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岛休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青岛休闲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休闲农业园是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利用自然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特有的风俗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并满足其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休闲农业园处于点状的开发状态。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休闲农业园是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利用自然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特有的风俗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并满足其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发展休闲农业园能够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特色小镇的建设。

一、青岛市休闲农业园发展状况

(一)青岛市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成效

青岛市休闲农业旅游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近年来,由于旺盛的旅游需求和政府的扶助,发展迅速,农业高效示范、田园风光展示、旅游休闲观光、农村生活体验等主题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区在三区四市建立起来。据青岛市农委统计,2015年全市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规模休闲农业园达215个,连同其他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2831多万人次,营业收入142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收益农户达7万多户。全市8个休闲农业园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是平度市大泽山葡萄观光园、崂山区枯桃花卉园、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胶南藏马山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城阳区峪社区、城阳区宫家巨峰葡萄生态观光园、莱西沽河休闲农业示范园、黄岛海青镇茶业生态示范区。

休闲农业园区分布在青岛的三区四市,其中建设规模100亩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区(表1)平度市最多,达到57个,与该市土地面积广阔、农业资源丰富有关;黄岛区的数量居于第二位,国家级新区的影响力、海湾大桥以及海底隧道的投入使用拉动该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崂山区的最少,主要是由于该区城市化水平高、农业用地有限。

表1 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建设规模100亩以上)情况表

(二)青岛市休闲农业园的主要发展模式

1.生态观光型

主要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双重享受。如石老人观园所处地段背山面海,植被立地条件好,整体山势俊秀,景观集海岸、山林、人文、高科技农业于一体,风光独特。

2.参与体验型

主要是依托当地特色农产品形成。如佳沃蓝莓园总种植面积15000亩,园区可采摘面积超过2000亩,是亚洲最大的蓝莓采摘园,在园区游客可以进行蓝莓采摘等多种形式的户外活动。

3.科技教育型

主要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功能,展示和推广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如在青岛蔬菜科技示范园,可观看到100多万元建成的日本现代化智能温室和远近闻名的“麦饭石”矿泉水浇灌的蔬菜。

4.特色餐饮型

主要是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让游客在享受田园美景的同时,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渔家菜和山珍美味。如在山后特色经济园区,可观看牛奶浇灌的韭菜和各种飞禽走兽,吃到特色的黑猪肉火锅。

5.休闲度假型

主要是依托自然风光,建造休闲、养生、度假设施,结合游客亲近自然、回归田园山野的需求,为其提供养生、度假场所,符合都市人返璞归真的渴望。如平度茶山旅游区,以养生农业产业示范为基础,通过策划有创意性的休闲农业产品、特色休闲业态和打造养生食疗,创建北方养生健康中心,使之成为青岛休闲农业养生新地标。

(三)青岛市休闲农业园的主要经营模式

1.农户经营

规模较小,一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依托自家的果树园、种植园以及住宅已有的条件,进行适当改造,接待游客参观、游玩与吃住等。例如,北宅和大泽山的一些采摘园。

2.企业经营

建设规模100亩以上的休闲农业园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例如,九水沟农业生态观光园、青岛法海寺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即发农业园。

3.政府主导经营

由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直接投资,在发展休闲农业时依托特定的农业项目(包括农场、林场、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发经营。例如,大场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场镇万亩樱花种植园区、三都河社区产业园区、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

二、青岛市休闲农业园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难题

(一)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1.水污染

除崂山、城阳部分农村地区外,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排污系统,农业园的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池塘或湖泊,造成农村内河或湖泊以及下游的水体严重污染;有些乡村没有内河,污水乱泼,污水汇入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河道、湖泊内的游船、娱乐设施对水质也造成一定程度破坏。

2.垃圾污染

农业园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而产生大量的餐饮垃圾,游客也会抛弃大量不可降解的固体垃圾;农业园产生的大量的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堆垛在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或是被焚烧;一些农业园畜禽养殖数量呈增加趋势,产生的大量粪便往往无配套耕地消纳。区(市)统筹、镇(街道)监管、村级收集、市场化服务的“3+X”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只是初步建立,乡村的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农业园的这些垃圾只能随意堆积,影响乡村环境形象。

3.噪声污染

休闲农业园的位置相对偏僻,在远离市区的胶州、莱西、平度等地,除了虫鸣蛙叫,环境静谧。随着游客的到来,汽车的发动机声、船只的马达声、歌舞的喧闹声以及游客的喧哗声等打破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不仅降低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休闲质量,还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

