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资源的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

基于资源的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理论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1 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逻辑局限西方经济学家总是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作为特殊企业群体的跨国公司给出理论解释。因而“优势利用”便成为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2.3.2.2 跨国经营的工具性本质前面的分析指出,传统跨国公司“优势利用”论已不能解释今天全球范围跨国经营的实践。

2.3.1 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的逻辑局限

西方经济学家总是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作为特殊企业群体的跨国公司给出理论解释。但不管是从海默(Stephen H.Hymer,1960)的垄断优势理论到邓宁(John 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还是从刘易斯·韦尔斯(Lois T.Wells,1983)提出的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行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到以波特(Porter,1980)、巴特雷特和高绍尔(Bartlett &Ghoshal,1986)等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学派,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行为的分析可以综合为一种“优势利用”的过程。表2-1归纳了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优势利用”的分析。很明显,主流传统理论在解释跨国公司行为时,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扩张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27],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利用这些优势,企业就会选择跨国经营,从而产生了跨国公司。即是说,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传统优势”,这些“传统优势”也就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框架下,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先前既有的,跨国公司的行为可以概括为同一种模式——全球推广模式(Global Projection Model)。

传统跨国公司理论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经济背景,这些理论对当时跨国公司的成长和扩张行为给出了较好的解释。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主要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从历史发展来看,跨国公司的产生与西方国家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垄断紧密相关。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和资本空前集中,美国和西欧企业追求大规模的倾向十分突出。在当时的国际经济中,大型的跨国公司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理论界自然地将研究对象集中于大型的跨国公司。这些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内部化优势、垄断优势等传统优势,占领着国际市场。加上当时跨国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相对静态和稳定,为跨国公司大规模成长与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因而“优势利用”便成为传统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表2-1 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优势利用”的分析

①OLI分析范式:O-所有权优势(Ownership);L-区位优势(Location);I-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续表2-1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跨国公司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中的许多前提假设条件已经改变甚至消失。传统理论中以“利用优势”为前提的全球推广模式让跨国公司深陷过分依赖“母国优势”的困境,不思进取,不考虑积极主动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主流跨国公司理论由于其静态的优势分析、不考虑竞争、不考虑企业如何主动获取优势,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甚至不能解释许多新的国际化经营现象。例如,跨国企业的“小型化”和“灵活化”、许多不具备“传统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跻身跨国公司行列、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Refocusing Strategy)、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活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和构建全球化的网络等现象都有悖于传统的经营方式。因此,寻求跨国公司理论上的突破不仅是新的时代要求,更是指导跨国公司经营实践的需要。

2.3.2 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资源视角

2.3.2.1 整合延伸的资源基础观

资源基础论或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d View,RBV)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尽管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但资源基础观的三个流派具有相同的内核,它们同样是回答“企业是什么”和“企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的问题,它们的逻辑基础是一致的,并且都从企业产品和业务背后的独特要素及其组合去挖掘企业的本质,只不过不同流派的学者对这种独特要素的定位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而已。

事实上,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能力和知识三种独特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源是企业运作的基础,然而,资源本身几乎是没有生产能力的,是生产活动要求资源进行组合和协调[28]。即是说,“组合和协调”才能使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里的“组合和协调”也就是合理配置资源的能力,而能力又是对知识这种特殊的资源的组合。正如布莱克和博尔(Black&Boal,1994)所形容的那样,单单列出蛋糕的配料并不等于蛋糕[29]。单纯的资源和知识也不可能直接构成企业,必须通过能力对两者进行组合协调,才可能从总体上构成企业,并具有竞争优势。因此,资源、能力和知识共同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并且从各流派的理论研究来看,它们均必须符合价值性、稀缺性、难以转移性和不可模仿性等资源属性,事实上构成了企业广义上的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资源、能力和知识可以看成是对广义的资源的三种不同的划分,均可纳入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资源基础观是这三者的整合,相应的资源的概念得到更广泛的延伸。

