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决策与个性

决策与个性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4.3 决策与个性个性是个体的整个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是个体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自我的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它包括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等。关键术语决策 战略决策 战术决策 常规决策 非常规决策 组织决策 个人决策 确定型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 初始决策 追踪决策

4.4.3 决策与个性

个性是个体的整个心理面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是个体外在表现和内在真实自我的综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个性的独特性表现在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其个性,只有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征其个性。个性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使个体的决策表现出特定的风格。有的人决策时毫不迟疑,果断干练,当断则断;有的人决策时左右反复,拖泥带水,拿不定主意。

常见决策者的决策风格体现如下:

有的人决策时果断,这是决策者的一种良好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地采取决策和实施决策的品质,以正确认识为前提,以深思熟虑和当机立断为特征,与思维的敏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决策者具备这种心理品质,就能清醒、周密地考虑行动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方法,深刻认识所作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在决策中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毫不动摇。决策者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尤其在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紧要关头,需要决策者表现出果断品质,抓住瞬间即逝的时机,果断和迅速地作出决定。与果断决策相对的是决策的优柔寡断和草率行事,优柔寡断的决策者缺乏自信,在需要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永无休止的动机冲突,实施决策时踌躇不前、迟疑不决,这类决策者怀疑决策的正确和决策实施的可能性。草率决策的人只凭一时的冲动,仓促作出不计后果的决定,他们不能冷静细致地分析问题,仅仅为了摆脱动机斗争、决策过程中的不愉快而不顾主客观条件和后果敷衍了事。

有的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坚持性,体现出意志的坚韧性,在决策过程中能坚持决策、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实现决策目标,这种决策者表现出顽强的特征,在决策的制定阶段和实施阶段,能不顾挫折与失败,锲而不舍,始终坚定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类顽强型决策者能够正确地判断情况,善于驾驭各种复杂情况。他们面对挫折常常不会退缩动摇,为了实现既定的决策目标,他们会鼓足勇气,动员其全部力量。与顽强决策相对的是决策的顽固执拗,顽固执拗者不能正视决策行为的灵活性,听不进任何相反意见,一味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有的决策者深思熟虑,在决策过程中,力求“稳扎稳打”,他们能独立支配自己的行动,按照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不屈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认真分析决策问题,排除一切干扰诱惑,有理有据,最后才逐渐形成正确的决策或逐步达到实现预期的决策目标。这类稳健型决策者习惯于“三思而后行”,他们思考周密,能够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地权衡各种决策方案以及其实施后果的利弊得失。因此,他们较少失误。他们常常善于打破常规性思路,朝着他人不曾想的地方去想,这样制定出既稳定可行又富有突破创新的决策来。但某些稳健型决策者也有明显的缺陷,在紧迫关头需迅速决策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稳健有余而果断不足,优柔寡断或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或无所适从。其结果是错失良机,延误决策,导致失败。

在这方面形成理论的要数斯蒂芬的决策风格模型,美国学者斯蒂芬总结了个体决策时的风格差异,提出了基于思维方式和对不确定性容忍态度两纬度的决策风格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决策时首先思维方式上有不同,有些人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处理信息连续,有些人则靠直觉思维或具创造性思维,倾向于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有些人总是需要在组织信息时,采用使不确定性降到最小的方法,有些人则能同时形成多个想法,他把这两个纬度制成图表,形成了命令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四种决策风格。

命令型决策者有效率和逻辑性,追求理性,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较低,所以他们几乎不考虑备选方案,用最少的信息快速决策,注重短期效应。

分析型决策者思维理性,但对不确定性有较大的容忍度,期望有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备选方案可供选择,他们谨慎细心,具备适应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

概念型决策者靠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对不确定性信息容忍度高,能考虑多种备选方案,善于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注重长期效应。

行为型决策者靠直觉和创造性思维,对不确定性信息容忍度低,但他们善于合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本章小结

决策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为了达到预定目标,在几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即多方案选择。它包括决策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预测未来、拟订方案、选择方案以及决策实施中的追踪等在内的完整过程。

决策是一个系统,它包含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标准、决策的理论和方法等一系列要素。决策是一个逻辑过程,它包括认识决策需要,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拟订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定决策方案;实施决策方案;评价决策效果等一系列步骤。

决策理论是对人类决策行为的概括和总结,是西方管理领域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有理性主义理论、前景理论、渐进理论、小组理论、博弈理论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决策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决策分析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是通过研究决策问题的客观关系和其内部量的规定性,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模型的解作为决策期望值,再依据期望值选择决策方案的一种科学决策方法。它包括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等。决策的定性分析方法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判断或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成就,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决策过程中,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并作出评价和选择的方法。它可以分为个人定性决策的方法和群体决策方法。

决策过程中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参与,任何决策都是通过人的心理过程来实现,因此决策受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决策者的决策心理有助于提高决策的质量。

☞关键术语

决策 战略决策 战术决策 常规决策 非常规决策 组织决策 个人决策 确定型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 风险型决策 初始决策 追踪决策

☞思考题

1.决策的概念和原则是什么?

