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子公司能力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获取

子公司能力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获取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子公司能力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获取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由总部开发并通过子公司网络运用于国外,因此跨国经营是所有权优势应用的结果。各子公司之间为争取特许彼此竞争。导致子公司业绩下滑,公司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引起总部的注意。

一、子公司能力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获取

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由总部开发并通过子公司网络运用于国外,因此跨国经营是所有权优势应用的结果。海外子公司被视为母公司优势转移运用的接受者和实施者,子公司依靠母公司的所有权优势进入国外市场,并攻城略地。在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和Johnson(1977)的国际化渐进理论中,子公司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总部的决策与资源的投入。在实证分析中,不少学者对子公司发展取决于总部的委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比较典型的是White &Poynter(1984)成功地对美国、欧洲、日本投资于英国的子公司进行了30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指出1950年到1960年新建的海外子公司从小型的“母公司复制品”逐渐发展成为总部所规划的专业产品制造基地。这一现象支持了PLC理论和国际化渐进理论观点。

诚然,总部的战略委派、母公司的资源投资的确是海外子公司成长的初期动力,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全球化与当地化压力并存的今天,海外子公司正成为区域市场有力的回应者,成为重要研究任务的承担者以及总体战略规划实施中的积极参与者。Hamel &Prahalad(1985)对日本跨国公司在美国生产运营扩张的实证分析中指出,日本子公司的成长除了母公司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身对地方环境适应的结果。Chang(1995,1996)用模型清晰地阐明子公司的成长是一系列资源投入与自我能力构建的过程。资源的积累可能只发生于子公司层面而非基于整体性的跨国公司母公司。Burgelaman(1983)将子公司没有得到总部高层所鼓励的战略行为称之为自主行为,这一概念表明跨国公司内部化的扩张活动并非基于总部严格的监控行为,子公司的自主行为有助于理解子公司资源的自我积累与能力提高。加拿大科学委员会1980年对该国获得总部战略授权的国外子公司进行了实证调查,分析指出位于加拿大的国外子公司的发展主要基于独特能力的提高以及与母公司保持强有力的联系。Bishop &Crookell(1986)和Birkinshaw(1995)的随后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不仅对加拿大国外子公司的研究中强调了子公司的自主行为是其发展的驱动力,相同观点的讨论也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英国(Papanasstasiou &Pearce,1994)、苏格兰(Young,Hood &Peter,1994)和爱尔兰(Delaney,1996)的海外子公司。

上述分析表明总部或母公司的支持对于海外子公司的发展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子公司自主行为是其发展的重要潜在推动力。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基于静态的视角将海外子公司看成以母公司为中心的下属机构,很少关注子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其研究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子公司的地位和作用是由母公司所委派和决定的,忽视了外界因素以及子公司的自我能动性。因此,基于海外子公司的动态演化观点,Birkinshaw(1997,1998)将子公司的自治和首创精神作为分析的焦点,指出子公司动态的发展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特许(charter)。能力是指子公司可获得的或可控制的要素存量以及发展资源的能力。子公司能力可能是特定的功能,如柔性生产,物流管理,也可能更加宽泛如创新,政府关系等等。子公司能力是逐步演化的,演化是子公司新技术与能力的积累或损耗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子公司能力通过随时间发展而形成组织惯例积累并存储。这一过程不仅受到母公司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地方环境和子公司自身。特许是指母公司授予的、子公司参与实施并负责任的业务或业务要素,可以是子公司服务的市场、制造的产品、采用的技术、覆盖的职能领域,或者这些因素的任意组合。跨国公司内部子公司之间对于特许存在着竞争,而这种竞争促进了各个子公司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构成了子公司演进的基本驱动力。

Birkinshaw(1998)认为子公司的演进包括两个方面:子公司能力的提高和下降。并提出了五种子公司演进的一般模式。

(1)母公司驱动的投资(Parent-Driven Investment,PDI):母公司的特许扩大导致了子公司能力的提升。母公司管理层为计划中的投资评估不同地点子公司的相对价值,然后决定在某些子公司增加特许。各子公司之间为争取特许彼此竞争。

(2)子公司驱动的特许扩展(Subsidiary-Driven Charter Extension,SDE):子公司能力的提高导致特许的扩展。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子公司积极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二是发展能力以获取市场机会,三是向母公司提出特许申请。

(3)子公司驱动的特许强化(Subsidiary-Driven Charter Reinforcement,SDR):子公司能力的增强,使现有特许得以保持。内部的竞争使子公司必须不断提高能力,才能够保持住现有的特许并得到强化。

(4)母公司驱动的撤资(Parent-Driven Divestment,PDD):子公司产品、技术或市场的特许丧失导致能力的逐步下降。母公司为了减少成本或归核于核心业务,关闭、出售子公司。这一过程与PDI相对。

