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大胆和可能的设想

一个大胆和可能的设想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大胆和可能的设想——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董大为 韦坚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拓展,2007年,河池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排全区第一;宜州市桑园面积排全国县域桑蚕茧产量第一,此为河池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重要可能性。

一个大胆和可能的设想——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

董大为 韦坚祥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进一步拓展,2007年,河池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均排全区第一;宜州市桑园面积排全国县域桑蚕茧产量第一,此为河池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重要可能性。本文还分析了其面临的巨大挑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河池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需实现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与重大突破,对河池市蚕丝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河池 世界级 蚕丝产业基地

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应该体现以下内容:完善的产业体系,包括桑蚕茧、丝、绸、服装、附产品等初、深加工和服务市场体系;占世界相应比重的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原料生产;现代化水平的蚕丝初、深加工工业;蚕丝产品在世界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完善的研发和服务体系;具有世界影响的茧、丝、绸、服装品牌和交易市场等。

从目前河池市蚕丝产业的发展水平看,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可能需要15至20年的时间或者更长。在这比较长的时期里,需要分阶段逐步实施,每个阶段都需要确定实施的重点和达到的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用5年左右时间,即2008年至2013年,巩固基础努力寻求深加工领域重大突破阶段,把河池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蚕茧和缫丝生产基地,并在纺织印染深加工领域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实现蚕丝深加工的重大突破。

第二阶段:用7年左右时间,即从2014年至2020年,蚕丝产业全面发展阶段,把河池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丝产业基地,品牌建立初显成效,蚕丝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份额稳步提高,初步建立起高起点的产业研发和服务体系,蚕丝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第三阶段:再用5年左右时间,即从2018年至2023年左右,建成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实现上述内涵设想。

(一)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可能性

任何设想都需要有可能性作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是有可能的。

1.蚕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巨大

国际市场,近年来形势全面看好,美国的丝绸产品供应完全依赖进口,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日本生丝生产大幅下降,生产原料依赖进口,真丝织物的产量也逐年下降。国际品牌服装使用丝绸增多,丝绸产品及混有蚕丝的纺织品在欧美的贸易中没有配额设限,产品出口可避免贸易摩擦,出口通畅。虽然目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纺织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但并没有改变蚕丝需求增长的总体趋势。目前全世界蚕丝年生产量为8.3万吨,仅占纤维总量的0.175%,按照此比例和纤维总量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世界蚕丝总产量将达9.91万吨、蚕茧总量达82.54万吨,2015年世界蚕丝总量10.62万吨、蚕茧总量88.46万吨。从近年蚕丝使用增长的趋势分析,未来几年蚕丝占纤维总量应该稳步上升,如果蚕丝产量占到纤维总量0.2~0.3,蚕茧的需求量将会成倍增长,需求空间非常巨大。

国内丝绸消费也不断升温,有关专家估算,目前内销市场消化蚕茧量在30%以上,并且已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一些耗丝量较大的蚕丝产品如蚕丝被、蚕丝家纺用品等在国内市场比较畅销,蚕丝被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消费亮点,全国蚕丝被年产量已达500万条以上,年消耗蚕丝1.2万吨左右,相当于鲜茧近10万吨,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4%左右。目前,蚕丝被生产已由手工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茧丝绸行业中的地位日显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丝绸服饰的舒适性、保健性及其独特魅力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蚕丝新用途不断得到开发,国内市场对丝绸消费比例逐年提高,丝绸消费持续增长。加上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化纤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升高,替代丝绸产品的能力减弱,可以预见蚕丝市场国内需求将迎来加速发展时代。

2.中国蚕丝产业在世界蚕丝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难以撼动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蚕茧和丝绸生产国,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资源产品之一,茧丝绸资源、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贸易总量均排名世界第一,生产量与出口量占到世界总量的75%以上。其他纺织产品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进口设限,而丝绸产品出口就不受任何设限的威胁。如果仅按目前我国的蚕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6%这个比例计算,2010年、2015年我国蚕丝产量将分别达到6.99万吨、7.53万吨,蚕茧产量将达62.7万吨、67.2万吨。蚕茧产量将以每年1万吨以上的速度递增。虽然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在发展蚕丝产业,意大利、巴西、印度等国也是较大的丝绸出口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梯度差异以及人口多劳动力就业需求等因素,我国不会在短时期内因产业结构升级而导致蚕丝产业萎缩,只可能导致产业在内部大规模转移。尽管今后在出口美国、欧盟、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时受到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但我国的蚕丝产业龙头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无法撼动。

