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觉中的选择和组织

知觉中的选择和组织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知觉中的选择和组织我们并不是消极地记录从环境中获得的感觉和印象。图7.1中列示了知觉过程中的主要单元。“从下至上”阶段主要是对感觉器官所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处理。但是,通过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对知觉过程的某些方面进行控制。因此,知觉是关于选择性知觉和知觉性组织的信息处理活动。

知觉中的选择和组织

我们并不是消极地记录从环境中获得的感觉和印象。事实上,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当时的兴趣和需求或者根据我们的知识、期望、信仰和目标对这些原始输入进行处理和解读。

图7.1中列示了知觉过程中的主要单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相互区别的“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的信息处理过程中,感觉和知觉共同发挥了作用。“从下至上”阶段主要是对感觉器官所获取的原始信息进行处理。该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择性。在任何时刻,我们都不可能处理所有能够获得的信息。因此,“从下至上”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筛选或过滤掉那些冗余的、不太相关的信息,从而使我们能够集中处理重要的信息。

知觉:指关注、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的、动态的心理过程。

相反,“从上至下”阶段则主要关注思维过程——它使我们能够影响并解释我们周围的环境,并赋予其意义。该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我们理解周围环境并寻求意义的需要得到了关注。

img147

图7.1 知觉过程单元

在我们试图理解不完整,甚至是不正确的感觉信息时,感觉(从下至上)和知觉(从上至下)的差异便可以得到说明。例如,有这样一句话:

This sent nce us incorr ct, bit yoo wull stell bi adl to udersta d it.

句中出现了字或标点的遗漏和错误的拼写,但这并不会妨碍读者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因为从上至下的知觉过程使我们能够填补缺陷、纠正错误,从而使那些不尽完美的初始信息恢复其应有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似的神经系统以及或多或少相同的感觉体系。但是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和物质背景,它使我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兴趣和期望,从而使我们拥有不同的知觉。我们并不是生活在“真实世界”中。这里所谓的“真实世界”可能是一个比较武断的说法。“真实世界”的概念既无益于我们理解通常意义上的人类行为,也无益于我们理解特定的、有组织的行为。事实上,我们是生活在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中。

如果人们的知觉世界有相互重叠的区域,或者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的知觉,那么,这些人之间容易成功地建立起相互联系,反之,他们则无法理解彼此。但是,经过仔细剖析,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知觉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使每个生命都如此有趣,但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

知觉过程通常不是有意识地、刻意地进行。事实上,我们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一过程,还好,这种控制也没有必要。但是,通过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对知觉过程的某些方面进行控制。这样的控制在很多情境中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大错误。在各种有组织的情境中,对知觉特性的理解是很有用的。例如,针对飞行员所进行的飞行仪器及其陈列位置的设计、对新员工的面试筛选以及对争执和不满的处理。

由于知觉过程包括排序、对感知信息赋予意义这样的活动,因此,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的感觉器官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一些信息来自于我们身体本身,例如饥饿、欲望、疼痛和疲倦的感觉;而一些信息则来自于我们周围的其他人和事物。我们并不是消极地记录这些感觉信息。我们总是不断地对信息流进行筛选、排序、赋予其意义并进行解释说明。

因此,知觉是关于选择性知觉和知觉性组织的信息处理活动。

我们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来自身体内部的感觉或“心理动觉”——每一种都包含有特定的神经,它们能对特定的能量形式,如光线、声音、压力和温度变化做出反应。但也有一些能量形式不能仅仅靠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如电波、极低的声音、极高的音调以及红外线辐射。我们的感觉器官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借助工具予以克服。我们无法听到频率超过10000赫兹的声音,但是狗、海豚等许多动物能听到;我们无法听到频率低于30赫兹的声音,但是鲸鱼能听到。猫头鹰的视力也远远超过我们人类。

选择性知觉:指潜意识地对信息流进行选择,关注一些特定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能力。

我们感官上的局限性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方式予以改善。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建立起能够感知和不能够感知之间的界线,或者说是“瓶颈”;发现个体间存在的这种感知“瓶颈”的差异也是可能的。这些“瓶颈”因个人经验而异。如果在你学习的房间里有一个嘀嗒响的时钟,除非有人提及它或者是它停止运转,否则你很可能不会注意到它。当你进入图书馆时,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你会听到一些你过去所没有听到过的声音。但是,事实上,这些声音你以前也听到过,正如你也会听到时钟的滴答声一样。那么,是你的耳朵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原因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并不是简单地对能量做出反应,而是对能量变化做出反应。当神经对某个刺激,如时钟或空调的低鸣进行长时间的关注时,它会因总是传递相同的信息而疲劳,并放弃这种信息传递活动直到刺激源出现变化。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机器停止运转以后我们会对突然的宁静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