4.旅游建设项目污染

旅游建设项目污染是指在休闲农业园开发阶段对食宿、娱乐、游道、养殖等设施进行建设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污染形式主要有: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碎砖、沙石、炉渣、水泥、油漆等对土壤、水体、空气造成的污染和施工噪声影响;由于城市文化的侵入,农业园的建筑被城市化、豪华化,与乡村传统文化、自然景观不协调造成了视觉污染,丢失了地方特色,部分丧失了乡村旅游吸引力;青岛地区雨水不多,天然湖泊少,一些农业园为开展垂钓等旅游活动,占用农田开挖鱼塘,破坏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

1.农业园的布局不合理

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布局。近年来,休闲农业园的开发成为一种风潮,部分地方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的需求,一哄而上。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必然导致恶性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平度、莱西、胶州等地的大量休闲农业园因远离客源地,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容易面临生存困境。

休闲农业园处于点状的开发状态。相关部门在宏观上缺乏整体的规划指导,在微观上缺少相应的管理规范,导致青岛市休闲农业旅游点大都处于孤立的点状开发状态,缺乏与邻近景点、旅游点的资源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区域特色,也无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

2.经营管理不规范

管理水平不高。休闲农业园大多处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吸引人才比较困难。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人员,大多是附近的农民,他们种植和养殖等经验丰富,可是文化水平不高,视野不够开阔,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和必备知识技能,通常凭着自身经验及家属的意见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作出决策,往往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

服务水平不高。正规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村学生向往大城市,对园区工作的兴趣不大。从事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人员大多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服务水平与旅游标准化服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园区的讲解、住宿、安全、卫生、交通、休闲娱乐、餐饮等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

3.投资大,回报周期长

投入大。休闲农业园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来征用大量农田、建设大量项目和雇用大批员工。即墨大明盛态观光园计划用地10000亩,计划投资2亿元;平度乡村农夫农业科技示范园计划用地1000亩,计划投资1.5亿元;城阳现代农业示范园计划用地1200亩,计划投资3.3亿元。相比到处融资的其他产业,休闲农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需要企业本身去承担。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口较大,导致项目规模比最初预计萎缩,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休闲农业回报周期相对较长。调查访谈中几位农业园的负责人谈到,按照现在的客流量和收入计算,最少需要4年才能收回投资。回报周期长就意味着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让许多投资人望而却步。

4.发展内涵单调

文化内涵缺失。青岛市休闲农业园的发展刚刚起步,尚未深入挖掘祭海节、胶州大秧歌、平度“四季农歌”、樱桃山会等民俗文化,对茶、花、果、渔、菜等产品进行文化包装,以至于难以形成有特色、高品位、内涵丰富的精品休闲农业项目。

开发层次低,给游客造成休闲农业就是吃饭、看花、采摘的印象,他们一般只来一次,重游度不高。

重复建设多。青岛市出现大量产品雷同的农业园,黄岛区蓝莓园达到29个(宝山镇达到10个),平度市葡萄园达到20个。

产品重复,导致游客体验其他同类产品的兴趣降低,不但分散了客源,而且影响了休闲农业园整合力度,没有开发出形式各样、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像创意农园、租赁农园等新潮的方式比较少见。

5.淡旺季明显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局限在春、夏、秋季,有些成熟周期很短,游客只有在特定时间才能欣赏或品尝到花、果、蔬菜。例如,崂山的樱桃采摘、胶州大白菜采摘、黄岛蓝莓采摘、平度的大泽山葡萄采摘、莱西的板栗采摘等项目,季节性均非常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且缺少文化元素,节庆活动大多安排在旺季举办,也是导致乡村旅游季节性明显的重要因素。旺季客流量大,对农业园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破坏,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超负荷运转;淡季时客流量小,旅游资源和设施大量闲置,浪费严重,恶性竞争盛行。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遇到挑战

1.休闲农业园之间产生恶性竞争

休闲农业园的爆炸式增长必然导致行业内的激烈竞争,青岛市建设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休闲农业园达到200多个,并且很多农业园的产品雷同、经营模式相似,恶性竞争不可避免。同时,青岛市还要同周边的潍坊市、临沂市、烟台市及威海市的休闲农业园进行竞争。

2.休闲农业园的建设和经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在有些地区,土地流转的规模、价格多由镇、村两级组织和农业园商定,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基本丧失了自主定价的权利。休闲农业园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地,容易挤占农民就业空间,使农民失去了利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土地收益的机会。旅游者数量的增加,破坏了宁静平和的农村生活,给周边农民的出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休闲农业园用地政策不完善

一是土地流转制度有待完善。一些镇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强制性推动土地流转,导致纠纷不断;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往往没有签订书面协议,只是通过口头约定,也未办理登记备案手续,致使流转行为不受法律保护;缺乏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相关联的评估、咨询、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

二是设施农用地审批难。休闲农业园区需要一些土地来修建道路、停车场、管理办公室、住宿客房、餐厅、休闲购物厅等,但受我国基本农田保有率的限制,用地审批周期长,审批结果难以满足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先建后审批的现象比较突出,被勒令拆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极大浪费。

