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生产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生产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顿财政金融,恢复生产从解放那天起,陈锡联就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为使物价不致过分下跌,妨害国民经济的恢复及私人企业的利益,市政府通过国家金融部门和国有贸易机构,动用加工、订货、收购、贷款等手段,使物价略有提高并趋向稳定。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2月16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对中国加强封锁禁运。为了力促市场恢复

★整顿财政金融,恢复生产

解放那天起,陈锡联就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重庆经济彻底崩溃,纸币失去信誉,市场上出现以物易物。

11月30日重庆解放之时,社会物资奇缺,人民啼饥号寒。陈锡联积极协调,从外地调集了大批粮食、食油、煤炭等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运入市内,投放市场,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对安定人心、巩固革命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生产的恢复工作刚刚开始,新建立的国有经济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调节市场,加上党对大城市管理还缺乏经验,在流通领域里只注意了批发,没有掌握加工和零售环节,一部分奸商趁机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群众多年来的紧张心理没有消除,也参加了市场抢购,所以,物价总的趋势仍在不断上涨。从1950年1月26日至2月3日的8天之内,重庆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66%,其中米上涨了184.46%、纱上涨了70.51%。2月3日,政府为平稳物价,通过西南区粮食公司、花纱公司在市内抛售大量粮食、棉花,物价暂时稳定在已上涨的高峰上。13日,时值春节年关,从商品糖、油开始,全市再度掀起了以米、纱为主的全面物价猛涨,10日之内主要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85.5%,以1949年12月份为基期的42种主要商品,3月份趸售价格指数高达448.09%。

2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财经委员会发出《批发物价应根据中贸部决定》的指示,重庆市市场物价交由西南军政委员会贸易部统一掌握管理。3月,全国开始实施财经统一,实行现金管理,建立贸易金库制度,实行有计划地调拨和抛售大量物资,市政府也采取了及时征税、发行公债等措施,市场物价逐步由涨转跌,趋向稳定。42种主要商品从3月上旬到5月下旬的三个月内,持续下降。为使物价不致过分下跌,妨害国民经济的恢复及私人企业的利益,市政府通过国家金融部门和国有贸易机构,动用加工、订货、收购、贷款等手段,使物价略有提高并趋向稳定。

为了把货源控制在公有制经济手中,确立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从3月份起,西南贸易部先后在重庆建立了西南区粮食公司、百货公司、花纱布公司、工业器材公司、石油公司和煤建公司等大区国营商业批发机构,负责领导和组织西南区及重庆市主要商品的购销工作。紧接着,重庆市也相继成立了零售粮食、百货、五金、交电、化工、医药等10家市级国营商业机构,初步形成了国营商业批发、零售体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重庆市内少数投机商人认为有机可乘,又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使市场物价在一个月之内平均上涨了23%,尤其是国营商业公司未经营的西药、五金器材、汽油等商品,其上涨情况更为惊人,部分绸布、面粉、纸烟厂商也开始蠢蠢欲动,进行投机的期货交易。市政府发挥市场调剂供需、联系产销的积极作用,以稳定物价、取缔投机、保障合法贸易,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始对各主要交易市场进行整顿和管理。先后在市内建立了粮食、花纱、布绸、山货、药材、西药、五金、液体燃料、油脂、面粉、干菜、土布、颜料、卷烟原料、食糖等15个市场管理委员会,使原来分散混乱的茶馆码头交易,逐渐走向集中,建立起初具规范的交易制度,减少了废止的刺激市场的因素,便利了城乡交流。为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稳定零售市场价格,市零售公司从4月至10月,在市区和郊区共开设了30家零售商店,专门经营粮、盐、油、布等,加强了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能力,保障了市场物价的稳定。

到1952年12月,市场42种物价总指数比1949年12月平均上涨1.7倍,比1950年1月平均上涨仅0.177倍,从1950年5月以后市场物价基本上稳定下来。人民群众终于摆脱了过去数十年来因通货膨胀、物价波动所遭受的苦难。