3.东桑西移的不可逆转趋势使得在广西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成为可能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商务部提出了蚕桑生产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区域性结构调整方针(即“东桑西移”),桑蚕业已经由东部向西部大规模转移。东部地区桑园面积、饲养量、蚕茧产量明显减少,蚕茧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51%下降到2007年的40.5%。而在这轮转移大潮中,广西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基地,并使得这种转移趋势和发展格局在未来一段时期不可逆转。

一是广西具备不可比拟的气候资源优势。广西气候很适宜发展种桑养蚕,种桑投产快,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比长江流域多养3~4造;亩桑产量及产值均达全国先进水平,亩桑产量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同时,蚕茧解舒率较高,蚕茧竞争力较强,蚕茧上市早、收市迟,对全国蚕茧市场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二是广西拥有专门的蚕业科研机构和比较稳定的技术队伍,多年来致力于亚热带蚕业的研究与发展,选育出适合广西本地的桑树、桑蚕优良品种;在桑树栽培、桑蚕饲养、杂交桑种生产、桑蚕良种繁育、蚕种冷藏浸酸以及蚕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初步形成了有广西特色的技术体系,制定了8部有关蚕桑生产、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广西蚕桑业地方标准;建立比较健全的蚕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和蚕桑良种繁育体系,为广西蚕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蚕桑业发展,把蚕桑列为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要把蚕桑产业打造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自治区农业厅把桑蚕列入“十五”优势农产品进行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研究和部署全区蚕桑产业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制定措施,积极推进。各蚕桑生产市、县都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发展,全区上下形成了加快蚕桑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十五”以来,广西桑蚕业突飞猛进,桑园面积由2001年65万亩发展到2007年202万亩,蚕茧产量由5.6万吨发展到20.5万吨,生丝产量已达到1.2万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跃成为全国蚕桑第一大省区。蚕茧和桑蚕丝产量分别跃居全国第一和第四位,逐步走上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之路。形成桂西北、桂中和桂南三大蚕桑生产基地,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五大优势蚕区桑园面积占到全区的85%以上,鲜茧产量占全区的88%。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蚕丝生产基地,而目前广西是中国最大的桑蚕产业基地,如果仅从资源基础来看,在广西建设世界级的蚕丝产业基地已经成为可能。

4.河池具备成为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最现实基础

在广西建设世界级的蚕丝产业基地,从目前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看,河池市的现实基础是最好的,也是最具有可能性的。近年来,河池市桑蚕业迅速崛起,成为广西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奠定了广西区在全国产茧省(区、市)、河池市在全国产茧市(地、州)中龙头老大的地位。

一是桑蚕生产发展迅速。2001~2007年的七年中,河池市的蚕桑生产已经实现“六个大幅度增加”、“二个明显提高”,并在全区地市级相比排名中获得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县域桑蚕生产规模、桑蚕优良品种推广使用率、方格蔟推广率、桑蚕产业发展年平均增长率“六个第一”。2007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占全区桑园的29.25%,排全区第一;蚕茧产量达到153.6万担,占全区蚕茧产量的32.3%,排全区第一;宜州市桑园面积达到26.4万亩,年蚕茧产量达到84万担,排全国县域桑蚕茧产量第一。2007年全市桑蚕生产总产值13.23亿元,养蚕204.7万张,鲜茧总产量7.68万吨,桑蚕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54.2元,广西桑蚕生产龙头老大的地位明显巩固。二是蚕茧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蚕茧生产的快速增长,河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拥有缫丝生产企业17家,自动缫丝机达到100多组3万多绪,年生丝产量达到3500多吨,缫丝机绪数与生丝产量分别相当于2000年的3.36倍与20多倍。2007年全市缫丝加工企业生产生丝等级达到3A~4A,部分达到5A、6A,比2000年提高1~3个等级,逐步改变了广西蚕茧只能缫制低中品位生丝的状况。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作为广西首家丝绸面料生产企业,已经投产并正常运行。

