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点产业突破

重点产业突破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从中药产业化的角度来看,甘肃中药大型制药企业屈指可数,中小企业数量也不多,且由于资金缺乏、创新能力薄弱,竞争力不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甘肃省实际来看,发展中药加工业也是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的产业突破口之一。甘肃目前有30余家中药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达20余个剂型、400余个品种。

第三节 重点产业突破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甘肃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按照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能够支撑和带动本行业快速发展,且在经济总量占有较高比重或目前比重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原则,选择清洁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大力扶持本省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全面促进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其中,要注意改造老工业基地高能耗、高污染、规模小的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特色工业和支柱产业,努力建成具有规模的高新化工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中药材现代化加工基地。

一、中药现代化加工工业

甘肃凭借其气候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所形成的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中药材品种。根据初步评估测算,甘肃省有药用植、动、矿物资源1600种左右。经普查中药资源,全省共采集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计1527种,其中植物类1270余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43种,另外还有藏药材500多种。有276种药材被列入全国重点品种。因此从原材料上来看,甘肃发展中药加工产业具有优势。但是从中药产业化的角度来看,甘肃中药大型制药企业屈指可数,中小企业数量也不多,且由于资金缺乏、创新能力薄弱,竞争力不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甘肃省实际来看,发展中药加工业也是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的产业突破口之一。

有医药专家根据甘肃药材产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代表性药材,以及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综合因素考虑,将中药资源划分为五大发展区,即:陇南山地当归、纹党、红芪、贝母综合发展区;陇东黄土高原甘草柴胡、款冬花综合发展区:陇中黄土高原党参、半夏发展区;甘南高原秦艽、羌活、马麝、牛黄保护发展区;河西走廊甘草、麻黄保护发展区。这对发展中药加工产业也是一个良好的启示,中药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大多也是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完全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中药资源,就近建立加工企业,逐步建立一条完整的中药加工产业链。首先对于广大医药企业和农户就近获取直接的供需信息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的建立,吸引大的医药代理商与甘肃省制药企业合作,开拓国内外市场。除了资源优势外,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中药工业也粗具规模,并逐步形成品牌优势。甘肃目前有30余家中药制药企业,生产的品种规格达20余个剂型、400余个品种。其中兰州佛慈制药厂和兰州太宝制药厂的浓缩丸系列产品、兰药集团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奇正实业有限公司的消痛贴膏等产品系列被甘肃省政府授予“陇货精品”,畅销国内外。甘肃以中药加工作为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的突破口之一,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针对中药市场的特殊性以及其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我们认为发展中药加工企业的当务之急,则应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中药市场,树立甘肃省中药市场的良好形象。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整合现有资源,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产业发展。甘肃中药现代化产业还属于弱势产业,需要大力扶持,应当设立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和机构,增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统筹和协调能力,引导资源的有效整合并形成合力

第二,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推动道地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保持中药资源的比较优势。丰富的中药材是甘肃省中药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应该以中药材的最佳适宜种植区为基础,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进行规划,基地建设应该按照市场化的机制进行设计,突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视区域中药材品牌的塑造,提高市场认知度。

第三,重视中药材道地质量标准研究和种植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实施中药材标准战略,不仅是保证中药原料产品质量的需要,也是维护本地药材产品免受非道地药材冲击的最有效办法。当务之急是加强大宗道地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研究,通过标准修订程序,将一些中药材的重要质量指标上升为国家标准,以保护本地优势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应加强各地药材优质、高效、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将成熟技术的推广与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效益。

第四,增加科技投入,完善新药研发的创新平台,集成创新优势,加强新药研制,培育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大品种。政府应当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创新投入,实现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和设备的有效整合,大力支持中药新药研制,以及中药新技术、新工艺、新制剂、新剂型的研究与引进,加强与新药研制有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二、食品加工工业

充分利用甘肃农产品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努力把食品工业建设成甘肃在全国产业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既是甘肃工业强省战略有的放矢、大有作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选择,也是振兴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强省富民的有效渠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立足资源优势和特色优势,依托现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础,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努力提高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尽快培育一批包括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在内的上规模、上档次、能带动农产品发展的龙头企业。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形成城乡联动、工农结合,增强甘肃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整体提高甘肃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水平,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甘肃的资源有两大特色,一个是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一个是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主要是农产品)。前一个相对丰富的资源,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基本上形成了甘肃省现有的优势工业基础。后一个相对丰富的资源,是市场化改革以后的经济成就,但长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和整合,其中根本的不足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工业带动和主导产业的形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能够带动甘肃经济有更大作为的是第二类资源,这应该是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发力点。

现在,甘肃食品工业的落后、分散、小规模使甘肃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不但难以发挥比较优势,反而往往受制于外来农产品竞争的压力、市场和自然因素的束缚,谷贱伤农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一相对丰富资源若得不到应有的转化,可能就将在根本上拖住了甘肃经济发展的后腿。