接着,军管会着手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渝资产。

1949年12月5日,市军管会开始向国民党政府所属各官僚企事业单位派出军事代表,并召开员工大会,阐明接管方针,宣讲《接管约法八章》。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协助下,财经、交通、后勤接管委员会分别于1950年1月5日前后完成了官僚资本的接管工作。随即在这些企事业推行民主改革,废除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机构和经营管理方法,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建立合理的工资制度、生产责任制,规定生产定额、技术标准,严格核算成本,裁汰冗员,并对旧的技术人员进行思想改造,让他们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解放初期,曾允许外资在遵守我国法令的条件下,继续经营原有企业。但是,由于外资向来是倚仗帝国主义的特权而发展起来的,随着这种特权的取消,大部分外资企业便因其经营腐败而感到难于维持,有的宣布自动歇业、有的则申请转让。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2月16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宣布冻结中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对中国加强封锁禁运。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民族利益,28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管制美国在华财产冻结美国在华存款的命令》,针锋相对地宣布管制、清查美国政府、企业在华的一切财产和美国在华的一切公私存款。在这种形势下,其他外资企业也因美国的封锁禁运政策而遇到更大的经营困难,大都摇摇欲坠。1951年1月13日,市军管会宣布管制在渝美商财产,此后,重庆市采取接管、征用、代管或其他方式,陆续将在渝的外国大使馆、领事馆、企业、银行、都会医院和公私房地产收归国有,原接受外国津贴和外资经营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也纷纷到军管会重新登记,割断了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联系。

没收官僚资本的一切工厂、矿山、铁路、轮船、银行和其他事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居于国民经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新中国在经济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再就是整顿财政金融。

旧的银钱业,在市场物价波动中常常充当主要角色,因此,改造旧的银钱业,成为解放后政府财经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解放初期,由于国民党政权滥发纸币造成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币制极为混乱,银元券、银元、黄金、外币和人民币同时流通。因随军带入重庆的人民币太少,一时不能占据主币地位,这就造成一些金融投机分子的猖狂活动,使各业资金周转和正常的市场流通发生困难。为了力促市场恢复正常,把全市的财政金融引上正轨,军管会于1949年12 月10日发出布告,宣布人民币作为市场流通的唯一合法货币,银元券作废。同时,考虑到银元券在重庆的发行量不大,且多在中下层市民手中,为了保护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军管会决定以100元人民币兑1元银元券的比价,限期兑换。

当重庆市军管会发布以100元人民币(旧币)比1元银元券的比价,收兑群众手中银元券的安民告示后,出现了一场挤兑风潮。全市各收兑点纷纷告急,银行库存减少,汇兑的人们有增无减。

陈锡联和副市长曹荻秋及时把情况汇报给刘伯承、邓小平,邓小平同志在听完了汇报后,非常果断地说:“只要能维持3天就行。我已与刘司令员商定,立即调集部队所有的款子补充库存,再从邻近地区调运一些应急,问题可得到缓解。”

很快,重庆银行大楼前挤兑的人群惊奇地发现,银行的铁门内奇迹般地堆着成捆、成扎的崭新的人民币,门前排起的长龙渐渐消失了。与此同时,市政府采取措施,取缔了校场口米亭子银元交易黑市,银元贩子顿时销声匿迹。街上,取代前几天挤兑喧嚣的是声势浩大的“拒银运动”游行队伍和一队队的街头宣传队。没过几天,中央派专机给重庆送来了几千亿人民币,解决了西南当局的燃眉之急。

市人民银行立即组织公私力量收兑,至20日收兑完毕,共计收兑银元券1017万余元,放出人民币101700万余元。由于比值公道,人民币在群众中站住了脚,开始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媒介,为下一步与银元作斗争打下了群众基础。

银元流通市面为时已久,解放之初,为了维持市场交易和便利债权债务的清理,军管会参照全国其他大城市的行情,临时规定6000元人民币折合1块银元,40万元人民币折合一两黄金,暂准流通。1949年12月下旬,长江航运恢复,下游各埠金银投机商调款来渝兑换金银,借以牟利,四乡商贩来渝售货后,必携银元返乡,在各方抢购之下,金银持续上涨,物价随之上升,人心惶惑。

