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论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认为,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开展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若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则教育生态系统的效能高;反之,教育生态系统的效能低,形成恶性循环。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存在诸多失调,严重地制约了教育效能的发挥。
论教育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_生态文明:利用与厚生

唐德章

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著名的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在1979年出版的《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应该运用生态学方法综合性地研究教育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

比较教育学家E.J.金首次提出学校生态学,他认为学校既是教育的组织和机构,又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规范生态。因此应该研究学校在各种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结构、功能、内容、形态和方法等。

笔者经过几年的研究,得出如下一些认识。

全球性的教育革命使各国教育从过去和现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认为,借鉴“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开展教育生态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三个面向

所谓教育生态系统是由教育工作者、学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要素组成的一种社会生态系统。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通过系统内各种要素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出合格人才、专门人才,这是教育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特征。教育对自然、社会的作用、影响和制约是通过培养人才、提高人口素质,进而形成技术圈、智慧圈而实现的。

一、教育生态系统的类型

按相对大小,教育生态系统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类型。一国或一省或一个地区便构成一个大的教育系统,研究教育在宏观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发展规律。一所学校或一个班集体便是中观教育生态系统,我们通常研究群体成才与环境的关系和规律。受教育个体便形成微观教育生态系统,我们通常研究个体成才与环境的关系及其规律。按现存教育层次结构,可分为幼儿、小学、中学、中专、高等教育等教育生态系统。按教育的方式方法,可将教育分为广播、电视、函授等教育生态系统。为了更好研究个体成长规律,按个体社会化过程,可将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家庭、学校和组织的教育生态系统三大亚类。

二、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所谓教育生态结构是指教育的内部结构,及其内部诸要素的关系。

若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合理,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则教育生态系统的效能高;反之,教育生态系统的效能低,形成恶性循环。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存在诸多失调,严重地制约了教育效能的发挥。

首先,从教育的程度结构来看,我国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基座不稳,腰杆不硬,塔顶不尖”。全国入园幼儿仅占应入园的13%左右,绝大部分未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严重影响了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同时,初等教育不仅普及的标准低、质量差,而且普及数量也还存在很大问题。据1990年12月全国人大公布的数字,目前仍仅有76%的县普及了初等教育。加之中小学生逐年大量流失,大批新文盲在不断产生,这就使得我国整个“教育大厦”建立在一个既小又虚弱的基础之上。中等教育更是十分薄弱,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初中仅占50%左右,初中毕业生升高中仅20%左右。特别是初中教师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全国初中教师达到专科学历的极少,不少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及格率不足10%。高等教育,基本上呈倒金字塔状。全国本科生比专科生多;大学生又比中专生多。这种教育的结构在世界教育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其次,从教育的专业结构的调整来看,不仅信息不明,而且缺之调整的内在动力。教育与经济“两张皮”,使教育的目标与服务对象不明,很大程度上是“为教育而教育”或“就教育论教育”。学校设置什么样的专业,不是根据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需要,而是看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和设备就办什么专业。几十年一贯制,使长线专业越办越多,越多越办,培养的人才严重过剩。而新兴专业,由于缺乏教师、设备等条件,越困难越不办;越不办越困难,形成严重的恶性循环。特别是中初等职业技术教育落后,使我国教育结构单一,形成了“树冠大”“侧枝小”的“树型”,加剧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社会矛盾,并严重地浪费教育投资。

其三,从学生教师的比值看,根据《1975年联合国统计年鉴》,高等学校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美国为17人,苏联为15人,日本为12人,而中国为5.25人(1988年)。[1]很明显,我国高等教育的效率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国家教委提出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应逐步接近10∶1的指标,逐步改变学生教师的比值结构。

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来看,片面重视基础文化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片面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因而,在学生的评价上,片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的创见,甚至往往把高分低能的学生视为好学生,而把那些敢给老师提问题、不墨守成规的学生视为“调皮捣蛋”的坏学生。

从教育行政管理来看,宏观教育生态系统呈纵向多层次三角形网状结构,有利于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宏观控制,但使教育系统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活力。教育管理者往往处于不是“我要办教育”而是“要我教育”的被动消极状态。

三、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开展的,并与之进行着不断的能量交换和信息反馈。

自然环境包含阳光、空气、温度、湿度、地理地貌、土壤、矿物等非生物因素以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条件,对人类知识能力、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所必需的各种能量,也为教育的发展投入必要的资源。而教育,通过对生态知识的传播,以及生态保护人才的培养,输入必要的能量,使自然环境不断优化,能够更多地向人类(包括对教育发展)做出贡献。这种能量交换与信息反馈的过程,也正是教育与自然环境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

