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共性和个性。这一节,我们主要论述共性个性对立与零度偏离对立之间关系。比如两本书,一本是《语法教程》,一本是《普通语言学》。当一马一狗两只动物存在的时候,马和狗是个性,动物是个性——我们能够看得见一匹马和一只狗,但是看不见动物。动物是二者的共性,马和狗是动物的具体存在形式。上一级的抽象往往是下一级抽象的共性,是零度;而下一级则是上一层的个性,是偏离。

共性和个性。共性顾名思义,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共同属性;个性,就是单个事物或现象区别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基本属性。共性往往被认为是零度,个性往往被认为是偏离。这一节,我们主要论述共性个性对立与零度偏离对立之间关系。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零度和共性之间的关系。

2.4.1 零度与共性

我们反复强调过,零度代表空和无,是事物发展的起点,也是事物发展的终点,这是理解零度的出发点。比如人的一生,从零度开始,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精子和卵子相结合,变成了受精卵,从此就开始了不断偏离发展的过程,到最后死亡消失,回归零度,又变成空——从零度开始,在偏离中发展,到零度结束,这就是人的一生。那么人类呢? 由于人类的起源,从理论上来说和人的起源是一样的,当第一个人诞生的时候,就诞生了人类,但是第一个人出现之前是没有人类的,那种无人的状态就是整个人类的零度,人类从诞生的一刻起就开始了自己的偏离式发展,但是最终还是会像恐龙之类的物种一样,消失在茫茫宇宙当中,回归零度。但是这个零度和共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知道,无论是在讨论人还是人类的零度和偏离之间的转换,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对一个事物或者一类事物进行界定。而界定一个事物,是认识的起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事物存在的开始——假如我们站在“语言之外无物”立场来说话的话。例如,如果没有语言,我们怎么表达我们所称之为“人”的东西是“人”? 那么事物又如何被界定? 从零度开始,从共性开始。语言一开始出现,就代表了共性,代表了归纳和概括,或者说代表了范畴。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动物,给它命名为“人”,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种叫作人的动物,在没有获得命名之前,世界上是没有叫作“人”的动物的,而其他事物想要被命名为“人”的话,就需要命名者认为它同时也具有人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作为“人”这一范畴的共性,就是其他一切事物获得“人”这个称号的起点,就是任何一个单个事物要想获得“人”这个称号的零度,这个零度就是共性。显然共性之所以被认为是零度,是因为共性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起点,或者说必备的条件,一旦某个单个事物具备了这个条件,就可以被称之为这个事物的名称,这就是为什么共性可以看成是个性的起点,是个性意义上的零度。

2.4.2 个性与偏离

共性是个性的零度,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个性是共性的偏离。证明这一点,我可以从两个视角出发:静态与动态。

所谓静态视角就是假设共性与个性处在同一个界面或者说同一个时空点,两者关系相对稳定。比如两本书,一本是《语法教程》,一本是《普通语言学》。两者同时摆在书桌上,二者位于同一个界面,同一个时空点,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这两本书在昨天的状态和今天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的状态就会相对陈旧一些),但是就此时此刻来说,它们相应而存在,二者所形成的关系相对稳定。表面上,我所能看到两本书封面上写的是《语法教程》和《普通语言学》,并没有看到“书”写在封面上,但是二者都是书,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换言之,“书”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看不见也摸不着,就是所谓的“无”和“空”,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零度,需要通过《语法教程》,《普通语言学》这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书”就是《语法教程》和《普通语言学》这两个具体存在的共性,或者至少可以说,共性之一——我们既可以指着《语法教程》说“这是书”,也可以指着《普通语言学》说“这是书”。这就和“白马是马,黑马也是马”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所能看到是所有马匹都是有颜色的,为了区别不同颜色的马,就可以用颜色词来给不同颜色的马命名,一旦“白马”获得白马的名称之后,这个名称就不再是“马”——把不同颜色的马放在一起,为了区分个性,找到具体的所指,就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给马命名,无论是白马、黑马,还是综马、红马,都只是马的具体名称,而这些各种颜色的马的本身,也是“马”这个抽象概念的“实物表征”,即马的个体属性。每一批马的具体属性,我们可以看到,但是唯有它们的共性“马”,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依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来说它们是“马”,因为实际存在的马必定有大有小、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老有幼、有美有丑、有各种颜色、有各种长相……为了将一匹马和其他的马区分开来,我们只能以它的典型性特征来给它命名,或者给他一个不同于原来那个名称的名字(如英语中的小马,就用“pony”来表示,不同于意义较之更广泛的“horse”),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马确实非马”,因为白马是具体存在的那匹看得见摸得着的马,“马”是所有马的共性,我们可以看得见一匹、十匹马;甚至千匹、万匹马;但是看不见所有的马。作为共性的马,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看见作为个性的马。而只要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马,就必然具备其他所有的马所不具备的个性,就不再是共性意义上的马。换言之,具体存在的马,不等于抽象意义上的马,而是抽象意义上“马”的偏离。如果具体存在的马完全等同于抽象意义上的马,那么世界上就只能有一匹马。正如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两匹完全相同的马。假如世界上真的只有一匹马,那么马很快就会消亡了,我们知道迟早都会有这么一天,毕竟偏离始终还是要回归零度的。

