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弘扬率先包产到户精神加快陇西和谐科学发展

弘扬率先包产到户精神加快陇西和谐科学发展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弘扬率先包产到户精神加快陇西和谐科学发展张懿笃  鲁 泽2008年和2009年,全党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弘扬这届县委勇于和善于实行包产到户的精神,以当初的发展基础为现阶段推进新发展的起点,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加快陇西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弘扬率先包产到户精神加快陇西和谐科学发展

张懿笃  鲁 泽

2008年和2009年,全党全国上下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陇西县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巨大变化和显著成效,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再绘发展新蓝图,再理发展思路,再鼓发展信心,再聚发展力量。在陇西开展这两个纪念活动中,陇西人对于一个话题谈得尤为津津有味,尤为自豪,那就是所披露的陇西实行包产到户这一被历史封尘了三十年的鲜为人知的事件的全过程。有一些在陇西工作过的老同志和一些在外地工作的老同志,还希望陇西的工作像当年实行包产到户那样更加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希望陇西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得更好更快,希望陇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陇西实行包产到户事件,最初是由定西市委研究室张全有同志专访原陇西县委书记张自强同志的回忆所披露出来的。《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在《定西日报》、《定西发展》和省委政策研究室主办《调查与研究》一刊发,就激起了千层浪,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管的《百年潮》、几十家网站纷纷转发此文,引起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此事,许多网民不断议论此事。尤其是北京的中共中央党校长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沈宝祥教授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专门研究中国农村和产业经济的刘纯彬教授,或不断进行深入思考评论,或前来实际考察探究,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甘肃日报》不但全面系统地报道陇西的包产到户,而且将研究成果吸收到甘肃农业农村经济60年发展综述中,广泛宣传。

回顾和总结陇西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为她的价值在于红崖湾是全国最早实行到户的地方之一,陇西是甘肃最早全面实行包产到户的县之一,对全国、全甘肃省的农村改革开放具有起点的意义,更在于当时县委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式求真务实,勇于而且善于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做一切工作的第一位、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勇于而且善于坚持走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和基层的呼声与意见、顺民意化民忧解民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带领全县人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弘扬这届县委勇于和善于实行包产到户的精神,以当初的发展基础为现阶段推进新发展的起点,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加快陇西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增强实现新发展的信心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现辖9镇、8乡,215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9.52万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在解放思想中开阔视野,在抢抓机遇中促进发展,在深化改革中创造优势,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策,抢抓各种机遇,以改革创特色,以特色铸优势,以优势促发展,全县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巨大的变化,也为我们在新时期再一次实现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跨越,城乡面貌大改善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也增强了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新发展的信心。

一是坚持以制度机制创新为重点,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陇西同全国一样,首先从农村开始了体制改革的伟大进程。1979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了“房前屋后植树谁种谁有”的党的林业政策。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逐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1999年开始,对全县51户县属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形成了全县工商企业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格局,企业活力和实力明显增强。建立了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了公开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进入21世纪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商贸兴陇”三大战略的同时,不断深化财税、交通、投资、医疗、社会保障和县乡机构等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充分激发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极大调动了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坚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扩张经济总量,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针对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县情实际,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扩张总量,在不断增强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2008年,全县完成县域生产总值24.4亿元,是1978年的近70倍,年均递增7%;财政收入达1.48亿元,是1978年960万元的近15倍;一、二、三产比调整到26.2∶36.3∶37.5,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依托工业基础优势,不断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初步形成了以铝产业、现代制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特色食品、新型包装等为主的优势工业体系,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1亿元,比1978年增长近100倍。依托产地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以中药材、马铃薯、畜牧等为主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8亿元,是1978年的近30倍,其中特色产业年产值达8.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34.4%。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建成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宇臻物流中心等各类市场40多个,基本形成了以中药材仓储物流、木材配送、商贸流通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比1978年增长31倍。

