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方媒体发展趋势分析,最新趋势

西方媒体发展趋势分析,最新趋势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语种建设一度是西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共同理念,其逻辑是语种数量越多,受众面覆盖就会越广,国际传播能力也就越强。全球化与地方化,成为了西方媒体语言能力建设的两个方向。此外,西方媒体还积极进入各国的手持阅读器、移动媒体平台等新的传播终端,构建新型国际传播网络。在本土化战略的“掩护”之下,西方媒体建设国际传播网络的隐蔽性也在不断增强。
最新趋势_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


在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社交化的总体背景之下,西方媒体的海外传播网络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组织结构

从组织机构来看,实体性驻外机构总量减少,本土外派记者压缩,但外围信息采集网络数量不断扩张,功能更加健全。在报业的“黄金时代”,英美两国的报纸都曾有遍布全球的驻外站点,即便是地区性的报纸,也大量派出记者到海外采访。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记者以通讯、特写、记者来信等方式,为报纸发回大量的国际新闻,带领读者跟随他们的足迹游历世界,感受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但在互联网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这种报道模式遭遇严峻挑战。一方面,维持海外网络的成本高昂,已步入产业衰退期的报纸往往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国际新闻在互联网上随处可得,受众对报纸、对驻外记者的依赖性降低了。还有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英美两国受众对国际新闻兴趣其实在不断萎缩,他们的关注重点有越来越强的本地化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地区性媒体大量撤销海外站点,导致两国实体性驻外机构数量减少。在英国,除《金融时报》驻外记者队伍有所扩张外,几乎所有报纸的驻外机构和人员都在减少。以英国电讯报集团为例,1979年有18名驻外记者,2006年增加到24人[5],到2009年,驻外记者的数量削减到6人。[6]而美国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2010年,美国报纸驻外记者数量较2003年减少了20%还多,完全关闭驻外机构的报纸多达20家。美国普利策中心负责人琼·索亚评论说:“国际新闻在媒体上消亡的速度令人吃惊。许多报纸不仅没有了驻外记者,甚至连国际新闻编辑都没有了,国际新闻版面也被一再压缩。”(见下图)

(资料来源:《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网站)

目前,还没有直接数据反映英美电视媒体国际传播网络变化,但有国外研究机构称,英美两国电视媒体的国际报道网络也在缩减,两国电视媒体上国际报道时长不断减少,就是一个侧面的证明。英国媒体标准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天空卫视的海外记者站2010年被压缩到10个。

(2)发展战略

从发展战略来看,多语种建设理念出现分歧,走向全球化与地方化两个极端;数字化转型成为契机,抢占海外新媒体终端成为共识。多语种建设一度是西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共同理念,其逻辑是语种数量越多,受众面覆盖就会越广,国际传播能力也就越强。英国广播公司、美国之音都因用数十种语言对外广播而享有盛誉。不过,近年来这一思路出现了明显分歧。美国之音和英国广播公司先后停播了包括汉语在内的多个语种广播。美联社也裁减了荷兰语、德语等语言专线,并试图裁减法语专线,明确提出今后的发展重点是英语这一“全球性”语言。与此相反,法新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小语种战略”,在保持原有发稿语种的基础上,与当地媒体合作推出了印度尼西亚语、乌尔都语等小语种新闻线路,还计划在2014年推出泰国语、缅甸语新闻线路。全球化与地方化,成为了西方媒体语言能力建设的两个方向。[7]

与此同时,借数字化转型之机抢占海外新媒体终端成为西方媒体的共识。英国《金融时报》等报刊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建设本土化新闻网站,驻外实体机构得到强化。法新社在多个海外市场大力推进高清数字电视新闻,并在这一全新的国际传播领域取得先机。此外,西方媒体还积极进入各国的手持阅读器、移动媒体平台等新的传播终端,构建新型国际传播网络。美联社手机新闻传播网络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完整覆盖整个美洲大陆。

(3)本土化程度

从操作手段来看,网络建设的本土化程度大幅提高,隐蔽性更强。“本土化”程度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雇员本土化、编辑本土化和终端本土化。

雇员本土化 雇员本土化是目前众多媒体正在大力推行的一项工程。同英美两国的“内派记者”相比,当地雇员有语言、人脉等多方面优势,并且成本通常相对较低,现已成为英美媒体机构获得国际新闻的重要途径。路透社雇员来自世界上89个国家,外籍雇员占采编人员总数80%。美联社2008年底有外籍雇员1500名,其中,有100名左右在美国国内工作,其他人分散在全球各地,外籍雇员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6%左右。[8]BBC在加沙地区长年有两位本地雇员,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其他外国记者往往难以进入核心地区,而这两位记者则能经常发回独家报道。

编辑本土化 近年来,英美媒体试图通过建设地区性的编辑中心,让编辑环节更加贴近海外受众。借助地区性编辑中心,媒体不仅有效缩短了新闻周期,新闻产品也更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2007年,美联社制定了建设地区编辑中心的目标,目的就是缩短同受众的心理和地理距离。同年,CNN也制订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设新闻采编中心的计划。目前,路透社在全球已有3个地区编辑中心,分别是:设在新加坡的亚洲编辑中心,设在伦敦的欧洲编辑中心,设在纽约的美洲编辑中心。《华尔街日报》也在亚洲设立了编辑部,推出专门的亚洲版。

