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位于机体表面或接近机体表面的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叫做外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五种。视觉器官既视觉分析器,主要由眼球、视神经和皮下中枢及大脑皮层的枕叶区构成。双极细胞的功能是将视细胞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给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的功能在于协调和修正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活动。这就是视觉的生理机制,亦即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受器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一)外部感觉

由位于机体表面或接近机体表面的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叫做外部感觉。外部感觉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五种。

1.视觉

视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人的整个一生所接受的知识信息总量中,大约有90%左右是由视觉提供的;80%以上的操作活动是在视觉的控制下完成的。由此可见,视觉在人的心理发展和实践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纳米的电磁波。这个区间的波长叫做可见光谱,也叫可见光波。电磁波是一种物质,它充满着宇宙空间,其波长的范围极广,最短的如宇宙射线,波长仅有10-14m,最长的如交流电波,波长达108m。在电磁波的整个光谱中,人眼所能接受的光波只占很小的部分。

(2)视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视觉器官既视觉分析器,主要由眼球、视神经和皮下中枢及大脑皮层的枕叶区构成。眼球是视觉的主要器官,也就是视觉的感受器,其结构见图2-1。

眼球的功能分为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个部分。折光系统包括角膜、瞳孔、水晶体和玻璃体等,其功能是调节控制光通量,并将外界物体反射的散光聚集在视网膜上,从而形成一个清晰的视像。感光系统是视网膜,它是视觉神经传导系统的组成部分。

视网膜含有两种视细胞:一种叫视锥细胞,有600万~700万个,是明视觉和色觉的感受器,它对外界事物的细微结构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另一种叫视杆细胞,有1.1亿~1.2亿个,是暗视觉的感受器,它对弱光的分辨能力较强。视网膜的外层含有视色素,是一种感光物质。当光刺激视觉细胞时,感光色素就会分解,在弱光或无光条件下又能重新合成,感光色素的这种化学反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视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光能就被转换为生物电能。

在视细胞的里层是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以及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双极细胞的功能是将视细胞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给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视网膜内汇集形成乳头体,以集束的形态进入脑内,构成视神经。乳头体处因没有视细胞,所以没有视觉功能,称为盲点。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的功能在于协调和修正双极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活动。

视神经进入脑内形成不完全的视交叉,(来自视网膜鼻半侧的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颞半侧的神经纤维则不交叉)一侧交叉的神经纤维和对侧不交叉的神经纤维构成视束,投射到视觉的低级中枢即外侧膝状体,在此转换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呈放射线状投射大脑皮层枕叶的视觉中枢,在此产生视觉(图2-1)。从图中可见,光线作用于视觉器官,经眼球的折射,集聚于视网膜,引起视觉色素的化学变化,导致视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随后按纵向传递的顺序传至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经视交叉到达外膝状体,转换神经元,发出神经纤维,呈放射状投射到大脑皮层两侧的视觉区而产生视觉。这就是视觉的生理机制,亦即视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img1

图2-1 眼球结构图

现代神经电生理学实验研究发现,视网膜上存在着“专门化了”的细胞群。有的只接受来自平行方向的光刺激,有的只接受垂直方向的光刺激,还有的只接受某种图形、角度或运动方向的光刺激等。这种只对某些特征的刺激发生反应的细胞群叫做特征觉察器。一个特定的视神经细胞群,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外膝状体细胞和大脑皮层视觉区上的细胞,只能接受视网膜上一定区域的视觉细胞群传来的信息。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群,叫做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或感受域,其普遍存在于各种感觉系统中。

(3)颜色视觉

视觉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一种颜色感觉。它是由物体反射和吸收光线的状况决定的,是人对各种可见光波的一种主观映象。比如某个物体,如果把照在上面的光线全部或大部均匀地反射出来,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白色的;如果把照在上面的光线全部或大部被吸收,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黑色或灰色的;如果只反射出某一种光波,余下的光波全被吸收,我们看到的就是彩色的。由此可见,颜色可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非彩色包括白色、黑色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彩色包括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如红橙黄绿蓝紫等,其波长及范围见表2-1。