整合的资源基础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企业是由资源、能力、知识等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是稀缺的、有价值的、难以转移和不可仿制的,它们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一旦形成,便具有路径依赖。企业之间绩效的差异源于其拥有的资源的差异性和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

2.3.2.2 跨国经营的工具性本质

前面的分析指出,传统跨国公司“优势利用”论已不能解释今天全球范围跨国经营的实践。具有优势不再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唯一原因,事实上,许多情况下优势也是对于企业过去活动的报酬[30]。跨国经营不仅是优势推广的途径,也是获取优势的手段,其目的在于保持和发展优势以及寻求新的优势,实现企业效益最优,其本质是工具性的。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囿于传统理论的局限,而一味强调只有具备某种优势才能开展跨国经营,而不知道跨国经营也是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的话,就极有可能丧失良机从而使自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迁,传统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利用模式所能提供的竞争优势日益有限,在海外寻求新的竞争优势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新来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更多有利的机会、有价值的资源分散在全球各地,对于追求差异化和寻求创新租金的跨国公司来说,跨国经营的目的不再局限于以往单纯地开拓市场或业务,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先机,寻求并获取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并将它们作为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相应地传统跨国公司“优势利用”论也逐渐向“优势寻求”论发展,今天的跨国公司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由承担着生产、销售或服务职能的子公司所构成的高效网络”,更应该是“一个不断从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资源、知识,进行整合、创造,进而不断获取和更新优势的企业”(Doz,Santos,Williamson,2001)[31]。如何通过跨国经营的手段获取优势,是当今跨国公司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2.3.2.3 跨国公司分析的资源视角

资源基础方法在跨国公司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大潜力。传统理论对跨国公司相关问题的分析都是基于交易成本分析(Williamson,1975,1985,1996)的理论框架,而资源基础方法用于对跨国公司相关问题分析的有效性却经常被忽略。实际上,从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来看,它与资源基础理论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和融合的地方,例如,跨国公司的演进、并购和战略联盟等问题都可以用资源基础的方法加以解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资源基础的视角来解释跨国公司本质及其行为。事实上,由于资源基础方法更加注重全球竞争优势的产生和整合,因而被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对跨国公司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的一种理论,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32]

当以交易成本分析为基础方法的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对现实解释极其乏力的时候,资源基础方法的有效性和潜力就更加突显。从逻辑上看,资源基础方法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的各种战略资源,这一点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优势获取的问题,即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战略资源,并将其转变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跨国公司分析的途径来看,企业管理和组织战略理论对跨国公司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前两者都逐渐倾向于回归组织内部,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尽管资源基础方法与交易成本方法两者视角不同,但从研究方法上讲,两种方法存在互补性,只有将多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对跨国公司本质及其现象的把握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资源基础的视角对跨国公司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

2.3.3 资源基础的跨国公司竞争优势

2.3.3.1 以网络组织整合全球资源而形成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理论为跨国公司“优势获取”与“资源”之间找到了一种联系。在这种联系的基础之上,资源基础理论自然成为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分析的新的聚集点。按照资源基础论的观点,跨国公司自然也被看成是由一系列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束”组成的集合体,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包括传统的资源、能力和知识),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和获取资源,并加以整合,以实现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新。但是,这一推论的前提是,跨国公司各经营单位之间所拥有的资源能够相互顺利转移、创造和利用。这一点又与主流理论的“层级结构”概念相悖。然而,有关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的研究让人们对跨国公司有了新的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群体竞争取代个体竞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寻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群体网络的趋势逐渐发展。如果说由于主流理论强调严格的科层结构,强调子公司之间的一视同仁,忽视了子公司的差异性和重要作用,那么跨国公司网络组织理论则不同。在跨国公司网络组织中,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资源和决策分散于整个网络组织中,而不是单独集中于某个经营单位,各子公司之间相互依赖,跨国公司的组织活动和价值创造在多个维度进行协调。

