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失业的界定

失业的界定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由于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失业保障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即失业者可以在失业保障机构领取一份失业救济金,因此就有许多不愿意工作的人也装扮成失业者在有关部门登记,这样的人就被称为伪装的失业者。这部分人实际是不愿意就业的,因此根据上面的定义他们是不在劳动力人口,不是失业者,而仅仅是为了领取失业救济金,他们才成为统计上的失业者。

按照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就业的对称,即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根据这个失业定义,失业主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劳动能力;(2)愿意就业;(3)没有工作。我们如何根据这三个条件来确定失业者呢?抽样的统计调查一般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你是否拥有一份工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被调查者是一个就业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需要继续问:(2)你是否在寻找一份工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确定被调查者是一个失业者;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被调查者就是一个不愿参加工作的人,如自愿留在家里的家庭妇女等,被调查者就不能称作失业者,我们称其为不在劳动力(not in labour force)人口。根据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规定,我们可以把16—65周岁的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那么所有劳动年龄人口根据其对上述问题回答结果划分成三种类型: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我们用图1.1来表示这种关系。

图1.1 劳动年龄人口的分布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劳动年龄人口等同于有劳动能力的人,从劳动年龄人口中减去不愿意工作的人就构成劳动力人口(labour force),进一步地我们可以把劳动力人口划分为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最后,不愿意工作的那部分人就被称作不在劳动力人口。表面上看起来,上述划分是很清楚的,但是进一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上述划分的边界并不是十分清楚,界定一个不工作的人是否真正的失业者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工作。首先,由于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失业保障体系是相当完备的,即失业者可以在失业保障机构领取一份失业救济金,因此就有许多不愿意工作的人也装扮成失业者在有关部门登记,这样的人就被称为伪装的失业者。这部分人实际是不愿意就业的,因此根据上面的定义他们是不在劳动力人口,不是失业者,而仅仅是为了领取失业救济金,他们才成为统计上的失业者。因此,只要我们不是把劳动年龄人口简单地划分成就业者和失业者两个范畴,在两个范畴之间再出现一个不在劳动力人口,就把问题大大复杂化了,给失业的界定和统计带来许多困难。其次,许多介于就业与失业、就业与不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与不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现象,我们很难明确地把它们简单地归于上述三种范畴中的任何一种。例如,对于那些自愿缩短劳动时间的人来说,把他们归入就业者呢,还是归入不在劳动力人口?同样,对于非自愿缩短劳动时间(即不得已只做部分时间工作)的人来说,把他们归入就业者还是归入失业者?再如,为了继续得到职业培训,有人主动停止工作,对于这些人来说,把他们归于不在劳动力人口还是归于失业人口呢?对于这一类边界不清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用图来表达,见图1.2。

图1.2 不同人口的划分

图1.2中三个圆圈中不与其他圆圈重合的部分是边界清晰的范畴:就业、失业、不在劳动力人口。两个圆圈重合的部分是既可以把他们归入两个圆圈的任何一个,但又不能完全归入任何一个的情况。举例来说,失去找工作勇气的失业者,就他们不去有关部门作为失业者登记的行为来看,他们实际上应被归入不在劳动力人口范畴,但是就他们实际上渴望工作的角度来看,他们实际上是失业者,因为只要有工作岗位向他们提供,他们是愿意工作的。再如对于自愿停止工作以进行职业培训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是暂时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应把他们归入不在劳动力人口,但是如果他们是由于不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岗位的需要,被迫进行职业培训,他们实际上是失业者。但是,在统计资料上往往很难把上述两种情况区别清楚。图1.2中有一块三个圆圈都重叠的部分,那就是从事地下经济的劳动者,他们实质上是就业者,但由于地下经济(如走私、为避税开设的地下工厂、贩毒等等)是避开官方监督和统计的,从事地下经济的劳动者要么在劳动统计部门登记为失业者,再领取一笔失业救济金,要么不去这些部门登记,成为不在劳动力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失业的增加,就业形式在不断地创新,部分失业(partial unemployment)或者说缩减的就业(reduced employment)形式在不断地发展,如各种形式的提供社区服务的劳动者,在家里从事各类打字、翻译、手工艺品加工等活动的劳动者,等等。有些人(如家庭主妇)是出于本身自愿而减少劳动时间,目的是为了增加家务劳动或者增加学习、休闲时间,这部分人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不在劳动力人口。有些人则是被迫减少劳动时间,比如被原来雇用的单位辞退,只能从事一些零星的临时性工作,这些人实际上处于失业的边缘。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就业、失业和不在劳动力人口这三个范畴之外,我们还可以发展出许多交叉的概念,如部分就业、部分失业、隐性就业、隐性失业等等,而这些交叉的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是到处存在的。我们目前所说的下岗工人,就其形式来讲,他们是就业者,但就其实质来讲是失业者,而其中的有些下岗者实际上在其他地方已经找到了工作,但为了保持原单位的劳保福利和下岗补贴,这些人把就业的事实隐瞒起来,因此他们又是隐性就业者。

上面我们是在静态的角度下讨论就业、失业和不在劳动力人口概念以及处于这些概念交叉部位的其他各类概念。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我们考察的是存量变量,即从某一个时点(如1995年12月31日零点)看一个经济中上述概念的存量为多大,如就业人口为多少,失业人口为多少,不在劳动力人口为多少,等等。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些存量变量之间又处于广泛的联系之中。例如,从某一时期(一年或一周)来看,就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失业者,失业者中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重新找到工作,成为就业者。同样地,就业队伍中会有一部分人不愿意工作,主动进入不在劳动力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也有一些人觉得在家待着无聊,想寻找工作。如果他们找到了工作,就进入就业人口;如果他们找不到工作,就进入失业者队伍。最后,失业者队伍中也会有一部分人由于长期找不到工作,对重新找到工作失去了信心,如果他们主动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实际上就成了不在劳动力人口。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就可以把上述三个范畴人口之间的动态联系和变动用图1.3表示。

图1.3 劳动年龄人口的动态分布

图1.3中的三个方框分别表示每一种人口的存量,是从某一时点上测算的变量;方框之间的箭头表示流量,是从某一时期内测算获得的存量之间的变动情况。从就业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关系来看,就业人口在某一时期内会有一部分人流离出来,进入不在劳动力人口;不在劳动力人口中也会有一部分人进入就业人口。再从失业人口与就业人口的关系来看,也存在这样的对流关系,当就业人口流入失业人口的人数大于失业人口流入就业人口的人数时,就意味着在这一段时期内失业人口在增加。最后,失业人口与不在劳动力人口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对流关系。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考虑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退休的问题,事实上,上述图示中的三个方框除它们相互之间的流入和流出渠道之外,都应该还有其他的流入和流出缺口。所谓流入缺口表示的是每个时期新增加的劳动年龄人口分别流入上述三个方框,构成新增就业人口、新增失业人口和新增不在劳动力人口。所谓流出缺口表示的是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不在劳动力人口中有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退休,或退出劳动力市场,或退出不在劳动力人口。总之根据不同国家规定,如满60周岁以后,便退出了劳动年龄人口。由此可见,上述方框图以及方框之间的流入流出关系很好地描述了劳动年龄人口在就业、失业和不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动态变动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