社会环境是人类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特有的结构环境,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规范环境等。教育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基础工程,它不仅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而且反作用于社会。从大教育来看,几乎社会环境中的每一种资源都是教育的资源。教育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来支撑,而且需要丰富的精神财富来丰富和深化教育的内容。就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对教育的客观影响来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教育者”。同时,教育又通过提高社会文化素质、优化社会风气、培养各方面的专门人才等手段和目的,作用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因而,每一个社会成员又都是“受教育者”。

四、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

所谓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教育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能量、信息和人数的输入输出大致相近,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示在外来有益条件的影响下,教育生态系统具有进化功能,遵循平衡形成→发展→成熟(新的平衡)的演替,使结构更合理,效能更高,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破坏平衡,则出现恶性循环。无论宏观教育生态系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或个体生态都遵循这种动态生态平衡规律。

五、教育的个体生态和群体生态关系

自然和社会中的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优势,这些优势来自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物群落内的调节、互补互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等功能,以及“种内竞争”和“种群竞争”。教育生态系统中一种很重要的个体在群体中的生态关系则是种内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激励、促进个体成长。

(一)个体的行为

个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有一定的生态位,即个体占有生活空间,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具有机能作用。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影响到他的道德品质、心情好坏和行为举止。个体受群体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但个体的行为对整个群体亦产生影响。个体的行为由个体的主观意识,如目的、动力、兴趣、爱好及个性等决定,并且受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教育群体中的生态关系

教育生态群体中诸因子的作用和影响,产生的交互效应表现为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同情、好感、友谊、自由倾听、引发动机、互相切磋;也许是猜疑、嫉妒、反感、敌视等。群体中个体之间关系数目(R)的公式为:R=2n-N-1。[2]其中n=N,为人数。若三个人的小组就会有4种相互关系,4人小组会有11种相互关系,若10人小组将会有1013种关系。诸多的相互关系,若要发挥群体优势,则要协调群体内的各种关系。

(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竞争

竞争是教育生态系统中个体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因此它确立并表现了该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亦是个体或群体力求超过对方的成绩的相互行动。竞争的规模可分为国际、省际、地区、校际、校内、年级、班组和个体等。竞争的内容与教育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相联系,竞争的内容愈丰富,它就愈有价值,愈能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竞争激发个体和群体的进取精神和激情。竞争要求智力、体力、情绪都处于紧张状态。情绪随竞争过程的进展而起伏。当竞争双方的成绩差距拉大时,情绪热烈程度随之升高,随着时间延长情绪也会高涨,这种情绪依赖于群体的气氛。

竞争增进群体团结、优化群体结构。竞争中群体意向一致,激情一致,情感一致,团结一致,便能汇集成一个总的好成果,没有竞争不可能产生这种现象。如果行为不一致,不协调,相互指责,各有思想情绪,就不会得到好结果。这样必须调整群体结构,以便发挥整体优势,以便动能更高。

竞争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们一方面充分发掘自身的智力潜能,另一方面尽可能去发现和利用一切尚未被利用的资源,使得各种资源、场所、设备、情报资料、经费等得以充分利用,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适度竞争

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角度看,竞争对于维持社会生态活力,促进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弊病。因此,我们强调教育生态系统的竞争应该是适度竞争。适度竞争没有对抗倾向,不存在不惜任何代价来压倒对方,个体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而是获得另一种色调——情绪饱满,并相互感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首先,防止竞争中的马太效应。重点学校、尖子班往往只注重了支持、扶持强者,忽视了帮助弱者。一方面不能拉大竞争者之间的成绩差距,形成一种起伏较大的竞争激情,另一方面个体间不能很好相互帮助。这种现象将会使强者越来越强,而弱者将越来越弱。适度竞争就要互相帮助,扶持弱者,帮助弱者,共同前进。

其次,坚持动态调节的原则。正如前面所谈,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具备有效的调节机制。这种动态调节为:竞争→调节→再竞争。调节通过信息反馈而实现,同时反馈信息必须完善、准确和及时。学生再根据信息,提出新的方案,采取新措施,调整群体结构,展开又一次竞争。

再次,坚持结构与功能一致的原则。教育生态系统的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每个人都有其特长和优缺点。因此组织同桌、小组、班级、学校或团队,应该注意智能、知识、德育、体育等方面能互助的有效群体结构,以利于个体共同进步。

