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时间:2022-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非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在劳动力市场是非竞争的情况下,形成的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会不同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情况。劳动力市场非充分竞争又分为两种情形: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由于存在买方垄断,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例如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第四节 非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在劳动力市场是非竞争的情况下,形成的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会不同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情况。劳动力市场非充分竞争又分为两种情形: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一、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

买方垄断是指企业是劳动力的唯一买方,在现实经济中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或者特殊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市场分割,出现了许多个不同的彼此不联系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某一地区只有一个大企业,而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地区分割,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非常困难,当地劳动者只能在此企业就业,这个企业就具有买方垄断的地位,或者对于特殊类型的劳动力,只有一家企业对此劳动力有需求,劳动者也只能到此企业就业。买方垄断的企业对工资有决定权。买方垄断的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经常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的地位),雇佣的劳动力数量也比较多,由于没有其他企业与它竞争,因而它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也就是整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企业要想多雇佣一单位劳动力,必须提供给劳动者更高的工资。

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每个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在现行的市场工资水平下,企业可以雇佣到发展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者。企业对工资没有决定权,只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边际收益产品等于市场工资的原则来决定需要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又分为完美歧视的买方垄断者(Perfectly Discriminating Monopsonist)和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Nondiscrimination Monopsonist)。对于前者而言,企业可以对不同的劳动者支付不同的工资水平,即开始雇佣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随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和劳动力供给量的不足,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来吸引新的劳动者,但企业原有劳动者的工资可以不变,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很容易理解,这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也就是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线。

如图4-6所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雇佣决策要保证雇佣一单位劳动者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收益曲线用企业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来表示,如果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充分竞争的厂商,则边际收益产品又等于边际产品价值。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则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之点为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雇佣点,这时企业雇佣劳动者的数量为L*,均衡工资是W*,但是这只说明雇佣最后一个劳动者支付W*的工资,对于此前雇佣的劳动者,拿到的工资都低于W*。

图4-6 完美歧视买方垄断企业的雇佣决策

与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情况(均衡由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决定)相比,完美歧视的买方垄断情况下雇佣劳动力的数量是相同的,但支付的工资不同。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上,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够获得W*的工资;而在完美歧视的买方垄断情况下,只有最后一个单位劳动者能够获得W*的工资,此前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低于W*,即按照他们的保留工资进行支付。

对于非歧视的买方垄断者来说,所有劳动者的工资必须相等,无论他们进入企业的时间早晚。因为他们的技能相同,如果工资不等,会影响其劳动积极性的发挥。这时企业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就会发生变化,它不再与劳动力供给曲线相等,而是会位于劳动力供给曲线之上。如图4-7所示,企业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成本曲线为MC,劳动力供给曲线和雇佣劳动者的边际收益曲线与图4-6相同,这时,均衡雇佣点是MC与VMP相交之点。均衡的雇佣数量为Lm,均衡工资为劳动力供给曲线上对应的工资Wm(因为是买方垄断),所有的雇佣劳动者都获得这一工资水平。

图4-7 非歧视买方垄断厂商的雇佣决策

与图4-6相比,可以看出,非歧视的买方垄断的雇佣数量减少了(因为其雇佣成本增加),支付的工资得到统一,但仍低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工资,低于劳动者的边际收益产品。劳动者仍然受到剥削(新古典意义的剥削[9]),所以工资仍有必要提高。由于存在买方垄断,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完成,例如实行最低工资标准

在买方垄断的情况下,最低工资的有效实行可以提高工资并增加就业量。如图4-8所示,如果存在非歧视的买方垄断厂商,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企业雇佣的劳动者数量为L0,支付的工资为W0,低于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工资水平。现在,政府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W,则企业可以雇佣L1数量的劳动者,因为劳动力供给曲线表明在这一工资水平下的供给数量为L1。而企业的边际成本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达到L1之前,边际成本是固定的,都等于最低工资水平,在L1之后,边际成本会上升,回到原来的边际成本曲线上。所以,边际成本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水平的,另一部分是上升的。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企业的均衡点会发生变化,雇佣数量达到L1,这一数量大于没有实行最低工资法时的雇佣数量。

