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社会的休闲及演变

中国社会的休闲及演变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2.中国社会的休闲及演变中国休闲群体的形成,并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应运而生的。中国人休闲观念的演变纵观中国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这25年的变化,中国人的休闲观念的变化也的确令人刮目相看。“休闲”这个词按照中国文化的象形文字理解,休就是“人依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古代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休闲的写照。
中国社会休闲及演变_中国社会心理分析:献给创造“25 年中国” 的人们

1-2.中国社会的休闲及演变

中国休闲群体的形成,并不是今天突然出现的,而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应运而生的。首先是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人一贯推崇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性,十年“文化大革命”又把与休闲相关的事物和行为统统视为封资修的香花毒草而受到贬抑和蔑视。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中国人的生活里,作为一种观念的“休闲”,一直是一个受到抑制的想法;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休闲”,则一直是被掩藏着的、都在后台的内容。社会所能够提供的休闲环境也就少得可怜。因此,中国社会休闲生活的变化,首先源于观念的演变;其次是中国人在时间分配制度上发生的变化。过去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期时间比较少。这就在客观上限制了人们的休闲活动。如今,中国社会休闲生活的变化,时间分配制度的改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在制度上提供了增加休闲活动的时间保障;第三,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上的巨大变化是改善休闲生活的重要条件。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了一定的闲钱,不必再为了温饱而疲于奔命的时候,人们就有能力去从事自己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所以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经济实力普遍的提高,人们才有可能持续加大在休闲消费方面的投入;第四,中国人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都在增加,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从而直接导致人们在休闲方式选择上的改变。过去以看电视、打麻将等被动型的、低创意性的休闲活动居多,如今富有体验性、创意性的休闲活动逐渐增多了,这预示了中国人的休闲行为取向所发生的变化。

(1)中国人休闲观念的演变

纵观中国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这25年的变化,中国人的休闲观念的变化也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休闲”这个词按照中国文化的象形文字理解,休就是“人依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闲,指闲暇,是休的前提条件——空闲时间,闲又同“娴”的意思,表明思想的纯洁与宁静。因此当休与闲组合在一起,称为“休闲”的时候,它的意思就不仅仅是休息了,而是具有了闲情逸致的意味。在西方文化中,休闲(Leisure)意为娱乐和教育。通俗地讲,休闲是指从职业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超脱出来,使个体能够以自己喜好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积极地、自发地参加社会活动和自由地安排个人生活状态的总称。其本质就是从事职业活动以外的恢复身心、发展自我、充实精神的生活体验。休闲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解脱感、自由性、趣味性和建设性。

然而,休闲从后台走向前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古代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休闲的写照。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刘新平以“百年时尚(1900—2000)”作为副标题的著述《休闲中国》(7)一书中,对我国历史上自晚清以来的休闲活动及其各个阶段进行了区分,列出了各个时期的主要休闲活动。李仲广、卢昌崇在他们的《基础休闲学》一书中加以概括。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晚清以来百年休闲活动

img52

资料来源: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些休闲活动的重点也是在不断转移的。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人们思想和精神的解放,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出现了伴随着家用电器的先锋——音响和电视的出现,形成了以卡拉OK和迪斯科与蹦迪为代表的娱乐休闲。人们大部分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而年轻人则更多地去卡拉OK和迪厅娱乐。

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家用电器的不断丰富,人民物质需求的不断开发,使得人们对家务劳动和生活享受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旅游成为大众喜爱的休闲主题。黄金周和长假期,更是推波助澜,把旅游休闲及其相关的休闲方式进一步扩大。

2001年以来,旅游继续成为休闲活动的热点,同时休闲教育、休闲健身多元化发展。休闲方式丰富多彩。

这一切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是一个民族的变化,是一个民族对待生活的全新探索。正是这种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为中国休闲群体的孕育奠定了思想观念上的基础。

(2)中国人时间分配制度的变化

时间分配状况与结构特征是考察人们休闲生活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在国外一些学者经常采用时间预算法来完成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于时间的分配方法,大体上有三类分法:第一类是二分法,即把生活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第二类是三分法,即把生活时间分为生理本能时间、义务时间和自由时间;第三类是四分法,即把生活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必需时间、家务时间和闲暇时间。这里的工作时间包括实际工作时间、加班时间、通勤时间、其他工作时间;必需时间则包括吃喝拉撒及性需求的时间以及其他类似于看病这样的必需时间;家务时间,顾名思义就是指家务劳动所需的时间,比如准备饭菜、购物、打扫房间、照料家人等等。闲暇时间则包括延伸性工作时间、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休息时间、精神活动时间、娱乐修养时间以及某些消极行为的时间。随着对休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采用四分法来对时间分配进行研究。我国学者也大多采用四分法来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时间分配和结构特征。尤以吉林大学王雅林、刘耳,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琪延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分别对中国若干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的分配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了,并且明显高于工作时间。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实施8小时工作制,而且每周工作六天。人们普遍遵循“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表,即早晨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但到了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这样全年的法定休息日已经达到了114天。目前,我国国民已经有超过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的自由时间将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我国《劳动法》早就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1年以上享受带薪休年假。”但由于具体办法一直没有出台,多数单位并没有实行这项制度。另一方面,我国的“‘十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实施带薪假期、增加居民闲暇时间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可见未来对法定的休假时间还将增加。

