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

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贾晓阳[1]摘要:本文基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认为民间金融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自身发展催生的。民间金融中的无息借款比例低、高利贷比例高的趋势明显。

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

贾晓阳[1]

摘要:本文基于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认为民间金融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为此,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应从处理好民间金融与政府、正规金融以及非法金融之间的关系着手,结合我国民间金融的自身优势与其所处市场环境的特点,从民间金融法制建设、金融监管、规范借贷手续以及利率改革等方面来出台政策,引导我国民间金融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民间金融 规范化 政府监管

在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并存发展。所谓非正规金融是指在现有正规金融体制之外、由非法定民间金融部门从事的不被政府的法定制度保护和规制的间接融资以及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赢利性的直接融资活动,包括民间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等形式。按照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遵循一般商业原则的正规金融机构对于在充满风险的农村地区开展业务意愿不强,商业借贷的不足需要民间资本的补助,因而民间非正规金融是必要的,但是民间非正规金融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其发展加以规范和引导。

一、现阶段农村民间金融基本状况分析

1.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1)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信贷市场退出,央行出于规范金融秩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增加对农信社的整顿力度,并关闭了乡村集体金融机构。在面对广大的农村资金需求,正规金融的供给却始终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农民和企业只能求助于民间非正规金融。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项目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户借贷的主要来源:一是信用社占借款总额的35.62%;二是亲友乡亲借款,占到借贷总额的54.49%。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平分秋色。

(2)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当前的主要形式包括私人借贷、地下钱庄、集资甚至高利贷等。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以一对一为主要特征的分散型民间金融活动,比如私人借贷、企业间借贷,又有以一对多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型民间金融活动,比如合会、集资和农村合作基金会等,以及依法成立的非金融机构开展的融资活动。比如典当行、担保机构和房产中介机构等。

(3)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私人借贷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借贷方式比较单一。同时利率相对较高,借贷周期较短,因而风险较大。

2.民间金融的特征

(1)内生性。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自身发展催生的。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稀缺的资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所掌控,政府以正式金融制度安排的方式,将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当正规金融部门大面积撤离农村后,导致农村资金奇缺,进而为农村民间金融的产生留出空间。

(2)区域特征明显。农村民间金融是依赖于地源、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金融形式。因此具备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民间融资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经济发达地区的民间金融相对来说比较活跃。

(3)利率相对较高。随着市场经济意识在农村的普及和深入,农民对资金的理解和使用也出现显著的变化,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有息和高息贷款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民间金融中的无息借款比例低、高利贷比例高的趋势明显。

(4)融资形式多样化。在之前民间融资主要以个人之间、企业主与个人之间的熟人借贷为主,但近年来,民间融资主体多以组织形式出现,特别是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中介机构的民间非正规融资组织增多。

二、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正负效应

1.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正面效应

①缓解了农村资金供需矛盾。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资金供需矛盾日益暴露。一方面由农村正规金融主体功能异化与缺位造成,另一方面由农村资金需求日益多样化所致。民间金融正是基于潜在巨大的资本规模以及其他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借贷优势,扩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为无法获得正规金融贷款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开启了一条融资渠道,有效地缓解了当前我国农村资金供需的矛盾。②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民间融资由于自身的信息优势及简便的交易程序提高了农村市场中资金寻求借贷关系发生的几率,充分调动了民间资金资源配置的积极性。另外,民间金融的市场利率趋同不仅杜绝了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转贷现象,而且在借贷双方同等条件下,资金更多地投入高收益预期的借款农户或中小企业,从而十分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配置效率。③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由于正规金融的垄断经营,在资金供给、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缺乏效率,而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为正规金融转变经营策略和改善金融服务等施加了竞争压力

2.民间金融现实存在的负面效应

①大多数民间借贷行为不规范,没有合同约束,缺乏担保机制,容易引发经济法律纠纷。何广文(1999)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中,不以合同形式表达彼此借贷关系的高达80%以上,而常常采用口头约定或者简单履约的方式。这从侧面说明了民间借贷更多的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道德基础之上。因为内部经营监管不规范,当出现借钱不还,信用违约时,容易造成借款人的损失。②民间借贷行为缺乏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在发生债务人违约不还款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债权人通过暴力追讨贷款的行为,这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③干扰了农村正常的金融秩序,金融属于非正式的系统,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无法完全掌握其真实情况,造成金融统计信息失真。在高利率的诱惑下,民间借贷行为容易诱发大量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加大了现金投放,增加了央行对于信用和资金总量的监控难度,还削弱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④以合会和集资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活动极容易产生诈骗和投机风险。这类集中型的民间非正规金融活动涉及当事人多、资金总量大、交易关系复杂。一旦出现问题,当事人将会因救济途径不明确而采取非理性行为,造成羊群效应,导致事态的扩大,甚至诱发恶性事件。

三、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对策

鉴于民间金融的重要性,我国应当借鉴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尽快制定和出台放款人条例或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的专项法律法规,以此深化发展民间金融,进而拉动民间投资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确立民间金融合法地位

①民间金融法制化是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的前提保证。结合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并鉴于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时出台《放贷人条例》、《民间借贷管理条例》将不仅有助于保护放贷人的利益和约束借贷当事人的行为,而且对于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乃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运行,都将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②根据各地民间金融活跃程度的差异,在活跃程度较弱的农村地区,适当采取宽容的态度,以便拉动当地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而在民间金融活跃程度较强的地区,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为民间借贷的双方提供良好融资环境,防范违约行为等金融风险的发生。

2.构建民间金融监管框架

①灵活性原则。即监管框架的设计必须适应我国民间金融独有运行机制的特征,采取比较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措施。②成本收益原则。有效的金融监管应当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又能激发经济效应。因此,设计监管框架必须考虑到监管行为和被监管行为本身给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可能施加的成本以及获得的收益。③自我监管原则。采取各种手段鼓励与倡导民间金融组织在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监督。另外,在各区域内部,联合众多的民间金融组织,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3.规范民间借贷手续,建立民间借贷担保机制

首先,对于借贷双方的资信进行审查,确定融资的额度、期限及利率,尤其是要评估归还借款的可能性大小;其次,参照正规金融机构,签订有效合法的借贷合同;再次,及时掌握资金流向,防范发生道德风险;最后,完善借贷手续要建立民间借贷担保机制。比如:对于有充分偿还能力的,提供信用贷款;长期贷款以不动产作为抵押;中短期贷款以农作物、家畜等作为担保品。除此之外,建立农村互助担保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担保也极其有用。

4.合理推进民间金融市场利率改革

首先,放宽民间借贷利率浮动区间。为了激活潜在的民间资本来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缺陷以及应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断升级的局面,可以允许民间借贷利率在同类正规金融借贷利率上下有一定幅度的波动。其次,实行地区间利率差异化管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民间金融发展规模,在活跃程度强的地区实行较为严格的利率管制,而在活跃程度较弱的地区则适当放松对于利率的管制。

“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最大的关键在于支农资金的充足与否,也就是需要融资体系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及其合理的制度安排。而作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金融,虽然有着农村正规金融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完美无缺,恰恰相反,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诸多的外在制度约束和内在缺陷。鉴于此,在民间金融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对民间金融进行科学的、法制化的规范管理,这样才能发挥民间金融潜在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董研.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3).

[3]张庆亮.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谢玉梅.农村金融深化:政策与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李洁.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化探析[J].法制与经济,2009(8).

【注释】

[1]贾晓阳(1987—),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