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贸易规模和水平“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外贸发展经历了停滞和恢复两个主要阶段,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虽然没有出现明显滑坡趋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陷入了相应的低潮期。而在这5年中,世界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总计增长了53.1%和51%,结果中国在这期间国际贸易地位直线下降。

一、贸易规模和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外贸发展经历了停滞和恢复两个主要阶段,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对外贸易虽然没有出现明显滑坡趋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陷入了相应的低潮期。如表3-1所示,1966—1976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6.2亿美元增加到了134.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了11.3%,明显快于此前十年1956—1966年3.9%的增速。其中出口额从1966年的23.7亿美元增加到1976年的68.5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3%;进口额从1966年的22.5亿美元增加到1976年的65.8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2%。与此对应的是,1966—1976年全世界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为16.9%,中国比世界平均增速慢了5.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均增速慢了5.8个百分点,进口年均增速慢了5.5个百分点。这就导致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明显下降。1966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4%、1.03%,到1976年这两个比例已经分别下降到了0.68%和0.64%。从国别排序来看,1966年中国进口额、出口额分别位居世界第20位和第16位;到1976年这两个序号已经分别下降到第33位和第35位。

表3-1 1966—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及增速

资料来源:《1984中国统计年鉴》

1977—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快速增长,尤其是1978年被称作是“中国外贸活动的一个活跃的春天”[14]。从统计数据来看,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扭转了1976年负增长的状况,进出口总额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76年增长10.2%,比1950年增长1 204.3%。1978年,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实际考察,结合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中国加快了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全年进口总额大幅增长,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年各项计划,全年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9.4%,比1950年增长1 718.3%。这两年的快速增长,带有恢复性质,但是1978年的超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进口激增51%。通过外贸增速与GDP增速的比较可以发现,外贸在该时期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

图3-1 1966—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

资料来源:《1984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具体年份看,“文化大革命”初期的1966—1968年情况最严重,在极“左”思潮影响下,对外贸易作为“资本主义的苗”被置于完全否定的位置上,商品进出口总额在1967年下降10%之后,1968年和1969年又分别下降了2.6%和0.5%。在此期间,商品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累计下降了18.7%、7.2%。而在这5年中,世界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总计增长了53.1%和51%,结果中国在这期间国际贸易地位直线下降。1970年中国商品进口额、出口额的位次都掉到了世界第28位,中国商品进口额、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的比例都下降到了0.7%的可省略掉水平。(见表3-1)

1971年是个重要的转折年,周恩来总理抓住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和林彪反革命集团破产的有利时机,配合毛泽东有关“三个世界”的国际关系最新理论阐述,一方面以“抓生产,闹革命”应对“极左”思潮所带来的全国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以“小球推动大球”,实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成功打破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10年经济封堵和外交困境,为中国重新返回国际社会和1978年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2—1974年是对外贸易取得爆发性增长的3年。在这三年中,周恩来抓住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极“左”做法进行反思调整的有利时机,大力解放和重新启用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并且不失时机地在1974年四届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对外贸易实现了大发展。[15]其中1973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增速分别实现了74.3%、80.4%和69.2%的高增长。1975—1976年,对外贸易随着政治混乱局面的加剧和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再次走入了一个为期两年的衰退期,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在这两年中分别下降了7.8%、13.7%和1.4%。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过程。1974年之前,贸易依存度逐渐从6.6%下降到1973年的4.4%。从1974年开始,逐步回升到12.2%,之后再次回调至1978年的9.1%。十年间外贸依存度上升超过了38%。(见表3-2)

表3-2 1968—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1984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贸易主体结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实行国有公司专营制度,进出口总额主要由中粮进出口公司、中化进出口公司、五矿冶金进出口公司等十几家大型国有专业外贸公司承担[16]。这些大型国有外贸公司一般都是独家经营,对外贸易领域所有制结构呈现单一的公有制,一般都占据了全国进出口贸易100%的份额。(见表3-3)

