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兰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本战略研究

兰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本战略研究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本战略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思路,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这被认为是生态资本战略思想的最初萌芽。在发达国家生态资本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

兰州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本战略研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思路,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兰州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和产业链短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劣势转化为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势,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

一、发达国家生态资本战略最新理论与实践

“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实体形态来说,是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人为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的总称。这种自然和人为的生态资本存量,可以在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中,为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超值剩余价值或丰厚利润收益。运用“生态资本”的理念,作为整合城市或区域内有形和无形的优势资源的一个总枢纽,促进城市或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全面地发展战略,就是“生态资本”战略。它是把存在于自然界可用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自然资源和人类自身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投入的自然资源,即人造自然资源,看作资产并把它当作资本来运作。这是一种把生态资本存量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它包括“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生态产业、回流产业、循环经济、城市森林、“城市要素”集聚,建设“绿色产业”和“紧凑城市”等生态创新理论在内的区域发展战略。

生态资本战略发展模式理论最初是在产业生态学的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研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重要性。1971年,CommonerB在其著作——《闭合循环》(Closing circle)中开始讨论现代工业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提出“在使用陆地时需要生态合理的规划”。这被认为是生态资本战略思想的最初萌芽。最先用生态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现有工业体系的国家是日本,1973年日本通产省根据下属的“工业—生态”研究小组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制定了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新的能源生产政策——“阳光计划”。欧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也率先开展了以“低废”和“无废”技术为内容的工业规划。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各国,纷纷开始注重和加大这一理论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日本、美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如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的著名报告《由人类活动所转化的地球》就从更综合、更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的活动,开始真正采用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理论来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如今,生态资本发展战略理论在国外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成为一种先进的建设理念和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在发达国家生态资本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拿大的温哥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瑞典的马尔默、德国的弗赖堡等都是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发展绿色城市的典范。今天的德国号称“太阳能王国”,是与德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和开发及广泛利用清洁能源的政策和推广计划分不开的。德国规定建筑设计必须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规定,以及废水回收再利用设计,因此在德国,一户家庭的太阳能发电面板生产的电能完全够整个家庭的使用,富余的部分通过电网输送卖给政府,废水实现了再利用,整栋建筑实现了零排放。城市的发展计划都是向绿色城市靠近,城市交通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交通,如有轨和无轨电车;开辟扩大自行车道;城市绿地和城市森林覆盖率高。日本依据生态资本发展理论,于2003年实施了观光立国的战略,大力保护环境资源、文化及产业资源,形成生态资本,创造巨大的观光经济,2006年日本能源环境中心发布了《设施参观发展纲要》,产业观光业既为企业做了免费广告,又拉动经济强劲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一批有形的文化产业财产,成为发展观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本。[1]美国加州为了净化城市空气,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污染“禁烟”运动,头十五年投入的经费是18亿美元,而节省的医疗保健费用达860亿美元。[2]

二、我国生态资本战略实施中的理论认识和实践

(一)我国生态资本战略的理论研究

我国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可持续生态经济、“生态资本”发展理论的具体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事。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当代中国的绿色道路》(1994)和欧阳志《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被认为是开创我国可持续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先河之作。随后,严立冬教授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2002)中提出了“生态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增加生态环境系统运转的生态资本,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转化能力,提高自然物质和经济物质转化效率,从而提高生态环境系统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严立冬甚至还探讨了投资盈利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刘红、唐元虎在《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预测》(2001)中,把生态资本看做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内生变量。虽然我国真正把生态资本作为指导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省市已经把生态经济或“生态资本”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加以应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在“生态资本”战略实施中区域发展模式分析

1.从经济谷底冲出的海南模式。1995年,受“泡沫经济”破碎影响,海南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增长率只有4.3%,1996年是4.8%,1997年虽有好转,也仅仅是6.7%。之后,海南省开始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劣势,认为海南的最大优势就是生态。1999年省人大立法实施生态立省后,摆脱了连续多年的经济低迷状态,经过了一个短暂的恢复和生态储备阶段后,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加速增长阶段,近两年的GDP记录一再被刷新,接近、超过了15%。在海南模式中,生态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效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加强,新兴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国际化迈进,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88年的50∶18∶32,调整为2007年的31∶30∶39,实现了经济既快速成长、生态文明建设又成果斐然。[3]

2.变生态原系统为有形化资本的江苏高淳模式。高淳县在江苏省是一个欠发达县,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2003年,高淳在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殊荣后,投入资金11.6亿元,全面实施了124项重点生态工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使高淳的生态“原系统”,迅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据专家对“高淳县绿色工程生态效益”的经济计量评估,其生态价值已接近10亿元,这一笔巨大的隐形财富也变成了生态有形化资本,吸引了一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项目等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4]

