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的混合

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的混合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上一章我们已经看到,当整个经济脱离瓦尔拉均衡状态以后,就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失业,即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但是这一劳动力市场往往会出现凯恩斯式的失业,即由于商品市场的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对这部分劳动者需求的下降。因此,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凯恩斯式的失业占统治地位。

在上一章我们已经看到,当整个经济脱离瓦尔拉均衡状态以后,就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失业,即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这种区分在失业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经济当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这两种失业实际上是共存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新研究显示,这两种失业现象不仅并存于一个经济当中,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互为转换的,因此这两种失业的边界其实并不是很清晰的。并且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很多特征也为这种转换提供了条件。例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并存和一个经济中受国外竞争部门和不受国外竞争部门的并存都为这两种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条件。

现在我们先来看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并存与这两类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第5章讨论二元劳动力市场这一节里我们已经看到,第一劳动力市场可以被看作为技能劳动者(劳动素质较高,人力资本投资较多)光顾的市场,就业者在第一劳动力市场获得的岗位需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其工资报酬并不完全按照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来制定,因此实际上这是一种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同样地就企业来讲,这一类劳动者在生产过程当中的效率发挥也难以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监督,因此雇主也希望通过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水平的效率工资来激发这部分技能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同时这部分人一旦就业以后,还有他们的利益代表者——工会保护他们的利益,利用他们已经就业的“内部人控制”阻止企业雇用外部人对他们进行替换的行为。因此,所有这些结果都导致他们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市场的出清水平,而且这种工资水平一旦确定之后就是固定的。因此,第一劳动力市场上一定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失业,而这种失业就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古典失业,上一章所讨论的古典失业的运行机制完全适合于用来分析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第二劳动力市场可以被看作为非技能劳动者(劳动素质较低,人力资本投资较少,劳动生产率也较低)光顾的市场,在这一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是竞争性确定的,即基本上是根据市场上的供求力量来决定的,并且不是固定的,它随时都可能发生上下波动。但是这一劳动力市场往往会出现凯恩斯式的失业,即由于商品市场的有效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对这部分劳动者需求的下降。因此,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是凯恩斯式的失业占统治地位。

有了上面这些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形式化地来讨论混合失业问题。

首先我们假定在短期内企业的设备是不发生变化的,考察期技术水平由一个柯布—道格拉斯式的生产函数表示,这一生产函数意味着技能劳动者N 1和非技能劳动者N 2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因此我们有:

N 1和N2分别表示从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就业数量。

其次我们假定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W*1是一种效率工资,并且是固定的,它高于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

企业在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劳动需求是根据工资等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作出的,因此我们有:

但是,企业在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需求是根据其在商品市场的销售水平来作出的,因此我们有:

把上面两式结合起来,我们获得:

如果我们把L 2称为第二劳动力市场外生的劳动力人口,那么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人口就等于:

U2=L 2-N 2

从上式我们看到失业与企业的总产出(销售水平)呈反方向关系,企业销售水平的提高,失业减少,反之,失业就增加,这是一种典型的凯恩斯失业的情况。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与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W*1是呈正向关系,这是因为两大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当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W*1非常高时,企业会通过多雇用一些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去替代他们,当然前提是技术上允许这种替代。

至于第一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这是一方面根据第一市场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根据N 2由产品销售情况决定,它就可以被写成下列形式:

由于上式中的W*1是一种效率工资水平,而且这种工资水平不随经济总的景气情况的变动而变动,另外W*1高于市场出清的W e1,因此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由下式决定:

由于W*1>W e1,因此U 1就是一种古典失业。

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时,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还是呈现一种刚性,因此这时的调整主要还是通过数量调整(即就业量缩减)来进行。而在第二劳动力市场,不仅对劳动的需求降低,而工资水平也随之下降。

上面我们通过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相互影响的机制作了些分析,当然两大失业相互影响的过程不仅仅通过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形式,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渠道。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在一个涉外经济中,两大种类失业是如何通过对内对外两个部门而发生相互影响的。

在全球经济越来越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经济运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每个国家的经济都可以被划分为两大部门:涉外部门和非涉外部门,前者受到国际竞争的挑战,其价格的决定受国际竞争价格的影响,后者则不受国际竞争的影响。非涉外部门内各类成本(包括工资成本)的提高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产品价格的提高转嫁出去,工资成本的控制就不怎么困难。一批法国经济学家(P.Artus.S.Avouyi和J.P.Lafargue,1987,1990,1991)的经验研究也显示,在受到国际激烈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古典失业占统治地位,而在不受国际竞争的其他部门,主要是凯恩斯式的失业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主要是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了劳动资源的低利用。麦克唐纳和索洛也在他们1985年的论文中提到,在美国耐用消费品制造业是典型的受国际竞争的部门,而个体服务业是不受国际竞争的部门。但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一个开放经济里,这两种失业情况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吗?

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学家倾向于把一个开放经济划分为下列两大部门:产品可以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换的部门和产品不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换的部门,后者的产品主要提供给国内市场。尤其是在小国模型里,这种区分就特别重要和有意义。因为对于涉外部门来讲,它实际上是世界市场上价格的接受者。弗里奇(H.Frisch,1984)曾经研究过通货膨胀如何通过小国中的涉外部门的价格变动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即通货膨胀在小国模型中不同部门的传导问题。因此,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和涉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共同决定了该部门的工资上涨率,由于在部门之间存在着工资的攀比机制,最终非涉外部门的名义工资也会随涉外部门的变化而变化。非涉外部门工资的变化除了反映其劳动生产率变化之外,其余的部分就需要通过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来转嫁,因此国内的总的通货膨胀一方面受国际通货膨胀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国内两大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