表2-1 光谱颜色波长及范围

img2

颜色具有三种属性,即明度、色调与饱和度。明度即颜色的明暗程度,它决定于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系数,反射系数大,明度大;反射系数小,明度也小。比如白纸的反射系数可达0.8,使人感到明亮;黑绒的反射系数仅为0.033,使人感到暗淡。

明度是彩色和非彩色共同具有的属性。色调是指不同彩色相互区分的属性,比如红色、黄色、绿色等即为不同色调的彩色。色调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中的优势光波。饱和度是指彩色的纯杂程度,它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中优势光波所占的比例。优势光波在整个反射光波中所占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大,反之越小。颜色的这三种属性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色轴(图2-2)。其中垂直中轴代表白、灰、黑系列的明度变化,上白、中间灰、下黑。中轴的圆周代表不同的色调,如红、黄、绿、蓝、紫等。圆沿中轴向上移动,各种色彩的明度逐渐增大,饱和度逐渐减小。圆沿中轴向下移动,各种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越来越小。围绕中轴旋转,各种色彩均为灰色。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颜色视觉的光线绝大多数都是不同波长的混合光。各种混合光的颜色均可由红、绿、蓝三原色按各种比例混合而成。

img3

图2-2 颜色立体

(4)视觉的适应现象

视觉的适应现象主要表现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从明处到暗处,开始什么都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视觉的恢复现象。明适应是从暗处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楚,经过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视觉恢复正常的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具有重大意义,从夜晚到白天,光照度可相差108~109倍之多,如果没有视觉的适应机制,人就不可能对变化着的环境进行精确地分辨,就会极大地影响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能力。

(5)视觉的对比现象

对比是同一感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的变化现象。视觉的对比现象包括无彩色对比和彩色对比。如白色对象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特别明亮,而放在灰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暗淡一些,这是无彩色对比;灰色的对象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就带有青绿色,这就是彩色对比。彩色对比在彩色背景的影响下,向背景色的补色方面转化。当刺激的性质相反而在时空上接近,就会产生非常突出的对比效应。视觉的对比现象,特别是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以及物体形状方面的对比,在艺术、建筑、机器设计、服装设计以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可以增强美感,减少疲劳、防止事故,提高效益。

(6)视觉后像和闪光融合

后像是指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两种。正后像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如注视日光灯30秒钟,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仍有日光灯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正后像。随着正后像的出现,再将视线转向白色背景上,就会发现光亮的日光灯管变成了黑色的形象,这就是负后像。彩色后像的负后像是原来颜色的补色,如注视一个红色的对象,随着正后像的出现,再将视线转到白色背景上,就会看到一个蓝绿色的负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其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一般来说,刺激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延续的时间也越长。视觉后像是电影电视片制作和放映的心理依据,前后不同的画面,以每秒24片的速度连续放映,前一画面的后像尚未消失,后一画面接踵而来,后像填补了两个画面之间的空隙,静止的一个个画面,看起来就成为连续的活动的实景。

闪光融合是指闪烁的光达到临界频率所引起的视觉效应,即闪烁的光达到一定频率,我们所看到的就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连续的光,如日光灯每秒闪动100次,我们看到的就是连续的光而不是闪烁的光。所谓临界频率,是指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刚刚能产生融合感觉的闪光频率叫闪光融合频率。在中等光强度条件下,一个闪烁的光源每秒闪烁10次就会产生闪光融合现象。闪光融合频率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生理指标,可用于测定司机及在不同照明条件下从事视觉作业的人视觉的疲劳程度,以便于改善条件,防止事故和提高效率。

2.听觉

听觉在人的感觉系统中居于重要地位。特别是言语听觉,在人类的教育、训练和社会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听觉的适宜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赫兹声波。这个范围内的声波能被听觉所接受,所以也叫可听声波。16赫兹以下的声波叫次声波,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叫超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入耳就难以听到。其中听觉对1000~4000赫兹范围内的声波感受能力最强。当然人的听觉感受性也和年龄有关,比如小孩能听到30000~40000赫兹的高音,而50岁以上的人则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音。