3.一心一意建设生态城市的贵阳模式。贵阳市也曾与其他城市一样,试图走工业化的路子,发展重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始终无法与先进地区竞争,差距越拉越大。贵阳的决策者们经过反思认为,硬跟别人比GDP是不明智的,后发城市的崛起,要“赢在下一步”,必须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的路子。生态优势是贵阳最大的比较优势,建设生态城市,是贵阳变生态资源比较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基于此种认识,贵阳全力加强生态建设,并于2004年被授予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贵阳不追求GDP,一心一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资料显示,面积比贵阳小、人口比贵阳少的呼和浩特市,2000年GDP比贵阳少96亿元,但到了2006年超过贵阳近300亿元,面对这种反差贵阳依然不急不躁,一心一意搞生态,实现了“赢在下一步”。目前贵阳不仅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而且贵阳规模巨大的城市林业资源成为贵阳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的资源放大器和“致富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5]

4.跳出资源型城市窠臼的山西模式。山西是资源大省,特别是煤炭资源,给山西省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矿区地质塌陷等生态灾难,这就是经济学界称之为“荷兰病”的资源变包袱的发展窠臼。山西省针对这一问题,及时寻找出路,在调整经济结构,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走生态经济的路子,一方面,将环境准入制作为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两年间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0多个,涉及投资额达360多亿元。另一方面,加大对生态的投入,走生态经济的路子,利用生态资源的“育土”、“养民”、“弘文”的功能,调整产业结构,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新兴产业,最后达到“致富”的功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山西省的资源型城市,成功脱离了“荷兰病”的怪圈,走上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6]

5.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重围的毕节模式。毕节位于贵州省西部,人口逾576万。1987年,全区人均产值仅为288.9元,绝对贫困人口占60%,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多元,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人口膨胀的生存压力迫使农民陡坡开荒,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人与自然严重对立,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被联合国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1988年国家批复毕节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始了绝地求生之路。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庭院多种经营“抓票子”。大力发展烟叶、“经”“果”林业和马铃薯产业,把发展经济、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煤电、水电项目形成支柱产业,毕节的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正在通过环保途径转变为经济优势。近20年来,毕节地区经济总量增长14倍,财政收入增长近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1倍,森林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下降13个千分点,贫困人口数量从312.2万人减少到52.9万人。人与自然和谐良性循环,成为“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中国南方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新兴的旅游胜地。[7]

三、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现实依据

(一)兰州选择发展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1.发挥核心优势,激发后发优势,实现“富市”目标。兰州所具有的区位优势、能源原材料优势、交通通信优势、科技和人才优势等,有些只是潜在的优势,有些优势随着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已经丧失。而“山水之城”、“黄河之都”是兰州最核心、最独特的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要搞好生态建设,突出山水之秀,黄河之美。兰州最大的劣势正好也是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高能耗、高排放;生态脆弱;发展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十分不利等。扭住生态这个“牛鼻子”,就等于抓住了兰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2.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国家宏观政策也为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带来了新机遇。首先,“又好又快”是国家今后发展的导向,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就从发展战略的层面,解决了兰州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深层次的矛盾,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既好又快的发展模式。其次,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同时,实施这一战略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新要求,据一项调查表明,兰州市民对环境的关注度达97.6%,满意度只有五级评分制的2.71。[8]说明人们对优美环境优良生态的需求与现实环境质量存在巨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对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迅速变生态“原系统”无形化的存量资产为“有形化”资本,为兰州的发展带来丰厚利润收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的存量资产已相当可观,全市林地面积已增加到了236万亩,城市南北两山及相邻区域的绿化面积已达58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已达113.5万亩。几代人盼望的绿色环城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这些生态的存量资产,仅仅处于生态的“原系统”状态,并没有成为“生态资本”,更没有成为整合其他优势资源的“生态资本”战略资源。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将生态的“原系统”,迅速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产生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2.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兰州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接续性差,关联度低,资源消耗型产业多,产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既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又可以有效地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提升和优化兰州的产业结构。“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兰州早已把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但多年来受制于传统发展模式的巨大惯性,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应当是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3.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改变环境质量,树立城市新形象。兰州市由于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加之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生产生活能源结构以煤炭消耗为主,每年一进入冬季,大气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Ⅱ级的天数只有200天多一点,2007年达到历史上最好的天数,也才是271天。[9]多年来,环境问题始终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但由于历史的欠账太多,特殊的地理条件,改善兰州大气环境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防治的局面。

4.实施“生态资本”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兰州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辐射源”。兰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森林公园就有多处,市内、远郊县都有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更是随处可见,但旅游业并没有成为支柱产业,应用“生态资本”战略,就能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市”的目标。到那时,旅游业必然成为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将十分明显。

