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贸易发展呈现新局面

对外贸易发展呈现新局面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货物贸易规模和水平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也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表6-2 中国出口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对外贸易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6-1 1992—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外贸增速。

一、货物贸易规模和水平

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发展,我国也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一)规模

1992—200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 655.3亿美元上升为5 096.5亿美元,其中,1994年突破2 000亿美元大关,1997年突破3 000亿美元大关,2000年和2001年分别又突破了4 000亿美元和5 000亿美元的大关。出口贸易从1992年的849.4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的2 661亿美元,1994年出口总值超过了1 000亿美元,2000年超过2 000亿美元。进口贸易1992年仅为805.9亿美元,2001年已达到2 435.5亿美元,1993年超过1 000亿美元,2000年超过2 000亿美元。除了1993年外,我国货物贸易一直保持了顺差状态。(见表6-1)

表6-1 1992—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出口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92年,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仅为2.3%,1995年已为3%,2001年达到4.3%,比1992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我国货物出口在世界中的位次也不断提升,1992—1996年一直保持在第11位,从1997年位次不断攀升,2001年为世界第6位。(见表6-2)

表6-2 中国出口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对外贸易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2001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出现了波动,但总体呈现了上升趋势,从33.4%增为44.0%,十年间外贸依存度上升超过了10个百分点。(见表6-3)

表6-3 1992—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速度

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增幅波动较大,但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1992—2001年,货物进出口平均增速为13.3%。尤其是2000年的增幅高达31.5%。从出口看,1992—2001年平均增幅为13.5%,并且所有年份都保持了正增长,增幅最大的年份是1994年,为31.9%;进口年均增幅为13.1%。(见图6-1)

图6-1 1992—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了我国外贸增速。从1997年下半年起,我国外贸出口增势明显受阻,增长速度从上半年的26.3%降为17.1%。1998年外贸状况不断恶化,出口增幅逐月回落,从2月份到11月份出口额连续出现下降,累计出口增速回落到15年来的最低水平。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 239.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是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进口为1 402.4亿美元,下降1.5%,出口为1837.亿美元,增加0.5%,尽管没有下降,但增幅远低于1997年的21.0%增速。(见图6-2)

二、货物贸易主体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不断放开,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由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

(一)进出口企业主体

1992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集体和私营企业等其他企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 200.6亿美元、437.5亿美元和17.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我国外贸总额的72.5%、26.4%和1.0%。随后,尽管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外贸规模都呈现了增长态势,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外贸增速远高于国有企业,在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贸规模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主体。2001年,国有企业占我国对外贸易份额下降为42.5%,比1992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份额上升为50.8%,在199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3.6个百分点。1992—2001年其他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总体不断上升,2002年达6.6个百分点。(见表6-4)

图6-2 1998年我国外贸走势图

资料来源:1998年海关统计月报

表6-4 对外贸易主体构成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二)出口企业主体

三大类主体出口增幅相差较大。从出口企业主体看,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货物出口的最重要的主体。1992—2001年,国有企业出口额从674.5亿美元增长为1 132.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5.9%,但是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出口增幅波动较大,在1993年、1996年、1998年和2001年出口分别呈现了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主体,出口额从1992年173.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 332.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25.4%。以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的出口增幅最快,1992—2001年均增幅达到74.7%。(见表6-5)

表6-5 我国货物出口主体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外商投资企业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第一大出口主体。1992—2001年国有企业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份额不断上升。2000年之前,国有企业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大主体,1992—2001年,国有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平均比重为59.3%,但逐年下降,2001年仅为42.5%,比1992年下降了36.9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逐渐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主体。1992—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从20.4%上升为50.1%,增长了近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企业的出口份额也从1992年的0.2%增长为2001年的7.4%。(见图6-3)

图6-3 1992—2001年我国出口主体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三)进口企业主体

与出口相比,三大类主体进口增幅差距较小。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依旧是我国外贸进口的重要主体。1992—2001年,国有企业进口额从526.1亿美元增长为1035.1亿美元,年均增幅为7.8%;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从263.9亿美元增长为1258.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9.0%;其他企业外贸进口从15.8亿美元增长为142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7.6%。(见表6—6)

外商投资企业很快取代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进口第一大类主体。从下图6-4可以看出,1992年国有企业占我国外贸进口总额比重高达65.3%,远高于同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比重的32.8%。但到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超越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外贸进口第一大类主体,比重达54.5%,高于国有企业近12个百分点,此后,外商投资企业一直保持进口第一大主体地位,国有企业退居第二。其他企业进口比重也有所上升,从1992年的2.0%增长为5.8%。