2.4.3 共性与个性的转换

共性和个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此一时的个性可能会变成彼一时的共性,而彼一时的共性,也可能变成此一时的个性。在一黑一白的两匹马中,白马和黑马是个性,马是共性——我们看得见白马和黑马,但确实看不见“马”,因为马是抽象的,依附于白马和黑马而存在。当一马一狗两只动物存在的时候,马和狗是个性,动物是个性——我们能够看得见一匹马和一只狗,但是看不见动物。此时动物是抽象的存在,而马和狗是具体的存在。动物是二者的共性,马和狗是动物的具体存在形式。可见所谓共性和个性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不同的抽象层级,共性和个性相对关系也就不一样。上一级的抽象往往是下一级抽象的共性,是零度;而下一级则是上一层的个性,是偏离。

然而语言本身就是因为共性而存在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旦获得自己的名称,这个名称本身就只能作为抽象的概念而存在——否则我们就无法将名称和事物本身剥离。因为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是具体的,拥有自己独立个性的。而命名者在给具体事物命名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命名。一旦给事物命名,或者事物一旦获得名称,就打上了人类认知的烙印——不同的语言对事物的命名都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给事物命名的思维角度不一样,每一个命名都是抓住了事物某个或者某些方面的区别性特征。当事物获得名称的时候,人们就会用这个名称来指称他们认为同一范畴的相同的或相似的事物,这个名称就会变成所有这些相同或者相似事物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往往会成为区分这一类事物的出发点,成为零度。例如,我们一旦给“狗”,命名为狗。那么所有的其他诸如大狗、小狗、花狗、黑狗、白狗都首先是狗的范畴,这是共性,然后才是自己的“大、小、花、黑、白”等个性。但是大狗获得名称之后又会成为大狗类别的出发点,成为更小范畴的零度,如“大白狗、大黑狗”、“大狗”则是这两者的共性,是零度,而“黑、白”是两者的个性,是零度基础上的偏离。总而言之,一个事物获得名称,既可能是已有认知上的偏离——共性中剥离出个性的结果,也可能是认知其他类似事物或者相同事物的零度——获得个性认知的出发点。

2.4.4 共性与抽象存在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旦个性成为认识其他事物的起点,就会变成共性;一旦共性产生,就会变成隐性的概念性的东西,成为抽象的存在。我们看到马和狗,首先是将马和狗分别范畴化,只有当马和狗分别变成抽象的存在,我们才能区分马和狗。在两匹马中,根据颜色的不同,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白马和黑马,马变成抽象的存在——否则我们就无法区分白马和黑马。这就说明,在现实交际过程中,我们要想区分具体存在的事物,就必须隐去它们的共性,凸显它们的个性。如果只是强调共性,就无法知晓具体事物是什么。这就说明,共性总是抽象地存在着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概念。但是抽象的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具体的事物当中,总是蕴含这样或那样的共性,即与其他具体事物相同或类似的特性,否则我们就无法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基础就是事物之间的共性,即事物间的零度。而对事物进行分类,是我们加深对事物认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共性赖以实现的基本途径。

共性是抽象的也是单纯的,个性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一个具体的事物,可能包含着许多个性,而每个个性都可以转换成共性。一匹马既可以归类于动物,也可以归类于交通工具;既可以归类于作战武器,又可以归类于农作工具;既可以归类于实用工具;又可以归类于娱乐工具。马和狗归为同一范畴,在于它们都是动物,具有动物的属性。马和汽车归为同一范畴,在于它们都可以把人和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具有交通工具的属性。马和刀剑归为同一范畴,因为它们都可以在战场上使用,具有作战工具的属性。马和犁耙归为同一范畴,因为马和犁耙都可以用于农业耕作,具有农作工具的属性。马和房子归为同一范畴,因为马和房子都可以供人类使用,具有实用性。马和乐曲归类为同一范畴,因为骑马听乐都可以给人类带来愉悦,具有娱乐属性。可见马的每个个性,可以成为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共性。理论上来说,马这一具体事物,具有无数个属性,每一个属性都可以和其他类似事物之间有着共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共性就是个性,个性就是共性,只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而已。比如,马和汽车放在一起,动物性是马的个性,而交通性则是两者的共性;马和猪放在一起,交通性是马的个性,而动物性则是二者的共性。所以我们是从方法论的意义来看待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共性是零度,个性是偏离。零度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偏离是一事物区分于另一事物的基本条件。

2.4.5 共性与个性的方向性

当一个人在电话里面对朋友说,“我家里有两只动物”,朋友无法知道,这两只动物是什么,更无法想象出这两只动物的具体样子,除非事先已经看过这两只动物。但是,假如他说“我这里有一只狗和一匹马”,朋友就可以推断“他有两只动物在家里”。同理从“有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可以推断出“有两匹马”的存在,但是从“有两匹马”却不能推断出“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的存在。这就说明,共性必定隐藏在个性当中,因此我们从个性推断出共性的存在;而共性中未必隐藏着具体的个性,因此从共性很难推导出具体的个性。这种推导的单方向性,恰恰可以说明,共性中孕育着个性,是个性的起源,是个性的零度,因此个性中一定隐含着共性的特质,进而可以从个性中推导出共性。而个性则是从共性中派生出来的,是共性的进一步发展,是共性的偏离,代表着未来和未知,代表着非确定性,因此我们无法从共性中推导出个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