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

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一、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经济布局是经济发展和存在的空间形式。经济布局就是各经济部门的地区分布和地域组合。宏观布局是指较大区域的综合性经济布局,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战略布局。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空间组合的经济现象。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

第一节 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

一、经济布局与产业布局

经济布局是经济发展和存在的空间形式。经济布局就是各经济部门的地区分布和地域组合。通俗地说,各经济部门的地区分布主要是指各部门生产分布的地域范围及集中生产区、优质品产区的空间位置;各经济部门的地域组合主要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结构特征及地域差异。经济布局按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可分为宏观布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布局。宏观布局是指较大区域的综合性经济布局,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战略布局。微观布局是指具体经济项目的空间分布,是宏观布局的实施和落实。中观布局即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空间组合的经济现象。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一)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义。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点轴(线)开发模式

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选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四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三)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从均质布局开始,向点状布局(增长极)、点轴布局演化,最终形成网络布局。

二、产业分类及产业结构

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它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简单地说,产业是具有某类共同特性的企业集合。它既不是某一个企业的某些经济活动或所有活动,也不是指部分企业的某些或所有经济活动,而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一)产业的分类及评价

1.关联方式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方法,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分为多种分类法。

(1)技术关联分类法: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切技术关联关系。

(2)原料关联分类法:按照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为依据来划分企业经济活动,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等都具有相同的原材料。

(3)用途关联分类法:这类产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等。

(4)战略关联分类法: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

①主导产业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②先导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对其他产业起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

③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引导作用。

④重点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产业的概念较模糊,缺乏科学性,它可以包括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先行产业、瓶颈产业、基础产业等。

⑤先行产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另一类先行产业指根据国民经济战略规划的需要人为确定必须先行发展以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即先导产业。广义先行产业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交通运输辅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

三次产业分类法存在一定的缺陷,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如:第二产业的采掘业和矿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是直接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进行的生产活动,理应划入第一产业;再如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从最简单的修鞋到最复杂的航天、科研都包括了。

3.生产要素分类法

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按照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1)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例如食品业在发达国家就被划入资本密集型产业。

(2)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当前,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指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做是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3)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目前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

当前以微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正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可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如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说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也能反映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过渡,最后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但这类分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原来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知识的老化,也会变成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4.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其中包括99个行业类别。这17个部门为: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旅馆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业;L.公共管理和国防;M.教育;N.保健和社会工作;O.社会和个人的服务;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

我国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就是参照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因此产业划分与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基本一致。

(二)产业结构及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从就业人口在第一、二、三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上升的趋势。

2.工业内部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工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像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从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工业起步的。

(2)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化工、冶金金属制品、电力等重化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最快的是化工、冶金等原材料工业。

(3)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发展阶段。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后期,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明显下降,机电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对原材料的加工链条越来越长,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加工度的提高,使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消耗的原材料并不成比例增长,工业发展对技术装备的依赖大大提高,深加工业、加工组装业成为工业内部最重要的产业。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情况,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完全按照这种顺序去发展。

3.农业内部结构各产业的结构变化趋势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其生产水平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提高;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其环境生态功能,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受到重视;渔业日益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其比重稳步上升。

三、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反映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意味着伴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等的变化。经济增长内涵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二)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转换。人类需求是一个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生产力极为低下时,人类需求单一,主要是解决温饱;温饱解决后,人类追求体力解放,以延伸了的体力来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物质财富丰富到一定程度后,人类需求到了更高层次,要求脑力劳动也得到解放。因此,产业结构相应地由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第二产业为主,进一步发展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产业结构又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转换必然带来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合理流动,使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我国产业结构演进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产业结构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以农业为主变为以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纠正了产业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状况,走上了产业协调发展的道路。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其具体表现是:第一产业农业尚未根本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不高;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缺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第三产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尽管传统生活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

产业结构具有合理性的主要标志是:能合理利用资源,产业部门协调,能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能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加强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五是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七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八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二是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