2.决策的步骤和特点是什么?

3.决策理论有哪些?

4.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有哪些?

5.决策者的个性与决策的关系是什么?

☞案例

中华鲟与葛洲坝——决策的科学论证

修建葛洲坝发电站是一项巨大工程,它的建成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葛洲坝修在长江里,必然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一些改变,对生活在长江中的水族王国当然有影响,考虑中华鲟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葛洲坝工程是如何决策的呢?在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时,充分说明了决策需要真正的科学论证。

中华鲟是一种习性很特别的洄游鱼类。它产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长到四五寸长就顺江而下,出吴淞口,到东海、南海深入海里生活。七八年后长到200多公斤,性成熟了,又进吴淞口,贴着河床,溯江而上到金沙江产卵、授精,后再游入大海。如此往复,直至老死。

横断长江的葛洲大坝,自然会使中华鲟望洋兴叹,到不了金沙江,会出现什么后果,又该怎么办呢?当时,社会上一些好心人议论纷纷,断言中华鲟会绝种,从而破坏长江的生态平衡。有的说:中华鲟不到金沙江不回头,宁可在大坝钢筋混凝土墙上碰得头破血流,也不会在葛洲坝以下产卵。有的说:人工繁殖中华鲟非常艰难,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实现的事情。为了“拯救中华鲟”许多人主张在葛洲坝工程大坝上开一个12米宽的口子,作为中华鲟鱼道。少数人甚至反对葛洲坝大江截流。这些同志写文章,发表演说,上书党中央和国务院。不过,这些人大都不是研究鱼类的。而有关单位组织了国内一批鱼类专家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认为这不会影响中华鲟的生存。

为了充分考虑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决策,国务院决定专门就这个问题召开论证会。在论证会上各种意见交锋,争论十分激烈。而主张不修鱼道的只居少数,他们是以伍献文为代表的国内一批鱼类专家教授。他们认为,葛洲坝工程不会使中华鲟绝种,修建鱼道是没有必要的。主要理由是:1.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修建鱼道不能解决鱼类过坝问题。江水流急,中华鲟很难找到专门为它设置的鱼道。2.生物都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只要不超过临界点就能生存。葛洲坝距吴淞口1000多公里,其间没有拦河坝阻隔,足够中华鲟回游。而且葛洲坝以下的地区的秋天,即中华鲟产卵季节时的气候、水温与金沙江差不多。中华鲟到不了金沙江就会在葛洲坝以下产卵,不至于绝种。3.人工繁殖中华鲟不会有大困难。开发中华鲟资源应依靠人工繁殖放流,鲟鱼生产国前苏联就是用人工繁殖放流的办法。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不同意,继续议论纷纷。国务院分析了各方面意见后认为,伍献文等专门研究中华鲟的鱼类专家认为不必修建鱼道,他们的意见建立在长期对鱼类研究的基础上,是有科学依据的,值得重视。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大坝建设决定中毅然采纳了伍献文等鱼类专家的意见:葛洲坝工程按原计划修建,不在坝上开鱼道(为以防万一,坝上保留了建鱼道的位置)。这个决定为国家节省了3500万元。

时至今日,事情的发展完全如伍献文等鱼类专家预计的。中华鲟以灵活的生存能力,在葛洲坝以下宜昌一带河滩上找到产卵的地方。1982年就在坝下发现中华鲟产卵场,以后逐年增加。在吴淞口崇明岛附近年年都能搜索到中华鲟幼鱼。中华鲟并没有像有些人想像得那样笨,在坝壁上碰得“头破血流”。并且,人工繁殖中华鲟的研究,1983年便成功了。经过人工催情,雌中华鲟一次可产卵50万个,雄中华鲟能排精配种。由于鱼池里没有中华鲟的大敌铜鱼(铜鱼专吃中华鲟下的卵),鱼卵孵化成活率可达3%,而在天然河道里的孵化成活率只有1%。

决策行为是走向未来,决策需要总结过去经验,在分析研究复杂的客观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中,决定未来行为过程,其正确与否决定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程度。因而,决策应该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决策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问题,进行决策需要科学的态度,需要科学的论证。好心,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它不能代替科学,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当然也就更不能凭想当然。科学是依照客观世界本来面目去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它是严肃而又实事求是的。有时,它的结论不一定会为多数人所接受。然而,只有通过科学的艰苦的探索和研究,才能把握住复杂的客观世界,才能比较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和结果;也只有按照科学办事,注重决策的科学论证,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中华鲟的决策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些道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点,对于需要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决策,特别是科技决策是不能以意见人数的多少来断定正确与否,和以此为根据进行决策的。

(资料来源:曾端祥,赖武森,等著.决策例谈[M].武汉:武汉出版社,1988,8:35—37.)

请思考:

1.该案例的决策方案的论证方法是否正确?你认为还有哪些补充?

2.你认为在选择决策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