表6-6 我国货物进口主体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图6-4 1992—2001年我国进口主体所占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三、货物贸易商品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呈现出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逐渐向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转变。

(一)出口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1992—2001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从679.4亿美元增加为2 397.6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0%;占我国商品出口份额逐年上升,从80%增长为90.1%,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了较大优化。初级产品出口尽管规模也不断扩大,从1992年的170亿美元增加为2001年的263.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5%。由于初级产品出口平均增速远低于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出口在我国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不断下降,1992—2001年,从20%降为9.9%,下降了10.1个百分点。(见表6-7)

表6-7 1992—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初级产品看,食品、饮料烟类、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等主要的出口类别,其中食品和矿物燃料在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中占据重要地位。1992—2001年,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从83.1亿美元增加为127.8亿美元,年均增幅为4.9%,占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比重基本维持在50%左右,平均为49%。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从1992年的46.9亿美元增加为2001年的84.1亿美元,年均增幅为6.7%;占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从1992年27.6%提高到2001年31.9%。2001年食品和矿物燃料出口占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80.4%。(见表6-8)

表6-8 1992—2001初级产品出口分类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是最重要的出口产品。1992—2001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从132.2亿美元增长为949.0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4.5%,是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占工业制成品出口份额大幅上升,从1992年的19.5%增加到39.6%,2001年取代杂项制品成为工业制成品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杂项制品一直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大类,1992—1999年,其出口占工业制成品的份额一直保持领先,1992年和1993年超过了50%,到2001年尽管份额出现较大下降,但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也达到36.3%。1992—2001年,我国轻纺产品出口保持了一定的增速,但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有小幅下降,从23.8%降为18.3%,降低了5.5个百分点。(见表6-9)

表6-9 1992—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分类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进口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是我国进口的最主要的商品。20世纪90年代,尽管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在商品进口总额中的份额有一些波动,但总体看,保持了相对稳定,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基本维持了20%和80%的比例。具体看,1992—2001年,初级产品进口总额从132.6亿美元增加为457.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4.8%;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从673.3亿美元增长为1 978.1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2.7%。(见表6-10)

表6-10 1992—2001年我国进口商品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初级产品进口结构看,非食用原料是最主要的进口产品。1992—2001年,非食用原料进口额从57.8亿美元增长为221.3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6.1%,除了1993年,历年非食用原料进口占初级产品进口份额的比重都超过40%,其中,2001年最高,为48.4%。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也是我国进口增幅最快也是最主要的进口初级产品,1992—2001年进口额从35.7亿美元增为174.7亿美元,年均增幅19.3%,占初级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26.9%上升为38.2%,其中2000年比重还一度达到44.2%。(见表6-11)

表6-11 1992—2001年初级产品进口结构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是第一大类进口商品,1992—2001年,进口额从313.1亿美元增加为1 070.2亿美元,年均增幅14.6%,占工业制成品进口份额从46.5%上升为54.1%。轻纺产品是我国工业制成品第二大类进口产品,1992—2001年进口额从192.7亿美元增为419.4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9.0%,由于增幅低于平均速度,占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总体呈现下降,从28.6%降为21.2%。(见表6-12)

表6-12 1992—2001年工业制成品进口结构

资料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货物贸易方式

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规模不断扩张,政府也加大了对加工贸易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加工贸易逐渐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发展方式。同时我国进入全面开放阶段,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进料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一般贸易

20世纪90年代,尽管一般贸易总体呈现下降,但仍是我国重要的贸易方式。1992—2001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从773亿美元增长为2 253.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2.6%。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度从1992年的46.7%将为1996年的35.3%,此后年度有所回升,2001年重新回到45.9%。从出口看,1992—2001年,规模从436.8亿美元升为1118.8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51.4%下降为42.0%,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进口额从336.2亿美元增加到1134.6亿美元,尽管有波动,但占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从41.7%升为46.6%,增加了近5个百分点。(见表6-13)

表6-13 一般贸易方式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2001年海关统计年鉴》

(二)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方式。1992—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从711.6亿美元增长为2 41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4.5%,占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3.0%升为49.1%,增加了6.1个百分点,从1994年开始,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从出口看,1992—2001年,加工贸易规模从396.2亿美元增加为1 474.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6.6%提升为55.4%,增加了近9个百分点;同时加工贸易进口额从315.4亿美元增为939.7亿美元,占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49.3%,2001年又下降为41.7%。(见表6-14)

