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

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偏差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按照控制发生在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分类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与反馈控制。典型的前馈控制,如进厂材料和设备的检查、验收,工厂的招工考试、入学考试、干部的选拔等。前馈控制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有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进行预先控制。

控制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控制做出不同的分类。

(一)按照控制发生在管理过程中的时间分类

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与反馈控制。

1.前馈控制

前馈控制是一种预先控制,是指为增加将来的实际结果达到计划结果的可能性,而在事先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它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控制行为,即主管人员运用最新信息,包括上一控制循环中的经验教训,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然后将其与计划要求进行比较,从而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的一种方法。

前馈控制主要是搞好资源配置,包括人员挑选与配置、物质技术设备、商品材料等保证业务需要及资金的控制,是在活动开始之前实施控制。典型的前馈控制,如进厂材料和设备的检查、验收,工厂的招工考试、入学考试、干部的选拔等。

前馈控制的优点有前馈控制是预防式的,它作用于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而非控制行动的结果。前馈控制面向未来,由于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可防患于未然,克服了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延迟及事后控制对已铸成的差错无能为力的弊端;由于是在工作开始之前针对某项计划行动所依赖的条件进行控制,不是针对具体人员,因而不易造成对立面的冲突,易于被职工接受并付诸实施;适用于一切领域所有工作。

前馈控制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对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有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充分了解前馈控制因素与计划工作的影响关系进行预先控制。

2.现场控制

现场控制也称为同步控制或同期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指导、监督下属完成计划要求的行动,它是监控正在发生的行为。这类控制工作是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其纠正措施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如管理人员发现错误时,立即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现场控制是控制工作的基础。现场控制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监督是指按照预定的标准检查正在进行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保证目标的实现。指导是指管理者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导下属改进工作,或与下属共同商讨矫正偏差的措施,以便使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地完成所规定的任务。

现场控制是一种主要为基层主管人员所采用的控制工作方法。一个主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常常会通过这种工作表现出来,主管人员通过深入现场来亲自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的活动。其主要的控制行为有:

(1)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

(2)监督下级的工作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

(3)发现不合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典型的现场控制如生产制造活动的生产进度控制,每日情况的统计报表,每日对住院病人进行临床检查等。

在现场控制中,管理当局授予主管人员的权力使他们能够使用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手段来影响其下属。控制工作的标准来自于计划工作所确定的目标、政策、战略、规范和制度。

现场控制的内容应该与被控制对象的工作特点相适应。例如,对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可以实行严格的监督,而对创造性劳动,应为其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在现场控制中,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主管人员的个人素质、个人作风、指导的表达能力以及下属对这些指导的理解程度。其中,主管人员的“言传身教”具有很大意义。在现场控制中,主管人员必须避免单凭主观意志进行工作,注意提高自身素质,亲临第一线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监督,以计划(或控制标准)为控制的依据,服从组织原则,遵从正式指挥系统的统一指挥,逐级实施控制。

现场控制的优点在于指导职能,可提高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并且发现问题及时、准确率高。缺点包括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现场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极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因此不可能成为日常性的控制办法,只能是其他方法的补充。

3.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指把对行为最终结果的考核分析作为控制将来行为的依据的一种控制方法。反馈控制将注意力集中于组织活动的历史结果方面,即通过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反馈控制的中心问题是分析计划执行的最终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即通过财务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绩效考核等来测定与分析产生的偏差,目的在于改进下一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及运作过程同步。如财务报表就是一种反馈控制,如果财务报表中显示某一部门发生亏损,那么高层就会与该部门管理者商谈如何改善现状。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只对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就是典型的反馈控制。这种控制位于活动过程的终点,把好这最后一关,可使错误的态势不致扩大,有助于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但反馈控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整个活动已告结束,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已在系统内部造成损害。

反馈控制是纠正式的,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注意力集中于结果上,有利于总结规律,为进一步实施创造条件,矫正今后活动,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最大弊端是实施措施前,偏差已产生。

反馈控制并非最好的控制,但它目前仍被广泛地使用着。目前,在组织中应用最广泛的反馈控制方法有如下四种:

(1)财务报告分析;

(2)标准成本分析;

(3)质量控制分析;

