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科技产业化中的技术转移研究

高校科技产业化中的技术转移研究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科技产业化中的技术转移研究王树西 夏增艳摘 要:本文以计算机科技的产业化为例,从技术转移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由此可见,高校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学生创立大规模高科技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实际上是高校技术转移困难。

高校科技产业化中的技术转移研究

王树西 夏增艳

摘 要:本文以计算机科技的产业化为例,从技术转移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产业化;技术转移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取得了快速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下,大批的科技成果滞留在实验室,造成了国家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探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本文认为:如果正确处理好技术转移问题,那么就会有效的促进技术产业化的进程,否则,很容易导致技术产业化夭折。本文以计算机技术的产业化为例,来具体探讨这个问题。

一、高校科技产业化现状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大大缩短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力争站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而且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也就是说,要产学研结合,把高校建设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

我国各高等院校,结合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产业化之路,充分依托人才和科技优势,抓住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关键,向社会转移和辐射了大量高新校术成果,并且建立了一大批具有较强活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校控股或参股公司,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产业群。

我国的许多科研院所(特别是中科院的各院所) ,不但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而且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大批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在科技产业化方面,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一样,都具有人才和科技优势。所以,在本文的论述中所提到的“高等院校” ,包括这些科研院所。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的每年都以30%以上的增幅发展,并且发展越来越迅速。根据2001年的统计结果,全国575所普通高校中,校办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学校共计82所,过10亿元的学校有12所,实现利润总额48.51亿元。根据2005年的统计结果,北京大学校办企业总产值为330亿元;清华大学校办企业总产值为150亿元;浙江大学校办企业总产值为72亿元。由此可见,高校科技产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尽管我国高校产业化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很低下的。有关资料显示,每年经过中央和省级政府部门鉴定的科技成果大约10 000项,估计30%的成果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产业化,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花费国家大量的科研经费研制成功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也就无法惠及普通大众,只能滞留在实验室,这实际上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变。

如果把高校科技产业化比喻成一条河流,那么,高校的科技成果就是“上游” ,高校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就是“下游” ,从目前来看,这条河流还不够“畅通” 。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产业化规模仅仅1 000万元左右。

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应该“顶天立地”——既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又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

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高校方面的原因有:创业意识薄弱、企业管理人才稀缺、体制和政策上的束缚等;社会方面的原因有:企业接产能力有限、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投融资体制束缚、法律法则不健全、市场行为不规范等。本文重点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我国高校科技转移的特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的产业主要是科技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 ,这是由高校的特点所决定的。既然是高科技产业化,就必然涉及技术转移问题。

技术转移是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环节。目前,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的特点主要包括:

1.高校领导越来越关注技术转移

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型大学都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领导和组织技术转移。我国高校应该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成功经验:它与企业联系紧密,为技术转移搭建了极好的运作平台。

2.很多技术转移是自发进行的

很多高校的学生和老师凭借自己的技术,进行创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校学生创立大规模高科技产业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著名的雅虎(Yahoo! )公司,于1994年4月被创立的时候,它的两位创始人大卫.费罗(David Filo)和杨致远(Jerry Yang) ,还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博士生。再例如,著名的“Google”公司,于1997年被创立的时候,它的两个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还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生。上述两个公司,现在都已经是年产值数百亿美元的国际大公司。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之路异常艰难,乏善可陈。

3.技术转移困难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 ,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两张皮”现象。这实际上是高校技术转移困难。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和大学之间发生了分离。具体表现为:企业做企业的研究,大学做自己的研究,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转化的支撑环境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投融资体制和市场发育不成熟,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4.技术转移成功之后,回报是丰厚的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高科技产业,是从高校孵化出来的。例如,“清华同方” 、“清华紫光”等公司,是从清华大学孵化出来的;“未名集团” 、 “青鸟集团” 、“北大方正集团”等公司,是从北京大学孵化出来的; “联想集团”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来的。上述公司都是知名企业,规模都很大,属于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化的典型企业,也是高校技术转移的成功典范。应该指出,在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产业中,很多都涉及计算机领域。

5.技术转移的后续工作

一般来说,高校孵化出的公司,仍然需要高校的技术支持。这是由高校的特点决定的: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和技术储备充分,研发能力强大。而公司成立的研究院,很难具有高校所具有的上述特点。例如,“曙光公司”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来的,并且一直依靠中科院计算所雄厚的技术支持,所以一直保持所从事领域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三、高校技术转移中困难的克服