仅就桑蚕生产和缫丝生产来看,目前河池已经是全国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因此,河池蚕丝产业的发展定位,仅局限于广西或国内已经没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必须站在更高的位置作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面临的困难是非常巨大的。

(二)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河池市有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可能,但从整个世界蚕丝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河池现实基础来看,挑战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或者可以这样说,是挑战大于机遇。

1.中国纺织业发展环境有恶化趋势,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业高速发展,但随着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及人民币升值加快,中国纺织业的春天可能已经结束进入拐点。今年1~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64.4亿美元,仅增长5.7%。而作为全国纺织服装出口最大的省份,广东省纺织服装对美出口额严重下滑,前两个月分别同比大幅下降了27.9%和41.9%。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33亿元,同比增长14.2%。远低于去年同期的39.5%的增速,行业亏损面为24.46%,较去年上升了7.49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近期内难以改变。一是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可逆转,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纺织业来说将造成很大的压力。据相关机构估算,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销售利润将下降2%~6%。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升值加快,目前已经接近6.8,标志着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达18%,如果按升1%下降2%~6%估算,下降幅度已经很大。二是世界经济,尤其是西方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对纺织业的出口影响很大。三是全球性通胀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成本上升惯性不可能发生逆转,加上中国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的上升,纺织业成本很难在较大程度上降下来。

2.河池市蚕丝产业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蚕丝产业包括种桑养蚕生产蚕茧、蚕茧收购、蚕茧初加工(烘茧)、缫丝、绢纺、丝织、印染、丝绸服装制品、茧丝绸贸易,以及蚕桑种子种苗、蚕药等蚕用物资的生产供应和相关服务等各个方面,其产业链长、产业集群容量大、涉及面广、附加值高。尽管目前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量的25%,河池市是全国蚕茧最大的市级生产基地,但整个广西的蚕丝产量只占全国总量的9%,如果仅算河池市比例就更低。河池市的蚕丝产业基本属于原料生产及初加工,除缫丝加工外,只有个别丝织企业,染整业、丝绸针织业、丝绸服装业、丝绸深加工业等以及桑、茧、丝、绸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均属于空白。

3.现有产业基础仍然比较脆弱

现有产业包括原料基地及生产和缫丝加工,从目前的情况看,两者基础都不牢固,抗拒风险的能力不强。

蚕茧生产方面,一是蚕种供应存在很大问题。近两年来.由于桑蚕业发展过于迅猛,导致了蚕种供不应求,同时,蚕种市场经营管理较为混乱,无序竞争,导致蚕种供应不能保证质量,坑农行为时有发生。而由于国家此前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执法部门很难按章执法,可以说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二是蚕茧品质有逐步下降趋势。由于蚕种供应混乱和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使得一些地方桑树病虫害增加,蚕茧品质下降。三是蚕渣污染日趋严重,养蚕环境恶化,交叉感染,缺乏治理约束。四是收购管理混乱,收购标准没有规范,压价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蚕农生产积极性,直接动摇原料生产基础。

从加工环节看,加工企业仍然偏少,且大多属小企业,企业质量意识比较淡漠,现有的缫丝企业中没有一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的称号(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期相关资料)。而在江浙,一般企业的质量和创品牌意识都较强,通过质量论证的企业在60%以上,中国名牌产品丝、绸大都出自江浙。河池的白厂丝大多内销到江浙绸厂,一般用于纬丝,价格每吨低于江浙厂丝3万元左右。

4.一系列瓶颈制约难以解决

一是人才缺乏。做大做强做优桑蚕产业,必须狠抓科技,依靠科技,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人才。然而目前桑蚕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极大地影响了对农户种桑养蚕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二是河池经济基础薄弱,蚕丝资金投入不足,包括基础产业投入、工业园区建设、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等,如桑蚕技术部门一些必备的培训器材、设备、场地都缺乏必需的投入,导致桑蚕种养技术不能更好地培训到农户。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明显改善。三是科技研发能力过于低下。基础产业缺乏研发能力,更不说在深加工领域的研发了。没有研发能力,就很难在产业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产业化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农民还不能分享企业因加工增值所应该分享的利益,利益不能在产业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合理分配,使得产业基础极不牢固。五是没有自己的品牌,而建立品牌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制约了河池蚕丝产业水平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提升。