在休闲环境和设施方面,我国政府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以期努力改善和提高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从大的环境来看,各级地方政府都将休闲经济纳入地方旅游经济的一部分,虽然这里有些含糊和混乱,但毕竟是一个我们愿意接受的开端。同时在有条件的比较富裕的城市,新建了更多的公共健康设施,比如城市街区的健康锻炼器材等。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在维护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比如,要求城市的各个体育场馆必须免费向公众开放,以便社会大众能够自主地利用闲暇时间,从事体育娱乐和健康休闲活动。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世界博览会。博览会的雏形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商人的定期集会——集市,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商品交换和买卖关系。但今天的世博会已经演变为对生产技术的交流、文明进程的展示和对理想的企盼。作为世界科技和文明成果展览的集聚地,博览会被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各种技术交流、学术研讨、旅游观光、娱乐和消遣的理想场所,因而它也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专利”。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开幕至今,已举办过40届。中国自1982年开始已先后10次参加世博会,详细情况参见表2。但一直没有自己主办过博览会。直到1999年,在云南省的首府昆明,举办了中国政府第一次主办的、也是20世纪末前举办的唯一一次大型国际园艺博览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此后,本世纪初中国将举办三大国际盛会:2006杭州休博会(8)、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它预示着中国已经步入国际休闲行列,并以崭新的姿态为世人所瞩目。

表2 中国20年10次参加世博会回顾

img53

续表

img54

(3)中国人休闲消费比例的增长

休闲与休闲消费这些概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都属于比较带有贬义的概念。一说起休闲,总能与懒惰拉上关系,一说休闲消费,那就意味着奢侈、糜烂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好像有悖于我们一向倡导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更多地似乎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挂钩,这实际上是对于休闲和休闲消费的一种误解,“认为这是浪费,是一种颓废,人们讲玩是一种颓废,不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东西,他不认为休闲也会创造生产,所以这个错误的观念至今还存在。”(9)

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消费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消费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表明,我们已经经历了在传统物质消费日益饱和的情况下,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时间、物质、精神的综合消费,而休闲消费也从奢侈品转向必需品。因此,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也就是休闲经济时代的到来。长期从事我国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研究的王琪延教授说:“我调查过北京市或者说我也做过一个全国的城市居民的时间分配,那么30%的时间是休闲时间;那么支出呢?有30%的支出要花在休闲上。那什么意思呢?一个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什么时代?休闲经济的时代,或者说休闲社会的来临。美国未来学家在讲,在2015年美国率先进入休闲经济时代,紧接着一句话,叫‘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那么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大城市呢,这种休闲趋势已经出现了。”(10)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这个休闲经济到来的时代里,休闲消费是整个市场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以美国1990年为例,用于休闲的开销超过10 000亿美元,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二分之一。”(11)“从国际经济范围来看,休闲消费在很多发达国家中占据了家庭消费总额的大部分。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5年到1999年期间,消费者花费在休闲活动和休闲产品上的支出增长了30.5%;同时期,休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从27%提高到27.5%”,日本“闲暇时间相关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为23%”。(12)其他发达国家的情况也表明,休闲消费的比例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总体份额呈现上升的趋势。我们国家对于休闲消费的总体支出情况,目前还没有一份详细而完整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从其他相关的统计数据中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在总体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年上升而且上升的势头还非常猛烈。下面来看几项数据。

温州新闻网2004年11月17日报道:“有了丰厚的收入为基础,我市居民消费十分活跃,消费结构也不断改善。今年前10个月,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 937元,同比增长14.2%,消费率(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达到79.9%。在支出中,除了传统消费稳定增长外,新型消费日益活跃,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在新型消费中,交通通信和娱乐教育等增长势头迅猛。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居民人均交通通信类支出为2156元,同比增长了18%,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8.1%;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人均支出为1854元,同比增长了17.6%,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5.5%”(13)

南方网讯2004年5月18日报道,“省城调队最新统计资料表明:4月份我省城镇居民收支在一季度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增长。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1%;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20.2%,支出增长迅猛”;“4月份我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迅猛是因为增长点较多,居民消费的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交通、通讯、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食品和医疗保健等5项上”;“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85.39元,增长21.9%。4月虽是旅游淡季,但亦有不少人趁机票、车票、住宿费等旅游费用价位较低和游人少时外出,旅游人数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与去年非典时期的4月份相比,今年4月份每百人旅游花费增长3倍,旅游人次增长近6倍”。(14)

