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上博客热议陇西实行包产到户

网上博客热议陇西实行包产到户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网上博客热议陇西实行包产到户张 祥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假期我总要到乡下去看看爷爷奶奶,顺便也到一些亲戚家走走,与他们同吃同住,甚至同劳动,做一些农活,可以说比较了解农村,也对农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30日1时6分说:原陇西县委书记,1978年在他的指导下,陇西县碧岩镇红崖湾社率先在全省实行包产到户。

网上博客热议陇西实行包产到户

张 祥

我的老家在农村,每年假期我总要到乡下去看看爷爷奶奶,顺便也到一些亲戚家走走,与他们同吃同住,甚至同劳动,做一些农活,可以说比较了解农村,也对农村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我看了《陇西县实行包产到户的前前后后》一文后,尽管对其中的一些事件、一些来由、一些道理似懂非懂,但由于是学文科的,多少了解一些,感到文章内容很是生动,很是真实。由于文章中所说的一些情况,至今在乡下的一些亲戚中存在,所以也很想说点什么,但学习时间紧张,难以抽出时间专门认真思考,无法专门表达自己的心声。不过,我看到有许多网站转载此文,尤其看到该文被《定西日报》数字版于2008年12月17日发表后,被因特网百度陇西吧以《张自强与陇西改革开放》为题目转贴。转贴文章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有些博客先后几次发帖子,发表看法,进行评论,好热闹,挺有意思。现将十五位博客的二十七条评论摘录如出来,供大家阅读,算是我的读后感。

一是名为西戎士的作者在2008年12月18日8时32分说:陇西人就要敢为陇中先!

二是名为zzg5044的作者在2008年12月18日9时15分说:这个要顶,不知道的历史

三是名为陇山之西的作者在2008年12月18日10时25分说:强!陇西的光荣历史

19日10时47分说:“绝对加精!”

21日14时19分说:“人民能吃饱饭就好!”

四是名为五牟乡人的作者在2008年12月18日23时44分说:申请加精。

21日18时51分说:12月16日上午,78岁的张自强在县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他曾经工作过的碧岩镇万山村红崖湾社进行了调研。张自强一进村,就来到村民王桂芳家,关切地问她家里一年能产多少斤粮,够不够吃,现在生活得什么样,当主人告诉他现有家家有余粮剩草,吃穿不愁时,张自强很高兴,他不由地回忆起在那段艰苦的岁月中农民的生活来。在原生产队长何万俊家,张自强回忆说,红崖湾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农民的生活一下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上他和乡村干部交谈时,感到外面有人,推门一看,原来是好些乡亲在门外偷听,他们是担心政策有变化,生活又要倒退到当初的极度贫困中去。听说当年的老书记又回来了,村民纷纷都围上来,当张自强问起群众的生活时,大家说,现在生活好多了,家家电灯电话,户户摩托三轮,就是钱还是少。张自强给在场的县镇村领导说:要帮助群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中午,张自强才和群众依依惜别。

26日22时9分说:小时候,只知道有个科羊,还不知道还有个碧岩。长大了,不仅知道了有个碧岩,不知道有个美丽的珠帘。当我漫步在科羊河畔,当我观光于碧岩小街,当我伫立红崖湾峰巅,当我经过珠帘寺边,我曾不止一次地感受着陇西南山的林草丰茂、南山的清泉柔溪,感受着南山的壮男豪情无限、南山的女孩多姿婀娜,碧岩,行走在你的山山水水间,我不止一次地忘却自己生活在人间。当春天的和风开始在碧岩的山水间弥漫,便有了那一堆堆南山小哥尕妹,心怀志远,在大城市繁华的街道上憧憬梦幻;便有王志强在山旮旯低声吟诵:家中那盏灯火已将你的夜晚温暖,家中的饭菜,依然是那般香甜。夏天的暖阳撒满了阳务川,镢头山间的瓢子长得红艳艳,油单沟里的杏儿令人垂涎。秋天的油画铺满了万山,碧岩的胡麻油飘荡在城里乡间,南山的药材医治了多少善男。冬日的雪花飞在了龙泉,碧岩,你令多少游子牵念,你赋予了故乡的风云水几多的情恋,你成就了流浪的西北风铃厚厚的文化积淀。碧岩,今天我又品尝了你的清泉魅力无限,我又倾听了红崖湾30年前率先的单干,我又鉴赏了你的溪水潺潺杨柳无边,我从此也化作了你的成员。

