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经济南北差距简析

全球经济南北差距简析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经济南北差距简析一、“南”、“北”含义与考察对象的界定要研究分析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首先必须把“南”、“北”的含义搞清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从上可见,南北双方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差很大。

全球经济南北差距简析

一、“南”、“北”含义与考察对象的界定

要研究分析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南北差距,首先必须把“南”、“北”的含义搞清楚。一般地说,“南”指发展中国家,“北”指发达国家或工业国家。按照联合国分组标准,发达国家具体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和南非,发展中国家则指其他国家。其中欧盟成员国,截至2001年1月1日,共15个——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1951年)、丹麦、爱尔兰、英国(1973年)、希腊(1981年)、西班牙、葡萄牙(1986年)、奥地利、芬兰、瑞典(1995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组标准,工业国家具体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发展中国家则指其他国家。世界银行是按人均GNP大小分为高收入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4组。高收入国家(地区)具体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成员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冰岛、挪威和瑞士等工业国家(地区)。世界银行心目中的工业国家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了3个,一共23个,这实际上就是截至2001年1月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的高收入成员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发达国家”,它泛指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统一口径便于进行比较,我们在下面的论述分析中即以此作为“北”方的涵盖范围。

这样,直观地说,“北”方作为发达国家的涵盖范围既已明确,那么其余国家就都属于“南”方,即发展中国家的范畴了。但是,由于它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为数众多(共185个),它们正在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人均GNP高低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如把它们捆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是不可能对南北差距程度作出正确判断的。比较适宜的办法,是分档进行比较。例如,发达国家与低收入、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国家,或按地区分组的中、低收入国家分别进行比较。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在下面的考察分析和论述中,除一般性地概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外,将侧重考察分析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7个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西方七国”)与低收入国家或最不发达国家以及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差距,同时考察分析发达国家与按地区分组中的中、低收入国家的差距。

二、南北差距现状

总的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在许多国际组织中起着控制、支配的作用。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则大多处于不发达甚至落后状态,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弱,在国际上受人控制、摆布,没有发言权。

2000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领土面积占全世界总面积的77%,人口总数占85.8%,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23.6%,对外贸易总周转额只占29.8%;而发达国家的领土面积占23%,人口总数占14.2%,国内生产总值却占76.4%,对外贸易总周转额占70.2%。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就全球30个最大的高技术出口国看,19个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出口额占73.1%,1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26.9%。股票就全球市场的资本市值看,发达国家占76.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3.9%。2001年,在世界最大500家企业中,发达国家共有463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37家,分别占营业额的96.3%和3.7%,利润额的89.4%和10.6%。在1999年全球100家大银行中,发达国家92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8家,分别占资本额的93.6%和6.4%,总资产的94.2%和5.8%,税前利润的95.7%和4.3%。

表1-1 西方七国(G7)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img1

资料来源:《2002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从上可见,南北双方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差很大。而从经济总量(GDP)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的对比看,则南北差距就更加突出了。

先看经济总量(GDP)。2000年,发达国家(高收入OECD成员国)GDP为240 730亿美元,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GDP(74 198亿美元)的3.24倍,为中、低收入国家(地区)GDP(65 606亿美元)的3.67倍。其中:为低收入国家(地区)GDP(10 483亿美元)的22.96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23 472亿美元)的10.26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31 705亿美元)的7.59倍。按地区分组考察,则为东亚及太平洋GDP(20 591亿美元)的11.69倍,为欧洲和中亚GDP(9 421亿美元)的25.56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GDP(20 005亿美元)的12.03倍,为中东和北非GDP(6 597亿美元)的36.49倍,为南亚GDP(5 968亿美元)的40.34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GDP(3 997亿美元)的74.60倍。

美、日、德、法、英、意大利和加拿大7国GDP总额达到210 226.3亿美元,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GDP的2.83倍,为中、低收入国家(地区)GDP的3.20倍,为低收入国家(地区)GDP的20.05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8.76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6.63倍。按地区分组,则为东亚及太平洋GDP的10.21倍,为欧洲和中亚GDP的22.31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GDP的10.51倍,为中东和北非GDP的31.87倍,为南亚GDP的35.23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GDP的65.15倍。