浙江省统计局统计:“汽车消费、外出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热点。1—3季度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为1090元,同比增长42.8%,主要是居民家庭购买汽车,人均购买汽车支出282元,增长3.6倍;1—3季度人均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支出1402元,同比增长14.0%,主要是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拉动,其中团体旅游支出同比增长88.0%。”(15)

根据云南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抽样调查:“2004年1月,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44.39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152.9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城镇居民各类服务性消费支出除衣着服务支出下降外,其他各项服务支出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月份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同比增长2.3倍,家庭服务支出增长2.4倍,居住服务支出增长89.7%,娱乐文化服务增长50.3%,杂项服务增长31.9%,通信服务支出增长25.8%,饮食服务支出增长18%”(16)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信息:“统计同时显示,2004年1—5月北京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9.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2倍、在外餐饮支出增长2.3倍、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6.3倍、人均水、电、燃料费支出增长26.6%”(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突破万元。1—11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 224.6元,同比增长8.1%,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7.9%。在构成消费支出的八大类支出中,仅居住支出为下降,其余七类均有所增长,其中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两类支出增幅较高,分别增长38.6%和10.4%,成为拉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43元,同比增长8.9%”(18)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支出水平持续增长的同时,其中用于教育、娱乐、服务、旅游等休闲活动的费用也在迅速增大它的比重。(19)那么对于我们所关注的休闲群体而言,他们的休闲消费的支出情况如何呢?鉴于休闲群体边界的模糊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一个能够推断总体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在对个案的访谈过程中,问及到这个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恰恰也支持了我们的看法:他们用于休闲消费的支出略微高于社会大众的休闲消费支出,除去买车买房这样的消费支出不算,他们用于日常休闲消费的支出要占他们总的消费支出的20%以上,大体上在20%—30%。但是这些休闲消费的支出数量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是他们在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取向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的问题是这样的:“你的收入与你周围的朋友熟人相比,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你日常用于休闲消费的比例占整个消费支出的百分之几?最常用的休闲消费支出有哪几项?你周围的人怎么样?和你比怎么样?是更多些还是更少些?”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收入水平与休闲消费比例

img55

注:这里的吃饭,通常是指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聚餐或赴宴,是中国人最常见的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

(4)中国人休闲方式的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人们休闲方式的变化,它是人们休闲行为取向发生变化的一种昭示和预报。我们不妨把上述所描述的休闲群体的休闲消费方式加以分类,就可以发现,休闲群体的休闲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下面几类:①看电影、看影碟、听演唱会、看比赛、唱卡拉OK类;②阅读报刊书籍类;③打球、游泳、练瑜伽、爬山等体育健身类;④上网打游戏、打牌和麻将、养鱼养狗等娱乐类;⑤旅游、吃饭(聚会)等社交类;⑥逛街、逛商场类;⑦学习、自修、上网浏览类。将这些与王雅林、刘耳等提供的研究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与一般城市居民的休闲方式还是有所区别的。

(1)看电视节目。王雅林、刘耳等在《城市休闲》一书中,描述了他们对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分配的考察:“休闲时间日平均支出超过10分钟的活动依次为:看电视、读报刊书籍、休息、逛街与逛商店和夜市、体育锻炼与室外散步、从事社交活动、听广播、学习与自修、下棋与打牌、与人闲聊”(20)。也就是说,看电视是第一位的。城市居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看电视了,“本调查结果显示,对三城市居民而言,看电视为最主要的休闲活动,平均每周的一天花费在看电视方面的时间为111.70分钟,占一天全部休闲时间的33.15%,休息日高于工作日,二者分别为130.40分和104.22分钟。”(21)而在上述休闲群体的休闲活动分类中,看电视的提及率比较少,也有说很少看电视的。我们分析,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他们看电视的总体时间确实要少;二是看电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财经等以及与自己的工作或专业有关的内容;三是更多看一些电视比赛的转播节目。他们很少花很长的时间来看电视连续剧或者健康、家居、烹调等类型的栏目。当他们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他们并不完全处于休闲状态,有时甚至处于半工作状态。所以他们并没有把看电视视为主要的休闲活动。