(4)工作人员成绩评定。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工作人员成绩评定”。

(二)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分类

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可以分为间接控制和直接控制。

1.间接控制

间接控制是指根据计划和标准考核工作的实际结果,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并追究责任者的个人责任以使其改进未来工作的一种控制方法。间接控制是基于这样一些事实为依据的,即人们常常会犯错误,或常常没有察觉到那些将要出现的问题,因而未能及时采取适当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往往是依据计划和标准,对比或考核实际的结果,研究造成偏差的原因,然后才去纠正。如果偏差的原因是由于执行者缺乏知识技能或经验,那么运用间接控制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学习知识和技能,改进未来工作。但是,如果偏差是由某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例如未来的国际经济形式变化、技术进步等,那么,间接控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了。间接控制多见于上级管理者对下级人员工作过程的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如下假设基础上的:

(1)工作成效是可以计量的,因而也是可以相互比较的;

(2)人们对工作任务负有个人责任,个人责任是清晰的、可以分割的和相互比较的,而且个人的尽责程度也是可以比较的;

(3)分析偏差和追究责任所需的时间、费用等是有充分保证的;

(4)出现的偏差可以预料并能及时发现;

(5)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会采取纠正措施。

但这些假设在实际当中有时是不能成立的,例如,很多管理部门或职位的绩效是很难计量和相互比较的,即使确定了定量评价的标准,这些定量标准也可能对其绩效起误导作用;有很多活动的责任是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的,而且工作绩效也可能与个人责任感无关;有时管理人员可能不愿意花费时间和费用去分析引起偏差的原因;有的偏差并不能预先估计或及时发现;有时发现了偏差并查明了原因,可管理者有时却推卸责任或固执己见,而不去及时采取措施等。

因有如上一些原因,间接控制并非普遍有效的控制方法,它尚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2.直接控制

直接控制是指培训等形式,通过提高主管人员素质和责任感,使他们改善管理工作,在控制过程中实施自我控制,从而防止出现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一种控制方式。它所依据的是这样的事实,即计划的实施结果取决于执行计划的人。销售额、利润率、产品质量等这些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取决于直接对这些计划目标负责的管理部门的主管人员。因此,它着眼于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以系统的观点来进行和改进未来的工作,从而防止出现不良后果。

直接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以下假设条件:

(1)合格人才所犯的错误最少,所谓“合格”,就是指他们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技术,能以系统的观点来进行管理工作;

(2)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可以计量的;

(3)在计量管理工作的绩效时,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是有用的判断标准;

(4)管理基本原理的应用情况是可以评价的。

直接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它的优点主要包括:

(1)在对个人委派任务时能有较大的准确性;同时,通过对管理者的执行者不断进行评价,有利于揭露出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并为进行培训提供依据;

(2)鼓励采用自我控制的办法,可以促使主管人员主动地采取纠正措施并使其更加有效,增加主管人员的责任心;

(3)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效果。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后,得到下属的信任和支持也会增加,从而有利于整个计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利于组织的团结;

(4)由于人员素质提高,减少了偏差和损失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间接控制的成本。

(三)按照控制活动的性质分类

按照控制活动的性质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

预防性控制是指为了避免产生错误和尽量减少今后的纠正活动,防止资金、时间和其他资源的浪费。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上岗培训等起着预防控制的作用。

纠正性控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使用得更普遍。采用纠正性控制往往是由于管理者没有预见到发生问题。其目的是当出现偏差时采取措施使行为或活动返回到事先确定或所希望的水平,如国家打击走私现象。

(四)按照控制的主、客体分类

按照控制的主、客体可划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

正式组织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

群体控制是基于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

自我控制是指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也称个人自我控制。

(五)按照控制活动的范围分类

按照控制活动的范围可分为局部性控制和综合性控制。

局部性控制只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某个方面。

综合性控制一般着重于财务方面,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六)按照控制方式分类

按照控制方式可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层控制。

集中控制是指在组织中建立一个控制中心,由它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并由这一控制中心发出指令,操纵所有的管理活动。

分散控制是指当信息极大时,适宜采用分散控制方式。它的缺点是难以保证各分散系统的目标和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危及整体的优化,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失控。

分层控制是指把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结合起来的控制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