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源头,是承担国家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国防研究的主要力量之一,还要引领未来可持续的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要最终体现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但是目前的状况是:高校的研究片面追求学术上的价值,特别是某些学术研究过于“虚” ,主要体现为追求SCI、EI文章的数量;企业的研究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不去重视长期的基础研发,主要体现为注重开发短期产品,对于研发周期长、回报晚的产品,极少有企业有能力研发。也就是说,高校的研发与企业的需要是脱钩的,两者结合点很少,这也是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创新绝不仅仅是发表了多少文章,创新是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技术创新最关键、最重要的是产品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对提高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技术转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顺利进行高校技术转移,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任务。这是因为,如果长期过于追求研究的学术价值,就会距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远。如果大量的科研成果长期无法实际应用,也就无法转化为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这样的科研很少能够得到长期的支持,从而无法长期维持。目前中国的基础科研,主要是“863”和“985”课题,这样的课题是很少的。将适当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不但可以产生效益,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而且可以使得相关科研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撑下去。所以,对于有足够科研实力的高校来说,科技产业化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在高校产业化过程中,成功地进行技术转移,需要做到:

(1)在实验室条件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是技术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例如,联想集团是靠着倪光南发明的“联想汉卡”技术创立的,当时这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再例如,科健公司是靠着陈肇雄的机器翻译技术创立的,这项技术在当时是领先的。再例如,曙光公司是靠着李国杰的大型服务器技术创立的,这项技术在当时是国家863重大项目。上述3个公司,都是中科院计算所创立的,属于技术转移的典范。上面的三个例子中,科技成果都是比较成熟的,可以直接应用的。

(2)从高校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之后,继续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直到企业本身具有足够的研发能力。比较通俗的说,就是“扶上马,送一程” 。一般来说,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技术比较薄弱,对于高校还存在技术依赖,不能够马上“断奶”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继续向高校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3)高校实验室只负责技术转移的“上游” ,也就是成功地进行技术转移,至于“下游”的企业运作,高校实验室不要干涉。一般来说,在技术成熟之后,企业运作很少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而往往是资金运作、行政管理等,而这些工作不是高校实验室的本职工作,并且一般来说高校实验室也很不擅长,贸然参与只能把事情做坏。所以,只要成功地完成了技术转移,高校实验室的工作就完成了。

四、技术转移的失败案例

联想集团,本来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出来的。从1984到1991年,联想集团一直是计算所的全资子公司,属国有民营性质,计算所系联想全部资产的所有者,计算所的所长一直担任联想的董事长,这一段时期,计算所是联想毋庸置疑的领导。1991年以后,联想划为中科院院管公司。

1999年,中科院计算所与联想集团宣布合作。在一片喝彩声中,许多人寄望计算所在联想的领导下,能够变成中国的贝尔实验室或者IBM的沃森研究中心,既能够为联想提供短期的市场“炮弹” ,又能够为国家实施长期的基础研究。

但是,仅仅半年以后,计算所与联想的合作便迅速的瓦解,联想宣布成立完全听命于自己的中央研究院,计算所所长高文博士亦提交辞呈。轰轰烈烈的改革行动一波三折,未能如愿,令曾经为之喝彩的人士甚感遗憾。

曾经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和晶体管大型计算机的中科院计算所,其声望与研究水平在我国IT业界一直首屈一指,联想作为一家主营低端产品PC的公司,曾再三表示自己尚未具备对国家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IT研究项目进行长期投资的能力。

毫无疑问,计算所的技术沉淀是深厚的,联想集团的资金是雄厚的,两者当初都想合作成功。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技术转移的角度进行分析,那就是:在两者合作过程中,科研的长远跟踪和短期研究的问题没有解决,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问题没有解决。计算所认为:很多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属于国家行为,而绝非市场行为,没有基础研究,计算所的存在就没有价值;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也不可能长期继续。而作为一个企业,联想集团当然想要所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就说明,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科研人员的需求、企业的需求等。

在这个案例中,计算所的定位是一个国家的研究所,同时又是企业的一个研究院,所以本身它的发展目标就是不一致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研究所,肯定是要做国家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作为企业,它是一个盈利团体,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企业是为了挣钱,它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与国家的长远利益重合,这个时候就产生矛盾。在这个案例中,还体现出产权问题和机制问题。如果产权长期不明晰,那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很容易产生矛盾。在技术和市场的配合方面,应该在开始就建立一个好的机制,这样才能够激励相关人员进行工作。在产权和机制方面,我们应该学习美国硅谷的经验。

五、结论

因为高校产学研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所以,科技产业化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总结了高校科技产业化的现状,从高校技术转移的角度,探讨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林耕,傅正华.北京地区高校技术转移状况分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 (1) .

[2]于建国.中美大学技术转移模式比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Z1) .

[3]吴新明.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 (Z1) .

[4]周光召.在百度世界大会上的致辞.2007.

[5]http://www.cioage.com/col/1333/.200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