表6-14 加工贸易方式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2001年海关统计年鉴》

(三)边境贸易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先后恢复了与老挝、蒙古国、越南、印度以及苏联包括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边境贸易。为支持和鼓励边境贸易发展,1991年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关于积极发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边疆繁荣的意见》,明确鼓励边境地区与毗邻国家的边境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国家对边境贸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批准设立了14个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边境贸易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边境贸易快速发展,边境贸易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包括边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以及边境经济合作项目等。由于边贸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边贸无边、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国家加强对边境贸易的监管,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边地贸易秩序制止假冒伪劣商品出境的通知》,边境贸易急剧下降。1996年国家对边境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规范和完善,国务院出台《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边境贸易管理形式、边境贸易的进口关税、小额贸易的进出口、与边境地区毗邻国家经济技术合作项下的商品进出口以及边境贸易的管理做出了新的规定,最大限度地保证我国边境贸易的正常开展,边境贸易重新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边境贸易尽管在我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较低,但对我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边境贸易的发展与国家的边贸政策密切相关,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以及14个沿边城市的开放带动了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当年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8.7亿美元,占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也达到1.1%。1993年后随着边境贸易政策的收紧,边境贸易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当年仅为5.5亿美元,占比相应降为0.3%,到1995年,边境贸易总额进一步为3.4亿美元,占比为0.1%。1996年随着国家鼓励政策的出台,边境贸易呈现了较快的发展,1996年上升为10亿美元,2001年达到41.2亿美元。与此同时,边境贸易出口额也呈现了波动,1992年已经达到10.8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1993年下降为3.7亿美元,占比降为0.4%,随后边境贸易出口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达到13.3亿美元,2001年又有所下降为8.4亿美元。进口额1992年为7.9亿美元,此后三年处于下降,1995年仅为1.3亿美元,以后不断上升,2001年达到32.8亿美元,占比达到1.5%。(见表6-15)

表6-15 边境贸易方式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3—2001年海关统计年鉴》

五、货物贸易国别结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的贸易伙伴。

(一)出口国别结构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港澳地区。1992—2001年我国对前十大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张,从685.8亿美元增为1 978.7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2.5%。20世纪90年代“以质取胜”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以及“走出去”战略积极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国别多元化,我国对前十大国别和地区的出口集中度有所下降,1992年,前十大出口国别和地区出口额占我国商品出口总额的80.8%,到2001年所占份额仅为74.4%,下降了6.4个百分点。(见表6-16)

表6-16 出口国别/地区结构

资料来源:《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

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商品出口目的地。其中,我国对美国市场商品出口增幅最快,从1992年的85.9亿美元增加为2001年的542.8亿美元,年均增幅为22.7%,远高于对外贸易出口平均增速(13.5%)。美国从1997年开始完全超越日本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国,1999年进一步超越香港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美国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比重从1992年的10.1%上升为2001年的20.4%。香港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1999年之前一直是我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1992年我国对香港的出口份额达44.2%,随着我国加大了与欧美国家贸易往来,对香港的出口份额有所下降。尽管如此,到2001年,我国仍有17.5%的商品是销往香港的。香港依旧是我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1992—2001年,从116.8亿美元增为449.4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6.2%;对日本出口的市场份额从13.8%上升为16.9%。日本是我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对亚洲国家的出口。亚洲国家和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危机使得日本、东盟、韩国和中国香港等经济受到重创,增长速度大大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直接导致我国对这些地区出口大幅下降。1997年我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为1 089.7亿美元,1998年降为981.8亿美元,下降9.9%;出口份额相应从59.6%将为53.4%。1998年我国对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6.8%、31.5%、16.2%、16.9%、36.4%和8.8%。而1997年我国对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3.1%、21.7%、19.6%、40.2%、29.0%和15.3%。

(二)进口国别结构

与出口国别相比,我国进口市场更加多元化。除了日本、美国、欧盟外,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也是我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地。1992—2001年,我国来自前十大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从628.8亿美元增为1 676.1亿美元,年均增幅11.5%。来自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份额逐步下降,从1992年的78.2%降为2001年的68.8%,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表6-17 进口国别/地区结构