30日1时6分说:原陇西县委书记,1978年在他的指导下,陇西县碧岩镇红崖湾社率先在全省实行包产到户。时隔30年,由他口述、张全有整理的陇西改革开放的前前后后发表,又让我们回想起那段不寻常的岁月。应该把这件事情列为2008年影响陇西十件大事之一。

2009年3月11日22时34分说:读罢炭翁等人的跟帖,受益匪浅,希望陇西吧,都能像这些高人一样写出有质量的帖子。

五是名为仙子变小妖的作者在2008年12月21日14时55分说:张自强我比较熟悉,原是爷爷的旧识,对李氏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

六是名为221.239.97的作者在2009年1月27日14时56分说:很好,你们的精神值的学习。

七是名为61.178.14的作者在2009年2月11日16时38分说:这篇口述史讲述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农民天生就是会种地的,他们祖祖辈辈依靠种地为生,从小到大学的就是种地,可是在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下,农民却长期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困难生活。可悲、可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红崖湾的老百姓才有可能获得自主生存的权利,只有真正把老百姓的种地自由权还给他们,相信他们是能够自己种好地的。如果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是像文中的这位县委书记那样,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谋福祉,不要瞎指挥,少干涉、少折腾,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会少走不少弯路。炭翁写。

2009年3月5日10时25分说:“包产到户”是众望所归,是中国农业现阶段的必然。人为拔高的生产关系放在玻璃展柜里看看可以,但是印证了一句老话:中看不中用。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是以能否吃饱肚子为衡量标准的。希望我们现在的各级领导能够像当年的张书记那样,轻车从简,能同最底层的农民群众交朋友,汲取智慧。炭翁题记

2009年3月11日11时2分说:涓涓溪流可以汇江海。过去有些领导老爱讲什么大河有水小河满,其实那只是一种国富民穷的翻版,只有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安居乐业,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长治久安。炭翁题记

八是名为61.178.14的作者在2009年2月11日17时10分说:这篇文章说明,包产到户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有效措施,是解决广大农民吃饭问题的重要途径。只有实行包产到户,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像张自强那样,真心实意为广大农民谋福祉,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兴旺发达,广大人民群众就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我们的城乡差距就会进一步缩小。红崖湾的包产到户比小岗早,并且有领导干部为广大农民群众撑腰,这是红崖湾老百姓的福气。但愿有更多的张自强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益,为农民兄弟办实事,这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安

九是名为60.164.209的作者在2009年2月12日11时37分说:在陇西领导中有实力的一个。

十是名为61.178.74的作者在2009年2月17日15时45分说:“能够让人一口气读下来的应该是篇好文章。文章朴实,越看到后面越是精彩。包产到户这把中国农村改革的金钥匙,今天看你会觉得很平常,但是如果放到30年前的大背景下,那真是需要冒些风险的。我们甘肃既是出现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也是发生“张浩”事件的原生地,两种不同的思想交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30年后的今天,我们真诚的希望张浩同志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一下,你那封著名的《人民日报》来信发表后,你的感想感受。”

16时15分说:农村改革(包产到户)在30年前是星星之火。毛主席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孙中山告诉我们: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三十年前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们,农村的各项政策一定要顺应农民的意愿,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会种田的万万不要去瞎指挥、少折腾。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这是一位哲人说过的话。