总之,竞争要尽量使利大弊小,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六、教育生态系统亚类

人在自然、社会中实践生活,受到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影响。要研究个体成才与群体及其环境的关系,探索个体社会化规律,必须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家庭、学校和组织的教育生态亚类。

(一)家庭教育生态系统

1.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及家庭生态关系

家庭教育生态系统有特殊的生态关系,具有优越的教育条件:①时间长,至少占人生的1/4。②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相比的,可早至胎教。③血统关系较好的遗传素质,有良好的共同心理基础和感情基础。④个体在经济、生活等方面对家庭的依赖,产生一种对家庭的信赖感情。⑤父母有心向子女传授知识,个人的爱好可能与父母一致。⑥家庭关系与气氛,斯托特在分析家庭生态因素时指出相互的态度与感情,家庭气氛、兴趣、活动的相互关系,父母的指导等,影响儿童的独立与依附、积极与消极、友善与对抗、创造与平庸等人格的发展。⑦家庭大小与儿童的智商呈负相关。聂斯倍特(J.Nisbet)提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抽象思维之间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大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因为大家庭减少了父子间的接触。所以培养人才应充分利用家庭生态系统的有利条件。

2.家庭教育还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民开始强烈地反思着“教育”,城市居住的人民和解决了温饱的部分农民开始重视智力投资、家庭教育。胎教、学前教育、课外辅导、聘请家庭教师、送培训班……成了人们重视家庭教育的普遍行为。但是,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处于自发阶段,其重要性还没有被所有的家长认识。传统的家庭观念还没有更新,家庭教育更没有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家庭教育中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87年5月9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正在上中学的秀梅因感到家庭的冷漠而厌世,喝敌敌畏自杀。1987年11月10日,《成都晚报》报道:16岁的初中生何××不堪父母辱骂,出走自杀。1987年12月12日《青海日报》报道:年仅9岁的夏裴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1989年2月22日的《成都晚报》报道,电工黄宗林因年仅7岁的儿子黄强的语文、算术分别得91分、96分,未达到每门在98分以上的要求,竟亲手将儿子吊死,自己亦上吊而死。

悲剧引起全社会极大的震动,家庭教育的危机不只是报载的那些恶性事件,危机还在于恶性事件仍可能继续发生,因为人们没有从悲惨事件中吸取教训。

3.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1988年我们调查差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看,1135份学生、教师和校长答卷中,21.32%选“家庭不和睦”,21.23%选“父母对子女放任”,18.77%选“父母对子女粗暴”,18.06%选“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14.36%选“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子女”,13.57%选“家庭学习环境差”,7.69%选“父母文化低”。142份家长答卷中,69%选“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43.7%选“父母对子女放任”,34%的选“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等。四川省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等三个单位对四川青少年罪犯个案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大致归为10类:①家长文化层次低;②家长违法犯罪刺激子女产生反社会性和反社会性心理;③家庭残缺;④经济贫困;⑤家庭成员关系对立;⑥亲情淡漠;⑦溺爱子女;⑧放纵子女;⑨无精力管教子女;⑩对子女粗暴等。无论是中小学的差生行为,还是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我们大致归纳为家长的文化、品德素质低,家庭残缺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几个方面。因此,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亚环境。

4.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环境

概括地说,扫除文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改变家庭的不良物质和精神环境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环境的主要内容。从1988年我们进行的1400份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的教育调查答卷分析,优秀家长的素质应该表现在:①经常正面鼓励孩子;②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③关心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④经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⑤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⑦不袒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⑧和孩子商量孩子的事;⑨工作很忙回家仍关照孩子;⑩不娇惯孩子等10个方面。

然而,目前中国的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全国文盲达2.95亿人。“蹉跎的一代”在文化教育十分不足的条件下成长,他们正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当今的青少年儿童正在改革开放、快节奏的社会中成长,他们对自然、社会问题的困惑同样也是他们父母面临的困惑。相反,父母不知道的奇闻,他们却知道。这样,教师在家庭教育生态亚环境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学生家长的贴心人,把培养下一代和对家长负责完全统一起来,与家长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支持和帮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关系,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品学兼优的接班人。教师应把扫盲教育和家长教育结合起来,为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生态亚环境贡献力量。