在我们前面的分析中,非涉外部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一部门的名义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所决定的,是一种内生变量。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这一假定,那么上述的小国模型就可能成为我们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两种机制的失业现象并存的有效工具。假定在非涉外部门劳动者对其工资上涨具有一定谈判能力,但是由于该部门不受国际市场竞争的影响,企业雇主可以比较容易地把工资上涨转嫁到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去,而实际的劳动成本并没有提高。如果我们进一步假定,名义工资的上涨会传导到其他部门,如涉外部门,但是,在涉外部门工资成本的上升不能被转嫁到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涉外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进而是市场份额的下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非涉外部门的工资上涨会导致涉外部门的古典失业增加(由于工资太高,涉外部门的企业不愿意招聘工人),但是涉外部门的古典失业使这一部门的生产下降,最后导致收入下降。涉外部门收入的下降,就会影响到非涉外部门的需求(如对服务业的需求),这样在非涉外部门就出现了凯恩斯式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通过涉外和非涉外两部门的作用相互影响和转换的情况。

为了更形式化地描述上面这种现象,我们假定涉外部门的生产函数为F[e(W 1)N 1],非涉外部门的生产函数为:G[e(W 2)N 2],这两大部门的就业数量就由下式给出:

上述方程的等号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涉外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与其效率工资水平相等的条件给出,上述方程右边的第二个式子表示非涉外部门的劳动需求由凯恩斯所描述的有效需求的机制来决定。根据上式,混合失业现象就非常明显了:涉外部门由于工资太高,出现了古典失业,劳动力利用是不足的,涉外部门的劳动就业不足,势必影响对非涉外部门产品Q 2的需求,Q 2的需求不足就直接导致了非涉外部门的就业不足(即上述方程等号右边第二项的减少)。这就构成一种混合失业。因此,在这一种混合失业里,更为关键的环节是涉外部门,或者因为劳动生产率太低,或者因为劳动工资太高,影响该部门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在这样一个两部门失业的经济里,如何提高涉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涉外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该部门的古典失业现象才会消失,该部门的收入水平才能充分地提高,从而就有可能对非涉外部门形成足够的有效需求,减少该部门凯恩斯式的失业现象。

上面我们分析了两种情况下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之间的关系。第一种情况是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为技能劳动者市场,第二类为非技能劳动者市场。在第一类劳动力市场我们发现古典失业存在的机制,在第二类劳动力市场我们发现凯恩斯失业存在的机制。第二种情况是把一个经济的生产部门分成涉外生产部门和非涉外生产部门,涉外生产部门存在古典失业的可能性,非涉外部门存在凯恩斯失业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把两种情况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获得表7.1所描述的不同的非均衡情况:

表7.1 非均衡:失业的性质

从表7.1中我们发现,第一劳动力市场提供给涉外部门的劳动者有可能成为纯古典失业者,即因为实际工资太高导致的失业,第一劳动力市场提供给非涉外部门的劳动者有可能成为古典失业者,也有可能成为凯恩斯失业者,也可能因为两种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导致失业。第二劳动力市场提供给涉外部门的劳动者也可能成为混合的失业者,但是第二劳动力市场提供给非涉外部门的劳动者,如果他成为失业者,那他一定是凯恩斯式的失业者,即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失业。

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相互联系还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即短期与长期的问题。在短期中,古典失业倾向于转化为凯恩斯失业。我们在上一章看到,在古典失业状态,商品市场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超额需求状态,劳动力市场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超额供给状态。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经过一定时期有可能使商品市场的价格上升,商品市场的价格上升就会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就可能带来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它使古典失业人数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劳动需求对实际工资下降的弹性小于1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实际工资下降会使总体工资收入下降。因为实际工资下降使就业增长,从而收入增加,但由于劳动需求弹性小于1,实际工资下降使总工资收入有所减少,因此就会出现实际工资下降所引起的古典失业的减少和有效需求下降所导致的凯恩斯失业的增加并存的现象。这时,古典失业是减少了,但是凯恩斯失业却发展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典失业转化为凯恩斯失业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数学方式来表达。我们用n表示某一部门实际就业量的对数,n*为该部门意愿的就业数量的对数,λ表示当实际就业量与意愿就业量相左时的就业量调整速度,用w表示实际工资的对数,μ表示意愿就业量对实际工资变化的需求弹性,这样我们就可以获得下式:

上面我们考察的是封闭经济的情况。在一个开放经济里,当某个部门出现古典失业情况(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的并存)时,进口可以减轻商品的超额需求状态(即可以放松需求配额),因此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要比封闭情况下缓和得多。因此剩下的唯一压力是如何使工资水平下降(体现了某种菲里浦斯曲线所描述的替代关系)。如果这种压力相当地大,前面封闭经济中所推导出来的结果在这里也同样存在:古典失业可能转化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凯恩斯失业,条件是劳动需求对实际工资变化的弹性系数小于1。

上面这两种情况(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都是在一个短期的时间范围里考虑问题,从长期来讲,古典失业与凯恩斯失业又有什么相互的联系呢?就长期来讲,首先要考虑到失业对投资的影响。投资是一项受总需求影响最明显的变量,当全社会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时,投资就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就处于一种恶性的循环之中,每一种失业都对另一种失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凯恩斯失业首先影响其本部门的投资活动,投资活动的下降就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难以提高,如果工资成本又不易降下来,凯恩斯失业就会导致古典失业。这一论点已经被一些经济学家(如M.Bruno和J.Sachs,1985)对经合组织国家所作的经验研究所证实。他们的研究报告显示,失业在长期就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负面的影响。在长期,不仅因为固定资本投资的缓慢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资本与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的困难也会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而产生的古典失业,在长期又通过总体工资收入的下降而导致凯恩斯失业的增加。由此可见,在长期通过投资活动这一宏观经济中的关键变量,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和相互影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