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低成本和高品质真正统一

低成本和高品质真正统一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低成本和高品质真正统一将工程和统计学方法结合到一起,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迅速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从整体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产品制造能力,因而低价的产品质量不会很差。熟练工方面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个弱点,但对于日本制造而言,这恰恰就是“宝藏”。因此,必然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涨和购买成本的增加。事实表明,中国制造业也逐渐有了定价权的资格。

3.低成本和高品质真正统一

将工程和统计学方法结合到一起,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迅速地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美国供应商协会ASI(AmericanSupplierInstitute)

执行董事长 塔古奇博士

每个人都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物美指的是高品质,价廉则是指低成本。未来的制造业,不但要实现低成本,更要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只有做到了二者的真正统一,才能迎来制造的大发展。

未来的企业既要努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又要进行残酷的成本竞争。很多日本厂商为了削减成本,在力求设计简单,并努力革新生产方式。不过其中低价采购零部件与材料,往往是成本削减效果最大的一种途径。因此,在今年原油涨价的情况下,很多日本厂商都在为怎样实现低价采购而犯愁。中国向来作为低价采购的市场,但国内许多不同高低价格的厂商还是需要他们去选择的。

我国的零部件和材料便宜是国际厂商公认的。比起在日本采购的产品,中国零部件的价格一般至少要便宜3成,甚至便宜5成也是正常现象;对于电阻、加热器、连接器等通用零部件来说它们更是便宜到家,有的竟然还不到日本价格的一成。如果一家日本厂商听到如此低的价格后,没有不蜂拥而至地去中国采购。

但一些日本专家持保守意见:“有很多日本厂商没有搞清楚这样做风险到底有多大。”大家先是被价格所吸引,然后大加赞叹看外表美观的工厂,最后再听到传言说品质不错之后,便开始彻底放心地去采购,这样的日本企业为数不少。但这些企业比起从本国采购的企业,往往还是赚了一笔。

从整体来看,中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产品制造能力,因而低价的产品质量不会很差。日本一家大型自动化设备生产工厂的员工就惊讶地说:“直到前不久还根本不是我们对手的中国厂商,不知不觉之间对方就已经发展到了能够与本公司低价产品进行竞争的水平。”而工厂自动化设备作为产品可靠性的一个保障,能在产品制造专业客户赢得这样高的评价,这就说明中国产品制造力的确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熟练工方面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个弱点,但对于日本制造而言,这恰恰就是“宝藏”。因为这些熟练工是由日本企业培育出来的。因此,以后至少得花费10多年时间培育熟练工人,才能使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得更快。

目前,全世界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PC、手机彩电、空调,40%的纺织品都是打上了中国的标签,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制造”给世界市场提供了低廉商品的“模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成为最大的中国日用品受惠者,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中国产品几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在2005年冒险做了一个全年不用中国货的试验,最终导致家庭生活很不适应。面对10美元的中国童鞋和60美元的意大利童鞋的比较,她难以抗拒便宜的中国产品,最后这位家庭主妇声称:“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廉价“中国制造”,尽管赢得了国外消费者“实惠”的口碑,却同时也让他们滋生了对中国产品的不屑态度。正因为他们是高收入,而对于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往往就当做一次性消费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当下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尽管让企业产生无奈之感,但整个世界同样都在面临同一个问题:能源的减少或紧缺。因此,必然会导致制造成本的上涨和购买成本的增加。因而在这个大环境下,只要“中国制造”仍旧保持始终质量至上,那么用不了多久那些进口商就会理解。

尽管我们的制造成本普遍上涨了30%左右,但与意大利童鞋价格相比,我们仍然具有价格优势,最后在选择中,外商必然会倾向于“中国制造”。事实表明,中国制造业也逐渐有了定价权的资格。面临外商经常压价,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在跟他们谈判,最后对德国买主说:“你不用威胁我。如果你们今天离开华坚,后悔的一定是你们。”不出意料,德方在两个月后还是同意提价。可见,只要中国产品与其他国家在性价比保持一定的优势,我们最终就不会受到损失。