就美国1国的GDP(98 399.1亿美元)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GDP的1.32倍,为中、低收入国家(地区)GDP的1.50倍,为低收入国家(地区)GDP的9.38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4.19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3.10倍。按地区分组,则为东亚及太平洋GDP的4.78倍,为欧洲和中亚GDP的10.44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GDP的4.92倍,为中东和北非GDP的14.91倍,为南亚GDP的16.48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GDP的30.48倍。

再看人均GNP的差距。2000年,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的人均GNP高达28 310美元,为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1 230美元)的23.02倍,为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410美元)的69.05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1 130美元)的25.05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4 640美元)的6.10倍。按地区分组,则为东亚及太平洋人均GNP(1 060美元)的26.71倍,为欧洲和中亚人均GNP(2 010美元)的14.08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人均GNP(3 670美元)的7.71倍,为中东和北非人均GNP(2 090美元)的13.55倍,为南亚人均GNP(440美元)的64.34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NP(470美元)的60.23倍。

西方7国人均GNP为30 640美元,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24.91倍,为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74.73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27.12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6.60倍。按地区分组,则为东亚及太平洋人均GNP的28.91倍,为欧洲和中亚人均GNP的15.24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人均GNP的8.35倍,为中东和北非人均GNP的14.66倍,为南亚人均GNP的69.64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NP的65.19倍。

美国人均GNP为34 100美元,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27.72倍,为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83.17倍,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30.18倍,为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的7.35倍。按地区分组,则为东亚及太平洋人均GNP的32.17倍,为欧洲和中亚人均GNP的16.97倍,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人均GNP的9.29倍,为中东和北非人均GNP的16.32倍,为南亚人均GNP的77.5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GNP的72.55倍。

如从南北双方的个别国家看,其差距就更悬殊了。据统计,2000年,卢森堡的人均GNP为42 060美元,而埃塞俄比亚人均GNP只有100美元,两者相差近420倍。

南北双方在产业结构、城市化程度、电话干线、因特网主机拥有量、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文盲率(占15岁及其以上人口的百分比)等方面的差异情况,见表1-2所示。

表1-2

img2

资料来源:《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2002国际统计年鉴》。

从人文发展指数看,发达国家(高收入OECD国家和地区)为0.928,发展中国家(地区)为0.647。其中:最不发达国家(地区)只有0.442,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0.467,南亚为0.564,阿拉伯国家为0.649,东亚及太平洋为0.719,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为0.761,东欧及独联体国家为0.777。

三、南北差距变动趋势:回顾与展望

上面分析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南北差距的状况,这里进一步分析南北差距的变动趋势。限于资料,只能依据1990年和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比较。

先看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便于说明问题,先将1990年和2000年各类国家和按地区分组的中、低收入国家的GDP数字,以及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地区)GDP为相应国家(地区)GDP的倍数资料列于表1-3。

表1-3

img3

(续 表)

img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转引自《2002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根据表1-3资料计算,199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收入OECD国家和地区)GDP总和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地区)GDP总和的3.51倍,2000年为3.24倍;相当于中、低收入国家(地区)GDP总和的倍数,也由3.85倍减为3.67倍。粗看起来,南北差距似乎缩小了,其实不然。前已指出,发展中国家为数众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因此在考察南北差距时,必须分档进行。据此,分别比较的结果表明,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GDP与低收入国家(地区)GDP的差距扩大(1990年为19.06倍,2000年为22.96倍),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差距基本不动(1990年为10.25倍,2000年为10.26倍),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GDP的差距缩小(1990年为9.03倍,2000年为7.59倍)。

如将中、低收入国家(地区)按地区分组与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则其差距变化是“四缩小两扩大”。差距缩小的4个地区是:东亚及太平洋,由1990年的18.31倍缩小为2000年的11.69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由14.98倍缩小为12.03倍;中东和北非,由42.30倍缩小为36.49倍;南亚,由41.95倍缩小为40.34倍。差距扩大的2个地区是:欧洲和中亚,由13.55倍扩大为25.56倍;撒哈拉以南非洲,由57.04倍扩大为74.60倍。