5.创立品牌,打开市场受到区域劣势的制约

河池尚属于欠发达地区,知名度不高。相同质量的产品,在创立品牌和打开市场方面境遇迥然不同,落后地区、知名度不高地区要艰难得多,要把落后地区的产品,尤其是深加工产品以自己的品牌推向市场,尤其是推向发达成熟市场非常困难,广西在这方面的体会十分深刻。

(三)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必须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

建立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是高起点、高目标,是大思路、大手笔,按常规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

1.实现蚕丝深加工的重大突破

今后五年内,必须实现蚕丝深加工的重大突破,这是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关键和前提,如果不能在这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就无法实现升级,就无法改变河池仅作为蚕丝产业原料供应基地的尴尬,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将变得不可能。必须像策划北部湾经济区重大项目一样,从上到下,全方位统筹,为蚕丝深加工策划重大项目,主要是织绸、印染、针织、服装复合型的深加工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争取尽快列入自治区统筹安排和推进的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河池蚕丝产业发展关键性环节的重大突破,实现蚕丝产业的加快升级,为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打下基础和打开通道。

2.推进园区建设的重大突破

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肯定不能搞作坊式布局,小打小闹,或简单沿公路分散建设几个工厂,必须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集中规划布局,按照现代化要求规划建设好蚕丝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河池虽然已经在宜州市规划了工业园区,但起点太低,专业性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这种状况很难吸引蚕丝深加工重大项目来落户。应该在目前园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建设规划,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筹集建设资金,不要期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政府收益,要舍得让利,谁开发、谁建设、谁投资、谁管理就谁受益。要通过高标准、高规格、大优惠和现代化的园区把蚕丝产业深加工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吸引过来,为实现蚕丝产业升级的重大突破和集群发展创造条件。

3.推进原料基地化布局和标准化生产的重大突破

目前河池市桑蚕种植面积虽然位居全区第一,在全国市级中也名列前茅,但由于经营体制的原因,还不能做到基地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分散的经营模式,科技推广困难,尤其是新技术推广更加困难,因此,蚕茧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没有长期稳定的蚕茧高质量保证,就很难在深加工领域实现突破,很难创立河池市的品牌和信誉。必须对目前的桑蚕生产进行重新规划和布局,在宜州、环江、罗城等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龙头企业加基地,基地加农户,或专业生产协会加基地加农户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收购,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先试点后推开,努力解决目前河池在原料生产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4.实现品牌战略的重大突破

没有品牌就没有话语权,就缺乏竞争力。目前河池的缫丝加工产品其质量已经达到较高水准,但缺乏品牌,只能依靠江浙等地的品牌出口,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今后的几年内,必须在努力实现蚕丝产业深加工重大突破的同时,加强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依靠自己的品牌赢得市场信誉,为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打开市场通道。

(四)建设河池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必须扎实做好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是大思路、大手笔,就必须要有大气魄、大智慧和大措施,扎实做好一系列基础性工作。

1.树立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信念不动摇

尽管目前江浙两省还是我国优质茧丝的主要生产基地,代表了我国茧丝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最高水平,高品位茧丝生产占有率达到80%~90%。但从生态条件分析,广西有可能也有能力发展成为优质茧基地,目前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虽然在很短时间内难以具备全面接替苏浙两省优质茧基地的能力,但必须要树立信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蚕丝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全面开创河池蚕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局面,推进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跨越,努力把河池建成全国优质蚕种生产供应调节基地、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生丝生产基地。广西乃至河池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世界级蚕丝产业基地的成败,必须要有这样的高度认识和责任心。

2.高起点制定蚕丝产业发展规划

既然是大思路、大手笔,就应该高起点制定适合河池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用规划引导和规范产业的发展。要从原料基地建设、深加工、工业园区到市场体系建立等都要进行科学全面规划,包括基地建设的可靠性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阶段和任务、发展布局、发展阶段重点、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发展保障措施、发展重大项目等一系列具体内容。