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在国际上也拥有了一定品牌力,竞争力也明显提升。其主要优势还是在于成本优势,这是我们取胜的关键因素,但这远远不够。未来“中国制造”如何升级,从而向“中国创造”实现,要把它变为“品质”的代名词,而不仅是“低廉”的代名词,“中国制造”实现更优质的品牌化无疑要靠创新这个原动力。而创新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不失时机地凭借技术革命,实现产品技术含量的创新。我们即将面临的技术革命是什么呢?据预测能源革命将成为下一个目标,绿色能源技术的进步,将会大大应用在汽车以及动力系统领域。同时,中国市场已经有足够的规模,也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支持新技术的开发。当然中国政府也建立了相关机制,制定了对新能源汽车支持性的法规,而且还拨出了相当经费;此外中国还有充足的科技人才,通用汽车这类世界领先企业,也打算把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所以,中国造将会凭借新一轮的产品技术革命赢得自己的地位。

二、紧跟产业全球化的步伐,对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这些“软件“进行创新。把日本企业作为例子,其精艺生产大大提高了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令其精艺生产模式逐渐被全世界的制造业认可和采用。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就要思考在这样的产业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把西方技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从而改进一套独特的生产与企业管理方式,这将是中国制造业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商务等,实现销售与服务领域的不断创新。当今我们凭靠互联网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在采购、销售与服务等各个商业领域,可见,中国在这方面已经与世界逐渐同步了。随着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在全球市场上拓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将会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实现新一代的营销以及服务模式的创新。

因此,随着在管理、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迈进,正如中国潍柴动力的国际企业总裁谭旭光所说:“展望未来,中国制造会发展成为高科技、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并在未来引领世界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要提高持续竞争力,除了已有的低成本优势,质量就是最关键的。中国制造业可以说发展迅猛,西方同行用了近200年的历程,而中国几乎只是用短短20年就赶上了,比如在服装、玩具、家电、电子、摩托车等许多行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值得高兴的是,2007年我国制造业显示了其最辉煌的成就,“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且成功地传回了清晰的月球图片。面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的事实,军事分析家成斌说:“如果中国最终完成载人登月计划,那就意味着中国基本上成为人类在太空的第二大强国,甚至苏联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就。”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进度已经非常强势。

在同年里,“中国制造”开始转变自己的新思路,低成本仅仅是短期优势,必须进一步追求持续的竞争力,中国一些国际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比如其中就有华为、海尔、中兴等。

制定国际标准之后,通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利润空间,这将会使中国家电企业单一的“制造”形象得到改善,从而为中国品牌树立起新的国际高端形象。

正如广东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伯强所说:“‘中国制造’还处于产业链低端,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带来的价格优势去占领海外市场。面对欧美不公平贸易壁垒的挤压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企业必须强化质量管理,实现中国制造‘质’的飞跃,即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转变,由贴牌到创牌的转变,最终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中国优质,这样才能在国际上立稳脚跟。

不过我们不是事事顺利,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也连连遭遇到阻击。从前国外对“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反倾销反补贴”,从2007年3月起,他们对中国产品的“挑刺”打压转变为质疑“产品的安全有问题”,比如“劣质轮胎”、“含铅玩具”、“毒牙膏”等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

当中国制造的产品遭遇到了诸多“质量门”后,我们仿佛遭遇到了很多信任危机。然而事实当然并非如此。对于任何一个了解中国产品和中国国情的外国人来说,这样的结论完全是不符合事实的。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大肆渲染,其别有用心是明显存在的。其实,这不过是国际市场上经常运用的另外一种不正当竞争方式罢了,是国际市场上另外一个版本的“中国威胁论”而已。

但这一系列事件提醒了我们: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工业化国家,要跻身世界制造业强国之列,我们这一段路必然有不少困难以及外界阻碍,同时也促使我们要改善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必须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集约型增长努力转变。

