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思维“八要”

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思维“八要”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立法依据,同样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中进行科学性思维的有力指南。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性思维呢?而改正某些观点,正本清源,则对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和科学性思维有着极大的意义。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也阐述了“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这一理念。

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思维“八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立法依据,同样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在素质教育中进行科学性思维的有力指南。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科学性思维呢?我认为就是要根据语文课本的特点实事求是。因为课本是一课之本,课本中的选文,无论古今中外,皆文质兼美,它们是教学的范例,训练的凭借,也是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是其中有些选文,尤其是古代和外国的作品,由于时代和区域的差异,人们存在理解的不一,因而课文的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中难免出现争议,有些甚至可说是由来已久或影响很大。而改正某些观点,正本清源,则对于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和科学性思维有着极大的意义。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参加新课程改革方案以来,本着探求真知的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总结教学规律,先后对三十多篇中外有名的选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获得实践的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具体做法主要是以下八点:

一、要排除思想认识中左、右倾向的干扰和影响。如《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一味地把他的作品都归于批判资本主义倾向上去,因而对玛蒂尔德“过而能改”的可贵品质就没有肯定,却只能予以同情;又如《皇帝的新装》,因为皇帝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而分析作品时没有考虑童话的特点,就好像土地改革时划分阶级成分,一定要先说是批判封建统治者;再如《荷塘月色》,只强调艺术特色,而鲜明的政治色彩则不去提及,反说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无聊地扯到夫妻不和的琐事上。

二、要区别和联系好时代背景。公元760年,正是唐朝安史之乱中,郭子仪等九大节度使各率大兵征讨安庆绪(此时安已杀父——安禄山自立)的大战之时。唐肃宗忌讳功臣,特不设统帅,却让毫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宦官鱼朝恩作监军,结果已胜券在握的唐军却在邺城大败。针对此弊,杜甫写下的《蜀相》颈尾联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就不能只算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之辞了,而应该是劝谏诗:其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联系教训,希望君贤臣忠,君臣相偕。其讽喻作用真可谓和《过秦论》《六国论》等媲美了;又像《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把“丝竹”释为“嘈杂的音乐”就是望文生义了。联系当时士大夫集会宴请常以歌伎艺人歌舞侑酒的场面和当年谪官的冷落地位,此处“丝竹”应该是宴席的借代。

三、要联系具体语境。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具体环境,一般是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上下文等,也包括使用语言的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使用者的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考虑和了解语境后,可以准确理解语言,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反之,就会出笑话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中的“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很多版本的资料都将此译成“(大王)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我”。而联系这些话原文前面有“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的语境,并且古代臣子中往往有忠臣、贤臣、诤臣、佞臣、奸臣、权臣等之别,而弄臣是指生活在皇帝身旁,供其驱赶役使之人,因而此句应译成:“(大王)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看,并让弄臣戏赏。”又如柳宗元的《愚溪诗序》课文后面有一段关于愚公谷的短文,其中“牛不能生马”的“生”字,也有很多人不能译好,犯了齐桓公同样的错误,其中这个“生”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生”、“使……活下去”,像现在许多婴儿是喝牛奶长大的,这简直可说“牛奶可生人”了。

四、要抓住文眼和诗眼。眼,是心灵的窗户,文眼诗眼则是一篇课文中心的寄托所在。像《项链》中,作者亦是借玛蒂尔德的内心独白说出了“人生是多么奇怪啊,一件细小的事可以败坏一个人,也可以成全一个人”此既形象又强而有力的文眼,说明了对玛氏这一形象塑造的用意,即“败坏”的是一个爱慕虚荣的“旧”我,成全的则是敢于在苦难中磨炼自己、富有英雄气概的有骨气的新人;又像《断魂枪》,作者一开头就说到沙子龙把镖局改为了客栈,那是保镖没有了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随后他又拒绝了王三胜和孙老者的一再激将的比武和求师,并在深夜自己一气刺出了六十四路断魂枪时“微微一笑”的自言“不传、不传”!我们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只是以“保守”两字来评价沙子龙了,应定位为一个能适应时代的弄潮儿、一个能从大梦中醒来的俊杰。

五、要注意体例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如能注意到这点,有些文章中的疑症则可迎刃而解。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是在划分结构上,新课程前后是很不一致的。按照悼词顺序:一般是先介绍死者去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生前职务,再对死者经历和一生中的成就贡献进行简介并做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生者提出希望及要求等特点,文章的划分应是分成1|2||34|||56|||7||8|9,如下所述:

第一部分是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部分是总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其伟大贡献。这部分是以总分总的形式进行论述的,第二自然是适应悼词特点从损失的角度予以总说,3~7自然段再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第八自然段再次从正反角度对马克思功绩高度评价;第三部分对全文高度总结。由此可说此文是悼词的典范。

又如《五人墓碑记》第一自然段是写五人墓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是倒叙的手法。第二段以富贵之子得志之徒和草野之民的死而无闻与五人形成对比,引出“独五人之,何也”?这是明显的设问,第三、第四段则叙述了“五人激于义”的原因过程,是对第二段的回答,一般的设问和解答是紧连一起,因此《用书》中将第一第二自然段划分为一部分是不当。

六、要融会贯通和运用同类文章进行比较对照。《论语》曰:“温故而知新。”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也阐述了“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这一理念。这些都指出了对所学的知识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要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尤其是进行同类的比较和对照,可加深课文知识的理解。如唐先生的《琐忆》一文中对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即关心爱护进步青年的率先叙述,以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夫人时,不去谈其在物理、化学上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却对其崇高的品质予以颂扬,彼此的表述方式是多么相同;又像《荷塘月色》在托物言志方面,它与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风景谈》都可谓是曲笔写春秋。

七、要注意将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教师教学用书》里分析《孔雀东南飞》结构时,将第二诗节分为第一部分,并概括为写“兰芝被遣”。我根据以往课文结构划分的知识归纳为以下几点: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划分,如《石壕史》;按照空间的顺序来划分,如《挺进报》;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如《皇帝的新装》;按照材料的意义来划分,如《琐忆》;按文体的特征来划分,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还有根据有关的关联词句等来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一文这种划分和归纳不科学,应将“兰芝被遣”划分到第十诗节:这既根据了时间,又考虑了地点的变换,也是依据了故事情节中的规律。这样划分既明了清晰,又不拖泥带水,夹缠不清。

八、要和社会现实生活相联系。《孔雀东南飞》对“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的解释为前后脱节,不能说清。我在教学中联想到附近有个叫伟战的人,村里喊他叫“战家”,又叫他的弟妹为“细家”、“三家”,则豁然开朗,“兰家”就是刘兰芝的小名。

再如《师说》中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很多资料都译成“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教他们读书”这话就很模糊,现在大学里的老师,难道不是教学生读书入学吗?当今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入学是认读汉语拼音等,然而我1957年上的第一堂课,老师却是用红毛笔写了一张字帖让高年级同学握着我的手教我去摹写,现在称之为描红。唐代的开蒙生大概也这样吧。并且“书”也有“字”、“写”、“信”等义。因此译成“教学生摹字(描红),带学生读书断句”则更贴近实际并避免了歧义。

又如2004年光明日报出版社《与名师对话》中所引的唐代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的“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成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联系现实生活,已入了洞房就不能是喻考前打招呼,而应为考后询问结果了。这样的理解也和张籍所和的《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相回应。

在教学上,我们不能过分迷信权威,不能人云亦云,应在广泛涉猎和彼此间的切磋琢磨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及时总结归纳中认真思考,敢于质疑,那么我想一定还有许多教学上的“疑难杂症”等着我们每位教师去探究、去开发、去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