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机制的内涵

控制机制的内涵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控制机制的内涵Geringer和Hebert对“控制”下的定义是:“控制”是指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实体影响另一个实体的行为和产出。使用控制机制是为了实现足够的控制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建立正确的控制机制来使预期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可预测。在联盟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联盟成员往往通过控制合作者以实现对联盟的控制。正式控制主要是对各成员企业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控制。

一、控制机制的内涵

Geringer和Hebert(1989)对“控制”下的定义是:“控制”是指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个实体影响另一个实体的行为和产出。Leifer和Mill(1996)进一步将“控制”进一步细化为一个限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系统的要素通过在追求某一期望的目标和状态中所建立的标准而变得更加可以预测。无论控制如何被定义,都要包含三个要素:组织设置、调整行为的过程和组织产出。一个好的控制意味着一个了解情况的人可以有一个合理的信心,相信不会有大的不好的意外发生。控制的目标在于,根据如果通过某种限制就可以达成组织的最终目的的预期来决定组织的行为。公司往往利用控制机制来常规化它们的行为或促进非路径化的行为如学习、风险承担和创新(Das and Teng,1998)。所谓控制机制就是一种组织安排,用以决定和影响组织成员去做哪些事情。使用控制机制是为了实现足够的控制水平,也就是说,通过建立正确的控制机制来使预期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可预测。在联盟中,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联盟成员往往通过控制合作者以实现对联盟的控制(Das and Teng,1998)。因此,有效的控制对于实现一个满意的联盟绩效来讲非常重要。联盟中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治理结构、合同细则、管理安排和其他非正式的机制来实现的。

现有的研究对联盟的控制目标大致分为三种:防范机会主义行为、降低协调成本、最大化价值创造。在联盟风险控制方面,Eisnhardt (1985)和Helene Delerue(2005)提出存在两种基本控制方式——外部的基于度量的控制和内部的基于价值的控制。第一个方式强调利用和确立正式的规则、程序和政策去监视和奖赏满意的伙伴,因此,它被称为正式控制。正式控制主要是对各成员企业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控制。第二个方式依赖于建立组织规范、价值、文化和目标的内化去鼓励满意伙伴的行为和结果,在这里,合作企业由于控制而减少了目标的不一致和偏爱的分歧,因此,它被称为社会控制或非正式控制。社会控制是通过建立共同的文化和价值来减少组织成员目标选择的差异。Das and Teng(2001)将控制分为行为控制、产出控制、社会控制三类,并认为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关系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