食品工业是包括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采盐、烟草5大类24个分行业在内的巨大产业群。上述5大类24个分行业在甘肃基本上都有发展,但形成品牌和上规模的很少。正因为不具备绝对优势,所以不能绝对占领市场,优势反而成了劣势,结果既伤害了农业,又打击了农民。所以,一定要找准甘肃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比较优势,把工业强省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上,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带活全局。而食品工业恰恰具备这方面的比较优势。(1)规划甘肃食品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根据食品工业分类提出明确的发展思路,形成明确政策导向;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提出把甘肃建设成为“全国食品工业之都”的口号,形成长久持续的广告效应,以每年定期举办“兰州食品工业博览会”等形式吸引投资,洽谈项目,吸引全国以及全世界厂商进行投资。(2)招商引资,借船出海。利用甘肃农业资源、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兰洽会等各种形式宣传甘肃发展食品工业的广阔前景,邀请全世界和全国的食品工业企业尤其是世界食品工业企业50强来甘肃考察、投资、合作以及采取其他形式共同开发甘肃的农业资源,并定期由省政府出面向他们通报甘肃农业资源的发展状况和投资方向。(3)采取财政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条件,积极鼓励和扶持甘肃现有食品工业企业的做大、做强。通过政府的各种税收优惠,解决食品工业的融资困难和税收负担。应该具体研究针对食品工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使之成为长期发生作用的政策规范。(4)考虑和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衔接以及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特别是把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中央对于西部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相结合,努力营造出最适合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氛围。(5)指导民间资本投入。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改革,现在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主流,如何有效地鼓励、指导和吸引省内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投资甘肃的食品工业,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出主意想办法;另一方面,应该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措施。(6)甘肃食品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市场,能不能在北京、上海、广东、武汉、重庆等对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形成辐射作用的国内市场上有所作为,是决定甘肃食品工业发展层次、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7)进一步培育农业资源,使之在集中性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能够形成稳定供给的能力和市场优势,能吸引周围省份的同类产品向这些市场集中,为甘肃食品工业的大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8)可以考虑把河西建设成名副其实的“河西酒廊”、“河西食品工业走廊”,并作为甘肃“再造河西”和“工业强省”战略的具体化措施(例如,可以通过每年定期召开“河西酒产业集聚之谜暨酒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等措施扩大知名度,形成影响力,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把定西建设成中国的“马铃薯食品工业城”,吸引甘肃相对过剩的马铃薯资源向定西集中,形成全国的马铃薯市场;把陇东、陇南建设成为中国的“特色食品工业城”;把临夏、甘南建设成为中国的“肉奶食品工业城”;把甘肃建设成中国的“食品工业之都”等等。

三、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也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的纺织工业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虽然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但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关系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大局。“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区域差异和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国际国内纺织工业格局的变化,以巩固和加快甘肃纺织工业发展为出发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是甘肃纺织工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目前,甘肃省的纺织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2000年增长35.8%;产品销售收入16.1亿元,增长4.6%;完成利税1513万元,增长14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由2000年的106户减少到2005年的58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数由3.98万人减少到2.13万人。“十五”期间,甘肃省纺织工业与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极不相称,行业规模逐年缩小,经济主体单一,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大,无论是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企业技术改造滞后,创新投资不足,装备落后,对发展纺织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甘肃纺织业仍然以服装纺织品的加工制造为主,无品牌服装产品;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研发速度缓慢,还未形成规模生产。

未来5年,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能源、原材料、环境承载能力等要素约束增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世界工业经济经历着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加速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邻近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纺织业正在加快向中国大陆转移的速度。甘肃电力、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供应相对充足,土地、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城镇化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的有利条件,甘肃应利用现有的基础,抢抓战略机遇重振纺织工业。

甘肃加快发展纺织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纺织企业向集群发展,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产业链的整合速度,鼓励充分竞争,促进优胜劣汰。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生态纺织技术,引导企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将主要依靠原料资源和低成本人力资源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促进甘肃纺织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棉纺织、毛纺织、纺织原料、化学纤维和蔴纺织,延伸产业链,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乳品工业

近年来,甘肃省乳业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年奶类总销量达到了18万吨,年市场销售总额8亿多元,年人均消费从2000年的2.4公斤,增长到目前的7.3公斤;奶牛存栏数由2000年的4万多头,增长到了目前的8万多头。甘肃省目前共有乳品加工企业22家,主要是中小企业。规模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8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家,涌现出了以“庄园”为代表的本土强势品牌。所有乳品加工企业设计日加工能力达850吨,乳业的组织形式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但是,深入分析甘肃省乳业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政策性的问题和结构性的矛盾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甘肃省乳业的发展,应该引起政府高度重视。

