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时间:2022-06-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蔡 缘[1]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为了解决农村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国策。本文通过新型合作医疗的具体情况,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缺陷与困难,提出防范与解决措施。

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蔡 缘[1]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国家为了解决农村中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国策。这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将能够从“大病统筹”的角度保障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农民将不会再因疾病问题带来家庭的沉重负担而发愁。本文通过新型合作医疗的具体情况,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缺陷与困难,提出防范与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 合作医疗 城乡经济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大意义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三个因素中,消费需求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因素,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着力扩大内需,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教育、医疗、住房支出比重大,挤压了农民其他消费。近年来,由于教育负担重、医疗成本高、盖房支出大,农民用于教育、医疗、住房的三大消费支出大幅增加,造成农民其他合理消费需求被压抑,进而对消费预期产生了明显不利影响。农民面临多重不确定性,扩大消费顾虑多,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定农民未来支出预期,提高农民实际购买力和有效需求才能真正释放农村消费需求,从而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多的推动力,也为促进农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总体情况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几经起落。20世纪60年代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形成了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项制度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20世纪80年代,随着集体经济的衰落,农村合作医疗迅速瓦解崩溃。90年代初,国家提出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制度,但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担子主要压在了农民自己肩上,结果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成果

目前,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在沂水莒南、苍山、郯城平邑、费县6个省级试点县和其他16个市级试点乡镇开展,覆盖农业人口608.31万,参合农民514.71万人,平均参合率84.61%,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0883亿元,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补偿金额达9 175多万元,共560多万人次农民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逐步改善。

临沂市于2008年通过了《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试行)》,对临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原则、组织管理、筹资、就医和报销、资金监管、医疗服务管理、监督办法进行了概括性规定,推动了临沂新型合作医疗的发展。

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何克服这些缺陷也同样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具体来说这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补贴与资源挂钩,易形成逆向转移支付。逆向转移支付是指中央的财政补贴,更多的是使非贫困人口受益。由于是自愿参加,很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家庭真正贫困的人却由于每年的定期投入而没有参加,这样导致真正需要保障的人却没有享受到保障带来的利益,相反那些相对富裕的家庭却由于能够承担每年的定期投入而可以享受合作医疗带来的利益,这就是说中央的财政补贴更多的是使非贫困人口受益,形成了一种逆向转移支付。

(2)财政拨款方式,引发“套资”行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合作医疗中大部分费用,而中央财政在拨款时是根据地方政府汇报的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进行的,但是如果地方政府通过多报参保人数,并预先通过地方财政为多出来的参保人员垫付参保费用,待中央财政拨款到位时,再抽出预先垫付的资金,这样就套取了中央财政的一部分资金。

(3)落实方面: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行的过程中,是主要的引导、组织、支持机构,政府本身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这项政策能否切实落实到位。历次改革都没有切实得到推行,没有使农村的医疗状况真正得到落实。

(4)农民方面:其一,由于以往各项医疗改革效果不理想,可能会造成对这次医疗改革的不信任,对这次医疗改革不抱有太大希望,从而不愿参加。其二,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知情权不够,不知道参加以后是否能够获取利益,从而放弃加入。其三,对回报率的期望过高和事实回报过低,认为参加以后并不能带来医疗方面的多大改善,从而不去加入。其四,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淡薄,对潜在的医疗用度认识不足,认为现在身体健康就不必参加。

四、应重点做好的工作及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问题,定点医院的管理机构应该加强监督和管理,主要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①要充分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以满足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农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②要正确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增加了政府筹资责任,突破了原有村级社区限制,提高了社会化程度。

(2)加强政府支持。①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参保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加大对违规参保人员的查处力度。对于参保人员的不合理行为造成损害的,根据情节轻重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②加强组织管理、监督干部管理。提高干部本身的业务素质,努力做到专业化、知识化;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动,必须要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个人道德水准够高的管理干部队伍;干部的定期考核监督制度。因为新型合作医疗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参与者不只一方,因此各方对于干部的管理、考核、监督都有发言权,针对干部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评判和裁换。③增加财政投入。现在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在新型农村医疗上正逐年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卫生条件得到保障。但是就整体而言,力度还是小,范围还很局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保障。

(3)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服务质量

①要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置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并上划县级管理,做到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都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②加大县乡对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这是吸引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③引导农村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合理调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强化管理,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条件、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都有所提高,从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基本在农村中普及开来,并作到了切实的保障作用,多数村民也都感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保障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合作医疗实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本身可能出现的缺陷,威胁着合作医疗的长久发展,如何克服困难和缺陷,促进合作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成为下一步要克服的问题。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和具体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会为农民的健康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农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为释放农村的购买力,对进一步扩大内需,抵抗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健明,丽坤.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3).

[2]陈兴宝,张文忠,等.上海郊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经验与评价[J].卫生经济研究,2006(2).

[3]孙洪军,郑立军,徐兴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6(2).

[4]唐广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社会保险研究,2003(2).

【注释】

[1]蔡缘(1979—),男,山东苍山人。中国海洋大学201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