首先,要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保证产品的高质量,相反,在同等价格水平,将产品成本降到最低程度,追求最大利润才是所有企业的最终目的。因而有一些投机钻营者,就会把降低产品质量作为降低成本的一种低级手段。从目前来看,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整个市场没有普遍形成质量第一的浓厚的风气,我们也缺乏质量立国的意识,低劣产品制造者往往以获得高利润而猖狂自豪;二是质量监管能力欠缺,事先防范能力弱,事后检查宽松,法规惩罚力度不大,并且出现不少漏洞。这些各方面的不足都是今后需要整顿的。

其次,要不断增强工业化水平。人类历史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商品的加工与生产产品程序就逐渐变得复杂。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由于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我们现在还有一部分企业用传统的小作坊进行生产,因此必须承认我们在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方面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所以,要使中国产品质量过硬,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同行中,就必须提高工业化的水平,最终才能实现“中国优质”的世界品牌。

再次,要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增强对世界舆论话语权的掌控能力。既然质量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因而怎样更好地去应对危机,这就在世界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各自的优势。这次出现的所谓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经我国有关部门澄清,质监部门开始加强了检查力度,比起以往的处理措施,明显有了更大进步。但从长远角度而言,我们还需要掌握世界舆论的话语权,在世界上提高中国自己的声音。这也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要改变以薄利多销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之所以长期采用这种贸易方式,具有现实原因在里面。一是最初的世界市场环境比较差,中国受到不少国家的贸易制裁,所以往往只能出口一些农副产品等资源低加工产品;二是刚起步的加工业生产能力欠缺,技术水平较低,因而只能靠提供低价产品才能赢得一定的市场。但同时低价策略也有不少消极负面作用,如:利润升值空间太小,对高水平质量监控体系的成本难以负担,高技能的劳动力也很难被雇用到,而且要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寻求资金支持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薄利多销”的对外贸易方式已很难适应当代世界市场的要求了,变化才是王道。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迅速把中国品牌声望在国际上提升了许多,原本中国制造面临重塑国际形象的大好时机,但“三聚氰胺牛奶”丑闻不啻是对中国制造形象的一次“抹黑”。由于这次震惊国内外的经济事件,消费者对质量的怀疑逐渐从牛奶企业到食品业以至蔓延到整个中国制造的产品。

所以要挽救这种消极影响,转变这个形势,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坚守质量底线,另一方面要的建立起“人人参与”的质量文化机制。保证产品质量不会下滑,仅仅靠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把全部员工的力量调动起来,在企业内部宣扬和树立“质量至上”的文化。正如质量管理大师克劳士比所说:“当所有的员工都达成质量的共识,明白自己在质量改进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后,公司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改变。”

国内的奇瑞公司的董事长尹同耀就率先做了很好的模范。他作为企业领导人为了提升品质,曾签发了“品质飞跃”的总动员令,要求各个部门都要组建质量控制小组,全方位提高公司产品品质。不论是领导层还是维修部,不论是车间还是每个班组,都要详细制定保证质量的具体制度。在领导层中每位管理者身上都要加强监管和督察力度,并给这些领导规定合理的质量责任指标,定期给他们进行考核打分,并以此进行奖罚。公司每季度都要在车间里召开一次成果发布会,鼓励具有突出成绩的员工站在前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心得,并给予其相应的奖励。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该公司实现了质量创新的目标。

尹同耀这位企业领导人总结:“必须超越只在生产线上抓质量控制的管理陈规,在整个价值链上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这需要根本性地改进关键的业务流程,其中包括产品开发、供应商管理、生产过程管理以及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

因此说,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真理,这句话值得创业家们深思。在质量和成本这一组矛盾中,要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这组矛盾变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既重视品质,又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虽然有时很难平衡二者,但只要找到一个关键的切合点,就能将低成本和高品质统一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