(2)听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听觉分析器的结构包括耳朵、传导神经和皮下中枢及大脑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

耳朵是听觉分析器的感受器,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组成(图2-3)。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其功能是接收和传递声波。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其功能是放大和传递声波。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内有柯蒂氏器,位于基底膜上,柯蒂氏器由支持细胞和听觉毛细胞组成,其上悬有盖膜。

当声波由外耳、中耳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引起内耳淋巴液振动,带动基底膜振动,于是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不断与盖膜接触,受到刺激。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将声波的机械能转换为神经冲动,由毛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的听神经传到丘脑内侧膝状体,最后传到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

img4

图2-3 人耳结构示意图

(3)听觉的特性

听觉的主观体验有音高、音强和音色三种特性。与之相对应的三个物理属性是频率、振幅和波形。

音高也叫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频率。频率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高,反之越低。比如女人的声带薄而短,振动快,说话时频率可达272~653赫兹,因而声音高而尖细;男人声带厚而长,振动较慢,声音较为低沉。

音强也叫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听到的声音就越强,反之越弱。

音色指不同的声音,是各种声音相互区分的特性。比如乐队合奏同一首乐曲,尽管曲调相同,我们仍然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在复合音中,频率最低、振幅最大的音波叫基音,其余的叫陪音。基本频率相同的声音,由于陪音的数目、频率和振幅不同,音色也不同,各具特色。

(4)乐音和噪音

根据声波物理属性的不同,声波可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类。

纯音指单频周期音。纯音是单一的正弦曲线形式运动的声波,只有单一的频率,是最简单的音波。纯音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但在实验室却是常用的声音,如音叉发出的声音即为纯音。

由多种频率的不同音波合成的声音叫复合音。按复合音是否具有周期性可分为两类,即乐音和噪音。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为乐音;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噪音。噪音是有害的。研究表明,如果长期在95分贝的噪音环境工作和生活,大约有29%的人会丧失听力,120~130分贝的噪音能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能使听觉器官受到损伤,165分贝的噪音可使白鼠在5分钟后死亡。一般来说,80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引起疲劳,影响人的情绪,100分贝以上会导致生理性不良影响。

3.嗅觉、味觉和皮肤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挥发性有气味的化学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位于鼻腔粘膜上皮中的嗅细胞。嗅细胞的神经纤维组成嗅神经,不经丘脑,直接投射于嗅觉中枢。人的嗅觉能闻出成千种、上万种不同的气味。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感受器是位于舌粘膜里味蕾中的味细胞。味蕾主要分布于舌尖、舌面、两侧和舌根。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一般来说舌尖对甜味敏感;舌的两侧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舌尖和舌面对咸味敏感。由于口腔在接受刺激时,不仅味觉感受器产生兴奋,而且触觉和温度觉感受器同时产生兴奋,同时还有嗅觉的参与,因此味觉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复合性的感觉。

皮肤觉包括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它们的感受器散在于全身的体表,是感觉神经元分布于皮肤中的神经末梢,所以也叫感觉点。在体表的同一部位,痛点最多,压点其次,然后是冷点,温点最少。从全身来看,鼻尖的压点、冷点和温点最多,胸部、背部痛点最多。

触压觉是物体作用于皮肤引起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在人脑中的反映。当物体与皮肤接触时,由于给予压点刺激的形状、强度和方法不同,引起神经末梢变形的压力差也不同,因而会产生痒感、接触感和压迫感等不同程度的触压觉。如果刺激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导致伤害就会产生痛觉。在人体表面各个部位,触压觉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舌尖、唇部和手指等处较为敏感,背部、腿部和手背等处敏感性较低。

温度觉包括冷觉、温觉和热觉。其适宜刺激的温度一般在-10℃~60℃之间,超过这个范围引起的就不再是温度觉而是痛觉。温度刺激等于体温,不产生温度觉,称为生理零点;低于体温产生冷觉;高于体温产生温觉。温度刺激达到42℃以上就会产生热觉。