三、青岛市休闲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保护休闲农业园的生态环境

1.保护水资源

地方政府部门要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完善监管体系,加强对休闲农业园的水质监测;培训和引导休闲农业园对厨房炊事用水、沐浴、洗涤用水和冲洗厕所用水进行处理,经处理的污水达到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后,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或排入河流、湖泊等水域中;推进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尽量不施化肥、农药,消除对河流、湖泊的水质污染的潜在因素;改水冲清粪为干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实行雨污分离和固液分离,减少废水排放量。

地方政府部门要贯彻执行《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限制景区内水上船只和娱乐项目使用油燃料的动力装置,推广使用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政府部门应加强休闲农业园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在沟谷底、陡坡、源头等地种植杨树、槐树、梧桐等乡土品种,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树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和净化能力。在大沽河、墨水河、胶莱河、崂山水库、产芝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措施尤其应该到位。

2.提高农业园的垃圾处理能力

完善“3+X”城乡环卫一体化运作模式,将生活垃圾处理范围扩大到休闲农业园。在农业园内设置足够的垃圾箱,最好能设分类装置,对固体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远离农业园处要设有垃圾转运站,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设垃圾处理厂;安排环保人员,监督村民和旅游者乱丢垃圾的行为,及时拾捡丢弃的垃圾和清运垃圾。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处理农业废弃物和养殖场粪便。使果蔬残体经过粉碎、发酵、翻倒等一系列流程,直接变成有机肥料,作为下一季果蔬种植的肥料,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和农业废弃物资源浪费问题,达到生态循环的效果;对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治理,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模式,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

3.消除噪声污染

交通干线与休闲农业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交通路线两侧和停车场四周设置绿化带和隔音屏。园区内禁行噪音超标的汽车,禁止鸣笛声并减速慢行。禁用高音喇叭或大声吆喝招揽顾客,园区的背景音乐的分贝不要太高。提倡旅游团队使用无线导游设备,只让团队内的游客听到讲解声音。景区建筑物要遵守国家民用建筑隔音设计规范,尤其是歌厅、舞厅等娱乐场所要采用较好的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4.控制旅游项目建设污染

控制人工项目建设。严禁在农业园区内大兴土木,严格控制各种宾馆、餐饮、歌舞厅等旅游服务设施在景区内发展,保护和利用好原有地形、水塘、植被等,尽量减少人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筑风格与本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休闲农业园区内的建筑要融入自然,消除土木工程的负面影响,减轻对园区生态环境的干扰;建筑物可以传统的合院式为主,石块打基,砖块垒框,土坯砌墙,茅草盖顶,风格应能体现胶东农耕文化和地域性;建筑物体量不宜高大突兀,色彩应与村庄、农业园环境协调;合理配置树种,尽量以梧桐、杨树、槐树等乡土树种代替园林观赏植物,让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之间。

合理处理建筑垃圾。在不影响景观的区域设置临时堆放点,对木屑、粉灰等散落飞扬的建筑弃料实行袋装,对无法袋装的垃圾进行喷水或采用塑料布、密织网遮盖,防止建筑垃圾扩散;临时堆放的垃圾应及时清运,并确保运输过程安全,不污染环境,易卸倒。

(二)提高休闲农业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1.合理布局农业园

根据市场需求,近郊向远郊逐步推进。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休闲农业园发展初始阶段都是分布在城市近郊,随着居民旅游需求的扩大以及休闲农业园本身的发展,农业园布局会向远郊进行扩散。

近期,以本市游客为目标客源,重点发展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的休闲农业园。崂山区重点发展以樱桃、桃、杏等优质水果、有机茶叶为主的产业和生态园,建设特色农林生产基地、休闲采摘基地;黄岛区重点发展蓝莓、茶叶、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园,同时发展苗木和花卉种植基地;城阳区重点发展生态林果、品牌蔬菜、精品花卉。在近郊农业园区游客基本饱和的情形下,推动胶州、即墨、平度、莱西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培育远郊旅游目的地。推动青岛市休闲农业园区整体开发。地域相近或者处于同一旅游线路上的景点可以共同开发客源,产品互补,通过做大旅游产品规模,形成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例如,城阳区的青岛法海寺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夏庄峪观光农业园、夏庄四季生态采摘园同处夏庄街道,距离较近,产品各有特色。这三个农业园可以共同开发,形成发展联盟,游客可以欣赏或采摘到更丰富的瓜果、蔬菜、花卉,体验到不同的耕作方式。

