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根据这一曲线,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相联系,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失业率相联系。由此可见,在近年来西方失业理论文献中,自然失业率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

在上一节我们对古典失业理论和凯恩斯失业理论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在凯恩斯1936年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之前,西方古典经济理论是否认大规模的失业存在的。因为根据古典微观经济学原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曲线是随实际工资的变化而发生反方向变化的,因此,失业就意味着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同一般商品市场一样,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就会迫使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直到供求均衡时为止。所以,只要实际工资变化是无下界的,那么失业人口是可以通过工资向下的充分运动而得到消除的。因此除非工资调整遇到不可下降的下界时,才可能出现失业。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动摇了上述市场自动调节而达到均衡的信条,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增加是因为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的下降而引起的,商品市场的过度供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过度供给。这时,工资调整对于消除失业已无济于事。因此,在凯恩斯理论框架里,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而不是因为劳动的实际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对这一类失业的治理就不是通过实际工资水平的调整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通过政府的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政策才能消除。

但是,失业现象的复杂性在于,经济周期过去之后,每个经济中总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近年来这一比例的失业人口有所增加,并且每个失业者所持续失业时间也拉长,即使在经济繁荣时期,这部分失业也难以消除。动态地看,尽管有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找到工作,但同时又会从就业人口中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一类失业往往是由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但是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生产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力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使这种转移不能一下子完成。因此,这种转移一方面需要信息的畅达,另一方面需要对转移出来的失业者进行培训,使之适应新的岗位。因此,在信息不十分完备、部门之间劳动力供求结构性较强、培训劳动力又需要较高成本的情况下任何经济都会存在一部分结构性的、摩擦性的失业。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把这一类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其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在《货币政策的作用》(1968)一文中,把自然失业率描述为,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经济动态系统不断重复呈现出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这种失业率的存在与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实际结构性特征有关,也与市场信息不完全性、寻找工作的成本和劳动力的转移成本有关。自然失业是周期性失业的对称,是难以通过反周期的宏观政策而消除的。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里浦斯考察了英国有关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以后得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菲里浦斯曲线。根据这一曲线,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相联系,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失业率相联系。这一理论似乎给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种政策选择的可能性:一个国家是否可以用通货膨胀作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者,反过来以失业的增加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率。实践中,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是,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尤其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学家,否认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用凯恩斯式的政策治理失业,直接导致通胀结果,而用通胀来使实际失业率跌到自然失业率之下,只是在人们不能充分预期到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这只是一种短期内观察到的现象,从长期来讲,任何政府策动的扩张性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都是能够被人们正确预期到的,因而最终失业率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由此可见,在近年来西方失业理论文献中,自然失业率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人们更多地探索这样的问题:自然失业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什么自然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劳动就业方面的制度性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以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例如,随着不同产业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同部门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差异很大,劳动力跨部门转移的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可能使自然失业率上升。其次,工会力量的存在,各个国家法定最低工资规定的存在,都有可能使实际工资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另外,失业保障的水平高低都可能影响失业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在失业救济金较高、失业保障时间较长的国家,甚至出现不愿就业的假失业者。相反,如果失业保障水平较低,寻找工作时间越长,失业者所受的损失就越多,他就会加快寻找工作的步伐。

上述推理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以外的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考虑问题的。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主本身并不想通过降低工资去用更多的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一方面已经就业的工人工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失业者只要能就业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但劳动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并不能达成一项劳动合同。这些矛盾现象说明,劳动力市场发挥作用的功能受到某种阻碍。近年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并得到重要结论的理论模型是“效率工资模型”(G.Akerlof和J.Yellen,1986)、“内部人和外部人模型”(A.Lindbeck和D.J.Snower,1988)和“失业回滞”(hysteresis in unemployment)理论。

所谓效率工资模型主要解释当前西方某些企业主动(不是因为工会力量所迫或最低工资所限)把本企业职工工资定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的行为。根据该理论模型假定,每个已经就业的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效率是一条与工资有关的曲线。如果把工资定在市场出清的水平(较低的水平)上,企业内的工人可能不提供最佳效率。因此,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愿意把工资定在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劳动力市场上愿意就业的人数大于需求,存在失业。

相类似地,“内部人与外部人”的理论模型也是解释当劳动力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的失业,企业并不降低工资来雇用更多的工人。因为一方面工会是保护已经就业的内部人,并代表内部人与雇主签订合同,因此他们需要较高的工资,而不管失业的存在。另一方面,企业解雇内部人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劳动合同的存在),而雇用外部人又需要花费一笔培训成本才能使得他们与内部人一样进入生产过程。因此,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工资就可能维持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水平,内部人作为一种既得利益者,享受高工资的好处,而失业者继续失业。

“失业回滞”理论试图解释近年来自然失业率上升的现象。这一理论认为,在实际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实际失业率(周期性失业加上自然失业)会使自然失业率上升。这是因为:第一,实际失业率很高,会使上述的外部人增加,内部人减少,工会只为内部人利益着想,使工资高于市场出清水平。第二,很多人一旦失业以后,并持续较长时期以后,失去工作的信心、能力以及再培训的可能性,将成为不能再就业的长期失业人口。因此,实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有可能使自然失业率上升。

基于自然失业率难以降低以及“失业回滞”等理论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新古典学派否定凯恩斯政策的有效性: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短期有可能使失业率暂时降低到自然率以下,但很快会回到自然率水平,并且政府宏观扩张性政策的结果会带来持续的高通货膨胀,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会使实际失业率上升,而实际失业率的上升,通过“回滞”机制,又使自然率提高。因此,在新古典学派看来,治理失业最重要的是要降低自然失业率。要降低自然失业率,一方面要保护好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改革失业保障制度,取消最低工资并使工资更容易变动,等等;另一方面加强失业工人的培训机制,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加速劳动力流动,从而设法使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得以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