自从发现了构成生命体的最小结构与功能单位细胞,人们对生命的生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的认识就进了一大步。现在人们则能通过对构成细胞的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的变化,更准确地阐述生命的生理或与病理过程,认识疾病的原因并进行治疗,从而构建标准化的理论体系。现代医学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十分完备和精细的特殊学科。这不仅表现为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还发展、完善了与之相应的各种检查设备、技术方法和各种治疗手段,填补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史空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如:试管婴儿、器官移植等。

3.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缺点 现代医学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制约其发展。对个体特殊性不够重视,同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甚至出现所谓的治疗“套餐”,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季节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缺乏整体观念,将疾病简单地分为几个系统,患者不同的症状需到不同的科室诊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欠缺整体的调整及治疗。另外,现代医学主要以西医的理论体系为主,奉行的是西医的疾病观和方法论,也就是针对疾病本身的、割裂地看问题的还原论,以及单纯对抗的医疗方式。简单地把人比作机器,忽视了生命极其复杂的一面,也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生物特性。由此造成抗药性病原体异化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而且现代医学似乎把分科的精细与研究的深入当成了判断其科研成果是否先进的标准,这些医学工作者们常常忽视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在科研工作中仅在自己分科狭小的、局限的领域内片面地追求纵深的认识,而缺乏横向的联系,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完全融入人体这个统一体中,这种分科研究的结果根本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人。

另外,现代医学自身也存在缺陷:对人体组成的功能研究视野深陷在微观的世界里,先把人体分成八大系统,再分成器官、组织和细胞而进行精细研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全面地探讨组成人体的60万亿个细胞在意识的调控下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多维立体结构,在这个多维的立体结构中人的意识、心、肝、脾、肺、肾、皮肤、毛发、舌、脉等所有组成之间究竟会有怎样的相互影响或相互制约关系。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病因学认识也不全面,没有研究某些疾病之所以发生的启动因素,有关病因学的探讨大多围绕疾病本身进行。其具体表现是:没有深入地研究人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重视了致病的局部因素,而忽略了致病整体因素;缺乏对社会因素与人体疾病之间作用关系的认识。

(三)“整体观”是研究型医院诊疗架构的核心

1.“整体观”是研究型医院实施战略的基础 创建研究型医院,是医院管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既是长期的战略目标,又是紧迫的现实任务。研究型医院建设与发展应当建立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依据客观规律去谋事,即经济投入最小化、管理成本规范化、产出效能最大化、评判标准系统化。

创建研究型医院要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在合理引导整体提升方面有所作为。创建研究型医院要依靠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研究型医院的建设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学会从整体角度制定研究型医院的质量管控指标,不断创新完善各系统(科学决策体系、学科人才建设体系、医护质量监控体系、科研技术创新体系等)的评价标准,引导医院由单项创优到整体达标、由单项考评标准逐步过渡到完善配套的研究型医院的评估标准体系。

2.研究型医院“整体观”诊疗模式 现代医学过于强调学科细分,但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种细分的结果只能是与有机整体的人与生命事实背道而驰。目前,医生缺乏整体观念,只注重器官和病变,这对医学发展很不利。在这样的局势下,提倡整合医学的观念。

多学科联合门诊、综合诊疗等是研究型医院的诊疗发展模式。传统门诊的服务流程是让患者自己去适应门诊的各个环节,给病人带来诸多不便,患者浪费在挂号、排队、候诊时间远远超过其就诊时间。还有一部分疑难复杂病患者,往往需要在多个科室间奔波,还有部分初诊患者,为求明确疾患而奔波在多个科室间,单一诊疗科室是很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患者分科挂号到相关科室看病,不仅浪费了时间,增加了对医院的不满,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研究型医院将以医生为中心的分科体制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体制,对现有医院的技术结构进行整合,推出多学科综合门诊,不仅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减少就诊环节,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就诊率,而且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治,对患者的疾病集中进行系统分析,能够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尤其对于疑难重症患者,通过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治,为救治其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并能寻找出最为有效、最为迅速的治疗手段。这种多学科的整合不仅能够满足了门诊患者的需求,对于住院病人如需要多学科专家会诊,只要相关科室提出申请并上报,也可由医院统一安排多学科会诊时间,为临床科室解决疑难问题。一些医院为此开办了“一站式”多学科综合门诊来为患者服务,其主要形式如图4-4所示。

图4-4 “一站式”多学科综合门诊构成

(四)强化研究型医院“整体观”诊疗理念

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任务;传统医学如何在其中最大限度发挥其整体优势,是传统医学的目标也是医务工作者努力探寻的方向。

1.传统医学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 疑难危重病人往往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不能靠单一科室进行片面性诊断、治疗,需要科学组合多学科技术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治疗,选取最佳个性化治疗方案。在研究型医院应设置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提出相应诊断、治疗措施,共同完成患者的医疗过程,拓宽临床思路,拓广临床思维,避免因知识面缺乏所引起的漏诊、漏治。这一新模式既方便患者就诊,又会聚了相关科室诊疗意见,提高疾病诊治率,避免医疗资源浪费。以肿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为例,这就需要两个以上的多个学科工作团队,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中医科等共同组成工作组,对恶性肿瘤进行定时定期的会诊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整体治疗方案,通过此医疗模式,中医药将充分发挥其诊治优势,真正做到为患者全面服务。

2.建立重点、疑难、危重病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

(1)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优点。我们将围绕重点的疑难危重病种有的放矢地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全面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就恶性肿瘤治疗而言,就是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寻求最为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而现在这种传统的治疗模式将逐渐被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所取代,研究型医院将更重视综合治疗,即根据疾病特点,联合应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系统性治疗。这一治疗新模式能够最大可能提高患者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模式。现代医学的综合治疗体系中仍存在着“认识误区”,或者说“学科割裂”。以肿瘤综合治疗为例,在帮助患者解除身体痛苦的同时,根据其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保护。因此在肿瘤医学领域应创立“打击+扶正、传统+现代、身体+心理、局部+全身”的“四位一体”诊疗新模式。治疗上不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联合心理疏导等医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优势,从整体对患者进行调节,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