痛觉的感受器除了皮肤上的痛点外,还分布在身体的几乎所有的组织中。由于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没有专一的适宜刺激,因而无论是机械的、电的、温度的、化学的以及放射能等各种刺激,凡是达到对机体起破坏作用时,都会产生痛觉。因此,痛觉是机体异常状况的警报器,具有保护机体的功能。

触压觉、温度觉和痛觉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常常汇合在一起,协同起作用,因而要把它们严格分开是相当困难的。

(二)内部感觉

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机体组织深部和内脏器官的表面,接受体内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叫内部感觉。内部感觉主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三种。

1.运动觉

运动觉又叫动觉,是由躯体运动和位置变化引起的感觉。运动觉的适宜刺激是骨骼肌肉系统,包括言语发音系统所发出的各种运动信息。动觉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之中。人在运动时,肢体和肌肉的伸缩,骨关节的转动等引起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经皮下中枢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运动感觉中枢,产生躯体运动、位置及言语活动状况的感觉。运动觉在人的感觉系统中其重要性仅次于视觉和听觉,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感觉过程都有运动觉的参与。没有动觉,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2.平衡觉

平衡觉也叫静觉,是由头部运动的速率和方向引起的感觉。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由内耳的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组成。球囊内有毛细胞,其纤毛穿插在其上的耳石膜内。当头部的位置改变时,耳石膜与毛细胞的相对位置随之发生变化,耳石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程度牵拉毛细胞,引起毛细胞的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产生身体的位置感觉和平衡感觉。同时内耳三个半规管中充满着淋巴液,当人进行加速和减速运动时,椭圆囊和球囊中的毛细胞在淋巴液的惯性作用下发生兴奋,并向中枢发放神经冲动,从而产生运动觉和平衡觉。

3.机体觉

机体觉也叫内脏觉,是反映机体内各部器官活动状况的感觉。机体觉的感受器即位于内脏器官表面及深部组织的神经末梢,它接受体内各部器官活动和变化的刺激,产生饥、渴、饱及疼痛等多种感觉。机体觉一般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有内部器官受到比较强烈或经常不断的刺激时,才能被清楚地意识到。

上述感觉的种类、适宜刺激、感受器及大脑皮层的部位如表2-2所示。

表2-2 主要感觉分类表

img5

二、知觉的分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五种。比如观察地形,有视觉分析器和动觉分析器的参与,但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因而属于视知觉;再比如课堂听课,眼睛要注视教师和黑板,耳朵要听教师讲述,手要不时地记笔记,有视觉分析器、听觉分析器和动觉分析器共同参与,其中听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所以叫听课,属于听知觉。知觉是复合刺激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时在知觉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器同时起主导作用,由此产生的知觉叫联合知觉。比如看电影,视听分析器都起主导作用,所以叫视-听知觉;再如检修仪器,一边观察,一边操作,视觉和动觉分析器同时起主导作用,所以叫视-动知觉。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事物的空间特性是指形状、大小、方位、距离和深度等。因此反映事物特性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空间知觉是视、听、动及皮肤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叫复杂知觉。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视觉、触摸觉和动觉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人在知觉物体形状时,首先必须辨别物体的轮廓。轮廓是构成任何形状的连界线或外形线,是明度级差突然变化而形成的。人在注视某一物体时,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视像的形状和视线沿着物体轮廓移动产生的动觉,都给大脑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再加上触摸觉先前或现实经验的验证,就形成了形状知觉。形状知觉的研究,为计算机对图像和场景的分析与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也是靠视觉、触觉和动觉来实现的。在视觉中,大物体在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物体视像小,根据网膜上视像的大小即可知觉物体的大小。然而由于视像的大小与物体距离的远近关系密切,因而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同一物体,距离近视像大,距离远视像小。第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距离相等的条件下,视像和物体的大小成正比,即物体大视像大,物体小视像小;在距离不等的条件下,一般来说视像和物体的大小成反比,即远处的大物体视像小,近处的小物体视像大。第三,在视像的大小相等的条件下,远处的物体大,近处的物体小。