再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便于说明问题,也先将1990年和2000年的资料列于表1-4。

从表1-4中可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收入OECD国家和地区)人均GNP与各类发展中国家(地区)人均GNP的差距变化是“两扩大两缩小”。扩大的是: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与低收入国家(地区),由1990年的49.07倍扩大为2000年的69.05倍;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与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由1990年的23.98倍扩大为2000年的25.05倍。缩小的是: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与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由1990年的7.03倍缩小为2000年的6.10倍;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与高收入非OECD国家(地区),由1990年的2.11倍缩小为2000年的1.65倍。

表1-4

img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转引自《2002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人均GNP与中、低收入国家(地区)人均GNP相比是扩大的(1990年为22.45倍,2000年为23.02倍),但按地区分组考察,则呈现出“两缩小四扩大”的态势。缩小的2个地区是:东亚及太平洋,由1990年的37.02倍缩小为2000年的26.71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由9.30倍缩小为7.71倍。扩大的4个地区是:欧洲和中亚,由6.80倍扩大为14.08倍;中东和北非,由12.34倍扩大为13.55倍;南亚,由55.53倍扩大为64.34倍;撒哈拉以南非洲,由38.36倍扩大为60.23倍。

究其原因,差距缩小的,都是人均GNP增幅大于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人均GNP的增幅。差距扩大的,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其人均GNP增幅小于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人均GNP的增幅(中东和北非、南亚);二是其人均GNP降低了(欧洲及中亚、撒哈拉以南非洲)。由此看来,要缩小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地区)就必须使人均GNP的增幅超过发达国家(地区)。

当然,造成南北贫富悬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残酷剥削、压迫的结果。大家知道,当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独立的,过去很长时期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残酷压迫和掠夺,生产力水平很低,国民经济单一、落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战后,经过斗争,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独立。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不能立即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彻底改变,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艰苦奋斗的过程。这样,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就不能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

历史根源是一个方面,关键还要看独立后的发展状况。一些国家,由于政策对头,又抓住了机遇,使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进入了上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大大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但是,也有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战乱不止、自然灾害频繁、政策失误等等原因,使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衰退,加上人口膨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负增长,以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了。

有些国家,把发展经济的希望寄托于外援,大量举借外债,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甚至到了借新债不敷还旧债的地步。这种沉重的债务负担,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

总之,就南北差距的变动而言,现实生活中是“缩小”与“扩大”并存。而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时,差距就缩小;而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速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时,差距就扩大。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善于抓住机遇,尽快把本国经济搞上去,是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的关键。

在当今世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得最快。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90—200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2%,比全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77倍,比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高1.25倍;该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4%,比全世界高1.67倍,比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高1.13倍。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2000—201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将强劲,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为5.4%,比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2.6%高1.08倍,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同时,由于南亚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达到3.9%,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将为3.0%,欧洲和中亚将为4.1%,也都超过高收入OECD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将缩小。而中东和北非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为1.3%,均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扩大。

由此可见,在21世纪的头1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的变动,仍将继续呈现出“缩小”与“扩大”并存的态势。

上面是根据世界银行2001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报告中的基准预测数据作出的分析,如果按照这份报告作出的悲观预测数据分析,则2000—2010年东亚及太平洋、欧洲和中亚、南亚的人均GDP分别增长3.9%、3%、2.5%,都超过了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收入OECD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增长率(1.6%),这样,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有所缩小;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和北非的人均GDP增长率只有1.4%和0.7%,撒哈拉以南非洲甚至是负增长(-0.1%),都比高收入OECD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增长率(1.6%)低,这样,它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将有所扩大。可见,即使按照上述报告中的悲观预测数据分析,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的变动,也将继续呈现出“缩小”与“扩大”并存的态势。

(《世界经济情况》2003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