为了稳定金融,加强管理,消灭投机,平抑物价。陈锡联指示市军管会,于1950年1月12日公布了西南军政委员会颁布的《西南区金银管理暂行办法》,明令禁止银元作为流通媒介,严格取缔金银黑市交易。市人民银行随即发动全市群众性的拒银运动,在短时间内就将银元排斥出货币市场,赶入地下。同时,协助市公安局严格取缔金银黑市和走私,严惩金融投机分子,对金银坚决予以硬性冻结,消灭公开计价行为,使金银黑市逐渐减少,并最终与市场物价脱节,澄清了混乱的货币市场,建立起统一的人民币市场。2月22日,市军管会公布了《银钱业管理办法》,市人民银行开始对各行庄加以严格管理,帮助其扭转投机风气,引导私营行庄向正路发展。

与上述工作进行的同时,在陈锡联的领导下,市政府建立起了人民的金融机构,在市内商业中心、工厂集中点和交通要道开设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至1950年10月底,全市建立起22个分理处、1个储蓄所;全市应受现金管理的机关,除少数距银行太远的几个外,都已向人民银行开户存款。由于集中了各机关的闲置资金和私人的社会游资,人民银行成了新的金融中心,随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配合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对货币的流通加以适当的调节与管理,帮助物价长期稳定。

重庆是一个工商业城市,恢复生产和经营是头等大事,合理有序地进行工商企业调整对重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工商业在抗战期间曾获得长足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前夕已逐渐萧条下来,即使这样,全市仍有工业企业3137家、轮船公司27家、银行和钱庄110家、商业企业2.73万家,是全国七大工商业城市之一。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退时对若干重要生产部门进行了破坏,资本家对人民政府的政策不了解,交通受阻,因而解放初期重庆的工商业几乎处在瘫痪状态,资金短缺、原料缺乏、工厂停工、商店滞销成为普遍现象。

全市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问题,在接管期中,就已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军管会为了解决工业原料的来源和产品的销路问题,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快恢复交通运输

1949年12月上旬,市内轮渡各线先行恢复,下旬整个长江航运恢复,成都解放后,成渝、川黔公路次第通车,部分公私工商企业也陆续开始恢复生产。

重庆接管工作告一段落之后,遵照刘伯承主席在重庆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发出的“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而斗争”的指示,陈锡联带领市政府把迅速恢复生产作为重庆市的中心工作。

为了给调整工商业提供可靠的依据,陈锡联带领市政府从1950年4月开始,举办了重庆工商业总登记。

6月,市工商业调整委员会成立,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对重庆的工商企业进行调整。

在调整中,陈锡联亲自抓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工作,为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胡子昂先生是重庆工商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49年他投奔解放区,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解放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被选为重庆市副市长。在此之前,他便下定了决心,要将自己所有的企业和股票全部交给国家。他向重庆市的几位领导提出了这个要求,陈锡联市长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无先例可循。胡子昂先生见无回音,又提出将华康银行先交政府接收。

陈锡联经过仔细考虑,觉得可以施行。为了寻求支持,他专门就此事请示了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答复道:“现在全国还没有这个先例,那我们就从胡子昂先生这里开个先例吧。”就这样,胡子昂先生将自己的全部产业及房屋交给了国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就这样,工商企业调整进展顺利。到9月底,根据量销为产的原则,调整了煤矿、卷烟、火柴等行业;通过采购和加工订货调整了橡胶、面粉、钢铁、机器、被服、棉纺织等行业;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了木货、五金等行业。由于进行了重点的调整,在公私关系上有了较明确的分工,初步实行了统筹兼顾,从而使全市工商业在恢复生产的道路上开始各得其所,在产销关系上逐渐加强了计划性,防止了因盲目生产而发生的过分膨胀与过分萎缩,为计划经济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重庆市第一届第三次各代会后,工商业的调整逐渐转向与当时交通建设、市政建设、衣住民食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钢铁、机器、五金电料、碾米、面粉、土布、砖瓦、木材、针织等9个行业,特别对批零售差价、地区差价做了适当的调整,使城乡物资业、公私关系更趋正常,在产销关系上由于原料与生产配合、生产与销售配合,遂使生产与销售的计划性大大加强。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调配工作,由工商联对原行业工会进行了整理,实行明码实价,建立统一的记账制度,为查账计征创造了初步条件。1950年,还在27个行业中组织了72个联营社,参加厂商1370户。通过联营,在精简机构、降低成本、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处理劳资关系也是恢复生产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市劳资关系一度恶化,特别是1950年3月以后,以解雇工人为主而引起的劳资纠纷,曾经发展到很紧张的地步。产生劳资纠纷的原因:一是随着新的经济秩序的建立,私营企业过去那套投机性经营完全不能适应,加上交通不畅、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滞销、亏损严重,即使国家采取贷款、订货、委托加工等措施进行扶持,仍有2000多个企业被迫停工。不少工商业主由于对政策不够了解,顾虑重重,消极等待,有困难不设法克服,想拖垮了事;或者依赖银行贷款,把困难转嫁给政府和工会,挑起工人对党和政府不满;有的则偷偷转移资金,缩减生产,动辄以失业、欠薪、停伙、解雇对工人进行威胁。二是解放后工人情绪高涨,但对政府政策理解不深,主人翁观念模糊,片面认为翻了身,一切都自由了,不遵守劳动纪律,仍采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套斗争方式对待资方,过高要求减少工时、增加工资,同资方发生正面冲突,酿成了全市性的劳资争端。