表3-3 10大进出口公司外贸占比

资料来源:根据《198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三、贸易商品结构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仍然比较落后,出口多以农副产品和纺织业为主,进口则以机械设备、五金矿产为主,表现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贸易结构。如表3-4所示,在1966—1976年间,粮油食品几乎一直占据了中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的地位,而纺织品仅居其后,甚至在1976年超过粮油食品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土产畜产则稳居第三位,这三类出口商品合计占到中国出口商品的50%以上。当然,中国在此期间出口商品结构也出现了一定的优化趋势。例如,上述三类商品出口比重1966—1969年间和1973年都维持了70%以上比重,但在1974年后该比重迅速下降,1976年已经降至58.4%的比重;与此同时,化工、轻工和工艺类商品出口则呈现为明显提高的趋势,其中化工类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从1966年的3.6%稳步提高到“文化大革命”末期的15%以上的比重,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工业化”道路在此期间已经显现出一定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了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意义[17]

表3-4 1966—1976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1年

进口方面,如表3-5所示,粮油食品、五金矿场、化工、机械类产品一直占据了中国进口商品70%以上的绝大多数比重,其中1969—1970年,这一比重甚至一度还上升至90%上下的程度。工艺和成套设备和技术类产品的进口则不太稳定,1970年后工艺品进口已经降低到零;而成套设备和技术类产品在1970—1971年进口降低到零以后又迅速增加,1976年甚至上升到17.6%的高比重,这反映了政治运动,尤其是1976年开始的“洋跃进”运动对进口贸易的不良影响[18]

表3-5 1966—1976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1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内经济形势混乱,导致粮食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得不从一些农产品输出国进口一些粮食。例如中国在1966年从阿根廷进口了1.08亿美元的货物,其后的1967年、1969年、1973—1976年间又合计进口了1.4亿美元的货物,但是由于中国对阿每年出口额只有30万~60万美元,中方贸易逆差悬殊,再者由于中国只要国内经济形势趋于稳定,粮食自给率就会有明显提高,导致这些农产品出口国虽曾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过重要地位,但对华贸易地位不稳定,双边贸易年度波动性大。

四、贸易国别结构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总体比较稳定,但是也出现过一些变化。从表3-6和表3-7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66年中国前10大贸易伙伴中,到1976年仍然保留在前10大伙伴地位的有日本、中国香港、英国、苏联等8个国家和地区;新晋10大贸易伙伴地位的国家有罗马尼亚和澳大利亚两国。

表3-6 1966年中国前10大贸易伙伴

资料来源:《1984中国统计年鉴》

表3-7 1976年中国前10大贸易伙伴

资料来源:《1984中国统计年鉴》

首先,在1966—1976年间,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贸易总额虽从11.7亿美元增加到22.5亿美元,但年均增速仅为6.8%,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1.3%的年均增速慢了4.5个百分点。在中苏关系公开破裂之后降速更加明显,中苏双边贸易额从1950年的3.38亿美元,增长到1955年的17.9亿美元,到1959年创下近21亿美元纪录后不断下降,1960年双方贸易降到16.6亿美元,到1967年则为1.11亿美元,1970年为0.47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已从1957年的57%降至微不足道的1%的水平,为中苏两国43年贸易史上的历史最低额。此后,中苏双边贸易额虽有缓慢回升,但中苏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再也没有超过1972年4%的比重。与此同时,与亚洲国家间的双边贸易额却在不断攀升。1966—1976年,中国与亚洲国家双边贸易额从20.1亿美元增加到69.4亿美元,年均增长14.3%,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速快了3个百分点。

其次,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逐渐趋于活跃。1966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贸易额为19.2亿美元,1976年这一双边贸易额增加到6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1.3%的年均增速快了1.3个百分点,以致其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从41.5%升至46.9%。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联邦德国、中国与法国、中国与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增长比较明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日双边贸易额从6亿美元增加到30.4亿美元,年均增速17.6%,比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速快了5.3个百分点。中国与联邦德国双边贸易额从1.9亿美元增加到9.5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7.7%;中国与法国双边贸易额从1.8亿美元增加到6.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3%;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额从1.3亿美元增加到4.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3.1%,都明显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