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定稿》与刊登陇西包产到户事件的始末

《未定稿》与刊登陇西包产到户事件的始末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未定稿》与刊登陇西包产到户事件的始末李 凌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任院长,于光远、邓力群分任副院长。搞包产到户的队比不搞的增产幅度大得多。《未定稿》认为这三篇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很好,决定在1979年11月8日予以发表。

《未定稿》与刊登陇西包产到户事件的始末

李 凌

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学部(简称“学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胡乔木任院长,于光远、邓力群分任副院长。院领导说,“四人帮”虽然倒了,但流毒很深,要办刊物,写文章,出书批判。依据于光远的建议,成立了一个写作组,负责编一个固定刊物叫《未定稿》,继续批“四人帮”。人民日报原理论部主任林韦负责编写一本批判“四人帮”的书,兼为《未定稿》审稿。

社科院成立后,原任《工人日报》总编辑、时任社科院办公室主任的邢方群向院部推荐我参加写作组的工作。当时在写作组的还有江明和丁磐石两人。同年9—10月间,邢方群和江明被调回《工人日报》复任正副总编,不久,丁磐石也调中宣部。好在此前他们已组织了一批高质量的文章,并且有两位青年人——王小强和王晓鲁写文章自荐。他们都是“文革”时的插队知青,在修理地球的同时注意抓紧学习,观察社会,研究问题。他们写来的文章很有水平,大家传阅后都同意调入写作组。……1978年把我从通县调来社科院后,就由我负责,和两位小王一起编辑《未定稿》。我们拟好每期出版的目录和选定要用稿子后,就送给林韦看,他有病在家,主要任务是编《“四人帮”批判》一书。他对我们送去的稿子看得很仔细,提出很多很好的意见,保证了文章的质量。另外写作组还有三位女性:陈光辉、聂峙砥和张莉。陈是老学部的人,和各所的老专家都熟,她就负责向他们组稿。聂、张二位负责和作者、读者联系,及校对、出版、发行、财务等工作。大家虽然原来并不认识,但因观点相同,都痛恨林彪、“四人帮”一伙,都愿为清除他们的流毒尽力,所以工作都很积极,合作得很好。

《未定稿》开始筹备的时间是1978年下半年,当时“四人帮”虽已被打倒两年,但“两个凡是”观点仍然根深蒂固,有许多人对实践标准仍然抵触,数以百万计的冤假错案仍未平反,各方面各个学术领域仍然有许多禁区,人们仍然心有余悸。《未定稿》在1978年12月4日试刊第一期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着重对当前思想理论战线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探讨、研究和评论的文章。有些文章的思想内容不一定成熟,但它如果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有一定的见解,有助于活跃思想、打开思路、破除迷信、冲破禁区,对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所启发,本刊也准备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予以发表。”简单地说,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冲破禁区,这就是院部给《未定稿》的基本任务。这需要理论上的鉴别能力和勇气。我们在以后几年,一直朝这方向努力。

1979年10月,社科院陆学艺、贾信德、李兰亭等三人到安徽农村调查,带回三篇由安徽的同志写的调查报告,内容主要是介绍该省肥西县山南区(共有98310人,十五万多亩耕地)于1978年冬种小麦时,有77%的群众自发地搞起“包产到户”,战胜了严重的干旱获得了大丰收。1979年夏产粮食二千零一十万斤,比1978年增产265%……。搞包产到户的队比不搞的增产幅度大得多。许多穷队、穷户一下子翻了身,集体提留、公共积累也增加了。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有的人却认为这是倒退走资本主义道路。肥西县委由于“左”的思想和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下令要“纠正”包产到户,要求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并派工作组去“纠偏”。基层的干部和农民学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以后,不像以前那样驯服挨整了。他们反问:“增产粮食犯不犯法?”“为什么实践证明能够大增产的办法不让搞?”“我们国家至今还吃进口粮食,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不光彩,我们这个办法难道不比吃进口粮好?”问得下去“纠偏”的县委干部哑口无言,县委干部们也很矛盾。他们自问:“过去搞了二十多年的农业工作,往往粮食减产了,许多农民逃荒、饿死,反而说这是社会主义,大方向是正确的。现在包产到户,粮食大增产,农民满意,反而说是资本主义,说大方向是错误的。”“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把我们搞糊涂了。”陆学艺等三人就此问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指出包产到户和工厂实行计件制一样,都是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好的。评论文章还从理论上说明了有关的许多问题。《未定稿》认为这三篇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很好,决定在1979年11月8日予以发表。但社科院领导知道后,对我们进行严厉批评。因已经发排,院领导下令只准作为“增刊”,即印二百份,不发给一般订户,只发给少数有关的学者和领导参考。

但即使这样,这期《未定稿》还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共甘肃省委原来准备下令对一些零星自发搞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进行整治。接到这期《未定稿》后,省委负责农业的书记建议重新研究,结果决定准许各县都搞一些试验,根据实践的结果再作决定。

一年以后,即1980年7月,陆学艺和王小强两人到甘肃省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跟踪调查,发现包产到户克服了过去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时干活稀松的缺点,农民可以自己当家做主,积极性大大提高,凡是搞了包产到户(或类似形式)的都大增产。他们在调查中还研究了发展的趋势:今后即使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也不会走过去“生产队—大队—公社”的老路,而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合写的调查报告《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在1980年11月出版的《未定稿》上发表。

——摘自2003年第1期《书屋》李凌的《勇破坚冰的〈未定稿〉》一文,题目系编著者所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