相反,他们更多的休闲活动是看影碟、听演唱会等。就看影碟与看电视相比,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区别。看影碟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要么是一些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经典名著,这是取其精神养分型的;要么是最新的好莱坞大片,这是取其时髦和流行元素型的;要么是猫啊狗的抑或动画片,这是取其个性爱好……总之,看影碟作为一种休闲行为或休闲方式,是一种主动性的行为,其主导意识非常强烈和显著,因为有着某种爱好而愿意花钱来购买并消费。它的休闲娱乐性质也非常明显。而看电视,虽然可以选择频道,但被电视中的广告、连续剧的漫长等待而带有某种程度的被迫消费的性质,就这个意义而言,看电视是比较被动的休闲消费行为。另外,看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消费方式,对于休闲群体而言,不是唯一的方式,他们在大众传媒消费方式方面,具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他们大部分选择了网络消费。也就是说,他们会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在网上的浏览,无论是看新闻,还是查资料,或者是其他网络信息,他们都愿意在网上“一览无余”,喜欢“一网打尽”。这与他们的知识性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关,也与他们敢于和善于尝试新型消费方式的群体性格有关。

(2)无事休息(闲呆着、闭目养神)。这类休闲活动在休闲群体中基本没有被提及。看来他们很少有这样的休闲方式。实际上,这类休闲活动所需要的休闲技术很少,属于最基本的休闲活动,甚至于接近休息。普通的城市居民在“无事休息(闲呆着、闭目养神)”这方面的活动所占时间排在第三位,“本调查发现,三城市居民休闲时间中无事休息(闲呆着、闭目养神)的时间较长,平均每周的一天达24.95分钟,占一天全部休息时间的7.40%”;“三城市居民平均每周的一天用于逛街、逛商店和夜市(不以购物为目的)的时间为20.68分钟,占一天全部休息时间的6.14%。”(22)而休闲群体则更多用于体育锻炼、社交活动、学习自修等活动,这类休闲活动更加积极。

(3)与人闲聊。在普通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它是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三城市居民平均每周的一天用于闲聊的时间为13.06分钟,占一天全部休闲时间的3.88%”;(23)而休闲群体的社交方式除了聚会、约会、走亲访友以外(这一点与城市居民的状况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还有车友会、滑雪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等这样一些社会交往团体的活动。他们的休闲生活的空间要比普通市民大得多。他们的交往半径也大大超过一般人。这同样源于他们的知识和受教育程度,也源于他们的休闲观念和价值取向。他们不仅有亲友这样的强关系社交圈子或社会关系网络,他们还有各种社会团体(包括一些松散型的和紧密型的)的弱关系圈子,这些弱关系圈子中的交往对象在以后的交往中,有些逐渐淡出和离散了、退出了,而有些则逐渐成为强关系,成为好朋友,成为相对固定的交往对象。这说明他们拓展自己社交圈子的能力更加强,对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的影响力也更大。

(4)休闲群体更多的时间是用于创造性的休闲活动,诸如旅游、健身、学习等活动。与看电视这一类休闲被动接收型休闲活动不同,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喜欢选择打球、游泳,爬山等健身休闲活动,喜欢外出旅游,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选择这些活动,与其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不如说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在被动接收型休闲活动与主动体验型休闲活动之间,他们选择了主动体验型的、积极创造型的休闲,这些休闲活动带给他们更多的生命体验,更多的真实互动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在互动中有所创新。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们是学习型的一个群体。

(5)这里值得一提的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吃饭”。几乎被访的每一个人都会提到吃饭,把吃饭视为一种休闲活动。他们所说的吃饭,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的“一日三餐”,不是在家里买菜做饭吃的那种日常餐饮。这里“吃饭”的含义,是每个中国人都明白,都心照不宣的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说法,说白了,就是聚会。它不同于英美文化里的“Party”,它可以大摆宴席,也可以是简单的小酌;可以是正式的请客,也可以是随意的“便饭”;可以只是吃一顿饭,也可以连吃带玩……总之,在中国文化里,吃饭的含义实在是意味深长。在传统的文化里,吃饭同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的最中国式的交往方式。

在今天,这种交往方式仍然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延续,休闲群体也不例外。我们的被访者都把吃饭列入他们经常为之的休闲活动之内。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了,当这个群体把吃饭视为日常休闲活动时,他们主要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吃饭(包括结交新朋友),虽然并不完全排除一些功利性的因素,但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吃饭所包含的功利性因素要少得多。比如,为了许久未见,为了表示关怀和惦念,为了经常走动,为了结伴游玩……,这种吃饭比较轻松自在,休闲成分比较浓厚。我们也注意到,休闲群体对于“吃饭”这一休闲活动的选择更加个性化,他们选择“吃饭”的地点或场合也会更加休闲,添加更多的娱乐性,时常把“吃喝玩乐”融为一体。此外,略有一些变化的地方就是对于吃饭费用的支付方式。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沿用传统的方式,发出邀请的一方负责买单,有时也会双方抢着买单,以示客气、礼貌和友好。但是如果是经常性的一些活动,就可能会约法三章,轮流付账,或者实行AA制。这是与老一代人不同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