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跨媒体营销过程中的功能融合方法及策略

跨媒体营销过程中的功能融合方法及策略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品与服务融合1.树立宏观的产品理念将产品与服务进行融合,首先要树立宏观的产品理念,而不能将产品视作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商品。这是跨媒体营销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立足点。跨媒体营销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销售渠道是新媒体渠道,新媒体正是通过网上的虚拟市场来对产品开展营销活动的。而跨媒体营销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压力。

一、产品与服务融合

1.树立宏观的产品理念

将产品与服务进行融合,首先要树立宏观的产品理念,而不能将产品视作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商品。

宏观的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无形的延伸产品,也就是附加产品,即产品的服务。这是跨媒体营销得以顺利实现的基本立足点。也就是说,既然存在媒介,就应当加大产品与客户之间的连接性与黏性,这样媒介才能作为载体来反映产品的核心质量。

跨媒体营销过程中使用最多的销售渠道是新媒体渠道,新媒体正是通过网上的虚拟市场来对产品开展营销活动的。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包括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还包括获得产品的增值服务。

2.整合产品营销渠道

产品多渠道融合的基础在于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边界从根本上来说摆脱了地域限制,除贵重物品或体验性消费产品之外,几乎任何商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营销。线上及线下营销渠道的有效融合,才能够拓宽产品的销售路径,获取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即便是美容、餐饮等体验式产品,也可以采取线上完成付费行为、线下完成消费行为的融合式营销方法,使营销对象在跨媒体营销的大环境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概念术语:线上营销

线上营销,即将原来需要企业自己雇佣销售人员来完成的网络销售工作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网络营销服务商家,网络营销服务商家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产品特征及行业特征进行深入解读,为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的网络营销方案,同时负责所有的营销环节。在营销结束后,还需要对营销结果进行监控,以便通过数据得出分析报告。企业在完成营销预定目标后,支付给服务商家相应的费用。

要点提示:

产品与服务融合的跨媒体营销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树立宏观上的产品理念,将销售产品与售后服务进行整体考虑;其次是整合营销渠道,线上线下营销手段配套使用,使跨媒体营销获取最大的效益。

案例分析:产品媒介营销经典案例——微电影营销

企业将产品同媒介资源进行捆绑式营销,以获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是当下产品媒介营销的主流趋势。将商品植入到微电影中,同时紧密结合剧情,配合明星的演出,往往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时间长度仅仅为90秒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就是将相应的广告内容植入其中,通过吴彦祖的精彩演出来获取广大受众的关注。

微电影体现了广大民众与艺术之间的高度契合,将产品融入其中,产品就和媒介有机结合起来,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微电影《爱不停炖》主要的植入产品就是小熊电器,作品中在北京漂泊的女儿,中秋前夕与老家的父亲通电话,诉说着过节无法回家的苦衷,此刻,女儿患感冒咳嗽,父亲马上就在老家的菜市场选购了冰糖、雪梨,为女儿熬制,长途跋涉来到北京,却不幸摔倒。无奈的父亲只好去小熊电器买了新的炖锅。当父亲看到穿着毛茸茸的小熊道具衣服的促销员时,突然想到用另一种方式去找女儿。于是,女儿收到了装扮成促销员的父亲送来的冰糖梨水。观众在感动的同时,也对小熊电器有了深刻的印象,小熊电器也为此获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延伸阅读:

很多媒体都有多多少少的部分是依靠广告收入赢利的。尤其对于免费电视、互联网、一些报纸(各个国家情况不同)和一些特殊类型的杂志(如高端时尚类杂志)等媒体来说,广告收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他媒体则主要通过受众付费赢利。受众付费包括订阅或者零售模式:“零售”经营很大程度上受轰动效应的驱动,媒体产品能引发轰动效应或是平淡无奇,其销售额和利润都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动。现代音乐和电影、消费类图书,以及黄色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轰动效应驱动型媒体。此外,还有另一类媒体,收入主要基于订阅模式,比如全国性的高质量报纸或者周报和付费电视等。

当然,这三种类型的赢利模式特征迥异。广告收入赢利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在广告主目标受众群体中的“到达(reach)率”(能接收媒介产品的受众的数量);零售收入模式的最重要因素是对媒介产品的管理;而订阅收入模式的管理目标则是优化客户终身价值,其中一个关键参数就是客户的整体满意度、顾客亲密度。

一些媒体是典型的大众媒体,其赢利基础是使受众达到范围最大化,即在一个范围较广的目标群体中实现受众人数最大化,如电视产业要在14~49岁的人群中实现受众最大化,但媒体并不直接接触每个受众个体。典型的例子是免费电视和零售的报纸杂志,这些媒体运作的关键技巧就是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大部分受众的需求,创造能吸引大众的内容,将内容组合集纳,面向大众进行市场营销。

另一些媒体则集中精力与受众建立个人关系,他们知道每位顾客的姓名和地址。订阅模式的印刷媒介、付费电视有线运营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是这类媒体的典型。它们的重点是开发最有价值的用户,优化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并降低用户流失率。在这类媒体中,有一个特殊类别,主要是面向一些经营教育、学术、金融、商业信息的机构,而不是面向个人客户终端的媒体,它们需要用B2B(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的方式制定内容、销售和营销策略。