人的手是一种特殊的感知器官,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比如盲人或在黑暗中,依靠手对物体轮廓的触摸,也可以形成物体形状和大小的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些物体实际的大小比较熟悉,依据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提供的信息,并参照以往的知识经验即可有效地形成物体的大小知觉。

(3)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所处的方向和位置的知觉,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人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往往是以自身为中心来定位的,是靠视觉、听觉、动觉、触摸觉和平衡觉来实现的。

在一般情况下,人主要是靠视觉来定向,即根据物体在网摸上投象的位置来感知上下、左右的方向,而触摸觉、平衡觉和动觉对视觉则起着补充的作用。人在定向时也常常以环境中比较熟悉的事物为参照,如北极星等。科学的方位知觉则往往要靠仪器测定。

人也可以凭借听觉辨别声源的方向来感知发声体所处的位置。由于人的耳朵位于相对的两侧,所以一侧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耳的距离就不同。两耳间的距离差就造成了声波对两耳刺激的强度差、时间差和位相差,成为知觉声源方位的主要依据。

在日常生活中,视觉观察物体的所在,听觉感知声源的方位,触摸觉、平衡觉与动觉感知主体与客体的空间关系,各种感知信息的综合即可形成方位知觉。

(4)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人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就某种意义而言,深度知觉或立体知觉也属于距离知觉。知觉物体距离远近起作用的条件主要有中间物的重叠、空气透视、线条透视、明暗和阴影、运动视差、结构级差、眼肌的调节、双眼视轴的辐合、双眼视差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总是通过某种媒介物的参照作用实现的,比如时钟和日历等。在没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则是根据自然界某些周期性变化的现象,如昼夜的交替,太阳的起落、月亮的亏盈、潮汐的涨落以及四季的变化等来估计时间。同时人体内生理变化的节律也是判定时间的重要线索,如脉搏、呼吸、消化、排泄等。

在没有计时器的情况下,人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存在下述情况:对长时间的估计往往过短;对短时间的估计往往过长;对一秒钟左右的时间估计最准确。同时人对时间的知觉也受活动内容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比如内容充实、紧凑有趣,觉得时间过的快,估计往往过短;内容单调乏味、无关紧要,觉得过的慢,估计往往过长。人的情绪欢快、喜悦,觉得时间过的快,估计过短;烦闷、厌倦,觉得时间过的慢,估计过长。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的运动和静止状态。运动知觉与时空知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运动知觉也是视觉、听觉和动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按照引起运动知觉的各种现象和条件,可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等。

(1)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观察者对物体实际运动的知觉。比如静观远处行驶的汽车或天上的飞机等,均会产生真动知觉。真动知觉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超过一定限度都不会产生真动知觉。同时真动知觉也和空间知觉有关,知觉到物体运动的速度和物体实际动运的速度常常不一致。物体距离远感到速度慢,距离近感到速度快。物体运动的速度相同,空间广阔感到速度慢,空间狭窄感到速度快,沿垂直方向运动比水平方向运动速度快。

(2)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不动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感知为运动的物体。如图2-4所示,在不同位置上有两条直线(a)和(b),如果以适当的时间间隔,依次先后呈现,如(c)就能看到(a)向(b)移动,这种似动现象叫做β运动。放映影片和霓虹灯的运动均属β运动。

img6

图2-4 似动现象的实验

(3)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不动的物体在运动物体的影响下感知为运动的物体。如仰望夜空,由于浮云的运动,看起来好像月亮在云中穿行。自主运动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幻觉,也叫游动错觉,是指在黑暗的背景上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这个光点不停的游动。

此外,在各种知觉中均可能发生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对客观刺激物产生的一种歪曲的知觉。错觉的种类很多,包括线条错觉、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和方位错觉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迄今尚无统一的见解。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识别错觉,以防止失误和发生事故。同时错觉亦可利用,比如图案设计、灯光布景和军事上的策略等均可有效地利用错觉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产生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