我们一旦熟悉了某个刺激源,我们也就不再感知它,我们将这种知觉“瓶颈”加强的现象称之为适应性知觉。

由于感觉器官上的局限,我们会过滤掉一些信息,如X射线和狗的呼吸声;此外,适应性知觉中也存在过滤某些信息的过程。特别要指出的是,那些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熟悉的、没有威胁的和不必要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有意识地过滤掉。

适应性知觉:指由于熟悉了刺激源而导致的知觉反应减弱。

假如你正站在一条繁忙的街道上,全神贯注地关注你能够获得的信息:交通的噪音,过往车辆的构造、颜色和车况,塑胶轮胎和汽车废气的味道,脚底感觉到的道路的压力,吹过脸庞的微风,路过的某个女人身上的香水味,街对面某个男人的衣着和他牵着的小狗以及有人打手机所说的话。如果你觉得你已经吸收了全部信息,那么就试着走到街对面去。当你安全地抵达街对面时,你会发现,你刚才的高度注意力已经奇迹般地消失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已经遭遇车祸或其他不测。由此可以看出选择性知觉的重要作用,它使我们从琐碎的事情中解脱出来去关注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

南希·阿德勒(Nancy Adler,2002)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适应性知觉的最好例证。请阅读下列句子,并以最快的速度数出其中“F”的数目:

FINISHED FILES ARE THE RESULT OF YEARS OF SCIENTIFIC STUDY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YEARS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人大多会数出六个F,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却只能数出三个或四个F,因为他们总是容易忽略“of”中的F。在这个例子中,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表现出了适应性知觉的特征,他们忽视“of”是因为它是一个虚词,在句子中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以上案例,阿德勒的解释是,一旦我们停止关注“of”,即便刚才的例子中要求我们去找寻它,我们也不会再关注它。我们可以关注到的信息数量惊人,因此,我们需要过滤掉那些微不足道的、毫无价值的信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只是部分地再现了“真实世界”。综上所述,我们的行为选择不仅取决于存在的现实,还取决于我们所感知的现实,而知觉过滤会对我们的知觉产生影响。

知觉过滤:指对有效地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产生影响的个体特征、偏好和偏见。

图7.2中列示了对选择性知觉产生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影响选择性知觉的外部因素包括刺激因素和环境因素。就刺激因素而言,我们主要考察以下刺激:

img148

图7.2 影响选择性知觉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大的             小的

明亮的            阴暗的

高声的            安静的

强大的            柔弱的

不熟悉的    而不是    熟悉的

与环境不和谐的        与环境相融合的

移动的            固定的

重复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次性的

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如上面所示的那样仅仅对单个特征做出反应,我们是对周围的一系列刺激做出反应。

思考与评论

试举出你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上看到的广告,说明这些广告如何运用一系列刺激来吸引注意力。

知觉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站在舰桥上的海军指挥官和厨房里的厨师都可能会发出“点(开)火”的指令,但对听到指令的人而言肯定意义不同,从而会导致迥然不同的行为(或者会杀戮生命或者是挽救生命)。尽管我们不了解当时的情境,但我们仍然很容易地将二者区别开来。

影响知觉的内部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学习:你以前也许听过这样的说教,还想再仔细听一遍吗?以往的经历促使了我们的知觉期望和知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我们偏好于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信息。

■人格特征:为什么你(假定你是喜欢社交的)会注意到晚会的广告,而你的朋友却没有注意到?我们的人格特征使我们会对一些话题、事情和人物特点产生偏好。

■动机:不管是为了等待晚会邀请还是等待工作机会,你会在淋浴的过程中出去接电话吗?我们倾向于感知那些能激发我们动机的事情,并对其做出反应。

超级市场吸引消费者的五种方式

1.消费者会对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超市会在水产品柜台使用素净的蓝色,以暗示消费者:新鲜和海洋。

2.产品陈列的顺序决定了消费者的浏览顺序。与眼齐高的商品最先受到关注,其次才是较低位置的商品。

3.深度不同的货架可以在视线范围内陈列更多的商品。这会让人感觉,货品似乎无穷无尽,从而鼓励消费者去注意那些不太知名的商品。

4.战略性地设置镜子,使消费者产生商品丰富的印象(正如超市所宣称的:“你可以在这里买到任何东西”)。在果蔬部的确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5.精心设计货架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曲线的货架可以将各个通道完美地连接起来。于是,在商店中穿行时,你的视线可能始终都不会从货架上移开。