续表

资料来源:《1993—2002年海关统计年鉴》

除了1992年外,日本、台湾省和美国是我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地。1993—2001年,日本一直保持我国第一大来源国,来自日本的进口份额保持在20%左右。我国来自日本的进口额从1992年的136.8亿美元增加为427.9亿美元(见表6-17),年均增幅13.5%,高于前十大进口来源地的平均增速。台湾省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进口来源地,1992—2001年,除了1992年、1995年和1998年三年是位列第三外,一直是我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我国来自台湾省的进口平均份额为11.3%。美国也是我国重要的进口来源国,基本保持了第三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1995年和1998年甚至超越了台湾省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1992—2001年来自美国的进口额占货物进口总额的平均比重超过了11%,基本与台湾省持平,近几年稍微有所下降,2001年占比为10.8%。

六、服务贸易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服务贸易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旅游和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我国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规模和增速

与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尽管规模不大,但增速较快。1992—2001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83亿美元增为719.3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6.4%,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0%升为2.4%;服务贸易出口额从91亿美元上升为329亿美元,年均增长10.2%,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份额从1%升为2.2%;服务贸易进口额从92亿美元增为390.3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7.4%,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0%升为2.6%。(见表6-18)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较低。除1998年外,服务贸易基本处于逆差状态,并且逆差不断扩大。服务贸易逆差额从1992年1亿美元增长为2001年61.3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58.0%。

表6-18 1992—2001我国服务贸易状况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商务年鉴》

(二)出口分项

根据现有统计数据,旅游和运输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行业。旅游服务出口占据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1998—2001年,旅游服务出口额从126亿美元增为177.9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从52.8%升为54.1%。运输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第二大行业,出口额从1998年的23亿美元增为2001年的46.4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9.6%升为14.1%。同时,1998—2001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速较快,年均增速为52.4%。(见表6-19)

表6-19 1998—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分项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商务年鉴》

(三)进口分项

从进口分项看,旅游和运输服务是我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进口行业。1998—2001年旅游服务进口额从92.1亿美元增为139.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从34.8%升为35.6%;运输服务进口额从67.6亿美元增为113.2亿美元,占服务贸易进口的比重从25.6%升为29.0%。同时,1998—2001年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服务进口增速较快,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6.5%和25.4%。(见表6-20)

表6-20 1998—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分项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商务年鉴》

七、不断融入世界多边和区域组织

(一)积极复关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经济制裁,我国复关进程中断。1991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鹏致函关贸总协定总干事和各缔约方政府首脑,提出“现在应该立即进入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协议书的实质性谈判”。同时,我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出访亚非多个国家。中国恢复了复关谈判。1992年下半年,我国和关贸总协定主要缔约方就台湾以单独关税区身份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问题达成共识。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同时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1次会议召开,最终完成了对我国外贸制度的审议,复关谈判进入了多边谈判阶段。1992年12月中国工作组第12次会议确定了我国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的讨论范围。为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我国提出1994年年底完成实质性谈判,并为推动谈判做出巨大努力,承诺改革外汇体制、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等,并提交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减让表。但由于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阻挠,1994年年底我国复关未果。

与此同时,始于1986年9月的乌拉圭回合于1993年12月结束谈判,达成了《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农业协定》、《纺织品服装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保障措施协定》、《反倾销协定》、《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1994年4月15日,乌拉圭回合谈判方共同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和《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决定从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我国作为关贸总协定的观察员全面参与了乌拉圭回合谈判,并提交了农产品、非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减让表,并签署了最后的文件。

(二)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4年12月,复关谈判受阻,我国未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国。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我国复关谈判转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受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双边谈判进程的制约,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谈判并非一帆风顺。中美双边谈判是所有双边谈判中内容最广泛、难度最大的,1999年11月中美双边协议签署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重点转为多边谈判,2000年5月中欧签署双边协议,多边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加快。2001年9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入世协定书及附件,标志着历时15年的中国复关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全部完成。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2001年12月11日,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

(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1991年,我国开始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参加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端,1991年10月我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96年3月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曼谷举行,来自亚洲10国(包括我国)和欧盟15国的政府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发表了《首届亚欧会议主席声明》,标志着以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为目的的亚欧会议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5国为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谈判建立的机制。2000年,乌兹别克斯坦开始参与该机制。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6国元首在上海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我国加入曼谷协定,这是我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安排。此外,我国与南非、东盟开展了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同时积极推动了图们江地区开放协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