甘肃省要加快甘肃中小乳品加工企业发展。第一,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导向、投资扶持、信贷优惠、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地方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推动作用,真正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各地乳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都表明,龙头企业的带动是整个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只有依托龙头企业的作用,才能称得上是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第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强大的奶源基地。1.甘肃省奶牛养殖起步较晚,其奶牛存栏数和良种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奶牛资源少,政府支持力度小,使甘肃省乳业加工企业发展后续乏力,因此,必须加大甘肃省奶牛养殖的基础工作。政府应在产业整体布局的基础上,运用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等具体措施,加大对广大奶农的扶持力度。在玉米种植和苜蓿种植面积集中的地区,通过对畜牧结构的调整,使高效的奶牛养殖业成为当地的主导畜牧业,力争在5年内使甘肃省的奶牛养殖规模达到20万头以上。2.推进奶牛饲养方式的转变,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甘肃省适合奶牛养殖的地区,由龙头企业牵头与当地政府合作,大力建设奶牛小区,引导和扶持奶牛养殖向养殖小区集中,推行标准化科学养殖,使其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采取统一管理、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方式,由公司负责原奶收购,兑现奶资、技术咨询、疫病防治、繁殖育种、牛谱档案、品种改良、饲料购买、技术服务等工作,这是在全国奶业主产区已成功施行、大力推广的一种模式,提高了奶牛养殖的集体化水平,使企业与奶农结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在产业链中形成了一个紧密型的组织系统,既保障了奶农的利益,降低了经营风险,又有效地控制了原奶的质量,保证了乳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另外,在一些分散养殖呈一定规模的农村,由企业设立挤奶站,采取“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来控制原奶质量,减轻奶农的劳动强度,并解决了交奶难的问题。同时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增加在养殖区原有基础上的规模。3.加快奶牛的品种改良,提高奶农的疫病防治意识。政府畜牧主管部门在做好行业管理的同时,要转变工作方式,与大型牛场、奶牛基地、广大奶农建立紧密的关系平台,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的奶牛饲养常识和疫病防治知识,调整奶牛结构,使用高产优质的二东精配种,推广专用型饲料,从而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同时,认真做好奶牛的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的防检,制定种畜疫病的净化方案,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第三,做强、做大本省的乳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牵引的作用。(1)目前国内的乳品市场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市场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要喝奶”向“喝好奶”转变,品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把品牌的塑造和经营放到首要位置,依靠良好的企业形象、优质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利用消费者对牛奶注重就近、新鲜的消费心理,树立一个根植于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并且值得信赖的强势地方品牌。(2)在营销定位上,因乳制品有受奶源和保质期限制的特殊性,加上消费者对品牌有认知度的问题,本地乳品加工企业首先应以开拓、经营本省市场和周边地区的区域大本营市场为主,要避免盲目开拓全国市场。在渠道运作上,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终端的抢占跟进和维护上,创新营销模式,尝试组建乳业专业配套公司、乳品专卖形象店、送奶到户等深度服务系统,培养自己的忠实消费群体。在本地市场的竞争上,应尽量避免价格竞争,灵活运用各种防御战术,来抵挡外来品牌对本省市场的侵占。(3)在产品定位上,目前市场上的乳制品无论加工工艺还是包装越来越趋于同质化,产品附加值普遍很低,本地乳品加工企业必须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与一些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发一些具有区域特色和功能性的高附加值产品。要增加非纯牛奶以外的乳饮料品种,丰富产品品项,把产品细分类,以扩大消费群,缓解奶源不足的问题。另外,从宣传导向上强调巴氏冷藏奶比常温奶更具营养,扩大消费群和销量,利用本地企业配送上的自身优势,来阻击外来品牌的进攻。(4)在经营管理上,企业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只顾眼前利益,是注定不会成功的。要把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作为营造企业文化的主要工作。在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问题上,要毫不放松,严格执行质量流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公司管理结构,夯实企业在生产、营销、技术、财务等方面的各项管理基础。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通过内联外合、优势互补,加快缩短与国内乳业发展的差距,最终将甘肃省具有优势发展基础的乳产业做强、做大,走出甘肃。(5)针对甘肃省奶源短缺的现状,本省的乳品加工企业要把邻近的青海省作为高原乳业的奶源大后方,运用各种办法抢占青海奶源,满足甘肃省乳品加工企业的奶源需要。