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哲人提出了个哲学命题:“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看了陇西农村改革的这篇文章以后,有了结论。奴隶们想创造历史,没有英雄的带头,难也。英雄亦想创造历史,但离开了千千万万个真心实意拥护你的劳苦大众的支持,恐怕也非易事。只有二者齐心协力,方能前行。红崖湾的故事告诉我们:群众有要求、领导又支持,才能取得成功。

17时34分说:这篇长文,平铺直叙,跌宕起伏,正好印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好戏还在后头。文章尤其是第4、5部分,真的是有看头。没有真实的生活是编造不出来的。我一直在想,同是包产到户,在安徽小岗村,正是有了时任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的鼎力支持,小岗村的名气才有今天这么大;反之红崖湾的包产到户,也正是由于当时地委领导不支持亦不反对,个别领导态度暧昧,才使我们甘肃的农村改革宣传滞后。只能到了30年后的今天,成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好在还有这么一些热心的史学爱好者能够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他们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好事情。布衣题记

十一是名为61.178.103的作者在2009年2月17日17时19分说:文字朴实无华,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那个春雷蕴动的年代,张自强同志顺应历史潮流,与农民兄弟一道,首发先声,创造了历史细节。文章告诉我们,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焕发出蕴藏在群众中的巨大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年的包产到户,理顺了生产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卅年过去了,农民兄弟中又积聚了新和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我们热切盼望当政者能引导好、保护好农民群众的创造热情,顺应历史潮流,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文明、农民的致富再谱新篇章,为历史再添新辉煌。

19日9时50分说:文章再次说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文中张老书记给人印象深刻,但他不是一个如今所谓大胆创新、勇于开拓的“能人”,一个有先见之明的“天才”,而是一个懂得农村、理解农民的人,一个对农民有感情、对历史有担当的人,一个站在群众中间、践行为民宗旨的人,一个有识见、坚持科学发展规律的人。他的勇气,来自于群众,他的智慧来自于群众。他因站在群众之中,因而格外高大;他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卅年后仍被人记住。一个活在老百姓心里的是不朽的,而仅仅活在媒体上的人,无论其多么耀眼,至多是一个纸糊的明星而已。向那些让老百姓自己吃饭的人致敬!向让老百姓自己说话的人致敬!让那些为“天下牧”者流出历史舞台!

十二是名为202.100.65的作者在2009年2月19日10时7分说:群众走路应该先迈左脚还是应该先迈右脚?千百年来都有自上而下森严的规矩。因而那些默许老百姓自己走路的人是一个自己会走路的人,允许老百姓自己走路的人是一个开明的人,鼓励老百姓自己走路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而带领老百姓一起走路的人好像是一个伟人。

十三是名为117.35.158的作者在2009年3月3日21时29分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就不怕被沙子埋”。这是篇用实践事实说话的好文章。此文章最大的好处是告诉人们:(一)农村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二)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想什么、干什么。(三)什么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如何做到两者的统一。

十四是名为60.13.26的作者在2009年3月5日17时6分说:文章的特点是把老百姓的事情用老百姓的话说出来,让人读起来很亲切。张自强的成功之处在于创新和走群众路线,在于能看得见、听得见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回事,事实上只有为老百姓谋利益的人才会创新和走好群众路线。为什么现在党中央提倡创新和走群众路线,可一小部分高级干部总是做不了,看看张自强就知道了。

18时16分又说:社会要发展,人们要幸福,民族要强大,不改革行吗?当年为要社会主义,还是要群众,中央高层进行争论,结果群众有如大江大河,来势很大,结果智慧的党选择了群众,放弃了课本上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陇西的情况就是这样。而今,必须坚持改革。改革才能为群众谋福祉,造福祉,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发展条件。党和党员只有将自己的位置放在群众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党必须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智慧,充分表现创造力。

十五是名为清泉狼的作者在2009年3月6日21时37分说:我狂顶。

“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上,2009年9月11日17时39分时,也有网友说:文章很有历史价值,也很有现实价值,值得细致阅读,慢慢思考。

(作者系兰州城市学院外语学院二○○八级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