(5)子公司萎缩导致的衰退(Atrophy Through Subsidiary Neglect,ASN):子公司能力下降导致的特许丧失。ASN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子公司能力下降,原因如管理不善,缺乏竞争。导致子公司业绩下滑,公司整体的竞争力下降,引起总部的注意。二是虽然子公司能胜任工作,但其他单元的能力超过了它。

五种子公司演进模式的分析再次证明,子公司的发展并非完全取决于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和资源投入,子公司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突出体现在SDE和SDR两种模式当中。无论是SDE还是SDR,子公司能力的提高是导致特许扩大和强化的前提条件。这一过程中子公司所蕴涵的企业家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海外子公司不仅是跨国公司市场前沿基地的触角,同时也可能是思想的创造者,机会的开拓者,资源与能力的获得者。子公司的企业家精神或创造性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跨国企业集团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来源。Rugman &Verbeke(1992)指出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并非仅仅源于母国基地,同时也可能通过海外子公司的发展而获取。子公司能力的发展由于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因此其发展是路径依赖性的,具有不可复制性,不可模仿性,这一异质性的独特能力完全有可能转化为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

Rugman &Verbeke(2001)在总结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归纳了跨国公司特定优势获取的十种方式,如图7-1所示。纵轴表示优势产生的地理位置,或源于母国,或源于东道国,也可能产生于跨国公司跨边界的内部组织,由各个子公司共同创造。横轴表示优势的属性,非地方性的优势可以通过低边际成本而跨国界转移,因此可应用于全球,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根据国别性差异开发应用。与此相对应的是地方性优势,它不容易以中间产品或经过适度的调整而转移应用到其他地区,仅仅使特定区域内的子公司受益,往往产生于国别性的回应能力。

图7-1 跨国公司特定优势的获取方式

资料来源:Rugman,2001。

基于上述两个维度的划分,跨国公司特定优势获取方式的分类如下。

(1)母国创造的非地方性的跨国公司特定优势,随后可通过国际市场以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的方式跨边界转移到国外子公司。这是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的优势创造方式,大量经济学文献与国际商务理论教科书都有详细阐述。

(2)母国创造的地方性跨国公司特定优势,随后在母国转换成可转移的非地方性优势,然后再应用于海外市场和子公司。如Porter的钻石模型体系。

(3)母国创造的非地方性的跨国公司特定优势,并转移到东道国发展成为地方性特定优势。优势的应用需要根据国别性差异进行调整,即“全球性思考,地方性行动”。这表明母国优势的转移需要考虑地方性的回应。

(4)在东道国发展的地方性特定优势,其应用范围受到地域的限制,如多国型跨国公司各个子公司开发的优势,仅仅适用于其产生的国家。当全球化的力量需要各海外子公司在特定优势方面进行协调与控制时往往会带来跨国公司管理上的困难。

(5)子公司在东道国发展的非地方性特定优势,可转移到跨国公司的其他分支结构。这一方式反映了自主性子公司从事于全球市场的开发,并获得了全球的规模效益与较高的地方附加值。Birkinshaw(1997)发现这种方式中,子公司具有高自治性、高层次的资源和低水平的母子联系。

(6)子公司在东道国发展的非地方性特定优势,但与母国的联系与引导密切相关。如特许,获取总部委派的新任务等等。这一优势随后扩散于其他的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体现在国际化的产品当中。

(7)国外子公司在东道国发展的地方性特定优势,随后子公司将其转化成非地方性特定优势。这一过程需要母国的支持。

(8)不同国家的子公司通过内部网络合作开发的非地方性特定优势。

(9)不同国家的子公司通过内部网络合作开发的非地方性特定优势,但是其应用中分别与地方性条件进行结合以便于针对不同的国家获取最大化收益。

(10)不同国家的子公司通过内部网络合作开发的地方性特定优势,并在总部的指导下,转化成非地方性优势以获取全球性潜在收益。

上述十种类型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已经穷尽了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所有途径,但它所凸现的一个事实是不仅只是母公司,海外子公司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并非如传统理论所述,仅是企业具备优势的结果。应该看到跨国经营与获取优势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子公司海外经营本身也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手段。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推导出下述结论,即优势产业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完全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Porter(1990)的钻石模型指出位于母国领先产业集群中的子公司是跨国公司特定业务领域的母国基地,母国的产业集群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全球化竞争的优势。显然这一观点所隐含的前提条件是产业集群为其中的跨国公司子单元提供了特定的区位优势,这一优势可应用于全球化经营。不仅母国的产业集群如此,国外的产业集群吸引跨国公司的参与同样也源自它所独具的区位优势。因此波特的观点完全可推广至全球的优势产业集群,即位于国外集群中的跨国公司子公司是集群优势的参与者和获得者,这一区位优势有些是非地方性的,但更多的可能具有地方化特色,因此与图7-1类型五、类型六和类型七类似,集群中子公司这一优势可转化为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