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4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石油及化学工业 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精细化工产品产值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品开发,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同时,鼓励石油化工企业的联合重组,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石油化学工业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1.3.4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

石油及化学工业 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精细化工产品产值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产品开发,通过5—10年的努力,建成上下游衔接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同时,鼓励石油化工企业的联合重组,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石油化学工业的产业集聚区之一。以上海港为核心带动区,杭州湾南岸宁波沿海产业带为先行发展区,南通港为后发优势区,建设临海石化工业基地。依托上海、南京、宁波的大型石化企业,联合上海化工区、南京化工区、宁波石化功能区,发挥宁波大榭岛—南京和鲁宁输油管道的原油供应优势,共建世界级大规模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加快宁波、舟山原油中转储运基地建设;发挥南通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在江海交汇区域培育以炼油、乙烯甲醇以及合成氨、复合肥等为重点的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基地。应逐步将上海与南京、宁波、南通的石油化工产业对接,共同构筑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石化产业带。

电子和通信产业 以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为重点,集合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和电子元器件制造等多方面优势,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覆盖产业上下游的国际一流现代通信产业链。开发新型电子专用材料,推动电子元器件向高频率、低能耗、微型化、组合化方向发展,发展为光通信和数码产品配套的元器件、元组件商品。发展计算机及外设产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以通信设备制造为特色,具有较强研发、设计能力的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之一,构筑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培育上海、南京、杭州三大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沪宁、沪杭甬两条电子和通讯产业带,提升电子产业在全国及国际的核心竞争力。

钢铁工业 依托苏浙沪三地研究机构,加快钢铁工业技术改造步伐,促进工艺流程向连续化、清洁化、紧凑化发展,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发展;在企业层面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污染,增强钢材精处理能力,促使钢铁产业的结构升级,向高技术含量钢材加工迈进;实施跨企业、跨地区的行业重组,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产业,使其成为具有国际领先规模和竞争力的钢铁产业群。重点加强大钢铁企业的协作,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组织区域横向经济、技术联合,整合长江三角洲地区钢铁行业和上下游产业,对钢铁工业的副产品进行开发与综合利用,共同发展相关的专业性市场和物流企业。

先进制造业 以汽车、船舶、机床、成套设备、家用电器、建筑材料、纺织服装等为重点,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为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基地。

加大汽车企业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合作,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扩大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产品档次,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与整车相配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上海、南京及浙江的轿车产业发展,形成区域性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加快形成以扬州为重点的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围绕汽车整车,鼓励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沿江地带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

船舶工业要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鼓励企业联合,提高设计开发和制造水平,形成世界级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强的船舶制造业。集中布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和江苏沿江地区,通过企业联合与兼并,加快企业规模集聚和产品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即以上海、宁波、舟山等沿海地区以及南通、扬州、泰州等沿江地区共同打造世界最大规模的船舶制造基地。

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加工和装备工业的产业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积极发展大型机械、整机装备和成套设备产业,大力提高创新能力、设计和制造水平,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系统集成公司;发电设备、微电子设备、煤液化成套设备等行业技术水平争取在近几年内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国家基地。以上海为龙头,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为先导,常州、扬州、台州、泰州为骨干,推动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把建材工业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原材料、制品、新产品的综合行业。围绕南京、镇江及湖州、嘉兴、杭州湾地带布局,依托南京、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优势,提升周边地区的建材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深加工转变。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以化纤纺织为特色,集制造、研发、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产业中心;以服装为主体,涵盖皮革制品、领带、服装辅料等产业领域,打造国际服装制造中心之一。充分发挥上海科研设计和贸易集散中心优势、浙江的生产加工和江苏的优质面料优势,把上海打造成为区域性服装设计中心,把苏杭构建成为全国较有影响的区域中高档服装面料和中高档服装展销中心,绍兴、嘉兴、宁波、湖州、常州、无锡各有偏重,重点建设成为特色产品及品牌服装生产基地,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国际纺织服装产业重要集聚区。

医药产业 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医药工业门类齐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国内领先以及中药产业实力雄厚的独特优势,优先发展现代制药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中药、化学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两大类产品,推动化学药生产向低污染、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把长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我国医药制造业基地,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外向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加快开发新药剂,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产品。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以生物制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器械为特色的现代医药制造中心。将上海培育为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医药研发中心;着力发展杭州、苏州、南京、台州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中心;推进化学原料工业与化学药制剂产业的价值转移,构筑江苏沿江及环杭州湾南岸医药产业带。以舟山为重点开发海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制药器械则以沪杭甬、苏锡常等具有较强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基础的地区为依托,强化产业分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塑料原料、工程塑料、机电零配件及医用包装等塑料产品;大力发展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及生物医用材料、超导材料;积极推广纳米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发展纳米改性塑料、纳米机电等产品;加大电子油墨、反光材料等深度开发利用,开发反光膜、新型铝材等产品;充分应用环保技术,发展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加快基础材料产业发展,促进基础材料产业升级。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基地。加快新材料产品的产业化发展,以上海为中心,以沪宁、沪杭甬为主要产业带,形成以上海化工区和苏州、无锡、南通、宁波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依托宁杨泰发展轴,加快泰州纳米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依托杭宁发展轴,加快湖州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物流产业 整合社会物流信息,优化物流配载,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在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综合性运输物流中心;加强企业外部管理,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开发区或周围规划建设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综合性或专业性物流中心。鼓励物资、仓储企业和各类批发市场发展物流配送,支持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内部的物流配送实现社会化、产业化。促进传统商贸业与运输仓储业的结合,构筑物流运输和物流信息两大系统,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地区产业基础和经济腹地为条件,发挥铁路、公路、空港、港口枢纽功能,加快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无锡、苏州六大物流枢纽城市和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为主要陆路交通节点,以上海、宁波、舟山、南京、南通港口为主要航运交通节点,以苏州、湖州、嘉兴、杭州为主要内河航运交通节点,以上海、南京、杭州以及苏南货运机场为空港节点,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管理咨询、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房地产、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区域性服务业功能,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形成与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相适应的地方性、区域性和全国性多层次服务体系,形成有效分工、合理分布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打造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为次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大集聚区。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基础和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上海的金融、商贸、研发、教育培训、信息咨询、商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杭州的旅游、创意、医疗保健、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把杭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南翼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重点发展南京的旅游、科研培训、金融、设计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服务业次中心。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民间资金充裕的优势,积极组建地方金融机构;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杭州、南京等地方性金融中心为支柱的金融业分布基本格局。推出上海都市风情游、浙江山水游、江苏古典园林游,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旅游“金三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