三是坚持以争取实施项目为重点,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认真研究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投资导向,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争取实施了一大批涉及产业开发、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骨干项目,发展速度逐步加快。2008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多元,占“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29亿元的50%以上,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前半年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同比增长56%。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大要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招商引资成果丰硕。1992年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成为甘肃中部地区扶贫开发的“试验田”。凯龙公司与荷兰公司合作,成功引进了α变性淀粉生产线,利用外资160万美元,增补了我县与国外公司合作的“空白”;宇臻物流、陇原中天、一方制药、福建航龙公司等一批外业企业先后到我县投资开发建设。近五年,引进项目100多个,引进资金54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1亿元,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坚持以中心城镇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作为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全县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2008年城镇化率在31.5%,城镇人口达到13.6万人,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展到56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城区“田”字型三纵三横和以长安路为纽带、城关和文峰相向发展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长安路为主线,重点乡镇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小城镇体系,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几年建成通乡公路10条217公里、通村油路6条4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农村能源沼气已推广覆盖到17个乡镇的196个村;通电率、通电话率和通自来水率分别达到100%、83%和40%。

五是坚持以改善民生事业为重点,着力构建和谐陇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物质文明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都得到了很好满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明显大幅度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2元,分别比1978年净增8570元和2164元。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全面落实,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齐头并进,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上线率连续11年蝉联全市第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李氏文化的挖掘研究、遗址修复、宣传交流和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科技、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事业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六是坚持打造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不断抓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黄金发展机遇期求得新发展。陇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一度是陇右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甘肃最早的省会,素有“巩昌雄镇”之称。其一是陇西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墓”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陇西李氏文化是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是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中心。这里有“千年药乡”和“西北药都”之美称,是全国“地道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全县中药材经销量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份额的20%以上。其二是陇西是著名的“中国腊肉之乡”。“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足赤”牌肉制品等地方名优特产品驰名陇上,走俏全国,出口海外。其四是陇西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境内有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和东兴铝业公司两家国有大中型铝加工和铝冶炼企业,西北铝分公司被中铝公司明确定位成中铝西北铝加工基地。其五是陇西是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全国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天兰二线铁路,以及国道316线、省道209线都过境陇西,交通便利,自古商贸繁荣。已开工建设的天定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使陇西的区位优势得到新的提升。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昔日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加快发展中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粗具雏形,特别是陇西独有的“五张名片”的特色更为亮丽,这些成为陇西全县名副其实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也为陇西的新发展创造了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黄金发展新机遇。

二、以改革创创新精神继往开来,全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新陇西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告诉我们不断创新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和善于创新,按照“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做大优势工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促进科学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努力把陇西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

一要着力夯实城乡发展基础。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着力抓好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镇、建制镇的基础配套设施,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集镇聚集。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交通、安全饮水、生态建设等与各项公共事业建设,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城乡社会全面进步。

二要着力提升特色产业水平。围绕打造“中国药都”目标,加快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制药、饮片及中间提取物加工、信息平台、贮藏设施和市场体系建设。坚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和千家万户养殖、养畜和种草、扩充总量与提高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畜牧产业向规模化、群体化发展。狠抓组织输出、基地拓展、有序流转、技能培训等环节,切实把劳务经济打造成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第一资源型产业。加快推进加工转化、品质提升、储藏保鲜和终端市场销售,提升洋芋产业开发水平。

三要着力做大做强优势工业。围绕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按照“突破二产抓园区”的思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和中药材精深加工园区,为工业经济和优势产业聚集开发搭建平台,促进县域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立足构建和培育符合陇西实际的特色工业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铝产业、现代制药、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特色食品、新型包装等为主的优势工业。

四要着力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紧抓陇西被列为全省建设六大物流枢纽的重要机遇,围绕打造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以中药材、建筑建材和日用百货为主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力争把陇西打造成服务全市、辐射周边、参与全国大流通的现代物流中心。

五要着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围绕打造“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大力培育陇西文化品牌,展示陇西地域文化特色,抓好李氏文化的深度开发,挖掘和显现李氏文化的商业价值,打响“陇西李氏文化”品牌,依托陇西李氏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以旅游拉动三产发展,促进招商引资。

六要着力推动陇西科学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扩充经济总量,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开发人力资源,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倡导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大力弘扬以“崇文重教、诚信质朴、创新进取、开放包容”为主要内容的陇西精神,切实以先进的文化思想引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为把陇西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真抓实干、不懈努力。

(张懿笃系中共陇西县委书记,鲁泽系中共陇西县委副书记、陇西县人民政府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