2.培养管理和服务人才

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通过校内办班和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对休闲农业园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召集休闲农业园经营管理者定期举行交流会、座谈会等,发放休闲农业资料,培养其市场意识,推动经营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组织经营管理者赴休闲农业园发展比较好的北京、成都等城市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开拓经营和管理思路。

提高休闲农业园导游员、讲解员和服务员服务水平。开办休闲农业园从业人员培训班,以基本技能和服务礼仪为基础,以优质规范服务为重点,不断提升他们的服务质量;通过评选行业能手和发放奖金等手段,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服务质量。

3.提供资金支持

采取专项资金、减税、补贴等方式为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注入活力。增加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和现代农业扶持资金数量,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两级政府专项资金,各区(市)相应配套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园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贯彻落实《青岛市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利用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改造的废弃土地建成的休闲农业园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10年;对纳税确有困难的休闲农业园适度减免或缓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扶持休闲农业园发展。学习成都农发投做法,对股权明晰的优质市场化主体和项目,由青岛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入股的方式直接投资,并在约定期限内退出投资;信用状况好、资源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园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市城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担保,但休闲农业园须提供反担保措施,即提供机械设备、房产、“五权”权证等有效抵押物或第三方法人机构提供的反担保有效凭证等;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

4.丰富发展内涵

一是深入挖掘农村、渔村的民俗文化特色。策划举办好桃花节、樱桃节、崂山茶节、葡萄节、祭海节、蛤蜊节、西瓜节、柿子节、采摘节等19个节庆活动,展示丰富多彩的休闲观光项目;组织好茂腔、柳腔和吕剧以及胶州秧歌等演出队伍,旅游旺季时到休闲农业园为游客巡回演出,增添农业园文化氛围;发掘青岛地区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可在景区恢复几近绝迹的辘轳、石磨、石碾、铁犁牛耕、独轮小推车,让游客体验操作,感受青岛地区传统的生产方式;建立农耕文化展室,陈列犁、耙、耢、耧、推车等胶东地区传统的农耕器具;开设手工作坊,展示青岛传统的年画、剪纸、草编、镶边等手工艺术,工作人员指导游客动手制作可以带走的纪念品。

二是创新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模式。在观赏植物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环境清静的农村建设保健型休闲观光园,培育保健植物,塑造有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景观,为市民提供美好的养生环境;在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发展运动型休闲农业园,举办特色垂钓、棋牌、攀岩、真人CS枪战、机关企业团队拓展训练等各项活动;打造科普教育农业园,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5.促进休闲农业园全天候发展

一是种植反季节性水果。利用青岛地区冬季光照好、温室大棚技术成熟的优点,建设一批反季节性的水果生产基地,除了种植传统的樱桃、蓝莓、葡萄、草莓外,还可以尝试种植香蕉、杧果、火龙果、木瓜、阳桃、枇杷等热带水果,使游客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欣赏或采摘到喜欢的水果。

二是开展室内活动。充分利用高科技农业演示厅、中心实验室、组织培养室等,让游客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术等,增长见闻;建设一批有农村特色的餐饮项目,在冬季用美食吸引市民到农业园休闲度假。

三是组织冬季节会活动。节会期间组织高跷、秧歌等演出活动,用精彩的节目吸引游客;组织好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使游客能够挑选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满载而归。

(三)保障休闲农业园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1.促进市内休闲农业园协调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休闲农业园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从区(市)、镇(街道)到每一个农业园,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有机地整合有效的资源,突出特色,合理布局,避免盲目开发,导致重复建设。二是成立休闲农业协会。引导休闲农业园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

2.保护农民利益

保护好农民利益,能发挥他们开发和建设农业休闲园的积极性,为农业园的发展的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一是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土地流转的收益(转包费、转让费、租金等)标准和支付时间,应当由流转土地的承包方农户(或其委托方)与受让方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协商一致,签订统一规范的《青岛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合同》,依照合同落实兑现。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全部归农民,镇政府和村集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扣缴。二是多渠道安置农民就业。在生态农业园区用工上,要求投资人优先考虑租地户,确保农民除土地租金收入外,还能多一份劳务性收入;加强对土地流转农民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利用青岛外企和民企数量较多的优势,积极联系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3.完善休闲农业园用地政策

一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监管和指导,切实履行职责,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农村土地流转的动态,对已形成的稳定的流转关系要健全完善,没有合同要补签合同,尽快备案;其次要加强对已备案的合同进行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依托农业、国土、林业、水利、法制等部门,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评估机构、矛盾调解仲裁机构和考核评价机构。

二是出台建设用地管理办法。适当调整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是解决休闲农业园必需的道路、停车场、管理办公室、住宿客房、餐厅等用地;审批部门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审批时间,尽快将审批手续或者结论交给项目开工单位。

课题组组长

丁金胜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课题组成员

王成海 青岛大学

冷 静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李勇军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