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不同,定性资料分析则往往通过文字等非数据化的方式来描述公共管理行为、现象、组织和结构等,并且定性研究者在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通常还要致力于构建某种“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研究方法,它的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也就是说,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

12.1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在具体介绍定性资料整理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如下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即什么是定性资料?什么是定性资料分析?定性资料有何特点?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有何不同?

12.1.1 定性资料与定性分析

1.定性资料:含义与来源

在艾尔·巴比看来,社会研究中定量资料与定性资料最简单、最直接的区别就在于数据化与非数据化。(1)所谓定性资料指的是用文本、书面文字、词句或象征符号等,来描述或呈现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态度和事件的资料。(2)一般来说,定性资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实地源”,即在实地研究过程中,实地研究者往往以文字或象征符号等非数据化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和无结构式访谈记录,其所获得的资料就是一种定性资料。第二种是“文献源”,即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如公私机关的档案、文件、会议记录、个人的日记、传记、信件、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等。(3)无论是来自于实地研究中的定性资料,还是来自于既存文献中的定性资料,它们在表现形式上通常与数字无关,而具有一种非数据化的特征。

2.定性资料的定性分析:目标与过程

通常而言,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运用定量方式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文献研究的内容分析方法中。“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范式将非结构化文本中的自然信息转换成可以用来定量分析的结构化的信息形态。”(4)虽然内容分析中所使用资料的来源和形式与调查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和形式有所差别,但是在内容分析中,研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各种文字、段落、图片、符号等非数据化材料进行编码和量化处理,以便使用各种统计手段对这些原本为非数据化的材料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它对资料分析的程序与调查研究中对问卷资料的分析程序基本相同。运用定性方式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则主要体现在实地研究和历史比较研究中。本章内容对于定性资料分析的介绍也侧重于此,如无特殊说明,以下所提及的定性资料分析主要指对定性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并且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研究。

(1)定性资料分析的目标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料处理方式,无论是对公共管理定量资料进行分析,还是对公共管理定性资料进行分析,都具有两个基本的分析目标,即“描述”和“解释”。公共管理定性资料分析只不过在描述方式、解释途径与理论抱负上与定量分析有所差异。定量资料分析通过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数据化的方式来描述概况,并且定量研究者往往还期望通过对量化资料的统计分析证实或证伪某种理论假设或者普遍法则。与此不同,定性资料分析则往往通过文字等非数据化的方式来描述公共管理行为、现象、组织和结构等,并且定性研究者在进行具体描述的同时,通常还要致力于构建某种“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研究方法,它的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也就是说,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5)定性研究者并不通过因果假设检验来证实或证伪理论假设,而是在归纳逻辑的指引下“扎根于”具体资料,概括社会生活的实际图景,并激发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定性资料分析而言,它的主要目标是将大量的、特定的细节组成一幅清楚的图画,一种概括的模式,或一组相互连接的概念。(6)

(2)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

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综合、归纳的过程。(7)在定性资料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往往遵循归纳的逻辑方法,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归类和对信息内涵的提取,将诸多具体的、个别的、经验的事件概括、抽象为某种理论认识。一般而言,定性资料分析过程可以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始终,不过对定性资料的分析主要还是在资料收集结束以后进行的,这种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不同的阶段:

其一,浏览阅读阶段。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浏览和阅读原始资料,熟悉资料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分析的基础。“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之前,研究者起码应该通读资料两遍,直到感觉已经对资料了如指掌,完全沉浸到了与资料的互动之中。”(8)在浏览和阅读过程中,一方面研究者应该采取一种主动“投降”的态度,要把自己有关的前提预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搁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另一方面,研究者还担负着从多层次、多角度寻找资料意义的任务。

其二,整理编码阶段。在第一阶段浏览和阅读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整理笔记、建立档案,并根据一定的概念和主题对资料进行编码,使得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化和系统化。在整理编码过程中,研究者要具有敏锐的判断力、洞察力和想象力,不仅能够很快地抓住资料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特别是那些隐藏在文字、语言下面的深层意义,而且还能够很快地在不同概念和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经过整理编码阶段以后,先前零碎、分散、独立的原始资料就会转化成为内容框架较为清晰、便于进一步分析的资料。

其三,分析建构阶段。在第一阶段浏览阅读与第二阶段整理编码的基础上,研究者接下来应该着手从内容框架较为清晰的资料中归纳或抽象出解释和说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过程的主要概念或变量关系和模式。在分析建构构成中,一方面研究者要注意挖掘“本土概念”,这些概念是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它们能够更加真切地表现被研究者的思想和情感感受;(9)另一方面,研究者在对这些“本土概念”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建构某种“扎根理论”。

