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投资服务行业

资本投资服务行业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范围内各个功能载体区域的信息关系处于高度分割的局面,围绕着贸易投资便利化、新型服务业开放、创新孵化与人才流动等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的联通和共享之间存在“制度鸿沟”。

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范围内各个功能载体区域的信息关系处于高度分割的局面,围绕着贸易投资便利化、新型服务业开放、创新孵化与人才流动等的信息系统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的联通和共享之间存在“制度鸿沟”。

1.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呈”碎片化”格局

现有自贸区的特殊监管区内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了通关便利化与“单一窗口”功能相对应的贸易便利化的信息采集和共享系统。而在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贸易、互联网金融、研发服务外包业态的发展构成了多种形态的新兴服务贸易。这类高“虚拟度”的贸易模式使自贸区乃至上海全市范围内对企业经营与对外经济往来中的信息汇集、动态监测被“切割”在不同职能部门信息系统下。上述系统彼此之间的信息收集处理口径不一、信息系统“接口”各异,且在不同的职能部门管辖范围下。大量信息只有在特定委办的纵向体系内共享,而未形成地方层面上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对接。仅在特定的项目下以特定流程实现局部的信息沟通,并未形成一个高度系统性、规范化与制度化的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随着自贸区的扩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大大扩展,覆盖整个浦东地区,同时区域从功能单一的“园区”转变为“城市生活与园区”复合的区域,除了大型企业之外,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中小企业的创立人(合伙人)与雇员的流动与生活居住,实际上构成企业信息管理与自然人信息管理的“叠加”,相关的商事管理与信用协同目前散落于各个系统,未能实现信息统筹与共享。目前,个人信用管理和跨境流动的信息管理相对封闭,尚未与商事管理、外汇管理和跨境资本监测的系统实现叠加和协同。随着自贸区的深化发展,浦东地区相关的商事主体管理、资金流动和个人信用管理将面临巨大压力,信息互联互通的平台将成为自贸区信息互联互通平台的重点服务对象。

2.对于”跨界”服务行业的监管尚未形成有效信息支撑

伴随着服务创新的持续推进与外资负面清单新版本的出台,现代服务领域新业态的投资与跨国经营活动将愈发活跃,各类跨越互联网、文化娱乐服务和自然人流动形态跨境服务的市场经营主体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相关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所要求的实时信息监测和风险把控面临巨大压力。

首先,现有自贸区内的贸易、投资与金融的信息管理归口于海关、商务、外汇管理和银行等多个职能部门,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对于跨越多个行业的“复合型”贸易与投资活动以及高度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外包等国际经营活动,无法找到现有职能部门架构下对应的归口管理部门,海内外企业的投资动向与市场经营活动的信息上报与实时跟踪都未形成明确而有效的渠道与手段。

其次,在互联网数据服务与新娱乐等服务业领域,由于国内市场尚处于“空白”形态,海外投资主体的投资与商事、后期的贸易与跨境资本流动都对现有职能部门的监管提出挑战。在跨越互联网、文化娱乐和金融的新型服务领域,自贸区以及整个上海的职能管理部门与机构一方面对其资本运作方式、从业人员专业资质以及企业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陌生。另一方面对投资主体投资经营涉及的商事管理和业主信用记录跟踪等手段非常薄弱,对相关行业在华投资后可能引发的风险的应对方案也未有足够的方案储备。

第三,不同于制造领域贸易,未来服务贸易大量体现“虚拟”形态的交易与“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而对于商事主体、客户主体的信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依托大量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的交付手段下,客户的电子商务、数字化的娱乐服务等行业的有序发展均依托于信息监测与监管,这对于区域高水平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产生了新的要求。

第四,负面清单下涉及的一些新兴领域,其在海外较成熟的行业经营中技术手段、服务模式与支付方式都对我们目前的营商环境提出挑战,而且行业的海外大品牌商进入中国市场后的经营以及引发的资金与人才流动对于本土企业、消费者与监管部门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自贸区尚未对相关行业的海外发展现状、投资中国的动向以及新设企业引发的市场风险加以全面关注与考察,对于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国际竞争格局与可能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等问题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管理的平台都是相当不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