5.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可以实现“城市要素”集聚,为兰州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开拓出新思路和新天地。两山夹一河的自然地理形态,为建设“山水城市”提供了条件,但也在城市的发展空间上设置了障碍。实施“生态资本”提升战略,就是要实现“城市要素”集聚效应,打破地域局限,建设“绿色都市”和“紧凑城市”,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落。“紧凑城市”是一种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它是相对于“摊大饼”式的城市无序发展形态而言的一种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规划政策的核心要素。这应该成为兰州今后发展的目标。

四、兰州实施生态资本发展战略的战略架构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战略

生态资本战略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能源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加强技术更新,减少排放,降低污染,进行“清洁生产”。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形成“微观—中观—宏观”连续配套、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微观的层面上,运用法规和政策的引导,规范和调整企业行为,使企业形成系统内部的小循环,刷新企业的目标系统、研发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和自处理系统。从中观的层面上,加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接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利用兰州市企业“出城入园”的机遇,鼓励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企业的清洁生产、企业间副产品的交换、污染防治、合作培训、共同参与以及技术创新,使园区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形成企业之间的“闭锁式循环”。从宏观发展层面上,通过在全社会推广循环经济的政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层面生产与消费、企业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大循环。

(二)发展新兴产业的创新战略

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总枢纽”就是实施生态资本战略。该战略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战略。有生态旅游业、都市现代农业、白色农业、精致农业。还有其他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发展这些产业,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

1.发展新型能源产业,开发新型能源。这符合国家新的能源战略,谁先发展,谁就占领了新能源的高地,就会享受到国家的有关政策优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要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浅表地热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兰州光照资源丰富和发电机电装备领先的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争取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2.打造“兰州生态绿洲”品牌。在推进生态生产、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等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为依托,把精致农业与文化、休闲结合在一起来做,着力打造“兰州生态绿洲”品牌,使这一品牌成为兰州的新“名片”。

(三)建设“森林城市”的城市发展新战略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以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保障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以木本植物为主,包含草本植物及其所居环境共同构成的生物群落,是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融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兰州具备发展“森林城市”、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基本条件,经过近五十年的绿化建设,兰州南北两山已满山披绿,是我们建设“森林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市区内还有石佛沟、五一山、徐家山、仁寿山等森林公园,要以现有的城市森林为基础,加快窦家山、狗娃山等其他山体的绿化步伐,同时,有计划地建造各类主题森林公园,将各山体和林区串连起来,形成城市森林圈。

(四)“城市要素”集聚、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战略

“城市要素”集聚就是把“城市分散化的集中”,使之成为组团式的紧凑城市,也就是发展相互之间既用生态化城市森林相区隔,又通过完善的公共有轨交通系统快速相连的、易通达的城市中心群。因此,建议及早把兰州的快速轨道交通纳入规划和建设日程。提高这些“分散化城市”中心群的公共基础设施及社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种“紧凑城市”又叫“绿色都市”,它是一种为了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城市简单的外延型扩张,推动城市改造;减少交通流量及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降低能源消耗,保护大气质量;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群落,各中心的核心区内高密度、高强度的进行发展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把兰州的南北两山看成是兰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和障碍,而应该看成是兰州市区内的“城市森林”,跳出南北两山对城市发展的局限,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如,发展什川城区、忠和城区、中川城区、龙泉城区、和平城区、定远城区等等。这是兰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市要素”集聚、城市内生性有机扩张的根本出路。

(五)建设生态龙头工程,夯实兰州生态“有形化”资本战略

兰州城市南部的边缘地带几乎全部被天然森林所覆盖,林缘线长达100多公里,这是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和缺乏了解的重要生态资源宝库,存在的问题是在天然林区与兰州南山绿化圈之间,有一条宽约5-15公里的森林断带。把天然林引入城市,是对兰州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的生态龙头工程。这就是有关专家提出的在天然林区与环城的南山绿化圈之间架设一座“绿桥”,填补两者之间由于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森林断带的“绿桥”工程。[10]据初步调查,此断带区域横跨榆中、城关、七里河和西固四个区(县),涉及十个乡(镇),全长约50公里。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种原因,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失衡,属兰州市较为集中的贫困区域。因此,在森林断带区内,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三条平均宽度为15公里的绿色“桥梁”,将兰州南部的天然森林与环城的南山绿化圈连接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连续不断的绿色林带,把天然森林环境引入城市,一是不仅能改变城市大气环境,而且会使兰州的森林覆盖率极大地提高,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森林城市”。二是这项工程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生态资本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必将为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显性效益。不仅使这一地区发展经济林、果品林业、特色农业、都市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成为可能,而且在更大的产业区间、未来发展上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实现旅游“旺市”战略