12.1.2 定性资料特点

不管是来源于实地研究中的观察记录和无结构式访谈记录,还是来源于以文字形式叙述的文献资料,它们作为定性资料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非数据化。就实地研究而言,研究者所获得的基本材料主要是各种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实物资料、事件描述,这些材料来自于研究者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收集到的一切。并且,这些资料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者对各种事件、谈话、场景和人物行为进行事后追录的笔记。以这些方式形成的定性资料具有一些突出的特点,并与定量资料形成多方面的差别。(10)

1.从资料来源上看,它具有多样性

在四大社会研究方式中,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资料来源较为单一,其中,调查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实验研究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实验测量,文献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二次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的资料分别主要来源于某种传播媒介、某个原始数据、某种官方统计。与此不同,实地研究中的定性资料在来源上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即它既有观察得到的资料,访谈得到的记录,也有其他一些随笔式、日记式、感想式的笔记,还有一些在现场所收集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实物资料。

2.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具有非规范性

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资料,无论内容、形式还是结构,都在调查问卷设计的同时就规范和统一起来了。这些资料非常便于量化处理和统计分析。而在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各种资料,无论是观察记录,还是访谈记录、其他各种笔记,或是实物资料,从内容到形式,往往呈现为一种零碎、分散、杂乱、无固定结构的状态,表现出明显的非规范性特征。

3.从分析阶段上看,它具有完善性

在分析的不同阶段,定性资料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浏览阅读阶段,定性资料往往还是研究者在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原始记录;在整理编码阶段,定性资料呈现为主题编码、分析备忘录等形式;在分析建构阶段,定性资料则经过选择和处理,通过某种逻辑关联被涵盖到“扎根理论”的分析框架中。从浏览阅读到整理编码再到分析建构,随着定性资料分析过程的逐步深入展开,定性资料本身也日趋完善,从最初零碎、分散、杂乱、无固定结构的状态,逐步提升至内容框架较为明确、逻辑层次较为清晰,且能翔实支撑“扎根理论”建构的资料。

12.1.3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的差异

数据化和非数据化这种资料形式上的差别,使得公共管理定量资料分析与定性资料分析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1)

1.资料分析的起始点不同

定量资料分析往往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划分十分明确的一个特定阶段。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者通常要等到资料收集全部完成,并对它们进行编码,将其变成数字和录入计算机形成数据文件后,才开始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正是通过对数据文件的统计分析来发现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或模式。与定量资料分析不同,定性资料分析并不构成实地研究过程中的某个具体阶段,而是贯穿在整个研究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在定性分析中,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是同步进行的,在着手收集资料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资料的分析工作,并且早期资料分析的结果对后续资料的收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资料分析的方式不同

在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者主要处理量化的数字,他们利用统计分析技术探讨大量数字中所蕴含的各种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以此来解释社会生活的性质。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所面对的是那些零碎、分散、片段式的文字记录材料。对于这些非数据化的资料,研究者所要采用的分析方式也主要是主观的、顿悟性的和感知的,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描述和对社会生活内涵的表达,也主要采用基于上下文的,而且可能具有多种不同含义的文字表达。

3.资料分析程序与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同

在定量资料分析中,研究者可以使用一整套专门性、标准化的资料分析技术,并且其基本分析程序也大体相同。假设检验的模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不会因为具体研究项目的变化而不同。也就是说,具体的社会研究项目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对研究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其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技术和所遵循的分析程序大体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定性资料分析往往缺乏这种标准化的分析程序和技术。与各种不同范式、不同视角的定性研究相伴随的,是各种各样、风格迥异的资料分析技术。此外,定性资料分析遵循归纳逻辑,即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因而,研究者在开始从事一项具体研究时,往往难以预料整个资料分析过程的各个具体细节,他们只能根据自身对研究进程的主观判断,摸索着向前推进研究,这样最终每个研究者所走过的分析过程自然不会完全相同。

4.资料分析的目的不同

定性资料分析与定量资料分析在目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两者在处理资料与理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在定量资料分析中,资料通常用来证实或证伪某种业已存在的理论假设,研究者往往研究代表经验事实的数字来检验以变量形式表示的理论假设。在定性资料分析中,研究者的目的不在于检验假设,而是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和归纳,将经验证据与抽象概念结合起来,以期建构某种“扎根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