在重庆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刘伯承主席明确指出:“恢复生产必须适当解决劳资问题,在工人职员方面,应积极工作,照顾到资方有利可图,以获得自己生活所必要的工资,不可过高要求;在资方,则应在正当途径上获得利润,给工人以现在生活条件所必要的工资,不可过低发给或施以不合理的待遇,尤其要改变过去压迫工人的观点。现在应该双方协商,合理解决,订立合同以实现劳资两利。私营经济事业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者,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营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

1950年3月,全国实行财经统一,物价日趋平稳,虚假购买力退出市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商业的共同弱点一下子完全暴露出来,在重庆的具体表现是:工业产品滞销,服务于旧社会的商品失掉了购买对象;银行贷款和汇兑业务异常清冷,市场十分萧条。针对当时“大行业困难较大、小行业困难较小”的情况,市政府决定,通过各级机关的指导和大力扶持,动用收购、订货、加工、贷款等种种形式,来逐步地解决工商行业的困难,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

截至1950年5月底,国营贸易公司向私营厂商收购各种货品所投放的现金总数达1284亿元;各花纱布公司收购纱、布共投放现金210亿元;百货公司在收购中投放现金134亿元;其中用作向私营厂商收购者占70%;土产公司收购猪鬃、羊皮等物资共放出现金362亿元,出口商纷纷恢复活动;油脂公司在收购中共投放现金78亿元,至4月底共计收购桐油1079吨,大大鼓舞了桐农的生产积极性,并使贩运商的资金得以周转。

加工订货是扶持工商业的有力武器,粮食公司先后供40多家碾米厂加工米7.8万余担,花纱布公司在3个月内供给棉纺织业棉花7.1万担,使拥有12万锭的重庆棉纱工业得以迅速恢复。成渝铁路开工后,所需的第一批器材分配给私营机器工厂承制的共500余吨,使重庆停工已久的将近30家大中型钢铁、机器厂于6月份重新开工,从而带动400余家小型工厂也陆续恢复了生产。此外,军需部门还自行向私营厂商订购了大批军用物品。

在贷款方面,人民银行重庆分行自开业到5月底为止,共贷出款项计474亿元,其中90%以上是贷给私营厂商的,对恢复生产、发展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与扶持,旧的经济体制逐渐发生变化,重庆工商业开始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改组。过去服务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行业——如投机商业、放高利贷和买卖空的金融业、迷信品工业,以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高级消费品工业,大部分倒闭或转业。过去废止发展起来的工商行业,也根据产、运、销平衡的原则进行了调整,私营工商业机构的臃肿庞大、经营腐败等弊端,也都得到了改变,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及广大人民生活需要的行业,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正常活跃。1950年2月至12月,全市工业实增1120户、商业实增2433户,从5月份起,大米、布匹等市场成交量均以20%~50%的幅度增加,纱布、肥皂、香烟等产量也以30%~50%的幅度上升,市场和物价基本稳定。

自此,全市工商业情况开始好转,公私业务关系渐趋正常,全市商品交易数量大幅度增加,银行贷放和汇兑业务骤增。这些状况有力地鼓舞了工商业者的信心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交通的畅通和市场的活跃,重庆市的工商业终于摆脱窘迫的困境,开始稳步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