五、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主导产业

要充分认识矿产资源在甘肃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黑色金属的优势地位。甘肃矿产资源丰富,超大型、大型和中型矿床成群、成带分布,成为甘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柱和优势。不同矿产资源在东、中、西部的均衡分布,又为全省各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与良好前景。金属矿产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也为甘肃经济发展提供了多种机遇、多种选择的可行性。因此,要坚定树立矿业开发是甘肃经济发展优势的思想,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勘察、开发、规划、管理与合理利用,对优势性矿产采取保护性开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使矿业这一优势为甘肃中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全省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采矿业作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甘肃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开发的不科学、不重视环境保护等因素也一度使矿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所以,要加强公益性资源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察相结合,解决危机矿山资源接替问题。由于多年来高强度地消耗资源和矿山企业矿产勘察投入严重不足,许多矿山,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资源严重不足,矿山生产在低产、低效、亏损中徘徊,矿业面临勘察资金不足、后备基地匮乏、环境压力大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像重视公益性资源调查评价那样,重视商业性矿产勘察。政府要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上扶持商业性矿产勘察工作。例如,建立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发布制度,建立矿山资源耗竭补贴制度,开展风险勘察上市筹资的试点等。以公益性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商业性矿产勘察的跟进,把商业性矿产勘察融入矿业全球化的进程,加大引资勘探的力度。同时,开展大型老矿山接替资源勘察工作,扩大勘察开发的领域和深度,使部分老矿山摆脱资源枯竭的困境,延长其服务年限。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多元化吸收资金,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在当前形势下,国家还应当更多地承担一些勘察风险。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建立勘察基金、设立专项资金、勘察投资补贴、贴息贷款等,从财政上增加对矿产勘察投入的力度,一般应支持到普查阶段,对少量有前景的矿集区支持到详查阶段。利用政府资金和补贴,调动和引导社会地勘单位资金投入到地质勘察,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缓解地勘经费不足的困难。从长远发展看,培育和规范矿业权市场是矿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矿业秩序,推动矿产勘察长远发展。良好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是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因此,必须建立并逐步完善由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构成的矿产资源法律体系,深化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矿业政策,制定矿产勘察长远发展规划,指导、管理矿产勘察工作,使矿产资源勘察和管理逐步得到加强,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重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走绿色矿业之路。矿产资源的勘察开发必然会影响矿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矿山企业和全社会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加强对高污染、高耗能中小工业企业的监管和约束,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矿产资源采、选、冶等生产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的过程,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来描述。从纵向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科学研究、试验发展、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直至市场开发的链条;从横向看,是一项技术创新、其他相关技术创新,以及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人才创新形成的一个因果链条。在整个高科技成果转移过程中,每根链条每个环节中的活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协调行动,产生出各要素独自运作无法产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移的最终目标。中小工业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纵横之间,游刃有余,有着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依据市场经济理论并结合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特点要求,政府的职能总体上应定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前提下,对市场机制“拾遗补缺”,提供市场无法提供的高科技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制度、政策及资金和外部环境等,为中小工业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清障通途,保驾护航。

首先,高科技产业化涉及科技界、实业界、教育界和金融界等社会各个方面,需要经济与科技的互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各部门的配合。在这方面仅靠市场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市场上的分工会在信息传递上产生一种“信息屏蔽效应”。高技术产业化中的信息屏蔽效应使高技术产业化的交易成本较高,阻碍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此,政府必须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协调层次,打破这种信息屏障,沟通各方面的信息,加强经济与科技的互动,形成合力。

其次,由于高科技产业化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对人才要求的特殊性,需要政府建立一种技术共享、信息共用、利益均沾的制度,来调动创新者、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国家都把培育创新人才,促进人才流动,设法吸引国外智力资源作为发展高科技及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战略。

七、发展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母机”,是制造业的核心。甘肃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无疑是发展中小工业企业的基础。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在甘肃布局的重点项目和三线调迁建设项目以及改革开放后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兰州和天水2个装备制造业基地。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改造,甘肃初步具备完整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雏形,广大中小工业企业也具有一定的机械制造能力和零部件加工配套能力。它对未来甘肃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在支撑和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甘肃装备制造业尚未建立起能够保证制造加工质量的专业化、标准化分工协作体系。对于产业链条长、关联产业多的装备制造业来说,缺乏反应灵敏、高度专业化、标准化的制造加工配套体系,这是甘肃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根源之一,也恰恰是中小工业企业发挥优势的用武之地。同时,甘肃在生产组织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主机、轻配套,重设备、轻工艺,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体现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的生产组织体系建设不充分。

所以,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应通过有效的行业内部合理分工,高度重视中小工业企业为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作用,加快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处于同一装备制造业中的各个部分可以通过各自在行业价值链上不同环节的比较优势,建立起有效的分工合作关系,大中小结合,全方位合作,共同构建甘肃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央提出的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方针为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绝佳机遇。甘肃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发挥中小工业企业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提升甘肃装备制造业的地区竞争力,使装备制造业弃劣存优,构建起合理的产业布局,更好地服务于甘肃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