(二)创造人人成才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

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第二个亚系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最好场所。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中小学生在校学习长达十一二年,再上大学,至少要16年,学校教育的好坏是青少年踏入社会的关键。加强中小学教育,减少“双差生”,减少或杜绝青少年犯罪,就应该创造一个人人成才的学习环境。微观上说,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亚环境,以及班级小生态环境,宏观上说,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普通中学和农职中学的结构比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1.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生态关系

教育生态系统中人与环境、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是相互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学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而教师则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师生共同创造感情环境。教育工作是无私的奉献,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产生教学动力和学习动力。爱护学生应该爱得诚挚、宽广、深沉、无私和有方,对学生“关怀、理解、支持”,坚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的原则,满足学生健康的精神需求——适应社会需要,发展其个性和特长,创造出一个充满欢乐和友爱的学习环境。

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的爱奉献给党的事业,奉献给学生之后,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工作,更尊敬老师、关心老师,甚至关心老师的家庭。“爱”的感情环境在时空中扩散、渗透、延伸,延伸到学校、社会、学生所到之处,由尊敬、热爱老师,逐渐到爱同学、爱家乡,热爱美丽的祖国。在一个充满友爱的感情环境中从事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教师为党的事业造就一代又一代人才而工作,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学习,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健康的教学心理环境,师生各自有各种合理的需要、良好的动机、广泛的兴趣、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信念、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师生具有智力正常、反应敏捷、情绪安定,没有不必要的紧张感和莫须有的不安感等。

2.创造人人成才的学校生态亚环境

美化绿化校内自然环境,种花植树,使校园园林化,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使校舍设施规范化,环境整洁,到处窗明几净,符合教学卫生和美育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气候、阳光、土壤、空气和自然资源条件,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学校是有特殊生活气息的一种规范的生态环境,有一种特殊的精神环境。师生共同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身心愉快,生气活泼,讲文明,有礼貌,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狂奔乱跑,不大声吼叫,保持肃静,秩序井然,爱护公共财物,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等。师生间平等、民主、互爱、关怀、理解和支持,大家都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创造力、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1988年我们调查的1336份校长、学生和家长的答卷分析,差生形成的校内原因,主要有教师缺乏责任心,教师的水平较低,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忽视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教师很少鼓励和表扬学生,学校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等7个方面。由此可见,要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必须提高教育人才的素质。

根据以上的问卷调查,教师应该具备:①有责任感;②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③对学生一视同仁;④有组织能力;⑤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容易领悟;⑥敢于承认自己的失误;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⑧愿意参与学生活动,多和学生接触;⑨敢于创新,有进取心;⑩理解当代学生的思想等素质。教育领导人才应具备:①了解当代教师、学生的思想状况;②坚持原则以身作则;③认真听取师生们、家长们的意见;④有威信,学生和教师信服;⑤为人正直,办事公道;⑥敢于抵制不正之风;⑦对学校的发展有长远规划;⑧善于总结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⑨鼓励教师进行改革;⑩善于任人所长等素质。具有优良素质的教育人才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丰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要培养良好的学风、教风和领导作风,要抓好、保持、维护优美的校容、校貌,维持良好的校纪,像延安抗大、南开学校、育才学校那样,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三)组织的教育生态亚系统

我们把社会上所有的机关、机构、企业和团体等单位称为组织。在这些组织单位人们主要活动是工作,但也要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从教育方面考虑我们称之为组织的教育生态亚系统。

1.组织的教育生态亚系统的现状特点。人们踏入社会,到了工作单位,工作任务繁重,很难进行专门的学习,产生工学矛盾。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即使大学教育,也仅是人生教育的基础,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不是人生教育的终点,而是继续教育的起点。我国终身教育工作没有能很好开展,一是人们还没有将“一次教育”的陈旧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观点,二是没有政策和法规来保障。根据国外的经验,凡是终身教育搞得好的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终身教育的法律和法规。

2.创造良好的组织教育生态系统

组织单位既要有工作竞争气氛,又要有学习竞争气氛。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工作带动学习,学习使工作效率更高、成绩更好。

国家要立法,明确规定人民接受终身教育的权利、义务、条件、待遇、时间、经费来源、证书效用等,使终身教育从制度上巩固下来,这将大大增强各级领导对终身教育的责任感,也增强人民的学习动力。诸如制定学分单位制度,学习成绩作为晋升、聘任的条件等。为此,各组织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相应规章制度和教育规划。

[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注释】

[1]阂维方:《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形式与办学效益研究》,载《教育研究》1990年第10期,第43页。

[2]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