图4-8 最低工资对非歧视买方垄断厂商雇佣的影响

最低工资法实行之后,既使劳动者增加了工资,又使就业数量得到增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买方垄断企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需要多雇佣劳动者。这是它的唯一选择,企业雇佣L1数量的劳动力比雇佣L0数量的劳动力能获得更高的利润。至于这时的利润与原来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则取决于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减少的利润是企业丧失垄断地位的后果,它只能接受这个事实。这也说明上面的现象:为什么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后,年轻人的就业数量没有下降。因为许多企业中存在着买方垄断。最好的结果是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等于完全竞争下的均衡工资水平,这时的工资和就业量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工资与就业量完全一致,即依靠政府的干预消除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垄断。

对于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结果会有所不同吗?雇佣的边际成本线同样发生变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水平的最低工资,第二部分是重新回到劳动力供给曲线。均衡点仍为原来的均衡点,雇佣数量不变,变化的只是工资支付。在L1之前雇佣的劳动者统一得到最低工资,在此之后雇佣劳动者的工资不断提高,按照劳动力供给曲线进行支付。最好的结果是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等于均衡工资水平,这时的工资和就业量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的工资与就业量完全一致,但是企业的利润会减少。买方垄断的地位完全丧失,企业为了生存,依然要雇佣原来数量的劳动者。

案例:运动员市场上的买方垄断

在职业运动员市场上,许多俱乐部要求运动员必须为其服务若干年,在服务期间不允许转会。长期劳动合约的存在,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对于劳动者来说,相当于面对唯一的劳动力买方,类似于买方垄断。

前面已经说明了买方垄断情况下的工资偏低,但是我们看到现实经济中,运动员的收入却很高。其实,相对于他们的边际收益产品(为俱乐部创造的收入)来说,工资仍是偏低的。如果能够转到其他俱乐部,运动员的收入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即说明了买方垄断的存在。在这样的长期劳动合约下,如果运动员要转会,必须支付大笔的转会费给现在的雇主,而这笔费用往往是新俱乐部代替其支付的。也就是说,买方垄断的存在并不影响运动员在俱乐部之间合理地配置,一个俱乐部只要发现适合自己俱乐部的优秀运动员,就可以通过支付转会费的方式获得。这与在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就职于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才能的企业相比,结果是一样的。

例如,甲俱乐部发现了乙俱乐部的一名运动员,认为其若在甲俱乐部效力,边际产品价值至少是每年200万元,而他在乙俱乐部的收入为每年100万元,因而愿意用200万元来引进他。如果运动员可以自由转会,这个运动员就会向乙俱乐部提出转会要求,说有另外一个俱乐部愿意用200万元来吸引他加盟。乙俱乐部会考虑他在本俱乐部的表现,如果认为他确实有至少200万元的贡献,就会将其收入提高到200万元,这样运动员就不会转到甲俱乐部。如果认为他的贡献不到200万元,就将导致运动员转到甲俱乐部去。不管怎样,运动员都在能够创造最大边际收益产品的俱乐部效力。

在运动员没有自由转会权利的情况下,甲俱乐部需要直接与乙俱乐部谈判,向其说明将以200万元引进该运动员,即为运动员支付每年100万元的收入,另外给乙俱乐部100万元转会费。乙俱乐部这时需要考虑该运动员对本俱乐部的贡献:如果大于200万元,它会拒绝甲俱乐部的要求;如果小于200万元,它会放运动员走,并从中获利100万元。甲俱乐部也从中获利,获得的是200万元和该运动员在甲俱乐部实际贡献之间的差额。不管怎样,运动员都在能够创造最大边际收益产品的俱乐部效力。