终端本土化 到目标国家建设地方性的新闻网站,是目前英美媒体本土化的重要举措。以英美媒体在中国开设的网站为例,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就有美国之音中文网、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站、BBC中文网、金融时报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路透中文网六家之多。早在2007年,路透社就推出了专门针对非洲受众的网络终端——路透非洲频道。这个非洲新闻频道以国别为基本单位组织新闻,是世界性通讯社最早推出的个性化新闻终端。美联社也在意大利等国同地方媒体合作,在全球开设了多个本土化的新闻网站。新闻集团的电视、网站、报纸等终端媒体,更是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

在本土化战略的“掩护”之下,西方媒体建设国际传播网络的隐蔽性也在不断增强。随着本土化程度提高,许多西方媒体的新闻产品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区域化、对象化、定制化。由于淡化了外来身份,这些媒体有效地规避了许多本地法律障碍,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融入了对象国。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就绕开我国市场准入政策限制,通过“低调渗透、待机发展”的战略,以收购、合作的方式控制了大量与电视内容无关的技术和服务类网络,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稳定用户,为下一步建设内容制播平台打下基础。法新社同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地方新闻网站合作,在组织机构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网络的触角悄然延伸至以往不为人注意的次文化区域。

(4)工作方式

从工作方式来看,“空降式”采访和“背包记者”日益普及,驻外机构呈现小型化、移动化的趋势。现代交通工具对驻外机构的运作模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通常都会派出一个记者团队“空降”到新闻现场开展报道,这种运作方式被称为“空降式采访”,临时空降到某地进行短期采访的记者也被戏称为“候鸟型”记者。空降式采访的普及对传统海外网络建设的合理性产生了冲击。美国研究者举例说,就海地地震报道而言,从美国本土空降记者到现场,与从海地首都派出记者的效果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二者报道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他们据此认为,建设密集的实体性驻外站点已经不再是必需的了。但也有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临时空降的记者在掌握新闻源的丰富程度、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理解、对本国政策把握的准确性等方面与常驻记者是无法相比的。在中东北非动荡的报道中,从英美空降的BBC和CNN记者,就不如半岛电视台的本地雇员表现出色,对局势发展判断也屡犯错误。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背包记者”的普及也在改变驻外记者站的工作方式。如今,一个年轻记者带着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照相机、DV机,就能横跨一个国家,写稿、拍照、出境,完成以往需要一个驻外团队才能完成的工作。“背包记者”的普及也促进了“一个人分社”的诞生。美国广播公司2012年就在国内7个城市招聘人员,试验这种由一名记者进行全方位报道的“微型分社”,并有意在经验成熟之后向海外推广[9]。毫无疑问,这种微型分社机动性和灵活性更强,成本更低。但是,尝试过这种“全能记者”模式的业内人士警告说,这种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一个人“包打天下”,报道难以深入;另一方面,负责提供后台支持的编辑部会不堪重负。最终,从记者到编辑都会崩溃。

(5)依附关系

裁减掉自建的海外传播网络之后,英美国内的地区性传媒机构通常通过两条途径获得国际新闻资源:一是“共享”本集团其他媒体的海外网络;二是“依附”于汤森路透、美联、彭博、BBC等世界性传媒机构的海外网络。这导致这些国家的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地区性媒体“依附性”增强。

集团“共享”海外网络日益普遍。在成本压力下,资源共享理念深入美国传媒业的实践,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共享”本集团媒体构建的海外采集网络。以论坛报集团为例。该集团下属的《芝加哥论坛报》等7家地方性报纸先后关闭了大部分海外站点,转而依赖两条国际新闻渠道:一是同属论坛报集团的《洛杉矶时报》建设海外网络;二是美联社遍布全球的海外网络。《芝加哥论坛报》等7家地方性报纸的编辑只须从一个共享的国际新闻稿库中提取《洛杉矶时报》记者传来的稿件,经过编辑、修改、润色、配表、添加背景等程序,放入报纸“国际版”的模块中即可。因此,《洛杉矶时报》的海外网络实际上是被整个论坛报集团所共享,《洛杉矶时报》的驻外记者同时在为集团的各种媒体提供国际新闻稿件。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保持了相对完整的海外传播网络,英美两国的全国性大报国际报道依然强劲,仍然是本集团、本国乃至全球许多媒体的国际新闻源。《纽约时报》2011年在海外维持着22个新闻采集站点。《华尔街日报》自身的海外站点虽有减少,但它从道琼斯通讯社依然能获得大量的国际新闻资源支持。英国《金融时报》的国际报道网络近年来不断扩张,驻外记者数量增加,海外站点增多,并且还开办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多个外文网站,在多个国家的影响力都在上升。

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近年来汤森路透、美联、彭博、BBC等大型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中小传媒依赖,它们所构建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传输、发布网络更显重要。目前,汤森路透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共404个,其中新闻采集机构120个。美联社在国内外共有分支机构超过300个,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BBC有超过200名海外记者,另外还有大量的特约记者和报道员。彭博近年海外采集站点不断增多,海外传播终端也飞速发展。

(6)互动关系

从互动关系来看,海外传播网络间的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换更加频繁、联系互动更加紧密,海外网络集群化发展成为趋势。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把基于不同地域、不同语种和不同受众群的传播网络勾连起来,形成大型国际传播网络集群。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传统强势媒体依托历史优势,通过合作、交换、并购等方式整合大量区域性传播资源,分别成为各自传播网络集群的核心。美联社与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地方强势媒体集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交换地方新闻内容并对接传输信号系统,构建起以美联手机新闻为核心的、覆盖整个美洲的手机新闻传播网络。美国有线新闻网、英国广播公司和半岛电视台也分别在全球各地笼络了众多的地方新闻供应商,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电视新闻传播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