以生态建设为先导,实施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增强旅游产业实力,成就“旅游旺市”的目标。“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要使之成为一个品牌,进而成为著名品牌,还要做很多工作。如果把大滩南河、城关南河纳入黄河风情线的整体规划中来建设,学习西安市曲江开发区的经验,对南河生活住宅区的定位进行重新审视,定位为旅游开发区,迁建沿河所有的市场及老旧居民区。在拆迁后的区域内布局符合黄河风情的历史文化设施和景观,按照旅游发展规律,把南河建成“河”,而不是“渠”,把“南河旅游开发区”打造成黄河风情文化精华的浓缩版,使之成为兰州旅游的主打品牌,树立兰州旅游新形象。通过精品旅游区开发,使旅游业成为兰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主导产业,将强力拉动GDP的增长。

五、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支撑体系

(一)建立保障生态资本战略实施的法律支撑体系

1.通过人大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是包括了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清洁生产、建设森林城市、实现城市资源要素集聚等一系列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为“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使生态立市的观念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2.政府制定和及时出台一些法规和管理办法,从中观层面逐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二)提供相关政策支撑体系

1.产业发展优先扶持政策。出台对生态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等符合生态创新经济的产业,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进行优惠扶持的政策。

2.项目发展生态标准限制政策。建立环境准入制,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

3.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奖励政策。对绿化和环境保护的奖励政策;对利废(废物再利用)企业和产品的税收减免政策;对使用清洁能源的设备改造补贴政策;对继续使用以煤炭为主的污染能源的高税收政策。

(三)制订规划目标实施体系

1.把生态资本战略纳入“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调整规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纳入第四版城市发展规划,从宏观的层面上使生态资本真正成为发展战略的核心。

2.制定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蓝图。“生态资本”战略是全新的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战略,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对“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提供保障。

(四)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资金支撑体系

生态资本战略的实施要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一是要政府提供相应优惠政策和加大财政投入,建立财政支持“生态资本”战略专项资金。二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利用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生态保护发展基金;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组织的环保资金、技术、人才资源。

(五)与具体工作结合建立联动开发工作机制体系

1.从具体操作层面入手,全面整合原有资源,适时开发新的资源。“城市森林”抓山体;生态环境抓绿地;旅游产业抓品牌;“循环经济”抓企业;“城市集聚”抓规划;产业调整抓创新;新兴产业抓农业;“清洁能源”抓“电”“气”;生态人居抓社区。

2.从职能层面上入手。要求各县区、各职能部门按照全市的统一规划和实施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全面实施“生态资本”战略,按照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履行职能,落实到位。

3.梳理区域内显性和隐性的生态资本资源,确定重点项目,全面整体推进。

按照远期、中期、近期建设目标,各筛选和确定100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如兰州“绿桥”工程;兰州森林生态场工程;兰州生态人居工程;兰州南河黄河风情精品旅游区开发工程;兰州街区绿化整治工程;兰州植物园改扩建工程等等。认真做好规划,集中和相对固定一批专项资金,分步实施,使兰州市的生态“原系统”,更早更快地变成生态“有形化”资本,使之产生出巨大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效应。

4.以生态资本战略整合区县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各区县制定相应的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最大化地实现“生态资本”价值。安宁区已实施了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安宁桃花溪生态水景观工程,提出了以打造六大休闲观光园为目标,建设都市休闲业的设想和做法。在此基础上应该明确提出建设“都市休闲生态区”的战略设想,上升到“生态资本”战略的高度,整合全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榆中县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精心打造以特色高原蔬菜、花卉种植为产业基础、以“生态绿洲,黄河风貌”为特色旅游的都市休闲农业基地。永登县以苦水玫瑰、猪驮山为核心,打造生态产业长廊。七里河区、城关区以南河改造为重点,学习成都府南河和南京秦淮河建设经验,迁建所有市场、老旧住宅小区及周边相应的建筑,使之绿化、美化、风情化,改造沿线污水管道。力争把南河建成城市宜居品牌。

(执笔人:牛铮超 程向利 胡晓梅)

【注释】

[1]《产业设施形成文化财产创造巨大观光经济》,《参考消息》,2008-03-13(7)。

[2]据《参考消息》报道,转引自《生活文摘报》,2008-09-12(3)。

[3]《海南20年》,《经济时报》,2008-03-13。

[4]武晓明:《关于生态资本投资的几点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05-03。

[5]《贵阳——一门心思建设生态城市》,《光明日报》,2008-03-21(3)。

[6]据新华社报道,转引自《生活文摘报》,2008-08-19。

[7]《毕节模式——突出生态恶化的重围》,《光明日报》,2008-3-18(9)。

[8]李培生:《和谐兰州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

[9]《兰州市2007年环境状况公报》,《兰州日报》,2008-06-05(A3)。

[10]《金城架绿桥森林进城市》,《兰州晚报》,2008-02-28(A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