——〔荷兰〕安妮特·爱丽丝、〔比利时〕雅克·卜黑:《媒介公司管理:赢取创造性利润》,王春枝、刘涛、苏林森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规模生产与个性消费相结合

跨媒体营销需要以客户的不同需要作为出发点,这就要求产品本身求新、求异、求美的个性化品质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定制产品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但是如果消费者的每一个具体的需求都能够通过产品获得满足,产品就无法做到批量化生产,其成本的增加就会成为制约生产的最大瓶颈。而跨媒体营销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上述压力

1.通过线上预定方式解决规模生产与个性消费的矛盾

线上预定方式能够使规模生产与个性消费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商家根据网络市场调查,将产品的一些特殊功能、外观等参数进行可选择性设计,再通过互联网平台征集预定数额、客户对产品意见的反馈,同时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小规模生产,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也能够使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通过上述方法,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都通过媒介平台进行了充分共享与互动。

2.扩大品牌及服务个性化空间

如果说产品生产耗费的是物质成本,那么扩大品牌宣传,则需要对媒介营销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品牌通过媒介被定义为一种个性化需求,那么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就能从对产品的个性需求转移到对品牌的认可上;与此同时,将服务环节及流程进行个性化定制,也是满足个性消费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甚至能够以此为基础建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

上述个性化消费的策略实际上并不需要在物质生产资料方面增加产品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同样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概念术语:SNS营销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SNS营销的诞生与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密不可分。SNS社区在我国诞生的时间并不长,但却迅速发展成为广大受众喜爱的网络营销模式。SNS营销充分利用了网站的平台共享功能,在六维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营销链条传播,本质上是一种病毒传播手段,目的在于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要点提示:

规模生产与个性消费相结合,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线上预订方式解决规模生产与个性消费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扩大品牌及服务个性化空间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达到个性消费的目的。不论通过何种方式,跨媒体营销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基本条件。

案例分析:三网融合下的IPTV

IPTV是电信、广电和互联网三大领域进行三网融合的特殊媒介形态,日益成熟且发达的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其诞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主要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将互联网、多媒体和通讯技术进行融合,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种类的交互式服务。

实际上,IPTV便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交互式网络电视,它既具有计算机特质,同时也具有电视特质。其本质是一个多元化的终端,接收来自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其内容渠道既可以是电视台,也可以是报业集团,当然也可以是互联网。IPTV通过高效视频压缩技术和高效的传输速率,在电视上播出各类视频或进行远距离视频点播。

从技术角度上来说,IPTV本质上是一种基于Web架构的电视形态,传统的电视节目内容通过TCP/IP协议被因特网通道输入到电视终端,受众通过机顶盒收看节目。这也能看出,IPTV就是融合了网络与电视的新型媒介形态。

IPTV是媒介竞争过程中出现的良性产物,标志着电视传播技术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当下,IPTV正以强大的传播效率、有效的互动模式以及自由、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它必将成为未来电视媒体发展的方向。

延伸阅读:

命名是力量的展示,给人一种居高临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优越感。能够命名无名之物的人是超人,能够命名难以名状之物的人无疑是圣人。黑格尔用“异化”这个词来说明人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这一现象。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劳动的异化”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本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被自己创造的资本所奴役这种社会悲剧。鲁迅用“阿Q精神”来概括欺弱怕强、麻木健忘、自轻自贱、以精神胜利聊以自慰等病态人格。弗洛伊德用“潜意识”这个概念,让“理性”下面潜藏暗涌的“本能”一下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每一个社会都有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行为的明文规则,但是,中国人大都能感觉到真正规范人们关系与行为的往往不是这些明文规则,而是另外一套社会默认的约束和调节机制。当代历史学家吴思名之为“潜规则”。麦克卢汉同样也是一位超人。在所有人包括学者们都习惯性地认为传播效果来自于具体传播内容的时候,麦克卢汉却高度肯定了媒介本身的巨大威力和深远影响,口出“媒介即讯息”这一惊世骇俗之言,并以“地球村”之名喻示今天环球一体的情状。

须知,早在1838年,电报的发明者莫尔斯(S.Morse,1791—1872)就预见到了20世纪“地球村”的出现。他写道,不久“大地将遍布通讯神经,它们将以思考的速度把这块土地上的消息四处传播,从而使各地都会成为毗邻”。奈何,描述与命名不可相提并论!自然,扬名立万的是麦克卢汉而不是莫尔斯。此所谓,察常人之未察,言常人之不能言。

有了语言,人的思维得以从具象走向抽象,从具体上升到一般,人类思考和把握世界的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原始语言的词汇大都指向具体事物,极少对事物进行类型层次上的概括。这与婴儿的认知特征相似。比如气球,婴儿开始只能认识具体的一个气球,后来逐渐扩展到对所有同样事物的一个总体概括,知道“气球”这个“概念”。在对新事物不断命名并不断积累这些认知成果的基础上,人们的认知得以向更深更广更高的层次开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才成奔腾绵延之势。

——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