因此,从资源的视角来看,跨国公司是多国分散的资源集合体,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跨国公司逐渐形成为由分散在不同地理区位的经营单位构成的多国化网络,这种网络有利于各经营单位之间资源的转移、创造和整合,从而形成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优势。很明显,这种基于资源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更加强调子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的优势来源于各个网络结点上的经营单位,而不是单纯依靠母国所拥有的资源和优势。比起传统跨国公司理论,这是一种进步。

2.3.3.2 内外资源整合的动态竞争优势

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主要有产业组织分析法和资源基础分析法,前者侧重企业外部行业环境的分析,后者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作为竞争优势外生论的市场结构理论,在产业组织分析法的基础上过分强调外部环境而忽略企业主体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缺陷。而作为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资源基础理论,停留在静态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特性的角度,而不考虑外部动态环境,也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在分析跨国公司竞争优势问题上,应将两种方法相结合,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一种理论。

作为全球资源整合的多国化网络组织,跨国公司所嵌入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是一种关键性资源,对于感知和实施企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Barney,1991)[33]。正如有学者指出,资源、能力、知识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真空中是无价值的,仅当抓住机会和抵御威胁时,才显得有价值”[34]。因此,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资源不仅包括内部的资源,还包括外部行业环境内的资源。跨国公司就是整合分散在多个区位节点上内外资源的网络组织。能为跨国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不仅局限于各经营单位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公司所在全球行业环境中。跨国公司通过这种全球范围的资源识别、动态整合与有效配置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注释】

[1]Porter M E: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0:12.

[2]Porter M E:What is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Dec 1996.

[3]Porter M E:Competitive Advantage,New York:Free Press,1985.

[4]杨浩等:《企业核心专长论——战略重塑的全新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2页。

[5]Lippman S,Rumelt R:Uncertain Limitability:An Analysis of Interfirm Differences in Efficiency under Competi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2,13(2):418-438.

[6]Rumelt R P: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In 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edited by R B Lamb,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1984:pp.566-570.

[7]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8]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9]Barney J B:Gaining and Sustain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Reading,MA:Addison-Wesley,1997.

[10]Jay B Barney,Tyson B.Mackey:Testing Resource-Based Theory.Research Methodology in Strategy and Management,2005(2):1-13.

[11]Peteraf M: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3):179-191.

[12]David J Colis and Cynthia A.Montgomery:Competing on Resource:Strategy in the 1990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1995.

[13]Prahalad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79-91.

[14]Prahalad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79-91.

[15]Stalk G,Evans P and Schulman L E: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1992:57-69.

[16]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7]Foss N J and Knudsen C:Towards the Theory of Competence of the Firm,London,Routledge Corporation,1996.

[18]Spender J C: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acit Knowledge?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B Moingeon and A Edmonson(eds.),London:Sage,1996:56-73.

[19]Conner K R:A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Five Schools of Thought with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conomics:Do We Have a New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121-154.

[20]Kogut B and U 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383-397.

[21]Kogut B and U Zander:What Firms Do?Coordination,Identity,and Learning,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502-518.

[22]Conner K R and C K Prahalad: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Knowledge Versus Opportunism,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5):477-501.

[23]Nelson R R and S G Winte: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4]Liebeskind J P:Knowledge,Strategy,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Vol.17Winter Special Issue:93-107.

[25]Nelson R R and S G 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26]Dosi G: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licy 11,1982:147-162.

[27]主流跨国公司理论强调的传统优势包括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等。

[28][丹麦]福斯、克努森:《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李东红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8页。

[29]Black J &Boal K:Strategic Resources:Traits,Configurations,and Paths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31-148.

[30]葛京、席酉民:《跨国经营的工具性本质及其目标的实现》,《经济管理》,2002年第6期。

[31]Y Doz,J Santos,P Wiliamson:From Global to Metanatonal,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

[32]张慧:《跨国公司行为理论阐释的新进展》,《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33]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99-120.

[34]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