3.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科学布局

在制定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对产业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改变目前布局分散的局面。根据目前河池的产业分布状况,按照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要求,应该把河池蚕丝产业基地布局为核心区、聚集区和扩散区。核心区应该布局在宜州市的工业开发区,把宜州市的工业开发区建设成为蚕丝产业的核心载体;聚集区布局在宜州市工业区的周边乡镇、环江县和罗城县,主要进行原料基地化和产业化布局;扩散区布局在河池其他县以及周边邻县,通过基地的影响充分利用河池市周边邻县资源。

4.加大财政信贷支持力度

应当加大财政信贷资金对蚕丝产业的支持力度,从农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退耕还林资金、产业建设资金、移民后扶资金和西部促进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专用于蚕丝产业发展。可参照外地经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激励各项工作开展。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要对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龙头企业和对种桑养蚕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蚕农给予信贷支持,促进蚕桑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应该探索设立蚕桑风险基金,有效保护蚕农利益。要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与蚕农签订蚕茧收购合同,并实行最低保护价和蚕茧经营的二次返利,当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从蚕桑风险金中对蚕农给予适当补贴。

5.突出抓好科技创新

蚕桑是广西也是河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素质非常必要。当前,国家非常重视支持农业科技发展,农业部已经开始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公益型行业科技计划,蚕业科技在国家层面有望得到稳定支持。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与自治区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利用有关科教机构、重点企业、重点县市蚕业推广机构争取项目资金来源,加大对蚕桑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蚕业发展的科技装备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蚕桑品种培育、重大技术推广上要有所突破,为传统的蚕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探索与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广西茧丝绸发展研究中心、广西绢麻纺织科学研究所等部门组建蚕丝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当前和未来蚕丝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开展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如蚕品种在确保茧丝品质的同时如何增强耐病性、耐粗放饲养能力,栽桑技术上解决条桑收获的技术装备和重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探索建立重大工业和农药污染中毒的防控综合技术,研究先进实用的自动烘茧装备,开发大宗副产品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等。

6.加强蚕丝资源的综合利用

目前,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已出现良好势头,正在拓展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饲料、涂料、建材等领域。蚕粪提取叶绿素、桑条培养食用菌、蚕体保健品、丝素丝胶化妆品、桑葚饮料、畜禽饲料等产品已经投放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设蚕丝产业基地就要按照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要求,把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为蚕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桑、蚕、茧、丝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利用这些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应用领域,拓展消费市场,增加产业效益。

7.突出抓好大企业和重大项目建设

对一批已经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和管理现代化基础并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如嘉联公司、恒源达公司、恒业公司等),进行重点培育,使他们在新形势下壮大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联合、兼并和吸收外国大公司合资等各种形式,推进强强联合,形成一批新的规模较大、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品分工合理、产品质量高性能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从中造就具有跨国配置资源,构筑全球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跨国集团。同时,要抓紧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加快重大项目的实施,通过重大项目推动蚕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8.创新蚕业管理体制和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根据新时期蚕业发展的要求,完善管理机构,充实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强化管理措施。二是大力推动工作创新,履行好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培育典型,抓好示范,总结经验,全力推广。三是努力争取扶持政策。通过重大项目实施,加大蚕桑品种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财政资金投入,加强蚕桑生产基地建设投入,促进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四是建立健全桑蚕业技术服务体系。整合市、县科技资源,组建桑蚕办、蚕种场、桑蚕病虫灾害预警与防治系统等桑蚕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蚕桑科技推广网络,保证技术到位和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配套服务。

9.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蚕桑生产基地评价方法》的要求来计算,河池市150多万担蚕茧就需要450名以上的蚕桑专业技术人员,但目前河池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是比较大的,还没有把加工业的人才缺口计算在内。建议通过在职培训、招收新人、招聘引进等方式,尽快增加蚕桑专业科技人员的数量、提高专业科技人员在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在各级技术指导机构培养分兵把口的技术“权威”或“精英”。加强技术队伍和技术网络建设,培育村、屯蚕业辅导员,培植小蚕共育户,建成县、乡、村、户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此外,还应该设法改善特别是市、县两级蚕业部门的工作条件,以适应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提高应急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与效率。

(本文原载于《市场论坛》2008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