自由转会与长期劳动合约对资源配置的效果不产生影响,说明谁拥有产权——决定劳动者从谁那里被雇佣,对劳动者最终的工作地点没有影响,这反映了所谓的科斯定理。言外之意是,只要相关各方可以自由谈判,资源的有效配置就会实现,与最初的资源权属无关。即使存在长期劳动合约,运动员在俱乐部之间的流动仍是频繁的,他们的配置效率能够得到实现。实行自由转会制后运动员的流动并没有显著提高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劳动者的收入却是不同的。如果劳动者有自由转会的权利,则新俱乐部就不需要向原来的雇主支付转会费,劳动者的收入就会得到提高。例如,可以自由转会的棒球手比不能自由转会的棒球手收入高50%。[10]

至于“为什么有的企业实行长期劳动合约,它与人力资本因素有关吗? ”在以后的几章中我们要具体研究。在本章只是说明长期劳动合约会形成买方垄断,以及它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

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是指劳动力供给方是唯一的,它面对着许多劳动力需求者。供给方怎样才能够是唯一的呢?只有将众多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形成工会,代表大家的共同利益,工会的行动如同是单个劳动者的行动一样,没有意见分歧,但谈判力量比单个人谈判力量更强大,在与厂商的谈判中才能处于有利的地位。一般认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卖方垄断是由工会组织的劳动力供给。

卖方垄断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又是如何呢?工会也是一个经济人,它要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这里假设与厂商一样,工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工会提供劳动力也有成本与收益。提供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提供劳动力获得的边际收益可以由劳动力需求曲线推导得出。可以把工会理解为厂商,其产品为劳动力,我们知道,由产品需求曲线可以得出产品边际收益曲线,因而由劳动力的需求曲线(这里为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可以得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曲线MR。

如图4-9所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会的均衡点为提供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与提供劳动力的边际成本相交之点。这时的就业量为Lm,工资应该为劳动力需求曲线上对应的工资Wt(因为是卖方垄断)。可以看出,与充分竞争的情况相比,卖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工资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工资水平W*,就业量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工资水平L*。工会是以牺牲其他劳动力者(非工会成员)的就业和工资为代价来改善自身境遇的。

图4-9 工会垄断下的工资与就业

但是,工会可能有多重目标,不同的工会也有不同的效用函数,不一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例如,工会可能追求就业数量最大化或者会员工资总额最大化。关于工会的行为,我们在第七章中将具体分析。

三、产品市场的垄断

产品市场的垄断也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产生影响。我们知道,在产品市场上处于卖方垄断的厂商其产品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而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也是向下的。如图4-10所示,与完全竞争情况相比,产品市场垄断下企业的产量较小,价格较高。较小的产量会对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产生影响。

图4-10 产品市场卖方垄断企业的产量决策

图4-11 产品市场垄断和竞争情况下的劳动力需求

在产品市场卖方垄断的情况下,产品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所以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位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下方。因为对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是边际收益产品线,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厂商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相比,卖方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而其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较低。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则可以看出产品市场卖方垄断厂商的均衡点为图4-11中的A点。它对应的均衡就业量小于产品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的就业量。也就是说,产品市场卖方垄断厂商的雇佣量较小。

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买方垄断,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上述产品市场卖方垄断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的比较也会有所不同。卖方垄断厂商的均衡工资和就业量都低于充分竞争厂商的均衡工资和就业量,无论是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还是非完全歧视的买方垄断都是如此。

以上说明产品市场垄断厂商的劳动力需求量较小,工资较低。产品市场的不充分竞争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结果产生影响。更进一步地,产品市场的不充分竞争还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充分竞争,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成为低水平的均衡。例如,产品市场上卖方垄断与要素市场上买方垄断这两种情形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产品市场上垄断势力非常强大的厂商往往在劳动力市场上也具有很强的谈判力,劳动力的供给方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劳动力市场上会形成买方垄断。而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出现,产品市场上的垄断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需要与卖方垄断的工会(这一垄断行业的特征使得工会组织率很高)共同分享这一利润,从而同时出现了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和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这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工资较高,但就业数量较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