在吸引潜在顾客方面,他们还有一个窍门是,准备好新鲜的咖啡和香喷喷的面包,因为这些味道可以让人感到安心和家的温馨。味道的使用也是超市的重要营销策略。超市咖啡店会充满令人愉悦的味道,而面包房里的香味更是穿过通风口,充盈整个超市,有时候甚至会飘到停车场,于是,消费者还没进入超市就已经被吸引住了。一些美国超市还尝试使用一种用于销售点上的微型气味胶囊。当消费者的手抚过包装好的咖啡或面包卷时,这种气味胶囊就会散发出咖啡和面包的味道。这种胶囊还可以是热触式的,例如,它可以由位于其上方的霓虹灯触发。消费者通常不会意识到味道对其所产生的影响——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正在受超市的支配。

资料来源:Gillian Drummond, ‘Irresistible science of the super-sellers’, Focus, November 1994,pp. 24,26.

我们可以对很多知觉进行分级或分类。我们可以将人们区分为男人和女人、慵懒的和精力旺盛的、外向的和内向的。当然,我们的分类体系通常要更复杂些。我们将物体区分为汽车、房屋、家具、陶器,等等,而且还会对每一类又进一步细化。但是,我们的大脑并非生来就有这样的分类体系,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这是一种社会结构。我们所学到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一位到我们研究所访问的印度学者曾说到:“你们国家的人喂养鸽子;而我们国家的人吃鸽子。”英国人对吃鸽子很反感(因为他们视鸽子为宠物);印度人对吃牛肉很反感(因为他们认为牛是神圣的);而伊斯兰教徒对酒很反感(他们反感的原因和韩国人一样)。这些情绪是基于后天学习获得的文化所产生的。

img149

马克斯·沃特海姆尔(1880—1943年)

如果我们都认为各自的文化就是主导,这会产生很多麻烦。不同并非意味着谬误,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也会因不同的经历而拥有不同的期望。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期望或者对将会发生以及应该发生的事情的判断都会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以往的经历、后天的学习获得、人格特征和动机。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我们期望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这种归类过程以及对意义和模式化的寻求是知觉的重要特征。知觉性组织描述的就是这种知觉活动。

1923年,马克斯·沃特海姆尔(Max Wertheimer,1880—1943)提出了知觉性组织过程的基本原则。根据“相邻原则”,我们倾向于将空间上相邻的、看上去互相属于对方的信息归于一类。请看下图,你会发觉你会将它们视为三对,而不是六个圆块。

img150

知觉性组织:指对输入信息进行系统的、有意义的组织或模式化的过程。

根据“相似原则”,我们会将在外形上比较相似的信息归于一类。请看下图,你会发现你将它们视为四对,而不是八个图案。

img151

我们之所以能够利用那些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是因为我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填补缺陷”,我们称之为“封闭原则”。这些知觉性组织的原则可以应用于简单的视觉信息。然而,最有趣的莫过于这些原则在个体知觉中的应用。我们不是通常都以为相邻而居或者在同一个部门或办公楼里工作的人比较相似吗(相邻原则)?或者仅仅因为他们穿着相同的衣服或有相同的种族背景(相似原则)?我们不是经常接受并采纳关于他人(如某人是苏格兰人)的不完整信息吗(封闭原则)?这些都导致了谣言的传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道消息”。

对变化的迟钝:我们是如何选择信息的?

请想像以下所描述的场景,你可能会对故事结果感到惊讶。你正走在校园里,一个陌生人向你问路。当你和他说话的时候,有两个人搬运一扇木门从你们俩中间穿过。当然你会感觉有些生气,但他们走开后你仍然继续指路。当你说完了,这个陌生人却告诉你,你刚刚只是无意中加入了一个心理实验。陌生人问:“当那两个搬运门的人经过后,你注意到有什么变化发生吗?”“没有”,你回答得有些不安。随后,他向你解释,刚才搬运门板时,在门板后面的那个人换掉了原来的那个问路人。这时候,原来那个人也重新回来了。当两人站在一块儿时,你会发现,这两人身高不同、体型不同、穿着不同,连发型和声音也不同。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当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蒙(Daniel Simons)和他的同事,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的丹尼尔·莱文(Daniel Levin)做完这个实验后发现,在被测试的人中,整整50%的人没有注意到发生了替代,因为这些被测试者们都产生了对变化的迟钝。西蒙认为,我们对所吸收信息的选择度是很高的,并不是关注每个细节。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的东西,其实那仅仅是以为而已。事实上,我们仅仅关注了少数细节,而其余的则是靠记忆,或者甚至靠想像来填补。

资料来源:Laura Spinney, ‘Blind to Change’, New Scientist, 18 November 2000,pp.27-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