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的词源及其演变

“休闲”的词源及其演变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休闲”的内涵及其划分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融合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的崭新发展时代。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考察“休闲”的词源及其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生活诉求,而有更有助于我们秉承历史,探寻和借鉴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合理的休闲主张。

第一章 “休闲”的内涵及其划分

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融合的大背景下,世界已经进入地球村的崭新发展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琳琅满目的休闲商品、眼花缭乱的数字网络、目不暇接的时尚新潮等,流行内容转换之快可谓前所未有。即使在中国一些中小城市,这种物质文化意识也正逐步渗透到街头巷尾,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却又陷入了另一种困惑。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在城市高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下,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与社会的疏离以及人与自我的疏离,导致人际隔阂、感情抑郁等问题频繁出现。如何摆脱困境呢?我们有必要探寻“休闲”。本章在介绍“休闲”的词源及其演变、“休闲”的涵义的多学科阐释、“休闲”的基本概念及其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展示“休闲”的脉络层次及其划分,特别是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休息与休闲、个人休闲与社会休闲、公共休闲与商业休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追根溯源,休闲是与人类的诞生和发展同在的。即使在原始社会赤贫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我们的先人也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编织色彩斑斓的休闲生活。中国早期的图腾文化、祭祀活动以及绘画工艺便是古人休闲生活的真实记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能让人感受到古人闲暇生活的意境。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考察“休闲”的词源及其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生活诉求,而有更有助于我们秉承历史,探寻和借鉴古老的人类文明中合理的休闲主张。

一、“休闲”在中国的词源及其演变

何为“休闲”?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藏文献,“休闲”词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在国内古代典籍中具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休闲”在古代汉语中可以拆分为两个词,即“休”和“闲”。

在字面上,“休”乃人依木而息。《诗•周南•汉广》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休”即休息。《诗•大雅•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休”与“劳”相对,强调“休”与摆脱劳作的自由、“休”与社稷安定的关系,表明周朝士大夫们也已认识到“休”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但在先秦汉语中,“休”并非只有“休息”这一唯一涵义,还有“吉庆、美善、福禄、喜悦”等意蕴,这与现在我们对“休”字的理解相去甚远。“休”早在《康熙字典》中即被解释为吉庆、欢乐,《诗•商诵•长发》“何填之休”中的“休”释为吉庆、美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以礼承天之休”中的“休”释为福禄。随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和演变,“休”的字意逐步有了一定扩展,《汉语大辞典》中逐渐加入了“休假、停止”之意。

与“休”相比,“闲”在《说文解字》中训为“闲,阑也,从门中有木”,即把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木棍,今俗称“门闩”。《辞海》中亦有将“闲”解释为“木栏之类的遮拦物”。由此引申而来,首先,“闲”被指为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中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汉书•武五子传》中有“制礼不逾闲”,均取此意。其次,以“范围”为基础,“闲”又可表示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中有“闲有家”。孔颖达疏:“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可见,“闲”与行为规范相关,具有伦理道德的涵义。此外,亦有“闲”通“娴”的说法,具有娴静、纯洁与安宁之意。

而“休闲”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时代曹植的《吁嗟篇》,而后“休闲”引申为三种含义:一是官员退休,类似于“致仕”一词;二是作动词用,指休闲行为,与古代的“消闲”一词意思相近;三是劳动之余一种放松的状态,如宋代陈造在《次韵杨宰捕蝗宿允岩四首》中有“归来闻道颇休闲,蝗事今随暑气残”[1]。实际上,这三种含义都可以统一到放松、悠闲、自由的生活状态层面上。由此,休闲重在表达人们如何度过闲暇之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社会劳动时间以外的一种放松形式。休闲是为了扩大自我多方面的能力和进行各种创造、体验和欣赏所必需的状态,不仅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动与休憩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预示着物质生命之外的心灵和精神感受。

二、“休闲”在西方的词源及其演变

在西方,英语中的休闲“leisur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leisir”,指“人们摆脱生产劳动之后的自由时间”,而古法语“leisir”又来源于希腊语“skole”和拉丁语“scola”。希腊语“skole”指的是闲暇、休息及教育活动,即发展娱乐从中受益,并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拉丁语“scola”指的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当时称这种场所为“闲暇”,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校”。在古希腊,人们不仅认为休闲时间是休息时间,而且把休闲当做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休闲中的积极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乃是探寻世界奥秘的有效方式。无论是闲暇、休息及教育活动,抑或是学习和教育的场所,这种涵义均以一定的受教育程度为前提,至今还存在,并将有社会价值的娱乐区别于其他娱乐。由此可见,英文“leisure”中休息的成分很少,消遣的成分也不大,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表明“休闲”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底蕴。[2]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休闲在中西方的语言体系中有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但透过这种表象差异,我们可以发现隐藏于其中的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内涵。首先,休闲表现着合规律性的人类生活范式。休闲不排斥休息,必要的休息是人类存在的内在需要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休闲亦不等同于休息,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其次,休闲体现着合乎道德的人生价值追求。在领略生活真谛的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休闲提升道德品质。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休”有“美善”之意,“闲”有“限制约束”之意,休闲是一种美好的合乎道德的生活。在古希腊,不能有助于精神升华和发掘心灵洞见的东西是人们所不屑的,享受休闲生活的道德性要求是获得与保持城邦的至善。此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休闲不仅体现着规律性和道德性,还体现着一种合乎快乐性的人生审美境界。休闲可以通过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因而休闲与快乐密不可分。

注释

[1]陈造:《江湖长翁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罗歇•苏:《休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